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189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异时空1898- 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200两。兴旺百年的江南纺织业迅速没落。

    此时胡雪岩见有利可图,于是先后投入约1500万两现银购买生丝。注意这1500万两现银在1883年的市面上,除了晋商的乔致庸等寥寥几人能够拿得出来外,连满清政府也不能够拿出这么一大笔数目。

    战争关键时刻,意大利生丝成熟的消息传来,市面开始动荡,但因为胡雪岩控制得当,此时并没有出现大批抛售的状况,因为几乎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意大利的生丝产量甚至不及中日两国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所以意大利生丝的成功并不能影响到最终决战。

    关键时刻是胡雪岩的敌人盛宣怀在捣鬼。胡雪岩出1500万两现银囤积丝绸,而胡雪岩最巅峰的时刻的身价也不过2000万两。这里面还包括钱庄的资金和胡庆余堂等实体产业的房屋库存等等加起来的白银。也就是说发起生丝战争的胡雪岩手头上实际上连拿出一百万以上的现银都相当的困难。

    而这时胡雪岩担保的左宗棠西征贷款八十万两按期应该到账,这可以解胡雪岩燃眉之急。可是盛宣怀邀请上海知县延缓二十天付款。同时盛不仅与洋行和其他钱庄一起大张旗鼓向胡雪岩催讨借款事实上还没有到期,另一面又四散消息声称胡雪岩已经破产否则洋行怎么会向胡催未到期的帐呢?。如此一来,市面上彻底爆发“倒帐风潮”。胡雪岩保住声誉,筹措资金将洋行和钱庄的债务还清,还未等他松一口气,他的富康钱庄就面临挤兑风潮。而这时胡雪岩的现银几乎全部付给了生丝、洋行、钱庄。而作为大清首富的他手头上这个时候甚至连十万两现银都拿不出。胡雪岩向上海知县催讨八十万两白银未果后,富康钱庄倒闭。随后胡的生丝也被迫低价出售。

    很多无知的人都认为这个时候的生丝是高价,所以胡没有受到影响。但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只要稍微懂一点商业的人都明白。

    胡雪岩面临破产的威胁,这个时候他最缺的不是生丝,而是现银!白花花的现银!所以当他出售生丝的时候,无论中外的收购商全部要求低价收购,否则就不愿意付现银。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胡雪岩的库存生丝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卖上价钱。商业就是这样冷酷,明明是高价生丝偏偏卖不出高价。这也是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彻底倒塌的直接原因。

    1885年左宗棠去世,慈禧立刻下旨查抄胡雪岩家当。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朝廷欠胡雪岩至少一百万两的款项。其中包括左中堂西征的八十万两白银等。慈禧查抄胡雪岩的目的就是赖账。

    圣旨到达之前,胡雪岩“郁郁而终”。

    而此次中外生丝大战得利最大的有三个团体,第一个以慈禧和盛宣怀为代表的“爱国团体”;第二个以日本和意大利为代表的生丝产业;第三个是以英国为首的商人团体。

    胡雪岩的1500万两白银的生丝最终售价连一千万都没有。这直接便宜了外国人。而中外生丝大战的失败也直接让英国人一怒之下全面扶持日本生丝业。日本吃剩下的才能轮到中国生丝。1890、1900年日本的生丝产量与中国的生丝产量相平。而到了1910年日本生丝产量彻底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丝出口国。同样也正是这一次的生丝大战失利,导致洋人开始扶持印度和日本的茶叶发展。而到了1910年日本和印度的茶叶销量加起来也已经超过了中国。

    大清国的两大经济基本盘彻底崩溃。大清国在1912年被中华民国所取代,不仅仅是人民意识的问题,也不是孙大炮和袁世凯等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大清的经济崩塌后自然而然的出现。

    经济的崩溃大清国无钱可用。没钱的政府能维持的下去才出鬼了。

    如今才1900年。日本的生丝与大清国的生丝处在两个起跑线上,日本在高处,而大清在低处。正常情况下大清国根本没有一点抵抗余力。

    不过胡小岩来了,就不准备就这么算了。老子的仇,儿子来报那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胡小岩从上海出发到达南京,先去了镇江等地查看南京长江大桥的选址,随后在江苏周边常熟等地转了一圈后来到浙江,在湖州嘉兴等地转了一圈后来到杭州。陪同的有他的哥哥胡品三和侄媳妇侄子胡萼卿的妻子戴泳霓。

    要搞定江浙的生丝行业,就要弄清楚这里面的水有多深。胡小岩不知道内情,但胡品三和戴泳霓知道的却很清楚。前者当时已经入行,后者心思细腻性情泼辣如王熙凤。胡家败亡前后的点滴她也是有过了解的,胡品三为人温文尔雅如同士子不善经营,又兼父命难为,不能经商不能当官。但戴泳霓却没有这个顾虑,也乎什么狗屁的父命。

