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来诸葛亮打起仗都都非常谨慎,就是这个道理了。

    诸葛亮也会犯错误,一个没有领军作战经验的统帅,第一次北伐犯错误,再正常不过了,曹操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

    诸葛亮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呢?

    第一条:重用马谡,用人失当,察人失责。

    第二条:误判了战况,导致全局指挥失利。

    第三条: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没有准备好。

    第四条:曹魏非速亡之国,诸葛亮患得患失,又想搞奔袭,又想稳扎稳打,导致决策失误。

    如果说诸葛亮想通过街亭直取长安,诸葛亮会重兵把守街亭。

    如果说诸葛亮想二路疑兵拖住曹魏主力,北伐主力袭取陈仓,那么街亭和箕谷至少分别要布防二三万兵马才能守得住。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患得患失,又想用正,又想用奇,结果功亏一溃。

    如果说街亭守住了,魏延领一支兵马奔袭长安,赵云跟随诸葛亮主力攻打陈仓,这样的会是什么结果?

    可能魏延那一支兵马,有去无回,赵云这一路或许能攻下陈仓,或者攻不下。

    曹魏有七个州,人心向魏,就算攻到长安,又能如何?

    没有用,曹魏人口千万,带甲百万,蜀汉人口百万,带甲不过十万,怎么是对手?

    诸葛亮的隆中对就说的很清楚了,待天下有变,将军一路出巴蜀,关将军一路出襄阳,二路齐出,天下可定也,霸业可成了。

    待天下有变,什么是天下有变,曹操死了,曹魏内讧,七个州分成三四个军阀,拥兵自重,相互攻伐,这就是机会。

    这个时候,荆州出兵打颖川,益州出兵打长安,两路兵力合成一路。

    那天下没变呢,关羽又死了,少了一路。

    那诸葛亮心里很清楚,北伐是没有希望的,不可能通过一次北伐就能灭曹。

    诸葛亮的想法是收复狄道,陇西一带,雍州,凉州慢慢的划入版图,慢慢打打个十几年,等曹魏内部发生动荡,民心反背,这个时代,联合孙权二路攻打,灭掉曹魏。

    难道说诸葛亮是故意让马谡失了街亭,让武将集团们断了奔袭长安,偷渡子午谷的臆想。

    显然都不是,即然这些猜测都不成立,那结论就来了。

    诸葛亮认为马谡打仗很行,自己打仗不行,不证明别人不行。

    萧何做丞相很行,打仗不行,张良,韩信做丞相也不行,但是打仗行。

    诸葛亮想要北伐成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韩信这样的人才,北方没乱,曹魏集团稳如泰山,关羽死了,北伐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不北伐那就是等死。

    韩信当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才让刘邦有机会打败项羽。

    诸葛亮要马谡干什么呢?不是守街亭,而是在街亭打败张颌的五万大军,跟陆逊火烧刘备十里连营一样战绩。

    陆逊名不见经传,扛住孙权的压力,扛住将领的压力。

    诸葛亮希望马谡像陆逊一样,大败张颌军,等诸葛亮大军前来,大军直取长安。

    陆逊跟马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第一点:二个都是天才,陆逊是智慧,马谡是聪明。

    第二点:二个人都不能服众,陆逊是大都督,拿着孙权的令剑,谁不服管就斩,马谡诸葛亮的股肱,只能靠嘴巴讲,不服我就是不服丞相,谁鸟你,没人鸟人,越这样,人家越给你下绊子,怕你死的不快。

