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 第2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晃击败,蜀军自投山谷,死者甚多。曹操听说后,非常高兴,给了徐晃指挥军队的符节,并下令说:“这一条阁道是汉中的咽喉险要之地,刘备想断绝内外联系,夺取汉中。将军这一举粉碎了刘备的计划,真是妙计中的妙计啊!”后来,夏侯渊阵亡,曹操亲到汉中,撤出了剩余的部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魏荆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阳郡治襄阳,今湖北襄樊)。

    张郃是左将军,徐晃是右将军,两个人军事能力都差不多,优秀的将领。

    徐晃有两大战绩是比较知名的,一是渭南之战,与朱灵一起偷渡渭水,截断马超的后路,赢得渭南之战的胜利,二是解围樊城,大败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关羽和马超也都算是间接的败在徐晃之手。

    徐晃一生比较节检,为人低调,可能是以前挟持汉献帝的时候,穷怕了,经常没饭吃所致。

    

荀彧传(一)()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是个什么人物,早年时就被称为王佐之才,什么叫王佐之才,现在的话讲就是辅助君王,帝王的治国人才。

    荀家是传统的官宦世家,先祖是中国著名的大家荀子,祖父荀淑乃是当世名士,生有八子,被世人喻为八龙,荀彧的父亲正是八龙之一。

    荀彧家族底蕴丰富,人丁兴旺,荀彧博通古今,少有才名。

    我们看一个世家他的成就在哪里,潜力怎么样,就需要看他祖上的成就,第一是否人丁兴旺,第二点是否有人在朝做大官,第三学术造诣,知名度。

    家族传承是很重要的,汉朝的时候读书是一门垄断行业,当官同样被世家垄断,只是后来唐朝开始兴起科举制,才让读书人有一席之地,有了做官的机会。

    汉朝做官叫察举制,观察举荐,德行孝行是考核的第一标准,如果这些都达到了标准就会被举为茂才,举孝?做侯补官员。

    习文的举宫令(文书,抄抄写写的工作),习武的举宫郎(侍郎,保卫看守皇宫的禁卫),几年后就下任地方历练,文的做县丞,主薄,武的做县尉,都尉等等,当然这些都是需要有关系的,荀彧的父亲荀爽当时曾任过汉桓帝时的司空,副国级官员,曹操的父亲曹嵩曾任过大司农,部级官员,所以官二代才有机会去皇帝身边,皇宫做事,一般的官员是没有这种待遇的。

    一个好的出身就决定了一个好的起点,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荀彧出生颖川荀家,注定了不凡的人生,公元189年,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荀彧弃官回家,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但乡人们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为什么荀彧为有这种想法,而不是跟普通人一样,这叛乱经常有,用不了三五载就平息了。

    在荀彧看来,汉室是很难再复往日之荣,桓灵两帝,各地经常发生叛乱,最后也是挺过来了,而这次更严重,汉灵帝死后,地方军阀入京,连正统的皇帝都给换了,如果有能臣领兵中兴,清君侧,是非常困难的,现在有这种人吗?

    如果能打败董卓,是还权于汉朝皇帝呢?还是做王莽篡汉自立?显然后者更实际。

    董卓入京前也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杀光了太监,辅国大臣,自领太傅,废立皇帝,没有他不敢做的事情。

    朝官们的都盼着有一上将带兵入京,把宦官杀光,扶持皇帝立政,与士大夫共治,董太后的侄儿,董卓就是那个大家盼来的上将,英雄,刚入京时,相敬如宾,董卓也是客气的很,刺史,州牧,太守,县令毫不吝啬,你服从我,忠诚我,给你发个太守去干,刺史也行,非常的大方,反正又不是自己的。

    在一些清流眼中,这叫败坏朝纲,皇帝拿着官来卖,董卓更直接,免费送官,只要你效忠服务我。

    荀彧有才,但名声不显,没有资历,没有政绩,也不善巴结董卓,有自己的原则。

    他为什么不愿跟董卓混?

    第一点:董卓在荀彧眼中是逆臣贼子,窃国大盗,皇帝是能随便换的吗?

    第二点:董卓不怎么尊重士大夫,这官是随便乱许的吗?你当这官是你家私有财产吗?