    生丝业要做起来,就要一个领头人,本地的那些狗屎业主胡小岩是一个也信不过的。所以戴泳霓这个侄媳妇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不过这事不急。到了杭州总要拜一拜码头。

    九月份浙江巡抚任道熔上任。他得到胡小岩拜码头的帖子非常惊讶。因为胡小岩是东三省总督,而不是浙江官员。虽然有圣旨巡查铁路,但各省铁路一般而言是由铁路总局指派人手与各省巡抚一道主持。巡抚居主官,铁路局辅佐。没办法,铁路所经过地方的土地问题必须巡抚出面才能摆平。

    胡小岩的圣旨按正理来说是没有丝毫作用的,大家都是二品督抚,招待了你是责任,不招待你是本分。

    任道熔想了想还是答应见面。首先两者没仇恨,二则目前胡深得新帝欢心。任道熔没必要惹恼了对方。

    胡小岩带了胡品三和戴泳霓一起去见了任道熔。

    一番交谈之后,任道熔苦笑连连。

    胡小岩要搞一个生丝联合合作社戴泳霓做总理全面主导江浙生丝行业的一切事物。胡品三做客卿。

    任道熔苦笑后,回到后屋从幕僚口中得知了三人的身份后,才想起胡小岩原来是胡光墉的儿子。

    “又一次中外生丝战争吗?”任道熔来回皱着眉头愁思。

    “大人,生丝业的萎缩已成定局,上一次生丝战争之后,无数业主破产。如今的生丝业不及全盛时的三分之二,无论产量还是销量每年不断降低。与其这样不如一搏。要知道这位胡总督可不是差钱的主。无论他胜了还是败了。只要他愿意出现银购买生丝,我们的赋税总是少不了的。”幕僚上前建议。

    任道熔两眼一眯:“那就是难得糊涂咯?”

196 考试() 
任道熔不反对,那么就是了。只不过出了乱子的话,他老人家就不会认账的。

    不过胡小岩也乎,在基本摸清江浙丝绸业的局面后,他就没了一丝担心。

    1910年,日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丝出口国,每年的生丝总产量达到了12460吨,出口总量为9462吨,占据了全球出口总量的75%。为清国的六倍

    1868年,京都府设立了西阵物产会社,负责救济贫困的丝农和织户。明治三年,设立舍密局和授产所,相当于化学研究所和技术推广所。1870年,设立养蚕场,推广新蚕种和新技术;1871年,设置畜牧场,推广新牛种和绵羊,派人前往法国学习新织丝工艺和西洋染色工艺,购买新机器……七年,设置织工场,推广新型手工织丝机器和工艺。这些“场”全部将技术收集、研究、改良、推广等工作集中于一身,迅速使京都的丝业由衰转盛,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整个日本。尽管京都府也走了很多弯路,可和清廷各地政府的“无为就是无错”政策相比,实在是积极很多。

    日本各大财团凭借丝绸业和茶叶所得的财富开始发展本国的工业。到了1910年,日本的各行各业已经远远超出了清国所能理解的范围。

    胡小岩卖了百来件古董,又怎么可能缺钱?更何况清国的生丝业基本就是一个烂摊子。没有了胡雪岩这个领头人,生丝业就是任人宰割的对象,可洋人都已经懒得宰割了。1900年后,洋商从前建立的剿丝厂大面积倒闭,到1910年后,洋商的剿丝厂几乎全部撤离中国市场。

    也就是说现在清国的生丝业其实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有味。

    所以胡小岩想要同意中国的生丝业正当其时,如果再晚几年,日本的生丝就可以全面无视清国的生丝。再早几年的话,清国的生丝却又得面临洋商的压价。

    常熟、南通、湖州、嘉兴。分别在此四地设立生丝产业合作社分部。总部设在杭州。合作社与各地蚕农签订合同,合作社技术和资金帮助蚕农,而蚕农所获得的生丝只能卖给合作社。

    以胡小岩的财力,投入刚刚获得的两千五百万两白银成立生丝产业合作社钱庄后,基本没有人敢于与胡小岩竞争。除非有哪个家伙找死。对于想要在生丝行业参一手的,无论是任道熔这个总督还是地方上的长老,胡小岩绝对往死里整。

    保证钱庄和生丝业计划的实施不受干扰,胡小岩从李经芳那里要来一个铁路护卫队的编制。一个千人队,五个据点每个据点两百人。全部是从安徽蒋雁行新招募的军队那里择优录取来的。配备的是毛瑟G98的步枪和手榴弹已经搞出来了。两百人去打绿营兵两千完全没有问题。

