《风起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起大宋- 第3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要让义胜军离开河东,王禀和张孝纯也做不到,义胜军在河东有数万人,在如今这样的要紧时候,多一个兵都是好的,怎么能把军队调离呢。

    王禀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拿这义胜军如何是好,只能期望前线的义胜军有些忠义之心,继续对张孝纯说道“张相公,如今金军已经南下,如我所想不差,朔州必然已入贼手,我军所要当扼守忻口,再守太原,只要太原不失,我朝便在河东有根基之地。

    我朝之精锐,尽在西军,守住太原只是其一,要败金兵非西军不可。

    请相公费些笔墨,书信于西北折家等将门,请西军来救,唯有如此才能全胜。”

    张孝纯听了连连点头,当下写下十余封求援信令人去请援军。

    另外一边王禀则收拢太原四周的守军,准备守城。

    说来也是可怜,童贯虽然把王禀留下了,但给王禀的军队可不多。

    王禀手里此时最为可靠的军队是三千“胜捷军”,这是宋军的上军,军士大都百里挑一,是王禀最为宝贵的力量。

    但除此之外,王禀就再无可靠之军了,北边镇守各地的军队不敢调回,再南边的军队数量不足又不得用,王禀这可是快愁白了头了。

    王禀更愁的是,按照他的经验,他最大的敌人恐怕不是金军,而是他的队友们。

    王禀想的一点都没错。

    完颜宗翰率大军一路到了朔州、武州,早已准备多时的义胜军们立刻兴高采烈的杀了当地的宋官,将两地拱手送给了金国,完颜宗翰的长矛连得胜钩都没离开过就先下两城。

    完颜宗翰收编了当地的义胜军,再继续南下到了代州,代州也就是雁门关,这里自古就是兵家重地,历代都对此地的防御苦心经营,完颜宗翰虽然骄横,但常年从军的他也知道不能小看对手,还没进代州就对左右说道“自此地起必有数场恶战,我平日时常对你等说南人可欺,但南军善守,我军骑兵在此不得用,诸位都要有血战的准备。”

    完颜银术可等人听着都打起了精神,金国立国也数年了,他们也不是昔日天天只知道钻林子的野人了,雁门关的大名都听说过,到了代州城下,完颜宗翰小心的布阵,准备大打一场,结果还没开始攻城,城内就先乱了起来。

    代州的守将叫李嗣本,李嗣本也是个汉儿,不过他不是从大同来的,他是燕人,李嗣本自从投靠宋国后被委以重任,镇守代州一地,李嗣本也对宋朝感恩戴德,一心想在新的国度里做一个忠臣良将。

    因此当他得知金军来袭后,立刻传令各部上城墙准备防守。

    大厅内,李嗣本正在亲卫的服侍下穿着战甲,他看着有些凸出的肚子有些唏嘘,在宋国的日子的确比在辽国好过的多,连带他都胖了不少。

    李嗣本正准备接过头盔出门,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哗,不由奇道“大战在即,为何喧哗?快去看看。”

    亲卫领命正准备打开门,一股巨力将其甩到一边,李嗣本惊恐的看到一群全副武装的军士冲了进来。

    “你。。。你们想干什么?”李嗣本握着宝剑,后退一步喝道。

    “将军,吾等也没别的想法,吾等只是想将军带我等回家!”为首一将挥手让军士安静,拱手对李嗣本说道。

    李嗣本不解的问道“回家?这代州不就是我等的家吗?你们谁在这代州没有房屋田地?还要回哪里?”

    那将摇摇头道“宋国不把我们当自己人,我等何必做那舔痔之事,何不献出城池,归于金国?”

    李嗣本瞠目结舌,不知道该说什么,那将已经挥手命左右将李嗣本擒住,代州这个千年名关就这样兵不血刃的被金国获取。

    完颜宗翰得知事情前因后果后,对左右叹道“宋国不抚勇士,取死之道也。”

    完颜宗翰继续领兵往南,到了崞县,义胜军统领崔忠也被金兵围在了城内,除了义胜军外,还有代州西路都巡检使李翼统帅的三千兵马,崞县地险城小,本来这两只兵马应该团结抗敌,但已经得知朔州、代州之事的李翼哪里还敢相信义胜军,还没和金兵开战就跑到县衙找到县官李耸道“崔忠汉儿,贪利苟生,岂有忠节,可与共守?万一内变,岂惟上误国家,吾属亦受祸矣。”

    众人听了,不由面面相觑,李翼接着说道“事到如今,唯有先安内方能御外。”

    李翼的话还没到半个时辰就传到了崔忠的耳中,原来崔忠也担心李翼会对自己不利,早就派了军中斥候探听李翼的动向,得知李翼果然对自己有不利之心后,崔忠二话不说,先下手为强,直接率军围攻了县衙,还在县衙的李翼被打的措手不及,死战一夜后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被生擒,李翼见到崔忠连声大骂,崔忠反讥道“如我安坐营内,今日被擒拿的恐怕就是我了吧。”

    李翼骂道“汉儿无信,只恨未早杀了你,如今却陷我江山社稷!”