    第三点:行为粗鄙不堪,武夫蠢货一个,高傲的,有理想的士大夫是不愿意跟随这样一个领导的。

    在荀彧看来,这朝廷乱了,天下可能要变天了,改朝换代,秦之失鹿下下共逐之,后有楚,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春秋战国,七国并立,战火连天。

    历史是这样的,但是士大夫的理想却是逆流而上的,他希望匡扶汉室,重振朝纲的。

    到冀州后,冀州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堂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

    为什么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

    第一点:曹操发起关东联军的时候,袁绍的表现差强人意。

    第二点:袁绍做事优柔寡断,夸夸其谈。

    第三点:袁绍干大事惜命,见小利而忘命。僻如说攻打董卓这种大事,不敢追击董卓,怕死,董卓说封你袁绍个冀州刺史,嘴上严正词辞的拒绝了,回到渤海后,马上攻打韩馥,抢地盘。

    这种人没有什么出息,没有道义,也容易被人用小利益给算计,这样的人怎么能做主公,即然做了皇帝也是一个昏君。

    第四点:荀彧的弟弟荀谌在袁绍处为谋士就可以了,自己另投,鸡蛋不能放在一个蓝子里。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曹操又是什么吸引了荀彧呢?

    第一点:曹操首倡义兵讨伐董卓,英雄本色。

    第二点:曹操行事果敢,胸怀大志,兴复汉室,重振朝纲。

    第三点:曹操尊重士大夫,急需佐世之才。

    第四点:曹操是官二代,有政治资源,有匡扶汉室的本钱。

    综合以上几点,荀彧投曹操合情合理。

    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后,父亲曹嵩又是一个大贪官,祖父是个太监,曹操是个有胆色的人物,正因为如此,曹操也比袁绍更谦虚,更谨慎。

    子房是谁,张子房是张良,汉初三杰的张良,以谋术著称。

    曹操为什么说荀彧是他的张良,曹操和荀彧又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荀彧来投曹操,曹操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

    曹操的一句客套话?还是荀彧真有如此大的本领?

    我的猜测是曹操和荀彧是有交情的,在京城荀彧是做皇宫抄抄写写,做文员,曹操是皇宫守卫,荀彧做文员的时候,曹操可能做北部尉,济北相之类的官职了。

    那具体曹操跟荀彧的交情在哪?

    汉末清流名士何颙,曹操是认识的,这个人给荀彧的评论是王佐之才,对于创业起步的曹操来说,有一个海归博士来投靠他,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王佐之才比海归博士厉害得多,曹操的评论是治世之能臣,没有达到王佐之才的标准,王佐之才是能做尚书,尚书令,三公九卿的人才。

    即然是王佐之才,曹操当时最需要的是谋略性的人才,张良是曹操当时最急需的人才,所以曹操感叹,得吾之子房也是曹操内心真实的写照。

    士大夫是不愿来投曹操的,因为曹操出身不好。

    同样是官二代,袁绍,袁术是四世三公,身世清白,名望无人可比,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士大夫的选择是优先有名望,出身门第,身世清白官二代,作为自己的主公。

    

荀彧传(二)() 
公元192年,曹操领兖州牧,镇东将军,荀彧以军司马身份随曹操出征。

    司马这个职务不高,刘备投公孙瓒的时候,刘备也是军司马职位,司马又是一个什么职务呢?

    相当于行军参谋,参谋长,从咨军务,负责文书等工作。

    职务给高了,以后升迁也很麻烦,也不能服众,如果荀彧来投曹操,曹操给个军师中朗将,中护军之类,其他将领肯定不服。

    当时的兖州,黄巾军动乱是很严重的,曹操在荀彧的帮助下,很快的平定了兖州的叛乱,荀彧又提出军囤养兵,编户分田安民等政策,很快稳定了兖州。

    同时荀彧又推荐军事天才戏志才为曹操所用,曹操与袁绍联盟,花了二年时间,打破袁术与公孙瓒的战略同盟,受降青州兵二十余万,为曹操日后的兵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荀彧从军事参谋的位置上转到曹操后勤工作上,治理兖州,负责政务。

    荀彧的专长是治国,制订政策,而戏志才的专长是制订军事战略,戏志才接手了荀彧军事参谋的位置,为曹操军事行动出谋划策。

    当时的曹操有三大谋士,荀彧,陈宫和戏志才,戏志才在历史上是很少提起的,可能是魏志将这个人给故意遗忘了。

    第一点:戏志才有才无德,为人过于高傲。

    第二点:曹嵩被害,可能与戏志才有间接关系,出谋者可能就是戏志才。

    戏志才之后,荀彧又推荐郭嘉给曹操。

    荀彧的人脉非常广,颖川是一个奇士发源地,文风盛行,世家大族林立。

    公元194年,曹操找到了一个借口入侵徐州,那就是为父报仇,曹操如果抢地盘,并没有正义的借口,出师无名就输了一半。

    公孙瓒抢地盘是追击黄巾贼,打到哪里就占到哪里,袁术也一样,但曹操不行,曹操是兖州牧,陶谦是徐州牧,他不能打陶谦,立场站不住,戏志才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第一点:给曹操正身,把曹操编进曹参的族谱里去。

