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 第1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依靠亲属,自力更生,可能是命算的跟诸著亮解的,天煞孤星的破解之法独居。

    诸葛亮有二个姐姐,一个嫁给了荆襄世家门阀的蒯祺,另外一个姐姐嫁给了荆襄名士庞统的儿子庞山民。

    什么时候嫁的,我估计是在诸葛玄任豫章太守或者是任刘表属吏的时候,世家与官吏联姻是很正常的事情。

    诸葛亮在荆州的关系网是非常铁的,跟刘表,蒯越,庞德公,蔡帽都有关系。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没有依靠了。

    诸葛亮从官二代变成了寒士,可想而知诸葛亮此时的心理落差。

    诸葛亮的二个姐姐嫁的这么好,他可以投靠他姐姐,在蒯家寄养,不愁吃穿,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或者住进庞家,吃穿不愁。

    诸葛亮想做农民吗?没有人想做农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更不想去做农民,如果是你,肯定天天想着大鱼大肉,穿美服,有小朋友一起读书,玩耍。

    只有一种可能诸葛亮被别人认为是那种克亲命,只能独居卧隆冈,而诸葛亮的命相可能也是非富即贵的,王侯将相。

    现在人都很相信命运,何况在古时候,迷信程度比现在还严重。

    诸葛亮不可能跟别人讲,我是克亲命,我弟弟不是,我一个人做农民就好了,我弟弟诸葛均去跟他姐姐。

    没有人相信,诸葛亮只能带着弟弟诸葛均在隆中种菜为生,种菜赚不了多少钱,生活费是他两个姐姐给他的。

    诸葛亮并不缺钱花,诸葛亮种田也是好玩,诸葛亮要是天天在田里挖土,他哪有时间读书,哪里时间交朋友,跟朋友喝酒论道,也不会跑出去玩半个月不回来的。

    山里的生活非常苦闷,别说诸葛亮,就是平常老百姓也过不惯,十几里看不到一户人家,年青人更过不惯,只是没办法。

    所以诸葛亮常常跑出去玩,说好听点就访友,去朋友那里喝酒聊天吹牛,主要也是收集一些信息。

    为什么诸葛亮看书速度很快,一目十行,只观大略。

    一本书我们要看一个月,还要做笔记,诸葛亮一个星期就看完了,看完就跑出去找人借书看,不然没借口跑出去玩。

    青春期的诸葛亮没有女朋友怎么办,没有人看得上他,黄承彦有个女儿叫黄月英的,诸葛亮经常找他玩,黄月英刚开始也看不中这个穷小子。

    诸葛亮吹牛,算命的跟我说,我是王侯将相的命,你不要嫌弃我。

    诸葛亮书读的多,脑瓜子也灵活,为了追黄月英,他找了一大堆杂书来看,经常做些木工玩具送给黄月英。

    就这样两个人就有了感情。

    也正因为这一段历史,诸葛亮搞发明在历史上都是挂得上号的,木牛流马,诸葛弩,孔明灯,孔明锁。

    古时候没有烟花之类的,诸葛亮就放天灯,诸葛亮年青的时候大概也是一个浪漫的痴情男子,不然不会发明什么孔明灯。

    至于孔明锁大概是怕他弟弟翻他的笔记看,研究出来的,一个成年男人,有那方面的需求,但是没条件,只能泡黄月英。

    在这个环境下,长成了诸葛亮一些性格,我们知道特定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是非常大的影响的。

    第一点:洞察人性,知人心。

    第二点:意志坚定,毅力强。

    第三点:淡薄名利,物欲。

    第四点:专情,有急智。

    公元201年,诸葛亮的好友徐庶投奔刘备,这个时候诸葛亮20岁。

    他的大哥诸葛谨此时在干什么呢?

    可能在江东跟哪家富贾大户做帐房,诸葛谨是世家之后,有书读,再怎么穷,读书人谋份职业是没有问题的,之前干什么?之前诸葛谨做扬州刺史刘繇谋士。

    怎么遇到孙权的呢?

    大概是跟孙权没有粮草了,跑去跟商贾借粮,这个商贾说,帐房诸葛谨出来一下。

    诸葛谨拿着帐本就出来了,老爷有什么事情吩咐。

    商贾说,这个是孙权的妹夫,找我们借粮,你帮我跟他讲讲我的困难。

    诸葛谨一阵演说,最后结论,没有粮草可借,孙权的妹夫听呆了,粮草不要了,这个人我要了,这口才太好了,跟我走吧。

    诸葛谨说,去哪?

    孙权的妹夫说,江东缺人才,去当官。

诸葛亮传(二)() 
    诸葛亮,庞统,在荆襄士林有一个称号,卧龙,凤雏,这两个称号是什么意思?

    字面的理解是睡着的龙,睡着的龙有什么特点,没有特点,睡着的龙就是一条虫,醒着龙又有什么特点,很力害,吞云吐雾。

    大概是讲诸葛亮有惊天纬地之才,什么叫惊天纬地之才?

