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征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 第1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见大伙儿干得热火朝天,朱由检也兴致勃勃地抄起一支铁锨,加入了劳动的队伍。

    李自诚慌忙阻止道:“王爷,这如何使得?”

    “有什么使不得的。”朱由检笑道,“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快闪开点,别挡着铁锨!”

第二百二十一章 投机倒把() 
不过几天时间,三项工程已经取得明显进展。

    其中速度最快的是三号工程,也就是围绕秦王庄的护城河。由于这项工程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卖力气挖土便成,因此很快就接近完工。现在秦王庄已经被一道宽一丈、深八尺的壕沟所包围,只要把水引过来,这护城河就大功告成了。

    当然为了交通方便,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还设立了四座吊桥。白天吊桥放下,人员可随意通过;晚上则扯起吊桥,若有外人想偷着进入秦王庄,就得费劲跨越护城河了。

    但是朱由检现在并不急于通水,他还需要在河槽里铺设青石。因为他在初中地理课里就学过,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也就在四百毫米左右。如果盲目开挖水渠而不采取必要措施,只能加快河水蒸发和渗漏,加剧缺水的程度。

    蒸发是没什么好办法了,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科学家也没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但渗漏就不一样了,前世已经发明了防渗膜,在河床里大面积铺设,即可彻底阻断河水渗入地下。

    当然在这个时空连塑料都没有,就更不要说什么防渗膜了。因此朱由检只能采取土办法,那就是在河槽里铺石头,石头缝之间糊上泥巴,这样也能有效地减少渗漏。

    但是秦王庄地处平原,附近没有青石,只能从别处运过来,实在是个浩大的工程。

    而且石块不但难运,更难开采和加工。在这个时代,既没有用炸药崩山的技术,也没有锯石机之类的先进设备,建筑用的石块全是靠人力从山上开凿,再用铁錾子加工成需要的形状,那份艰辛简直不可想象。

    但是朱由检已经下定决心,再难干也得干,因为这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程。如果图省事不铺青石,用不了多长时间,水渠里的水就都渗光了,那还不如不修。

    好在他已经了解到,泾阳县北部就有一座嵯峨山,山中就出产青石,泾河也从嵯峨山附近流过。

    因此朱由检已经有了计划,打算在孙传庭正式出任县令之后,首先开挖泾河至秦王庄的水渠,同时利用泾河的水运,将上游嵯峨山的石块运至水渠的起点。然后用石块一截一截地铺设河道,铺一截,通水一截,然后继续利用水运把石块往秦王庄运。如此一来,就能节省大量的人力了。

    由于护城河的轮廓已经挖掘完毕,朱由检便派工头郝大明等人先至嵯峨山中选址,开挖石矿。这也是秦王庄第一次在庄外干工程,朱由检为其命名为“四号工程”。

    为了避免因人生地不熟而产生纠纷,朱由检还专门知会了现在泾阳县城的孙传庭,让他提前运作,为郝大明等人办理所需手续。

    对于这支外派施工队伍,朱由检从后勤上也充分给予保证。嵯峨山离秦王庄有三十多里,到那里干活的人不可能天天往返,朱由检便让他们先在那里搭建简易的工棚,到了晚上可以直接休息。以后等生产扩大,还可以在那里建房,设立永久性的居住点。

    他又派了一支由妇女组成的小分队,专门负责为工人们做饭烧水洗衣服。当然,这些妇女也尽量从工人们的妻子中挑选,这样还不至于影响夫妻生活。

    当然,不论是工人还是妇女,由于离开了自己居住的村子,就都算出差了。在这个时代,老百姓都是守着自己家中的薄田过日子。一辈一辈地传下来,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这种故土难离的思想十分强大,即使是出村不出县,也有很多人不情不愿。

    朱由检看到这种情况,就加大了对出差的补助力度。他规定凡是去嵯峨山开矿的男人,报酬翻番计算。即是说干一天就可以挣两天的口粮,不但不愁吃饭,还能攒下余粮了。而那些做后勤工作的妇女,也按干一天、给一天半的口粮执行。

    尽管如此,第一批工人连上工头郝大明,还是只有三十二人,再加上八名妇女,一共也才四十人。而剩下的村民,则多是上有老下有小,根本离不开家,只得无奈地放弃了这次机会。

    但是相对于三号工程而言,一号工程和二号工程的进展就要差一些了。这两个工程全是修路,但在这个时代,路面基本上只有两种:要么是土路,要么是石板路。

    朱由检经过计算,发现若铺设石板路,所需的石块数量十分巨大。现在石矿还没开,石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运过来;但时间不等人,这两项工程又必须尽快完工,投入使用。所以他就果断放弃了铺设石板路的想法。

