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 第1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策发生改变的时候就开始换人,孙权一生谨慎,忍气吞声,甚至是低声下气。

    孙权在位的时间最长,正是因为如此,江东才能存在数十年之久,比蜀汉政权还要长个十几年。

    公元213年曹操南征孙权,双方互有胜负,相持数月,曹操退兵。

    曹操退兵的原因大相持不下,后方不稳。

    曹操退兵后,孙权又开始打庐江,收复了庐江郡,江准以南尽归孙权之手。

    公元214年,曹操亲征汉中张鲁,六个月打败张鲁,迫降了张鲁,夺取了汉中。

    这个时候曹操没有继续和刘备作战,而是选择了退兵,其中原因历史上记载是进而无功,粮草用尽,朝中有事。

    公元215年,刘备平定益州,尽得益州臣民。

    公元215年,孙权派诸葛谨向刘备讨向荆州,刘备没有归还的意思,孙权令吕蒙出兵攻打荆南四郡。

    吕蒙奔袭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关羽将兵马调往义阳一线安营扎寨,做好与孙权开战的准备,孙权令鲁肃为大都督,统领三军整军待发与关羽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此时的诸葛亮劝进刘备以大局为重,刘备同意,并派诸葛亮为使者前往江东,与孙权达成共识,用江夏郡换零陵郡。

    公元215秋,孙权再次攻打合肥,被张辽八百精骑踏营,十万大军大败而回,江东闻张辽之名,可惊夜哭郎

    至于为什么孙权会被张辽大败?难道证明曹操想以前都是给孙权放水,养寇自重?

    在这里有很多疑惑,因为这是一个历史疑案。

    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曹操要封王,孙权给曹操送的一份大礼,又或者是江东集团给曹操送的一份大礼,不关孙权什么事。

    为什么这么干,只有曹操封王了,孙权也有可能封王,孙权封王后,就会有很多官职,这些职位都是福利,以后对外发展,待遇都会提高。

    第二点:曹操攻打孙权是为自己政治服务,打败孙权容易,但是过江东却是困难重重,曹操需要养寇自重。

    第三点:孙权惨败,曹操与朝廷的对立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关系会变得恶化,朝廷会认为曹操故意不收拾孙权,劳民伤财,战争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务。

    第四点:曹操到了这个份上,已经不在管别人怎么说,说没有用,他只要照规矩来,朝廷也拿他没有办法。

    孙权,江东集团送战功,曹操养寇自重,江东非短时内收复,都有可能成为孙权大败的原因。

    有了张辽这个战功,曹操的脸上有光,不是自己亲自领导的,但是更能说明自己的领导能力,陪养战将的能力,如果说三国是三个企业,他们的员工也会相互比较老板。

    公元216年四月,曹操封魏王,三万户邑,列诸侯王之上。

    公元216年,曹操再次起兵攻打孙权,同时又煽动费栈等山越起事,孙权派贺齐,陆逊平定费栈叛乱。

    孙权战败,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曹操同意,并与孙权结为姻亲。

    曹操为什么接受孙权的投降呢?

    我的猜测是达成了某种共识,达成了某种交易。

    什么共识?

    可能是消灭刘备,消灭关羽。

    这里就有点矛盾了,曹操不是要陪养刘备,让刘备成为益州牧,默认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吗?现在怎么又会联和孙权对付刘备呢?

    荀彧,荀攸,司马朗全死了。

    这又跟这三个人全死了有什么关系呢?

    曹操虽然很厉害,但是他并不敢为所欲为,很多的事情,在特定的环境下都不能搞独裁,因为我有董事会,有股东,曹操干过一些独裁的事情,都是惨淡收场,僻如杀边让,陈宫劝他不要杀,结果杀了,陈宫,张邈,吕布连曹操的老窝都端了。

    征乌桓的时候,大家都劝他不要去,曹操结果还是去了,差点死在乌桓。

    贾诩劝他不要攻打江东,不听,也是大败。

孙权传(五)() 
    为什么曹操这么纵容刘备。

    僻如曹操现在要开个军事会议,(开个董事会议)曹操讲我们现在南征刘表,大家说怎么打。

    谋士A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刘表有十万兵马,不好打。

    谋士B说,我们为什么要打刘表,刘表是皇亲国戚,打他做什么?

    这时候就开始争了起来,刘表不贡朝廷,是不臣,应该打他。

    另一方观点:怎么没有贡朝廷,每年不是都有向朝廷进贡吗?

