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雄霸海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6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六米高的城墙已经很可观了,毕竟古代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当然,即使是这样的县城,在中国也几乎能够做到一县一城,而在世界各国,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得到!

    国外大城市有城墙,但国外县城往往是县无城,或者顶多是一道围墙,甚至是木制的。

    县城城墙建筑表明了古代中国高超的建筑水平及超乎各国的实力!

    梧州,广西的东大门,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三江总汇”,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明宪宗在梧州创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对于加强明王朝在中国西南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督,总督某某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总督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有专擅权,避免了与中央王朝联系太慢而无法及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弊端,当然,派出的总督都是朝廷的心腹,国之干城。

    梧州城是有2100多年历史的岭南名城,有“百年商埠”之美誉,珠江干流西江从市区蜿蜒而过,因西江之利,深受广州影响,是广西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朱由榔叛军一路由朱由榔亲领进犯广州,结果他落了一个只身出逃,全军覆没灰头灰脑地逃回广西。

    他分出六千人马作为偏师,由林佳鼎、马吉翔率领,却是干得有声有色,沿江直往桂林,一路而下,并无碍难。

    原广东布政使林佳鼎是个极为合格的带路党,他做过广西布政使,有意无意中,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官员网络,在造反时派上用场,对朝廷土地政策的不满,官员们纷纷倒戈。

    毕竟,有明一朝,官员私人拥有的土地并不少,朝廷想往他们身上割肉,朱由榔造反,那些有地官员是姣婆遇上脂粉客,一拍即合!

    夺取了梧州城后,派出参将田建平率军二千把守,眼下他正在城墙上,放下了望远镜,遗憾地道:“可惜,可惜!”

    田建平三十多岁,原本是新明军的中级军官,家有大地产,因为朝廷土地新政,让其一怒之下,投入了叛军,期待改朝换代,博个公侯。

    他策动了火船攻势,但看上去效果不太好,旁边一位穿着东南军防弹背心的中年人冷笑道:“我早说过应该清晨时发动进攻的,田参将不信,嘿嘿,现在看到了吧!”

    说话忒够无礼,公然与田建平别苗头,但田建平也得忍,因为那中年人正是当初送船给朱由榔下广州的内陆“船王”栗道安

第1251节 我是柿子?() 
“这不是新明军,这是东南军!”栗道安指出道。

    栗道安身材不高,留着两撇小胡子,显得颇为精明,他哼了一声,不满地道:“来的不是江防舰队而是东南军,这支部队训练有素,绝不好对付,你看他们的表现是举重若轻!刚才的火攻应该放在清晨进行,则成算更大,现在倒好,来过这一次,没有第二次了!”

    火攻有成本,火船上用大量油脂助燃,对于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是不小的负担,又不近海,海外的混合油即棕榈油、石油与鲸油产品在东南沿海卖得很火,但内陆则运输成本太高而没风行,否则给叛军拿东南国出产的油料火攻自己,真会殆笑大方。

    栗道安是民间人士,说话忒够无礼,凭的是他别有本钱。

    这家伙是西江船王,麾下有大量的船只,控制了西江航运,在沿江地区还有数目惊人的农田,却是个白身。

    没错,他正是桂王朱由榔的白手套,朱由榔有心造反,未雨绸缪,派出了栗道安先行准备,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眼下栗道安手下整整有三千由船工转换来的火枪兵,一水的东南军制式燧发枪,还有东南军制式装甲,属于旧式装备,比较笨重,这套装备对于内陆新明军来说,已经让他们眼红到流口水了。

    他的装备都是从海外走私而来,待到起事时亮相,让人大吃一惊。

    不过,他倒有自知之明,不敢与锋芒毕露的新明军先头部队开战,他缓缓道:“田将军可有破敌良策?”

    田建平心忖你不是很叼的嘛,你行你上啊,他嘴里恭维道:“栗老板你实力雄厚,足以杀敌军片甲不留……”

    两人讨论了一下,发现都是老奸巨猾之辈,都不能唆使对方去火中取达成共识,认为敌军势大,我军不可力敌。

    于是,当新明军在码头登陆时,叛军在城的另一边撤退,离开了梧州城,到事先准备好的乡下基地而去。

    不守城是他们订下来的策略,两人谁都不想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要是死守城池,引来对方大军来攻,单是对方的大炮就有他们乐呵乐呵的了。