    但土路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路面强度低,禁不住长期的碾压,尤其是一旦下雨,就会变得泥泞不堪。若突发暴雨,更会将道路冲毁。

    朱由检不禁哀叹:自己在前世要是学土木工程、或者是学材料就好了!那样没准就能整出水泥或者沥青来,铺设符合现代标准的道路。

    但现在怨天尤人也没有用了,朱由检只得让工人尽力把路面垫高一些,再用木桩捆上石头夯实路面。这样的工作方法,当然比不得前世的压路机、夯土机那么省事,进展的速度自然也就不快。

    其实他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用砖来铺路面。砖的强度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至少比土路要强多了。而且制砖只需用土,可不像石材那样必须从山里运过来,又省却了不少力气。

    况且砖的用途还不止于此。盖房子修城墙,哪样离得开砖?朱由检早就决定要开一个砖厂,连厂址都选好了,就定在秦王庄西侧的一大片盐碱地上。这片盐碱地寸草不生,正好可以取土烧砖。

    至于富含盐分的土壤烧出的砖是否耐用、以及会不会污染环境等问题,朱由检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现在离天启七年只剩下三年,这三年他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只要是在短期内利大于弊、有助于他的实力迅速增长,朱由检都会铁腕推行。如果真的造成污染,那也只好先污染后治理了。

    这一日朱由检正在一号工程的工地上转悠,远远地望见李自诚又赶着十几辆大车,从西安运回一批粮食。

    还没等朱由检开口,李自诚先苦着脸道:“王爷,陕西商帮库存的粮食都运得差不多了,这是最后一批。江南现在米价也在上涨,路上又不怎么太平,粮食运出来很是困难。陕西商帮的下一批粮食,恐怕得过两个月才能运到西安。最近粥厂的粮食消耗很快,以后可怎么办才好?”

    朱由检皱了皱眉道:“那就只能从市场上零买粮食了。”

    “王爷有所不知,西安的粮价已经涨到四两一石了!”李自诚郁闷地道,“其实市场上并不是没有粮食,只是那几大商帮都在囤粮,谁也不肯大量出手。”

    “我襙他大爷!”朱由检恨恨地骂道,“老百姓都快饿死了,这帮王八犊子还在囤积居奇!我要是西安知府,或者是陕西巡抚什么的,非把这帮玩意全逮起来,治他们个投机倒把罪不可!”

    “这…王爷,何谓‘投机倒把’?”李自诚大惑不解地问道。

    “咳咳…”朱由检尴尬地咳嗽两声,实在没法回答李自诚这个提问。

    其实投机倒把这个罪名只在新中国的七八十年代出现过,指的是依靠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套购转卖等手段,哄抬商品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达和“价格双轨制”的取消,“投机倒把”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渐渐成为了历史名词。

    但是在这个时空,投机倒把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投机倒把的对象就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造成的后果也极其严重!

    可是朱由检虽贵为亲王,却没有足够的权力。而且即使有了权力,依照大明的法律,这囤积居奇的行为也够不上犯罪,官府也就不能处置这些无良的奸商。

    朱由检只得暗气暗憋,心想得想个法子,通过商战将那几个商帮打败!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主导市场,制定合理的价格,开创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但是眼下几项重要的工程还未完工,朱由检还是顾不上整治这些奸商。他只得对李自诚道:“没关系,贵也买,不要怕花钱!”

    “只是…”李自诚吭哧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道:“只是泾阳商帮这些天来光有出项没进项,长此以往,可就支撑不下去了呀!”

    朱由检这才知道李自诚是心疼他的本钱了,忙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温言宽慰道:“别着急,先赔后赚嘛!前些日粥厂和几项工程实在太忙,占用了泾阳商帮不少精力。如今这几处都走上正轨了,咱们的商帮也该开展自己的业务了!”

    李自诚闻言大喜道:“王爷,那您说咱们先从哪种生意入手?茶叶、丝绸、瓷器,这些都是比较赚的生意,草民也做得熟了…”

    “这些生意当然要做,但不是现在。”朱由检却摇头道,“因为这些商品不光咱们可以卖,别人做得也很多,咱们没有核心竞争力啊!即使能挣,也挣不了多少,而且时间还长。我看不如干这个!”