    崔忠哼了一声,命人将其射杀,而同样驻扎在城内的其他李翼兵马也依次被擒杀,完颜宗翰在城外听了城内一夜的喊杀声,正犹豫不决时却看到城门大开,这才知道城内内讧,自己又一箭未发的拿下了一地。

    完颜宗翰看着自己得胜钩里的长矛,都快无语了,只能留下兵马镇守后再次南下,这次他到了忻州。

    忻州也就是后世抗日战争中著名的忻口战役爆发之地,这里屏障太原,向北承接云朔,是宋廷边境上又一襟要之地,完颜宗翰怎么都觉得在这里总要打一场恶战吧,结果距离忻州还有十里地,探马就来报说有一队人马正在敲锣打鼓的站在路边等着他们。

    完颜宗翰以为是宋军的诡计,小心翼翼的派出探马四处查看,结果探马都快到三十里外了,也没有看到一个伏兵。

    等完颜宗翰到了那路口,看到来人穿着宋朝的官府,拜倒在地,手里托着印章,这才明白这是来投降的啊。

    完颜宗翰被这一路上乱七八糟的事情搞得实在受不了了,对那官问道“你是何人?为何降我?”

    那人嘿嘿的说道“下官乃忻州知府贺权,早听闻大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非我南人可抵,下官不愿百姓生灵涂炭,故而早降。”

    完颜宗翰奇道“你那忻州地势险要,如有一万兵便可阻我数月,为何不战?”

    贺权笑道“大王说笑了,大王麾下皆为精兵强将,人如虎,马如龙,我南人如何能敌?”

    完颜宗翰又问道“都说你们南人骄傲,为何你不是如此?”

    贺权啊呀一声,摘下了帽子,只见那头上居然剃了三个小辫,和金人一样,贺权说道“大王莫要再把我当南人看,我只恨不得做国人啊!”

    这国人的意思就是女真人,完颜宗翰从起兵以来还没见过这样不要脸的,被搞得半天不知道说什么好,最后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人见他笑,也跟着笑了起来。

    “有趣有趣,你既然如此忠心于我大金,这忻州就继续由你掌管了!”完颜宗翰在其带领下又是兵不血刃的拿下忻州。

    兵贵神速,宗翰立即率军继续直驱石岭关。

    石岭关为唐设,由于“石岭凅泉,而环关皆山。因石于山,因灰与石,其石城便”得名。此地距离太原不过五十里,可以说是太原的。

    如此重要之地,张孝纯安排的守臣却是“义胜军”将领耿守忠。

    王禀对耿守忠是极为不信任的,但张孝纯却很信任他,要知道耿守忠的名字都是张孝纯帮他重新取的,平日里耿守忠更是三日五日的到张孝纯的府上请安,就差认张孝纯当干爹了,因此张孝纯极为信任他,力排众议的将太原门户交给了耿守忠。

    耿守忠也没有辜负张孝纯的希望和王禀的怀疑,当完颜宗翰大军杀到时,他已经将军士整理好,粮秣计算好,就等完颜宗翰接受呢。

    是的,耿守忠这个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

    完颜宗翰的进军简直就是一场武装大游行,当太原的王禀得知从朔州到忻州均已陷落时,耿守忠也一箭未发,不由是又气又怕,急忙收缩军力,死守太原城。

    太原据说是赵国时期的古称,意思是大平原,太原盆地地势开阔,本不如忻口方便防守,但地处山西中部,控带山河,踞天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宋人便有河东天下根本,安危所系,无河东,岂特秦不可守,汴亦不可都矣的定论。

    也因此,太原在宋国灭北汉后以此为征辽的基地,宋庭派大将潘美建城,城方四十里,分内外两重,大部分街道都呈丁字型,为的就是因为这样有利于巷战防守,新城建后十年,宋廷又在新太原的外围新修了南关、东关、北关三城,其中南关城的东西又与大城两端相连,用于屯兵。

    王禀和张孝纯此时手里聚集了两万兵马,准备依靠太原坚城,等待援兵的到来。

    完颜宗翰带着已经增长到八万的兵马来到太原城下,看着太原城上兵马聚集,喜道“好好好,终于可以发利市了,这都发兵十余日了,连血都未见,我还怕宋人有诈呢。”

    完颜宗翰当下安营扎寨,命人打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城,自己也找了个磨刀石打磨起自己的长矛了。

    也是活见鬼,完颜宗翰这一路武装游行,跋山涉水,一箭未发,让他的长矛居然都有锈了。

    在完颜宗翰和王禀对峙的时候,童贯已经逃回了开封府。

    童贯看着开封府繁华依旧的街景,只觉得一切都好像是幻觉一般,他脸色惨白的回到府内,立刻就把门关上,和他一同回来的马扩以及宇文虚中都在童贯府上记得团团转,不明白为何童贯还不去面见赵佶,求援兵去救太原。