    我的结论是诸葛亮的想法跟其他人不同,他的想法是突破传统,建立一个理想国的制度。

    诸葛亮和一群好友喝酒,诸葛亮开始演讲,我们这个国家应该搞个科举考试,寒士也有机会做官,怎么搞法,一大堆理论就出来。

    徐庶一听,没有听懂,不过感觉好厉害的样子,我想都不敢想,你都敢说了,还说的头头是道。

    诸葛亮下一次又换一个话题,这农民种田效率太低,应该搞个水车,水车模型就拿出来了。

    诸葛亮大概就是这种人才,想法很多,突破传统观念。

    这样的人才配称得上卧龙的称号,如果是那种循规导矩的人,大家只会说百里之才(县令),精通古今的千里之才(太守),精通心术,权术(佐世之才),精通兵法,战术,战略(奇才,奇士),会搞经济,搞制法改革的(国士,王佐之才)。

    即然名号卧龙,又和刘表是亲戚,为什么不出仕,为刘表所用。

    第一点:刘表用不了,刘表用的都是荆襄世家门阀,流亡北士,本地豪强,诸葛亮来当官,做什么官好,县吏?

    抄抄写写的工作,太累了,而且也没有前途。

    第二点:诸葛亮的才能不适用,曲才,没办法干,庞统干过县令,天天喝酒,不务正业,蒋婉也干过县令,罢工睡觉,给诸葛亮干个县令,诸葛亮肯定也是如此,刘表可没有刘备那么通人情好说话,去考查一下,装装样子,然后把你提上高位,即然刘表不会这样干,诸葛亮干脆就不干。

    第三点:诸葛亮的志向远大,要做就做名相,做世人嘱目攻无不克的统帅。

    搁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志大才疏的毛头小伙子,眼高手低,做官都不是从底层做起,慢慢升职的。

    汉朝的时候并不所有读书人都想做官,不想做官有几种因素,其一官场风气不好,其二士大夫讲气节,不愿做低于自己才能的官。

    如果生不适时,不得志,很多士人选择隐居读书,谈经论道,做学问。

    徐庶是什么时候投刘备的,大概是公元201年…203年之间,诸葛亮是公元207年…208年左右,被刘备三顾而出,辅佐刘备。

    徐庶原名徐福,颖川人,寒士,年青的时候杀了恶人,逃到荆州投靠司马徽,隐姓埋名。

    司马徽疑川人,天下名士,黄巾之乱的时候,司马徽逃难荆州,后在荆州定居了下来,徐庶,诸葛亮都是他的学生。

    司马徽什么来历,主修什么的呢?和司马懿家族有没有瓜葛呢?

    历史上没有记载司马徽和司马懿的关系,我的猜测是可能是战国的纵横家司马错的后裔,疑川一系分支,河南一系分支,世家门阀有一个典型的特点,藏书万卷,底蕴厚。

    司马徽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

    道学:老子,道德经,庄子。

    奇门遁甲:排兵布阵。

    兵法:孙武兵法,三十六计。

    经:周易,诗,书,礼,乐,春秋。

    世之名士,有水镜先生之称,何为水镜,形容水面如镜一样光洁,比喻这个人学识渊博,遇事沉稳冷静。

    唐朝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古人对镜理解是知的意思,善于思考总结,举一反三。

    司马徽的名望很高,诸葛亮有名号卧龙,也可能是讲诸葛亮是卧隆先生,隐居隆中的读书人,后人就以卧龙称之。

    诸葛亮名声不显,年少无知,以隐龙相称可能有点过喻,也有可能后人误听将卧隆听成了卧龙所致。

    徐庶投靠刘备,任命为军师一职,军事参谋。

    司马徽有没有拜访刘备,可能是有的,徐庶在刘备身边做军师,做谋士,肯定会提到他的恩师司马徽,司马徽是荆襄名士,刘备不可能不去拜访一番。

    刘备去拜访司马徽问道,这天下大势以后的会怎么样?

    在刘备看来,刘备希望通过结交名士认识更多的人才,希望奇士辅佐,以史为镜,新野曾出过一个皇帝叫刘秀。

    刘备希望得到指点,在名士口中知天下大势。

    司马徽告诉他,一般读书人是很人看得清这天下大势的,只有那些俊杰才能看清天下大势的人。

    刘备问,哪些人称得上俊杰。

    司马徽答,庞统和诸葛亮。

    这句话我们一听,非常的普通平常,也很容易理解,但如果你处在那个朝代,那个人物角度来理解,完全就不同了。

    司马徽说一般读书人看不清天下大势,那么这些读书人认为天下大势是怎么样的呢?

    曹操平定天下,篡汉自立,这就是大多数读书人看法。

    司马徽说,这天下大势不是这样的,只有那些俊杰才能看清天下大势。

    这句话,又是在表达什么意思呢?