    第三点:对方敌将轻视新手,大意,很容易找到破敌战机,陆逊等到了刘备十里连营显摆一番,马谡等来的张颌截取汲道,无水可饮,兵马自散。

    谁的责任,诸葛亮的责任,马谡说大话,没实战经验,不会团结干部,自己葬送了性命。

    守街亭的估计有一半的将领看马谡不爽,这样的人领军,就算你再聪明,都会身败名裂,落个身首异处。

    马谡怎么抓回来的,士兵绑着马谡见诸葛亮,说是投敌,向曹营方向跑。

    这得有多不得军心,诸葛亮无话可说,关押起来,几天后行刑,挥泪斩马谡,斩断了自己的北伐入中原的幻想。

    老老实实的打,稳扎稳打,韩信,张良什么的,不可能的,就连陆逊,马谡也比不了。

    诸葛亮的责任,矛盾,患得患失犯的战略性错误,自降三级。

    第一次北伐失利,第二次北伐无功而返后,诸葛亮开始思考,开始检讨,总结经验。

    次年遣陈式攻打武都和阴平两郡,郭准领兵救援,诸葛亮出兵围剿,郭准退走,诸葛亮得武都,阴平二郡。

    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出兵攻打益州,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合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诸葛亮还师。张合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建兴十年(232年),诸葛亮在黄沙休兵劝农,制作木牛流马等,并且练兵讲武,准备再次北伐。

    建兴十一年(233年)冬,诸葛亮为再次北出祁山派遣诸军运米,集结大军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

    魏将郭淮认为蜀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果然,蜀军到来,但被郭淮击退。

    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而孙权也响应蜀汉,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亲自率军打败。

    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

    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诸葛亮打仗没有什么好讲的,中规中矩,至于空城计,骂死司徒王朗,不存在的。

    政治也没什么好讲的,诸葛亮做丞相十几年,大权独榄,李严案,一是贪污,二是反战,破坏内部稳定。

    刘禅问诸葛亮,相父去了,谁可继之,诸葛亮蒋婉可继,刘禅问蒋婉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继之,刘禅说费祎之后呢?诸葛亮眼睛一闭,表达的意思是蜀汉到头了,你准备去曹魏过乐不思蜀的阿斗皇帝。

关羽传(一)() 
关羽(公元160年…220年,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

    蜀汉五虎将之首,刘备的义弟,前将军关羽。

    历史上包贬不一,元末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流行后,关羽被世人追捧,誉为武圣,流传至今。

    关羽青年时,在家乡解县杀了乡绅恶霸,被官府通辑,连夜出逃。

    关羽有家不能回,在外流浪,四海为家,从河东解县到幽州涿县有二千多公里,为什么关羽会跑这么远。

    幽州很多乌桓人,少数民族,政策没有那么严,外来人查的没有那么严,在其他地方管制比较严,要身份证明,进个城就有人盘问,你哪里的,姓甚名谁。

    幽州不同,乌桓人多,乌桓人进城,一般都没有人问,即使偶尔问起,你就说自己是乌桓人,或者是与乌桓人通婚的半个乌桓人,进城做点生意,城卫就放你进城了。

    关羽做什么赢生?卖青枣,卖绿豆。

    关羽身高八尺,一身绿衫,头戴个绿方帽,非常的有个性。

    为什么这身打扮呢?

    生计所迫,关羽又没田种,他哪来的青枣,绿豆卖?

    关羽跑到地主枣园,绿豆园,偷枣,偷绿豆到县城里贩卖,自己一身绿衣服方便躲藏,躲在枣树枝叶里,一般人很难发现他。

    关羽的武功为什么这么高,力气这么大?

    生计所迫,关羽偷枣怎么偷,用根棍子打枣,掉地上了去捡,又不是自家的枣园,不能慢吞吞的打枣,地主家的家丁随时都有可能发现关羽,这个时候要讲究效率,有多快就打多快,为了提高打枣效率,关羽经常练习单手举石,这右膀臂力就练出来了。

    以前跑枣园里偷枣一次,打个几斤枣,后来臂力练出来了,越打越多,可能一次就能打个半袋枣的。

    关羽成名技叫拖刀斩,偃刀拖地,右臂甩出,至上下劈,从左至右横扫,这两下子力有千斤,一般武将,一刀就给劈了,关羽打枣时也是这个动作。

    野路子,练出来的武功,生计所迫。

    野路子武功怎么可能那么高?那些名将之后,个个都有武师教导,怎么没有关羽武功高呢?

