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摸到固安县东北的一片密林中,不再有暴露之虞,李来亨才向朱由检飞鸽传书,通报了自己的位置。从此再向北数十里,就是清军正蓝旗的大营,如果被清军发现,李来亨部其实非常危险。
而他之所以甘冒风险来到离京师这么近的地方,目的只有一个:遵照朱由检的圣旨,寻机突袭通州,把通州的存粮全部烧光!
这步棋难就难在时机的选择。太早了不行,比如清军还没有分出偏师的时候就来这一手,清军就会高度警惕,不会再分兵去打别处;太晚了也不行,如果让皇太极得知偏师失败的消息,他很可能会立即班师,班师自然要把通州的粮食全部运走,那就没有机会下手了。
当清军屡挫于城下、两路偏师也相继遭到重创,尤其是接到郝永忠刚刚发来的告捷密信后,朱由检觉得时机终于成熟了。他立即飞鸽传书给李来亨,李来亨则让专门学过满语的黑有功把头发剃了,打扮成清军的模样,再穿上歼敌时得到的清军衣,打头阵骗开通州城。
达到这个目的,李来亨选择的进军路线也是险到了极点,他就是从正黄旗大营和通州之间的狭小缝隙中穿过去的。一旦不幸被清军识破,李来亨也就只有迅速向北遁入燕山之中了。
幸好皇太极把注意力全放在京师守军,以及山海关、宣府、保定三地的官军上,根本就没想到明军居然敢摸到他眼皮子底下来。当手下把通州城粮仓被焚、孙得功被掳走的消息禀报给皇太极时,本来他还在为无法对付京师守军的骚扰性攻击而上火,这下更是勃然大怒,连连跺脚道:“朕真是看错了孙得功这个没用的废物!一夜之间,他把大军入关的一半战果都葬送了!”
正捶胸顿足之时,豪格领着镶蓝旗的败军也逃回来了。在易县被明军用水攻杀得大败后,豪格心胆俱丧,在路上一刻也没敢停留,直接逃回京师城下。因为害怕明军追上,豪格命令抛弃一切能抛弃的东西。数天之前开拔时,镶蓝旗是一万五千骑兵,兵强马壮,傲气冲天;如今却只剩下一万疲卒、七千匹战马,真是吃一碗拉一盆,本都不够!
紧接着代善和岳托又派快马回来报信,禀告了战事不利的详情。这时别说是皇太极,就连多尔衮等人都感觉大事不妙。这时候他们可没心情内斗了,下一步如何行动才是最为关键的。
于是皇太极立即召开御前会议,多尔衮首先发言道:“皇上,我低估了明军的能力,两路偏师都遭败绩。若不是我坚持引诱明军,恐怕我大清八旗铁骑也不会受到这么大的损失。罪责在我皇上重重责罚!”
众人都没想到多尔衮会主动揽责,其实他虽然是主要建言者,但拍板的还是皇太极,领兵出征的也另有其人,怎么也轮不到他多尔衮来承担责任。
但他这个表态,实则是为人开脱,登时得到了满清贵族的好感。就连他的死对头豪格,都觉得这次多尔衮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帮他说话,不禁对这个曾经给他戴绿帽子的小叔叔投去感激的一瞥。
皇太极也很赏识多尔衮此举,因为这种局面下最容易互相推卸责任,现在多尔衮一番话,不但避免了这种情况,而是促使着大家劲往一处使,实在相当高明。
因此他只沉声应道:“老十四不必自责,决定是在御前会议上做出的,人人有份,现在也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依你之见,我军现在该怎么办?”
现在像济尔哈朗、德格类、豪格等人,已经吓得没了主意;而阿济格和多铎,本来就是惟多尔衮马首是瞻。因此的目光都集中到多尔衮身上,多尔衮便侃侃而言道:“皇上,为今之计,应当立刻班师。不管怎么说,此次皇上御驾亲征,攻破明朝数十府县,缴获的粮食虽有损失,还剩下二十万石,金银财帛等物无算,还是一个大大的胜利。虽然也折损了些人马,但各旗主力仍在,比起征讨林丹汗,我们的伤亡并不算多。
“所以我们应该趁明军各路人马还没包抄过来的时候,立即翻过燕山,仍借道草原返回辽东。明朝此役同样是元气大伤,待来年我军充分休整之后,仍要卷土重来。如是者反复几次,何愁明朝不亡,我大清不兴?”
众人也纷纷附和,把皇太极心里也说得很舒坦:这不叫被打跑了,这叫引得胜之兵班师嘛。
这时济尔哈朗问道:“那咱们应该走哪条路出关?”
