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只有区区七万人啊,仗是怎么打的?装备不落后,士兵素质不落后,怎么说败就败了?这是最令人窝火的地方。下至士兵上至旅团长,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打回缅甸跟日本军队再干一场。代书箱的团队也属于其中一分子,打仗的心思早有了,就是没机会。
尖刀连当中最不着急的要属霍二国了,这家伙成天讲着军事理论,每天都组织士兵上理论课和政治课。对士兵们那颗蠢蠢欲动的好战之心视而不见。当然了,他只是一个副连长而已,远远左右不了上级的作战意图。
六月,算起来距离远征军全线溃败整整过去了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远征军将士在印度休整了整整一年。一年,对于急于报仇的中国官军们足够漫长。
这一天早晨,团部派人来找代书箱,下达了团长赵狄的一纸命令。来人是一个姓王的副官,代书箱见过,但是并不熟。
王副官向代书箱转达了团长的命令:113团尖刀连即刻赶赴前线,配合前方的114团执行任务。
代书箱眼前一亮,终于可以上前线了!他送走王副官,命令部队抓紧收拾装备,中午之前必须出发。
消息传出全连震动,战士们都很兴奋,训练了这么久终于能实战了。整个尖刀连忙碌起来。龚大牛更是手舞足蹈,督促着他的3排抓紧收拾,多带枪支弹药,别的东西能扔就扔。
中午十一点,数辆绿皮卡车开进113团驻地。尖刀连以排为单位,有条不紊地集结、搬运装备。整个上车过程只用了几分钟,那么多轻重装备全部搬运完毕。
带队的王副官都惊讶,尖刀连果然名不虚传,赵团长真选对人了。
卡车驶出驻地一路向东,沿途又汇集了十多辆运输车,大部分都是运送士兵的,也有运输给养的。代书箱早从王副官那里得到了消息,这次支援114团的不止自己的尖刀连,112团也派出一个连队增援。
将近二十辆汽车排成长龙,浩浩荡荡向东行驶。车轮掀起滚滚尘土,更增添了威严的气势。汽车行驶的时间不短,代书箱没带表,不知道具体多少小时,反正从临近中午一直行驶到傍晚。中间连午饭都没吃。
晚饭在一处临时营地草草吃过,上车,继续走。一路颠簸下来士兵们都开始吃不消。早没有了刚上车时的兴奋和激动。士兵当中很多人都从来没坐过汽车,第一次乘车就这么长途跋涉,而且沿途极其颠簸。不少士兵都开始晕车、呕吐。
车厢是半封闭式的,那么炎热的天气,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车厢内空气浑浊,充斥着一股汗臭味。一些士兵的呕吐物也散发着难闻的味道,跟汗臭味混合在一起,不晕车的人都忍不住要呕吐。
有些士兵路上要大小便,但是汽车不可能停下,只能忍着。实在忍不住只能就地解决。这样一来车厢里的味道更加古怪。
一些新兵实在忍受不住,轻声抽泣起来。霍二国也止不住皱眉,他早呕吐了很多次,不是因为晕车,是受不了车厢里的味道。这种后勤状况令他不可接受,跟西方的军队比起来差的太远。
第一五五章:艰苦的行程()
代书箱同样挤在车厢里,他激励同车厢的人: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眼前这点苦跟刺刀见红的战场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如果连这点苦头都吃不了,干脆不要打仗了。他让小猴子查一下,哭鼻子的是不是自己连队的士兵。
小猴子很快查清楚,哭鼻子的是几个新兵,不是尖刀连的士兵。代书箱这才松口气,如果是自己的士兵的话,那么这么多天以来的艰苦训练等于白练了。他暗自总结:训练也分很多种,只进行作战训练远远不够,各种环境的适应训练同样必不可少。
一直到晚上九点多汽车终于停住,下车才发现到了一个小镇的外面。四周灯光点点都是营区。显然这里驻扎着不少军队。见有新兵到来,一些老兵纷纷围观。
代书箱和他的部队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随即被带往一处营区。112团的一个连也同样被带过来。王副官宣布今晚就在这里休息,明天一早继续前进。
代书箱问王副官晚饭怎么办,士兵们这一天折腾的够呛,急需补充食物。王副官直嘬牙花,晚饭恐怕没有了,只有等明天跟早饭一起吃。老代没再说什么,作为一个老兵,这种情况早已见怪不怪。他又问王副官这是什么地方,对方说这是印度边境的一个小镇:雷多,再往前走就到了缅甸境内。