    古时候武功是怎么样的?

    第一点:力气大,能举三百斤的都具备高手潜力,关羽经常练单臂举石力气肯定不会小。

    第二点:速度快,打枣来回的舞动棍子,速度能不快吗?

    第三点:反应灵敏,偷人家的枣,那可是风险活,耳听八方,眼观四路。

    第四点:身手敏捷,偷人家枣园的青枣,家丁经常会放狗出来追关羽,关羽背着一袋大枣,跑起来飞快,跑不快被狗追上了,屁股就被狗咬住了。

    关羽具备了成为绝世高手潜质,生计所迫。

    关羽为什么经常脸红,偷了人家的枣,偷了人家的豆,地主家骂,关羽听到骂声就脸红,惭愧,自卑。

    刘备在县城里卖草鞋,草席,张飞在县城里卖猪肉,关羽在县城里卖绿豆,青枣。

    刘备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家伙,想吃猪肉就认识了张飞,想吃水果,想喝碗绿豆汤就认识了关羽。

    刘备有一天想吃狗肉,想喝酒,这三个人就凑一块了,关羽去枣园诱出地主家的土狗,一棍子闷死,装进麻袋到张飞桃园里喝酒,炖狗肉吃。

    酒饱肉足,结拜称兄弟。

    接着刘备就讲故事,讲理想。

    讲什么故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的我很无奈。

    理想是什么?

    算命的说我大富大贵,以后是皇帝命。

    关羽,张飞都不信,算命的话,怎么能相信,迷信了吧。

    刘备说,我给你们讲汉高祖刘邦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完,刘备说这天下马上就要大乱了,人要有理想,万一成功了呢?

    关羽,张飞还是不信。

    刘备说,张飞你像樊哙,关羽你像曹参,以后都可以做大将军。

    关羽,张飞信了,樊哙是杀猪卖肉的,曹参是县衙看守牢房的狱头,论长相樊哙和张飞长的很像,而且职业也是相同的。

    曹参和关羽刚好相反,曹参是牢房的狱头,关羽是在逃的犯人,关羽心想,如果自己不是杀了人,自己混个县里的捕快那是没点问题的。

    但是做了捕快,可能就没办法和这位贵人相遇了,冥冥之中皆有安排。

    樊哙,曹参都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左右手,还有一个县衙里的县丞萧何,几个人凑一起斩白蛇起义。

    张飞,关羽没遇到刘备时是没有理想的,可能是混一天算两个半天,又或者张飞想生意更好一些,娶个漂亮老婆,关羽可能是希望去除有罪之身,谋份正经差事,娶妻生子,回家看亲人。

    遇到刘备后,刘备给了他们理想。

    封侯列将,做将军,做开国功臣,王侯将相令宁有种乎!

    先组了个团,三个人的团,再找个谋士,也就是刘邦的萧何,这个人选是简雍,原名叫耿雍,来历不详,只知道也是这个时间段被刘备拉入伙的。

    我的猜想,可能是赞助刘备财钱的张世平,苏双家里的帐房,或者是这两个商贾委派的一个人。

    读书人一般不会带刘备玩的,刘备早期的谋士只有简雍,而且张世平,苏双进行风险投资,不会不安插人手进来,帮助刘备管理财务,后勤。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二十四岁的刘备组织了一支地方武装参与扑灭黄巾起义的战争。

    关羽跟随着刘备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军旅生涯。

    刘备平定黄巾有功,白身调任安喜县尉,后因没有给督邮钱财,导致无法上任。

    刘备又转投其他将领,被收编到正规军,因战功卓越,被任命为县丞,县尉,县令等职,最后把城池丢了,县令也没得做了,刘备见老同学公孙瓒混得风声水起,便带着关羽,张飞去投公孙瓒。

    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睡则同床,坐则同屋,三人关系非常的好,军旅十年生涯,刘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