多尔衮胸有成竹地道:“仍从喜峰口原路返回。一则那里的关隘已经全部被我们破坏,二则也可接应阿敏的东路军。”
“好!”皇太极当即做出决断,“就这么定了,晓谕各旗,立即拔营起寨!”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
。。。
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还是喜峰口()
一旦决定班师,清军的反应速度还是相当惊人的。当天晚上,正红旗和镶红旗就从宣府铩羽而回。清军入关总兵力合计十六万人,除了阿敏的镶白旗二万人外,十四万人到现在折损了将近两万,其中正红旗三千,正蓝旗二千,镶蓝旗将近四千,其余则为蒙古八旗和汉军旗,损失不可谓不大。
好在皇太极亲统的上三旗,也就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这三支八旗军的绝对主力,到目前为止还几乎没有受到损失。也就是说,清军的战斗力并未下降多少。
皇太极立即下令连夜班师,十二万清军浩浩荡荡、有条不紊地向东退去。皇太极还希望明军能自不量力地出城追击一下,那样他就可以在野战中将其彻底歼灭,好出出这些天来的一口恶气。
但是明军并未上当,只是在城头远远地监视,也没有勤王兵马跟上来。皇太极满腔怒火无处发泄,只好拿不会动的城池出气。路过通州之时,皇太极又下令清军放火。本来李来亨只是纵火烧毁了存放粮食的通州卫署,清军则是一把火把整个通州城烧了个精光。朱由检与陈圆圆邂逅的梦红楼和燃灯古塔,也在这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
当然,清军并非一无所获。除了在通州得到的二十多万石粮食以外,他们还从各府县村镇中掠夺了的财物。除了金银以外,什么家禽家畜、衣物布匹、锅碗瓢盆…总之只要是方便拿走的,清军全部席卷一空。单是白银,搜刮的数量就达到二百多万两,几乎顶得上大明将近一年的田赋收入。
本来清军还俘获了数千百姓,不过这些百姓已经在京师保卫战中全部死亡。这时皇太极不禁有些后悔,心想不该在遵化等地屠城。现在虽然钱粮收获颇丰,但人口却没抢到,单是运输这些战利品都需要花费很大精力。
两天之后,直到清军抵达蓟州,朱由检才确信敌人是真的撤了。与此同时,郝永忠、李来亨二将也领兵驻扎在京师城外。
自从李来亨与李定国奉旨南征,他和郝永忠已经半年未见。今天终于胜利会师,那份亲热劲就别提了。不过才寒暄了两句,李来亨便红着脸悄声问郝永忠:“郝大哥,小凤最近还好吧?从秦王庄不远千里来到京师,也不知道她适应了没有…”
“你个小兔崽子,不先问圣上和各位娘娘是否安康,也不问你郝大哥作战情况如何,就知道问小凤!”郝永忠笑骂道,“放心吧,小凤跟着你嫂子在纺织厂做工,各方面一切都好,也比过去胖些了。估计今天圣上就要召见我们,也许你今天就能见到小凤哦。”
不过他们二人期盼的召见却没有发生。尽管清军已经走得远了,但将近一个月以来,城内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全都精神高度紧张,可以说是每天数着城头的枪炮声过日子。安抚城中百姓他们相信城防万无一失,朱由检并未立即开城,当然外面的兵马更进不来。
第二天清晨,朱由检降旨:郝永忠与李来亨合兵一处,尾随清军严密监视,但也不要贴得太近,要保持至少三十里的距离。至于京师防务,除了由解胜的五军营和三千营,以及城中的预备役部队警戒外,还调卢象升的天雄军入京,在太平门外驻扎,以策万全。
当皇太极得知明军跟了上来,初时还非常兴奋,打算杀个回马枪,把这支骑兵部队一口吃掉。孰料郝永忠十分机警,在大部队行动前,总会派出骑着安达卢西亚马的侦察兵。只要清军有回头的迹象,侦察兵掉头就跑,禀报给郝、李二将后,二将则是严阵以待。
如此反复折腾几次以后,皇太极也烦了,命手下打制了一块牌子,上书“各官免送”四个大字,沿途一路打出。一来用此牌羞辱明军将士,而来则是希望明军气不过而追击上来,那他就又有机会打歼灭战了。
孰料明军不但不为所动,反而也打出许多牌子。牌子上写的则是五花八门,有的写“赔了夫人又折兵”,有的写“驱逐鞑虏”。其中最大的一块牌子上却仅有三个字,每个字都比一张八仙桌还大:滚犊子!