    叛军出身于新明军,新明军与东南军实际上都是东南王颜常武的兵马,但新明军的装备、待遇比不上东南军,这是没办法的,谁让东南国富足胜过新明。

    大家都是燧发枪,东南军已经有了尖弹,威力胜过一筹。

    新明军一般采用皮甲防护,而东南军则是合金钢板,防弹能力更强。

    新明野战军使用6磅炮,而东南军则有12磅炮,不过,双方都有24磅重炮。

    眼下梧州城只有6磅炮,对方的舰炮有18磅,而且还携带了12磅行军炮,栗道安与田建平不惹新明军是对的。

    颜乐轻取梧州,接受了满城的妇孺,又得赈济他们。

    知道对方退入山区,颜乐打量着城外山连山、水连水的环境,打消了追击他们的念头,待到后军赶上来时,交给他们守城,自引本部兵马,继续沿江往桂林而去。

    听闻桂林被朱由榔夺取,只要夺回桂林,拿下朱由榔,事情自然了局,不用花费更多的时间。

    朱家手足参商,民众倒也不是很倒霉,朱由榔若拿下南京,则他就成燕王第二了。

    颜乐离开梧州,军船一簇簇经过梧州,尽往上游而去。

    且说城外的栗道安与田建平一直打探着梧州情况,听闻近日一个大官在码头登陆进城,又确定守城兵是新明军后,栗道安蠢蠢欲动。

    辛苦装备了三千兵,不打上一仗,这哪对得起自己的辛苦呢。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男人都有一种梦,叫做英雄梦,相比之下,军人、文官更有机会实现,栗道安也发着白日英雄梦,想的是大破新明军,扬名立万。

    小看明军,不仅是关外部族有之,就连本国的国人众也看不起明军,明军一败再败,战绩不佳,如今,栗道安这位民间人士,想想来摸摸明军的屁股是硬还是软。

    结果他摸到了老虎的屁股!

    刚刚抵步的刘文秀接到叛军的搦战书,很是诧异,他叉的,这就找上门来,当劳资是柿子软得来捏?

    刘文秀,陕西延安,一开始追随的是“八大王”张献忠,大西国国建立后,受封为抚南将军,与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合称为四将军。

    既然大家同列,刘水秀是有水平的,当时鞑靼人入关,进攻四川,张献忠抵抗,刘文秀阵斩鞑靼人多位军官,其余三将军均有战功,鞑靼人初战不利,可惜张献忠被鞑靼人乱箭射死,大西政权土崩瓦解,余众归明。

    刘文秀也属大流归顺大明,被送到南京参加学习班进行培训,很快地,他就明白了现在的大明其实是披了一层朱家的外皮,实质上权臣颜常武正在侵蚀着朱家的权利,颜常武就是活曹操!

    不过颜氏的军事策略倒是很对刘文秀的胃口,铁血、暴力、英勇、无畏和成功!

    这才是真正的军队,刘文秀认真学习,有所领会。

    如今敌人上门搦战,刘文秀拍案决定,开战!

    然后他就给叛军上了好好的一课!

    双方交战的地点近着北面城墙,新明军三千人出城,背城而战,惊讶地发现叛军的装备还是不错的,火枪兵三千,穿着护甲,还有大炮!

    栗道安指挥自己三千船军出战,他们拥有6磅炮作掩护,而新明军则以12磅炮还击。

    双边的大炮发出震耳欲聋的隆隆声,在这隆隆的炮声中,刘文秀看到士兵们的脸上虽异样,但耀眼的阳光下,轰鸣的炮响似乎不那么令人畏惧。

    两边的战线都拉开的很长,大家都担心自家的精锐被对面的大炮狠削,所以不约而同地把战线摆的细长一些。

    看上去叛军士气不错,硝烟中一排排列队整齐的叛军火枪兵持枪前进,前面的部队足有二千人之多,而对面的新明军阵列,一队队燧发兵也持枪准备,严阵以待。

    从望远镜里,刘文秀看到叛军的装束奇特,他们没有军队的制服,却穿着一件件防弹背心,有人认出这是老式的东南军防具,现在已经不用了。

    他们走动的姿势也很不规范,步调混乱,这不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是民兵!

    刘文秀怒极反笑:“他x的,真把劳资当柿子了!”

    火炮不停地射击,战场上吹过的硝烟将他们的脸色都熏黑了。

    双方远射使用实心弹对于战场影响不大,不断有人伤亡,但似乎队列没受什么影响。

    双方距离不断接近,百米外只有双方的大炮在打响,一直没有开枪,前进的叛军距离五十米,向着新明军猛烈地开火。

    新明军象被草割一般倒下了一大片!