    何为俊杰,英俊的杰出青年,不是名士,也不是那些朝臣,为什么俊杰能看得清天下大势,在我看来,要看清天下大势,首先要知道朝代兴亡交替的过程,有独道的眼光。

    曹操会在短时间内平定天下,篡汉自立吗?

    曹操不会,曹操需要强大的敌人,而不是兵马一到开门投降的诸侯。

    养寇自重,大权独榄才没有危险,外部没有敌人,大权独榄的曹操只有死路一条。

    刘备听后愰然大悟,曹操一次次放过他,原来是希望自己成为他的对手。

    刘备将青梅煮酒讲给司马徽听,司马徽就能明白曹操的用意,曹操是希望刘备能得到荆州,成为他的对手。

    扶持一个汉室英雄人物,楚汉之争,或是后汉到曹魏政权的一种交替过程。

    我们常常讲权力交替,是没有办法做到公平的,肯定会发生叛乱和战争的,这个时候曹操代表的曹魏政权同样遇到了这种问题,曹魏政权怎么合法,他不能篡汉,王莽就是前车之鉴,有大智慧的人都知道。

    至从曹操将刘备赶出徐州之后,曹操很少攻打刘备,而是打孙权,打马超,打张鲁,却没有攻打过弱小的刘备,没有攻打益州。

    司马徽口中俊杰诸葛亮的看法是什么?

    三分天下有其一,曹操不灭你,甚至还希望刘备能强大起来,将后汉延续下去,也就是后来的蜀汉,曹操愿景是两分天下,曹魏,蜀汉(荆汉)二家政权,成全了曹操做忠臣的理想,又能让曹魏政权篡汉合法化。

    曹操有曹操的想法,其他人也有其他人的想法,如果只剩下曹魏政权,蜀汉(荆汉)政权,曹操强,刘备弱,最后曹操会成功篡汉,改朝换代,刘备集团肯定不会按照曹操的套路来。刘备集团有自己的想法。

    诸葛亮认为两分天下不靠谱,只有三分天下才稳定,刘备弱,再找一个联盟,三分天下,弱弱联盟以抗强,纵横之道。

诸葛亮传(三)() 
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政治蓝图,对世人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对于刘备来说可以通过一次战争赌博,赢了就可以三分天下,输了去益州。

    在遇到诸葛亮前,刘备是希望曹操能扫平天下,篡汉自立,像王莽一样施实新政,成为众矢之地,天下叛乱,自己举起兴复汉室的大旗,聚天下英雄共讨曹操,建立后汉,做皇帝。

    刘备年纪大了,曹操也没有篡汉的意思,刘备读史,曹操也读史,刘备希望曹操犯王莽那种错误,篡汉自立,施实新的制度。

    曹操希望自己建立一个王朝,从后汉政权过渡到曹魏政权,这种过渡是通过自己的不世战功和天下士大夫,百姓归心曹魏。

    那就需要一个对比,一个后汉王朝延续,偏安一隅,曹魏新朝与后汉旧朝的一个对照,这个后汉的延续非刘备不可,刘表,刘璋都是草包,是没有能力延续后汉政权的。

    刘表,刘璋的臣子说不定就将自己的主子卖给了曹操,僻如刘璋的别驾张松,刘表的从事韩嵩,都是卖主的东西,刘表,刘璋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也没法陪养那些迂腐无能的汉室宗亲。

    曹操要陪养一个天下人都觉得他是个英雄,有仁德忠义的汉室宗亲,让这个人建立蜀汉(荆汉)政权简称后后汉政权,再从蜀汉政权到曹魏政权的过渡。

    刘秀建立的是东汉政权,后汉政权,刘备建立的是蜀汉政权,后后汉政权。

    历史也正是如此发展的,经过了六十年时间过渡,举着了兴复汉室的大旗,蜀汉年年北伐,搞得蜀地百姓饥浮遍野,蜀地官员哀声遍地。

    曹操的百年规划非常的成功,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世家门阀的上位也是历史的必然。

    曹操统一了天下,不篡汉就只能等死,没有其他选择,如果两分天下,南北政权,新旧交替,这对于曹魏政权来说是不二选择。

    曹操不希望江东政权的存在,曹操迫切的想消灭江东政权,但他希望后汉延续的政权存在,这个政权最好是在益州,偏安一隅。

    曹操的理想是扫平天下,干掉孙权,只剩下刘备益州的后汉政权,刘备会年年征战,北伐曹操,导致天府之国变成人间地狱,百姓困苦。

    二三十年后,百姓适应了曹魏政权,蜀汉凋零,再出兵收复益州,天下可定也,后汉政权到曹魏政权的过渡就算完成。

    诸葛亮想的到,司马徽算得出来。

    为什么这么讲,历史上司马徽去见刘备,讲过一句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