    第二点:让陶谦把曹操父亲曹嵩及曹操的二个弟弟杀掉。

    第三点:曹操想当诸侯,称王称霸,那就得扩张地盘,找最近最容易的先收拾,陶谦战争潜力最弱,先干掉陶谦,抢占徐州。

    作为军事参谋,戏志才需要为曹操制造出兵的借口,曹操可能不知道,但是又有什么所谓?

    戏志才公元195年就死了,太聪明了,太能算计了。

    曹操经历了戏志才的暗算,陈宫的背叛,发小张邈的叛乱,兖州根据地也被吕布占了,曹操为父报仇的借口,入侵徐州并没有得到士大夫的理解和支持。

    攻打陶谦没有正义的旗帜,为父报仇,为你那死去的贪污腐败的父亲报仇吗?

    可能曹操真的是为父报仇,其他人却不这么想。

    曹操最困难的时候,想放弃,想投袁绍去,是荀彧,程昱劝住了他,袁绍不如你,跟着袁绍这个国家就没希望了。

    曹操没办法,还有这么人指望着他活命,不得不擦干眼泪,攻打吕布,抢回兖州根据地。

    同时曹操联合袁绍得到政治上的支援和鼓励,袁绍帮曹操牵制公孙瓒,曹操与陶谦达到和解,陶谦给曹操提供了几十万石粮草军资作为补偿。

    曹操成功的赶走了吕布,收复了兖州。

    这时候荀彧,郭嘉的功劳是最大的,没有这两个人,曹操可能放弃,投靠袁绍了。

    在打败吕布的过程中,荀彧和郭嘉也提出过不少有见解的建议,帮助曹操稳定军心,让曹操没有后顾之忧和吕布开战。

    公元195年十月,陶谦病死了,死之前把徐州让给了刘备,曹操想再入侵徐州,又失去了正义的借口,曹操休生养息了一年,公元196年,毛阶提议,把汉献帝迎到许都来,奉天子以令不臣。

    当时曹操征求了荀彧的意见,迎汉献帝令不臣的策略,为什么不是荀彧,程昱,郭嘉提出来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毛阶提出的。

    荀彧担忧,凡是熟读历史的人一般不会提这种建议。

    沮授向袁绍提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没有采纳,为什么不采纳呢?

    袁绍当时的想法是汉朝皇帝死了,天下大乱,诸侯抢地盘称王称霸,重回战国七雄时代。

    秦之失鹿,天下英雄共逐之,当时有实力的大军阀刚好也是七个左右,诸侯们也认为这是天意,天象。

    曹操为什么采纳了这个建议,首先曹操是有志,匡扶汉室,重振朝纲,其次曹操攻打其他诸侯没有正义,迎来献帝,想打谁就打谁。

    我们做什么事的时候,会想到很多,僻如以后这条路怎么走,变成什么样子?百年规划。

    曹操想过,荀彧,郭嘉肯定也有替曹操想过。

    当时的诸侯有袁绍,袁术,孙策,公孙瓒,吕布,刘备,刘表,刘璋,韩遂马腾,郭汜李傕,加上曹操自己有11个之多。

    有实力的袁绍,袁术,刘备,公孙瓒,刘表,刘璋,曹操。

    割据一方,不贡朝廷,争抢地盘,相互火拼。

    袁绍和曹操结盟,公孙瓒与袁术结联,吕布与刘备结盟。

    曹操攻打陶谦的借口是陶谦杀害了曹嵩,袁绍攻打公孙瓒的借口是公孙瓒杀了幽州刺史刘虞。

    孙策攻打刘繇是什么借口呢?

    后将军袁术,汉退休太尉马日蝉授命孙策过江东平定地方宗贼,让江东百姓安居乐业,孙策有一面看上去不错的正义借口,也有两个朝廷大员为孙策背书,孙策过江东就变得名正言顺了。

    公孙瓒是奋武将军,用剿匪名义抢地盘,杀了刘虞后,众叛亲离,将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