第1252节 谁是柿子?() 
战斗场面其实是非常残酷的,有时真不能责怪军人贪生怕死,因为下一刻钟后就会彻底告别这个世界!

    只见密密麻麻的叛军正在迅速地向着新明军推进,大批士兵在军官的指挥下以密集的散兵线迅速地跨沟过壕,满眼都是包扎在头上的红头巾,显得格外的刺眼。

    其人海般的杀气冲向新明军,让一些新兵牙齿都打战了。

    他们想跑,但虎视眈眈的督战队就在后面,政治军官鹰隼般的目光就盯在他们的背脊上和后脑勺,让他们的头皮发麻。

    新明军设立了“政治军官”的职位,让官兵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平时规步矩行,战时老实作战。

    之前叛军之在肇庆新明军得手,乃是他们接连搞定了主官与政治军官,否则岂能成功!

    要知道,政治军官在监控军队方面权力极大,甚至连主官都不能干涉。

    新明军官兵们能听到对面杂沓的脚步声,叛军士兵的面孔表情都清晰可见时,战斗打响了,点燃的黑火药炸弹、手榴弹在新明军中炸开,燧发枪乱枪之下,打得新明军人仰马翻。

    一分钟前还站在你身边的战友,一分钟后再也唤不醒了,血淋淋的事实让人害怕不已,退又不能退,新兵们只好握紧自己的火枪,瞄准着敌人,等待军官的命令。

    他们没有等待多久,伴随着军官的口令,阵前举着的红旗挥下,于是新明军扣动了板机。

    “砰砰砰……”火枪轰响,枪口喷出的浓烟滚滚,被风吹散开,接着再次射击,又连成一片了。

    叛军倒下的更多,而且他们火力在迅速减弱中。

    他们遇到了大麻烦!

    好死不死的,栗道安学东南军、新明军玩火枪,结果原形毕露。

    交战双方采取的燧发枪对战,是双方排成宽度足够长的队列,每列纵深仅为2…4排。双方队列互相推进到火枪的有效射击范围内开始对射,形似集体枪决,可以想象,这需要极大的勇气,高度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稳定的重装填技术。在枪林弹雨中,身边战友不断被击倒而血浆满地,有勇气坚持到底的一方才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东南军和新明军得到颜常武教诲,往往将第一轮射击保留到更近的距离才发射,以求一举击溃对手的勇气。

    敌人先攻,则已军遭遇死伤,都在考虑着官兵们的神经坚韧程度。

    对于东南军已经不成问题,但对于新明军则是巨大的考验。

    事实证明,军队的崩溃往往先就军官开始,而新明军在刘文秀的统领下,抵挡了叛军的乱射轰击!

    周围枪弹纷飞,刘文秀站如磐石,官兵们只好舍命相陪。

    燧发枪的使用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3发。在实战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能够维持每分钟2发就算不错了。

    由于神经紧张,装填时各种各样可笑的事情发生了。

    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那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先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只能退出行列到后面慢慢把弹头挖出来。许多士兵在战斗时根本就忘了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不发弹也不清楚,往往多次装弹,结果当然更糟糕。

    现在,栗道安的船军就犯了这个错误,他们首先打出第一轮子弹后,然后装填,有人把通条打飞了,有人往枪膛里塞子弹,再放进火枪,扣下板机。

    燧发枪的燧发装置打出火星,没能点燃。

    得,那人当自己打枪了,再次装填……如果他立即不处理的话,这把枪永不可能打出子弹。

    等到战后,新明军打扫战场时,发现了过千把塞了多颗子弹哑火的火枪,最多的一一支枪中塞了10颗弹头!

    船军没有经过“烧银子”式的训练,根本不是玩燧发枪的料。

    训练过,打过一些枪就派上用场,平均每人都没有十发的射击量,天底下只有颜常武才舍得给东南军大量的训练费,新明军也好一点。

    相比之下,新明军也有人出错,通条打飞,乱塞子弹,但毕竟他们还是烧过银子的,在初时的紧张之后,他们的动作流畅起来,装填、射击,再装填,射击。

    泼雨般的子弹将船军队伍射得七零八落,装备的护甲也没有用………这么近的距离,子弹击穿护甲是妥妥的。

    将他们射翻在地,鲜血飙飞,没死的人痛苦地呻吟着,这一切都都在考验着船军的神经!

    栗道安太高估船军的素质,民兵是先民后兵,骨子里还是民而不是兵!

    军队极为注重对士兵队形和统一指令的训练。为了实现最大数量的步枪射击,前排的士兵被命令采取跪姿和卧姿,但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