见心理战术不能奏效,皇太极也只得从蓟州折向东北,经遵化向喜峰口缓缓撤退。当然,蓟州和遵化这两座千年古城也未能幸免,全被清军纵火焚毁。
尤其是蓟州,乃是蓟辽总督和蓟州总兵官治所所在,城中原有百姓五万,也算得上是京东首屈一指的大城。过火以后,却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就连城墙都烧塌了大半,恐怕没个十几二十年是难以恢复元气了。
焚毁二城后,清军北上,一路畅通无阻,郝永忠和李来亨则在后面远远地坠着。
很快大军燕山山区。此时已是中秋时节,金风送爽,群山层林尽染。经过这几天来的精心调养,皇太极鼻子流血的症状已经得到控制,他自己也觉得神清气爽。
还在蓟州之时,皇太极就与东路军阿敏取得联系。阿敏的收获一点也不比皇太极少,除了同样抢掠到钱粮以外,还占据了永平和迁安两座城池,现在正在猛攻抚宁。皇太极当即决定让阿敏相机处置,自己则直接率主力大军先行出关。
虽然对此次入关,没能达到歼灭明军的战略目的而很有些遗憾,但皇太极也暗下决心:以后每年都要入关,千万不能让明朝消停了。别的不说,那些层出不穷、他连见都没见过的火器,就足以让他心惊胆战;如果不拼命消耗明朝国力,这些东西要是在明军中普及开来的话,可就够清军喝一壶的了。
这一日清军已接近喜峰口。一个月前从喜峰口入寇时,清军照例在关隘中放了一把大火,烧毁了关口中的建筑,城墙也捣毁了一大段。今天只要越过这座烧得焦黑的关口,清军就回到了大草原上,那可真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
孰料突然有哨探来报:“皇上,前方的关隘被一股明军占据!”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
。。。
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且战且退()
听说有明军在喜峰口关隘阻路,皇太极感到十分诧异。因为清军入关便是从这里入的,大将赵率教即是牺牲于此,所部明军不是战死就是南遁了。
此后皇太极虽然率领大军去攻打京师,但在遵化、蓟州等地也一直留有部队。少则一个牛录,多则两三个牛录,兵力虽然不多,却能起到防止明军复占此地的作用,亦可确保与东路军的联系。而且这些部队分布相当分散,如果有明军从南边过来,他们必会有所察觉。
可是皇太极之前一直没有收到有关明军的报告,直到来到喜峰口关前,才发现关口已经被明军占据,这真让他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但清军既能入关,自然也能出关,区区一个喜峰口,最多能容纳数百明军,这点兵力皇太极还没放在心上,立即命贝勒多铎率领一千正黄旗骑兵和三千汉军旗士卒前去攻打。
之所以不是像入关时一样全军发动,主要是因为喜峰口内外地形不同。关口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清军当然可以全军杀到山下,在非常宽大的正面上直接翻山,绕过喜峰口城关。
而回去就不一样了,从遵化到喜峰口基本上都是狭窄崎岖的山路,清军一方面并不急于出关,另一方面押运着的物资车辆。人能翻山,马也勉强,但车就不能直接翻山越岭了,除非清军像傻小子一样把东西全用人力扛过去。所以清军也始终是在路上前进,自然也要从喜峰口把物资运输出去。
如此一来,清军的队伍就拉得非常长,头尾足有将近二十里远。这么长的队伍,当然无法发动全面攻击,只能让先头部队攻城。当然这也已经足够了,因为多铎的兵力至少在明军的十倍以上。
此次入关作战,多铎一直跟在皇太极身边,没能得到独自领军作战的机会,心中一直耿耿于怀。别看他今年只有十四岁,但身形已经与成年人无异,臂力惊人,打起仗来更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是满清贵族中的后起之秀。
做为努尔哈赤倒数第二小的儿子最小的是十六子费扬果,今年只有七岁,多铎与他的哥哥多尔衮一样,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努尔哈赤一度想把汗位传给多尔衮,军权则分一半给多铎,只是因为突然暴毙于金州,才让这两人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结果不但多尔衮没能当上大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母亲大妃阿巴亥还被莽古尔泰矫诏被迫殉葬,三人失去了靠山,年纪又小,一度连能不能保住性命都成了大问题。
幸亏皇太极制衡其他三大贝勒,有意庇护三兄弟,多尔衮也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与阿济格和多铎一起向皇太极效忠。此后三人颇得皇太极重用,阿济格因为年龄较长,经常独自领兵作战;多尔衮则被皇太极视为最大的智囊。
只有多铎因为年龄太小,皇太极一直不肯给他兵权,但御驾亲征时,多铎也同样上阵厮杀。今年夏初在与察哈尔林丹汗的大战之中,战局一度胶着,正是多铎直冲林丹汗的帅旗,林丹汗为避其锋芒仓促遁走,才最终导致大败。
从此皇太极对多铎也开始器重起来他在正黄旗中先统领一个甲喇,也就是五个牛录。但是正黄旗一直跟随皇太极行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