    一方观点:进贡有什么用,如果真心的话,就来朝廷入职。

    另一方观点:咋们的理想不是兴复汉室吗?汉室还有几个人,刘表做荆州牧,那是合情合理。

    一方观点:割据一方的就是诸侯,拥兵自重,就应该消灭掉。

    这就样争来争去的,曹操为了平衡两边,只能择中的做法。

    刘备不能干掉,还要扶持,安抚自己的内部,刘表是一定要消灭的。

    这些人死了之后,忠于朝廷的,没有几个人了,大家的声音都向着曹魏,刘备羽翼渐成,曹操与刘权联和干掉刘备就成了首要任务。

    公元217年,曹操跑到长安去了,大概也是怕人谋害他,躲得远远的。

    吕蒙白衣渡江,干掉了关羽。

    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孙权杀了关羽就害怕了,把人头送给曹操,孙权的意思大概是曹操你要我杀的,关羽人头,给您送过来了,责任推的一干二净,挑拨曹操与曹魏士大夫集团,武将的矛盾,打曹操的脸。

    关羽是谁?关羽是忠义的化身,是你曹操放的,曹操当着自己上千战将的面的夸赞关羽的忠义,现在我将关羽人头送给你,你叫我杀的。

    孙权非常坏,会玩心机。

    三国演义,曹操看到关羽人头,当时吓坏了,接着疯病犯了,没二个月就死了。

    孙权就是这么个人,联合刘备打曹操,联合曹操打刘备。

    刘备大军压进为关羽报仇,要夺回荆州,孙权没有办法,向曹丕称臣,把吕蒙人头送给刘备,杀关羽的人,我孙权全给你杀了,刘备没兴趣,他只要荆州。

    孙权不还,荆州的几个太守,孙权都赏给江东世家门阀了,要是没有的,有本事你自己来取。

    孙权当时是非常惊惧的,他并不怕刘备,他怕曹丕,如果曹丕数十万大军南征,东吴就灭了,刘备二十万大军,曹丕四十万大军,两面攻打,孙权是没有办法守住江东的,曹丕不干,你们打,我看热闹。

    孙权说曹丕,我向你称臣,称你的附属国,向你进贡。

    曹丕说,可以,封你为吴王,替我镇守江东,但是你要上贡。

    孙权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给,只要你不打我。

    公元221年,曹丕没来打,刘备十几万兵马来攻打孙权,刘备大败,刘备本想曹丕出兵,曹丕不出兵,如果是曹操,曹操可能会出兵,但曹丕不会。

    刘备败了之后,孙权又和刘备联盟,刘备说不干,孙权说,你不干你找死吗?

    刘备说我死都不干,结果刘备就死了。

    刘备死了之后,孙权和诸葛亮达成共识,继续合作,曹丕打你,我出兵攻打他,曹丕打我,你出兵打他,就算不出兵打他,你也不能出兵打我。

    就这样,两个弱国才能对抗曹魏,得以生存下去。

    三角关系,非常的有趣。

    公元222年,曹丕觉得这个孙权是不是忽悠了自己,这刘备败的也太快了,本来还想看他们两个家伙打个你死我活,把江东打烂了,不打烂也扒下江东一层皮下来,这孙权就死心塌地的跟我混。

    哪知道刘备也太无能了,连江东几个将领都没收拾掉,更别说打下几个城池。

    曹丕三路攻打孙权,孙权说,我不怕你,我跟诸葛亮结盟了,来吧,蜀汉不来打我,你老子打了十几年都没有把我怎么样,你更不行。

    结果陆逊大败曹休,孙权这下得意了,刘备,张飞死了,蜀汉是没有人找自己报仇了,蜀汉未来的国策只能北伐了,我算等到这一天了,占了三州之地,就算称皇帝也安枕无忧了。

    孙权马上和曹丕断交和诸葛亮结盟。

    公元225年,曹丕亲征,也不行,大败而归。

    曹丕就搞不懂了,三国大势是个什么鬼,江东世家门阀的利益固化根本啃不定,你动他的利,他能跟你拼命。

    公元225年…公元229年,五年时间内,江东并不是稳定,时有发生叛乱,曹丕也委任大将攻打过二次,皆是无攻而返。

    孙权王朝准确的来说就是江东军阀集团,前期依靠的孙氏军事武装,后期依靠的地方豪强,生存法联蜀抗魏。

    孙权是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24年,曹操没有称皇帝,曹丕只做了六年,曹睿做了十三年,刘备只做了二年。

    孙权是非常阴险的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任大都督之死都与孙权有关。这四任大都督,江东兵马总指挥都是江东国策转向的牺牲者。