士兵们不管那么多,倒头便睡。代书箱安置好尖刀连的所有士兵,自己才找地方休息。连长也没有特殊待遇,只能跟士兵们挤在一起。所谓的营房更像一个大仓库,一个连的人挤在一个大仓库里,地上连立脚的空隙都没有。晚上谁起来撒尿,得踩在人身上走。代书箱挤来挤去总算争取到一小块地方,勉强侧着身躺下。
饿着肚子睡觉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不少士兵暗地里都有怨言,不过每个人都困极了、也累极了,反倒冲淡了饥饿感。
黎明,号角响起。士兵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从睡梦中醒来。有驻军提着水桶送来早饭。
“连长快吃吧。”小猴子给代书箱端来一碗饭。
代书箱一边吃一边打量周围的环境,清晨的小镇还弥漫着一层雾气。一座座营房若隐若现,显然驻扎了不少军队。这里据说是一座军事要塞,防守印度的门户,进攻缅甸的跳板。
汽车再次行驶在前进的道路上,大山越来越多,道路就在山脚盘旋,有时候也会一路上升到山腰,在山腰处来回转圈,脚下就是深达几十米、上百米的沟壑,一旦跌落万万没有生还的可能。一些山沟里还能看到运输车的残骸,都是各种原因坠落到山谷的。
道路好像经过了修缮,路况总体来说不算很糟,汽车走起来还算畅通。
代书箱透过车厢的帆布棚子往外看,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简易的工事和哨所,士兵荷枪实弹,表情严肃。山头的制高点无一例外都有哨兵,近处的山头还能看到防御工事和架着的机枪。已经进入缅甸境内,硝烟的味道实实在在传进了代书箱的心里。
汽车一走就是一个白天,中午也没地方吃饭,中途只是停在小溪边喝了两次水。越往前走岗哨越密集,偶然还有一些重型工程车辆来来往往。在国内工程车辆极其罕见,不要说一般的士兵,代书箱也没见过。今天算是开眼了,那些“铁疙瘩”突突冒着黑烟,不仅能装土石,还能掘山铺路。
整整走了一个白天,直到晚上才停下来。这种路况下,汽车根本不敢走夜路,一则容易翻车,二则车灯在夜里会暴露目标,引来敌人的偷袭。
汽车停在路旁,两个连的士兵分散在路旁的山林里,各自组织人埋锅造饭。代书箱命令各排做好警戒,这里不是兰姆伽,敌人说不清什么时候就会出现。
112团派来的连队也摆开阵势,两个连队一前一后,合理分配了警戒区域。112团来的这位团长姓刘,人称老刘,为人挺随和,跟代书箱还谈得来。
一夜匆匆而过,还好没有发生意外。汽车在清晨继续前进。再往前走车速逐渐放缓,沿途过往的车辆和军队渐渐增多,崎岖的道路上一派繁忙。
又行驶了多半天,汽车停住,终于到站了。代书箱下车一瞧,前方的道路到了尽头,十几辆工程车和数不清的士兵正在修路。到处都是人,有开山炸石的,有运送土方的,有休整路面的,还有烧火做饭的。远近的山头上也能看见驻扎的士兵,个个荷枪实弹,为修路的部队保驾护航。
王副官命令两个连队原地休息,他去找这里的负责人。很快一个营长赶过来,向代书箱以及112团派来的刘连长介绍情况。王副官至此算是完成任务,跟着一辆返程的卡车返回驻地。两个连暂时交给这个营长指挥。
接见代书箱的这个营长姓李,叫李长河,是114团2营的营长。李营长领着代书箱和刘连长在附近转了一圈,大致介绍了现实情况。按照盟军的安排,114团负责修筑雷多到胡康河谷谷口的公路,便于大部队及机械化部队开进,为大反攻做先期准备。
公路自两个多月前就开始修筑,一路向前延伸。越往前工程进度越缓慢,日军千方百计地阻挠公路向前延伸,不断派出小股的部队进行骚扰,白天打冷枪、袭击工程车辆,晚上则搞偷袭,偷袭士兵及民工的宿营地,肆意破坏。一度使工程进度陷于停滞。114团不得不抽调大批部队进行守卫,公路沿线的每一个山头都设置岗哨,严防日军偷袭。
尤其是工程施工的最前沿,戒备更加森严,附近的山头岗哨密布,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士兵。哪里还像施工现场,分明就是前沿阵地。
代书箱一边走一边听着李营长的介绍,虽然官大一级,李营长并没有多大架子。代书箱和老刘一边走一边禁不住皱眉,前线的情况太艰苦了,真的如李营长介绍的那样,不仅要修路,还要时刻防备着鬼子偷袭。
第一五六章:故人相见()
车声隆隆,各种机械轰鸣,嘈杂的搅在一起,搬运土石平整路基干得热火朝天。数不清的士兵和民工则在机器的配合下艰难开路。前方有爆破的,后面是清理土石的,再后面是平整路基的,最后则是修整路面的。看似嘈杂,实际上杂而不乱。偶尔还夹杂着几个抱着图纸的外国人,据说都是美国和英国派来的工程师。