    有了名义,有了兵力。胡小岩放手交给戴泳霓去弄。他不怕任道熔插手。因为任道熔没有那个胆子。满清的官儿都是一个样。官的当的越大,胆子就越小。清末年间真正能够有胆子做实事的反而不多。

    而与各地蚕农签订了协议的戴泳霓手下至少掌管着数以万计的蚕农。惹恼了她这些蚕农闹一闹,任道熔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生丝产业虽然有了法国人从日本偷来的技术,还有法国自己为日本设计的机械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一时之间就能起到作用的。比如蚕喜欢吃什么样的桑树叶。什么样的桑树叶会产出什么样的丝绸?这些技术问题可不是一年两年能够解决的。反正胡小岩有的就是钱,只要有钱有技术他就不相信搞不定日本的生丝。大不了跟日本生丝打价格战,胡小岩本人是亏得起,可日本却亏不起。只要日本的生丝跌十个百分点,日本的生丝业业主就得倒闭一批。

    中国的生丝卖不动,以至于价格低廉,而相应的蚕农的生活就很成问题。这也是任道熔妥协的原因之一。现在合作社以定价收购生丝的合同约束了自己,也约束了蚕农。财大气粗的戴泳霓根本不跟本地的生丝业商人废话,直接一个帖子上门:要钱还是要命!

    帖子没把本地的商人们吓倒,反而吓到了胡某人。秦韵拿这个来打趣他时,他只能摸了摸莫须有的冷汗。为侄子胡萼卿默哀一秒钟,摊上这么霸气的媳妇,不知道他那个侄子的日子是怎么过的?然后他就意地离去。至于那些人的死活?胡某人还没那么多功夫跟他们废话。就跟戴泳霓的帖子上那句话一样。要么交钱入股,要么就去死。

    离开了杭州后,胡小岩前往上海。在上海又送走了一批留学生后,他得到了蔡元培在安徽的动作。

    蔡元培到达马鞍山后,立刻组织了人力物力重新组建马鞍山理工学院。这所工科学院主要以钢铁厂的外国技术员和原天津北洋大学堂的老师为班底。又接收了一批随罗斯福小姐一起从美国来的老师。

    这个工作很轻松,蔡元培与胡小岩的老师迈克关系不错。从他那里学到的东西足够应付理科学员的建立。他所关心的还有文学院的建立。原本按照胡小岩的任务要求是把马鞍山的这所学员建成专业性非常强悍的理工类大学,至于文学院这块胡某人是不关心的。

    但蔡元培不这样认为。他很快就与安徽本土的书院们联合起来,共同组建了文学院。因为宣武帝的科举策略,大家都已经明白单单的传统儒学已经不再是主流。连科举考试都不再以传统儒学为主了,各大书院哪里还有不明白的道理?所以与马鞍山理工学院的合作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蔡元培想要融合儒学和理工学院。而本地书院也想要借助理工学院的科学技术来培养自己的科举人才。双方一拍即合。

    至于章炳麟则是对蔡元培那一套嗤之以鼻。

    “你难道还能指望那群读了十几年儒学的小子们在短短三年内的学习就能够考上进士?”

    蔡元培则不以为然:“他们是以考进士的态度来学习的,但我本就没有打算让他们考上进士。又陵兄严复虽然看上去被陛下重用,实际却如履薄冰。我为他多多培养一些者,未来的他和国家就多了一份希望。”

    章炳麟只是丢出两个字:“幼稚。”

    蔡元培微笑着离开。

    无论如何恩科还是如期举行,题目见作品相关,放到现代,可以说也很少有人能答得上来,所以说科举落后的人自己打脸吧,免得被打后还要被人踩。

    胡小岩也在考试之后拿到了卷子。

    ps:1904-1905年中国最后一次科举的考试题目,我待会把它放到作品相关里面去。这些题目很有意思。我就把它提前拿出来用了。有洁癖的书友请高抬贵手。有能力强悍的书友可以试着开卷做一做,看看自己穿越回去能不能中举。哈哈哈,,,,

197 海关事务所的更替() 
胡小岩坐镇上海,偶尔出巡江浙两广查铁路之疏,经世日久而不履东三省之地。

    1901年正月月底,恩科三甲新鲜出炉。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依历史。刘春霖被任命为铁路局参赞,朱汝珍入南京长江大桥参赞,商衍鎏入新开办的太学为太学国子监老师并总理各国事务所衙门行走。

    整体来看似乎商衍鎏更受信任,但大家都明白这三人无信任与否的区别,他们全都被任命实务,而不是从前的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一千三百年来的科举考试中每三年一次,状元起码有好几百名,但真正成为国之栋梁的却很少很少,一个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并不受重用,这些人入了翰林院后就泯然众人矣,另一方面官场讲究门第和辈分。刘春霖这个状元郎固然才华出众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门第,那么想出头就很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