    说着,他指了指自己腰间缀着的一块玉佩,脸上又露出招牌式的奸笑。

第二百二十二章 侯府卷宝() 
几天之后,两道圣旨才慢腾腾地传到西安。

    第一道圣旨是关于前秦王朱谊漶的。由于之前朱由检上了一道奏章,为朱谊漶求了几句情,这道圣旨便是对奏章的批复。

    其实绝大多数旨意都是魏忠贤代下的,天启根本就不知道,也懒得知道。但凡是涉及辽东战事和秦王朱由检的奏章,天启都会“御览”。当然他这个所谓“御览”,也不过是由掌印太监王体乾读给他听,因为他连把奏章里面的字认全都有点困难。

    而天启“御览”的奏章,圣旨都会由王体乾代拟,魏忠贤是无法干扰的。通过张皇后偷偷传来的消息,朱由检及时了解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大胆地上奏章。

    当然,魏忠贤现在仍然权势滔天,举朝上下尽是阉党分子,朱由检还不想过早地与他对抗。为了避免过度刺激魏忠贤,朱由检的奏章也避重就轻,只是为朱谊漶求情,并不涉及其他朝政。都是皇室成员,这么做似乎也说得过去,所以魏忠贤倒没太在意。

    但如果完全没有惩戒,那天启和魏公公都等于打自己的脸了。所以这道圣旨只是说不再追究朱谊漶的罪过,也不再解往京师,但是他的王位是不可能恢复了,而是降为西安侯,并且只能居于侯府之中,不能出府半步,相当于是变相监禁了。

    而他的两个儿子朱存枢和朱存机,则贬为庶民,不再有袭爵的机会。倒是女儿朱存棋恢复了骊山郡主的封号,当然这也是朱由检一句话的功劳。

    这第二道圣旨,则是陕西地方的一系列人事任免决定。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三边总督武之望“因病致仕”,改由兵部右侍郎杨鹤接任。

    其实武之望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名医,还著有《济阴纲目》和《济阳纲目》等医书。别看已经七十多岁,身体还健康得很,一点疾病也没有。之所以“被致仕”,实则是因为陕西流贼大起,朝廷认为武之望做为陕西最高军政长官,负有主要责任,所以把他换掉。

    朱由检并不关心谁来当总督,因为谁当对他来说都是一样。他真正感到欣慰的是,孙传庭的任命也正式下来了,果然是出任泾阳县令。这样一来,朱由检的很多想法,就可以借孙传庭这个朝廷命官的手来实现,实在是方便了很多。

    圣旨一到,朱谊漶一家总算是松了口气。虽然丢了王位,但至少保住了命,还能继续留在府中,朱谊漶已经是别无所求了。为了感谢朱由检的帮忙,朱谊漶盛情邀请朱由检至侯府赴宴,同时也邀请新任总督杨鹤等人一起作陪。

    朱由检正好想去西安走走,便在林佑坤和秦王卫保护下,与王妃蕊儿各乘坐骑,沿着刚刚完工的“一号工程”、也就是秦王庄至西安的土路,一路打马如飞,不多时就抵达西安。

    到了西安城外,新任三边总督杨鹤已经率领手下文武官员,远远地迎接出来。见朱由检是自己骑着马赶路,众人皆是面面相觑。

    其实按理说王爷出行是要坐轿的,但朱由检嫌轿子太慢,来了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把王府的轿子给封存了,还节省了几个轿夫。

    朱由检与杨鹤是初次见面。他见这位老爷子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没什么官架子,第一印象倒是很好。二人寒暄几句,便入城往侯府而来。

    到了侯府、也就是之前的秦王府,只见全府上下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的气氛;原属信王府的那些太监和宫女,此时皆在府门外跪迎朱由检。

    朱由检眉头一皱,心想这些人总是个大麻烦,住在侯府里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得想个合适的理由,打发回京师才好。

    朱谊漶则是率领一家人在前院内跪候。一见朱由检进来,众人皆连连磕头,感谢他的救命之恩。朱谊漶还连声说道:“秦王千岁驾到,本应迎出门外;奈何圣旨不让谊漶出府门半步,实在是礼数不周,请王爷恕罪!”

    朱由检赶忙将朱谊漶搀扶起来,见他比前些日瘦了不少,心中也颇为感叹。暗想这家伙在西安作威作福了几十年,突然一下子就成了阶下囚,还差点把命给丢了;现在则是凭着自己的一句话,又当上了西安侯。这前后大起大落,兴废荣辱,皆在皇帝一念之间。进而联想到天下百姓,又何尝不是如此!

    朱谊漶和众官员如众星捧月一般,将朱由检和蕊儿簇拥至宴会厅,由二人坐了主位,朱谊漶和杨鹤在一旁相陪。

    须臾开席,那各种山珍海味如同流水般一道道端上来,朱由检身前的桌案上竟摆了四五十道菜肴。众人齐举杯向朱由检祝酒,随即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