    “不行!不能这样干等下去了,我必须见郡王,童大王到底是怎么想的?现在军情如火,怎能在此耽搁!”宇文虚中等待不住,对马扩说道。

    马扩也是心里着急,点头道“好,我们一同去。”

    二人一路闯到童贯的书房,童贯的管家死死的拦住二人道“两位大人,殿下是真的说过不见任何人。”

    “国家存亡就在此时,你给我让开!”宇文虚中用力推开那个管家,正准备闯进房门,就看到童贯打开门走了出来。

    “马扩何在?”童贯已经恢复了气势,大声喊道。

    马扩见童贯脸色正常,以为童贯已经振作了起来,拱手道“卑职在!”

    “立刻去请高太尉、枢密院众人前来见我!”童贯说完又关上了门。

    马扩应了一声,对边上的宇文虚中说道“大王必是已有计策,还请宇文兄稍安勿躁。”

    宇文虚中点点头,表示明白,让马扩快去,约莫过了一个多时辰,高俅等人都到了,童贯将这些人都叫进书房密谈,马扩二人则是满怀希望,希望童贯尽快定策发兵。

    让宇文虚中和马扩怎么都想不到的是,当童贯打开门时的第一个命令居然是让马扩再次前往完颜宗翰军中,询问如何才能退兵,也就是说童贯根本没有想打仗的意思,而是一心求和。

    马扩气的无奈,但想着这是国家大事,不能意气用事,只能领命离去,第二日上朝,赵佶奇怪童贯怎么回来了,当庭询问童贯,童贯则只顾左右而言他,高俅等人则低头不语,满朝文武此时知道金军南下的已有十之三四,却无一人敢明言童贯临阵脱逃之事。

    宰相李邦彦眼珠不断的在转着,他并未被童贯通气,但他的脑子何等聪明,立刻猜到了三分,心中暗喜道“这童贯居然敢临阵脱逃,如今金军发难,我看你怎么办!”

    后人把童贯和李邦彦等人当做一丘之貉,但实际上这些人之间也有斗争,李邦彦一直对童贯专断边事不满,便想着借机搞倒童贯。

    童贯叫了那么多人去密谈,哪里还守得住秘密,何况河东、燕山府等地的急报是一封接着一封,李邦彦很快就得知了金军两路南下的消息,但他一边觉得边军再怎么样也能支撑一段时间,一边觉得越是严重,童贯就越惨,居然也选择了密不上报。

    童贯等人的私心使得宋国失去最佳的反应时间,直到七八日后,李邦彦得到了金国送来的一份公函,觉得时候到了,这才求见赵佶。

    赵佶这日还穿着道袍正在画画,画中的一只金丝雀纤毫毕现,这画要是放在后世,也不知道能值多少套房子。

    赵佶满意的看着眼前的画,这天气冷了,他也不愿意出去了,天天作画倒是让他又进步了不少。

    “官家,李相公求见。”一个内官低声说道。

    赵佶点点头,示意让李邦彦进来,李邦彦咚咚咚的跑进来,一副急匆匆的样子,赵佶看着李邦彦不由笑道“这是发生什么事了,让我们的浪子都这样急躁。”

    李邦彦举起一份奏折说道“官家,大事不好了,金国发兵攻我大宋,如今恐怕燕山府已经不保了。”

    赵佶哐当一声坐到了椅子上,手战战巍巍的指着李邦彦说道“你。。。你说的是真的?”

    李邦彦将金国国书递给赵佶,赵佶打开一看,是金国的《牒南宋宣抚司问罪》书,这个时候赵佶才知道金国已经发兵多时了,再回想到童贯突然回开封,哪里还不知道这是童贯在临阵脱逃,只是现在去追究童贯,一来和大局无用,二来赵佶也怕别人说他是在找替罪羊,三来童贯毕竟立下不少功劳,赵佶还希望童贯能起来帮他挡住金国呢。

    赵佶看完金国的国书,猛的起身想说些什么,只觉得大脑一阵昏厥,又坐了下去。

    “官家!”李邦彦急忙上前想搀扶,赵佶摇摇手还想说什么,却支撑不住的晕过去了。

    赵佶本就是酒色之徒,又一心求长生,服用了不少丹药,体内丹毒早已积累多时,今日又得到这样的刺激,丹毒一下发作起来,晕倒也是正常。

    赵佶昏了一日一夜才醒来,他一醒来就看到童贯跪在地上,脸上全是汗水,那汗水连地都弄湿了,在这寒冷天气里可见童贯是跪了不少时候了。

    “让他走,朕现在不想见他!“赵佶见到童贯就是一肚子火,他最无法忍受的就是身边的人欺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