这里干得热火朝天,远处的枪声却没有断过,零零碎碎在山间回荡。李营长介绍说那是守卫部队在跟鬼子交火,防止鬼子渗透到施工现场。如今鬼子在白天已经很难再渗透进来,但是晚上还是不行,小鬼子会趁着夜色穿插过警戒盲区,偷袭工程现场的车辆和人员,给修路造成了很大麻烦。
随着公路的不断延伸,防线越来越长,114团显得有些兵力吃紧。最近日军在晚上偷袭的很厉害,每天都有工人和士兵伤亡。偏偏这时候团长李鸿要来,还要住几天,据说几天后美国和英国方面有重要人物来视察工程进展情况。李鸿团长这是打前站,提前部署,确保美国和英国大人物的安全。114团人员吃紧,这才从两个兄弟团调来帮手。
按团长李鸿的要求,新来的帮手必须是精锐中的精锐,不仅能打仗能吃苦,还要有极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因为山头与山头、防区与防区之间距离太远,没有协同作战意识的话很容易让敌人钻空子。
代书箱和老刘面面相觑,团部派自己来别有深意啊,把自己的连队看成了团里最精锐的力量。无疑这是一种莫大的肯定。
嗡空中传来轰鸣声。代书箱抬头看看,没有看到飞机的影子。不过心里还是悬着,这么密集的施工人群,敌机一个俯冲下来扔下几枚炸弹,得炸死多少人!“鬼子没有飞机来骚扰?”他禁不住问道。
李营长猜出了代书箱的心思,解释道:“没有,从来没有。这还要感谢美国空军,老美的战斗机每天都在空中巡逻,小日本的飞机不敢来。”
代书箱长出一口气,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飞机真是好东西,有时候明明看见它在头上飞、往下面扔炸弹,就是没有办法。有老美的飞机护驾,等于卸掉了一半的压力。国内战场可不是这样,没有飞机掩护,鬼子的飞机在空中横冲直撞,想在哪投炸弹就在哪投,有时候战役还没打响,****阵地已先被飞机炸得不成样子。很多士兵都憋屈的很,如此不对称的战争怎么打?自己的国家啥时候也能造出飞机,在天上跟小日本大战,让小鬼子的飞机不敢乱飞。
“想啥子呢?”老刘问道。
“没什么,我在想咱们国家啥时候也能造出飞机。”代书箱回答。
老刘摇头苦笑,“造飞机?咱们现在连飞机的玻璃也造不出来吧。”
李营长也有同感,一声长长的叹息:“唉等把小鬼子赶走,实业家能安心的办工厂,那时候就能造飞机了吧。”
三个人一阵沉默,造飞机,多么遥远的事情,十年行吗、二十年行吗、五十年行吗
李营长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山头:那里就是代书箱驻守的地方,旁边的山头则是老刘驻守的地方。两个山头处在工程现场的正南方,像两扇大门,把守住整个南部区域。那里也是日军经常骚扰和偷袭的方位。
李营长说两个山头的南边还有一道防线,代书箱和老刘实际上处在第二条防线的核心位置,一旦前方阵地失手,他们将成为最后一道屏障。
如此一来算是将情况介绍完毕。此时天色已经擦黑,李营长让代书箱和老刘带领各自部队先吃晚饭,然后带着七天的口粮赶奔防区,未来七天是最关键的,熬过七天就算完成任务。因为那时候外国来视察的长官已经走了,敌人再偷袭也不会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
那么多的工人和士兵,吃饭是个大问题,晚上歇工的时候,黑压压的人群从工程现场撤下来,一眼望不到边。做饭的炊事班一个挨着一个,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就餐点,大批的人群分散在各个餐点,锅碗瓢盆声、吆喝声、说话声搅合在一起,现场一片嘈杂。
李营长很照顾代书箱和老刘,专门给两个连队安排了两个就餐点,由两个炊事班专门负责,不用去拥挤。
代书箱是连长,他不打饭的话其他人不敢动,平常打饭的顺序都是代书箱第一、霍二国第二,然后是各排排长,再后面才是士兵。这是陆树庭、董学升、龚大牛三个排长立下的规矩,没有人敢违背。
代书箱端着碗过去打饭,总感觉眼前这个炊事班很眼熟,里面的人大部分都见过似的。很快想起来了,这不是114团3营的炊事班吗,自己还在班里干过。很快看见了熟人:马班长。跟马班长在一起的那个是赵排长,也是熟人,大家以前还有过交集,只是回忆不那么美好。
马班长也看见了代书箱,这家伙满脸尴尬,站在那浑身不自在。代书箱曾经是他的属下,他可没少对人家吆五喝六。如今人家成了连长,他还是一个班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