    周瑜是抗曹的代表人物,守住了江东基业,促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鲁肃是孙刘联盟的代表人物,帮助孙权赢得了发展时间,让孙权的版图扩张了一倍。

    吕蒙是鹰派代表人物,帮助孙权夺取了荆州。

    陆逊是江东世家门阀,本土豪强的代表人物,巩固孙氏集团在江东的统治地位。

    这四任大都督让孙权坐稳这个位置数十年。

    孙权的优点,会用人,会杀人,能低头,也能张显英雄之气。

    相比另外两个领导者曹操,刘备的魅力略逊一筹,但是孙权能让江东生存数十年之位,长位时间之长,是曹操和刘备无法比的。

    曹操奸,刘备仁,孙权中庸。

    曹操忠,刘备装,孙权厚黑。

    蜀汉政权的构成是荆州士大夫集团和益州士大夫集团搭建而成,刘备只是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管理者。

    刘备会识人,用人,一生被道德约束,受累于仁义之名,前期的回报非常可观,刘备得到了荆州,益州二地,建国称帝,但同样这些也将他送进了坟墓,关羽身死,刘备不得不攻打孙权,夷陵之战大败后,就死了。

    孙权十万大军被张辽数百兵马所败都没有像刘备这样,一病而亡。

    曹操这个人就比较强,正因为曹操个人有大智慧,他手于的将领都不怎么样,没有办法独挡一面。

    孙权可以将兵马大权交给周瑜,交给鲁肃,交给吕蒙,陆逊,但曹操不行,曹操内部没有这种人才。

    人才是历练出来的,统帅也是一样的。

    江东大部分的时间是守江东,守曹操,曹丕的进攻,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平叛,对外发展发动战争的机会很少。

    孙权三征合肥都失败了,而对外发展的成果是吕蒙攻占了荆州,步鹭攻占交州。

    孙权晚年变得非常冷血和无情,杀人如麻。

    孙权的几个儿子也是为了继承人的位置,你杀我,我杀你。

    为什么孙权晚年变得滥杀,脾气暴躁,每一个王朝涉及到皇位争夺的时候都是腥风血雨。

    孙权也是知道自己这辈子是没有机会入主中原的,他举起屠刀,杀害那些对孙氏家族的统治有威胁的权臣。

    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当年十二月,孙权急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委托后事。

    大概也是跟曹操一样得了精神分裂,接着就挂了。

    神凤元年(252年)夏四月,孙权在内殿驾崩,终年71岁,在位24年。庙号太祖。葬于蒋陵。孙权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者。

诸葛亮传(一)() 
    诸葛亮冠以智圣的美称,是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并不是死后就出名,而是明末出名的,我们现代人,可以不知道管仲,但却无人不知诸葛亮。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将诸葛亮这个角色神化渲染,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一系列的故事情节,非常的精彩,但这些都不存在。

    诸葛亮是寒士法家的杰出代表,一生清㾾正直,刚正不阿,执法如山,诸葛亮死后被士人称为士大夫的典范。

    诸葛亮的祖父是诸葛丰,汉元帝时曾任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的京城市长职务),父亲诸葛珪任泰山郡丞(县长秘书)。

    历史1:诸葛亮3岁时母亲过世,8岁时父亲过世。

    又有人说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亮13岁时过世的。

    诸葛亮,诸葛谨,诸葛均三兄弟和两个姐妹被叔父诸葛玄收养,抚养成人。

    诸葛一族是徐州琅琊郡人,诸葛玄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任何官职,只有数笔,诸葛玄是刘表的属吏,我的猜测可能是做个县令,或者县丞之类的官职。

    诸葛玄在荆州刘表属下任职,公元193年曹操攻打徐州,诸葛玄回乡接诸葛亮,袁术表诸葛玄豫章太守。

    还没上任就生病了,接着就死了。

    袁术又令朱皓接任豫章太守一职,诸葛玄临死前将诸葛亮,诸葛均托付给好友代为照料,此时的诸葛亮才十三岁。

    另一种说法,诸葛亮的父亲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病亡了,诸葛亮的叔父去接诸葛亮一家的时候,路上病倒,在平顶山病亡。

    公元194年,诸葛谨21岁,诸葛亮14岁,父母双亡,叔父也死了。

    不知道诸葛亮有没有算过命,不过当官的家族,子孙都会找算命先生面相,诸葛亮可能是那种旺主克亲命。

    我为什么这么猜测,诸葛亮隐居卧隆冈种菜,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不去读书去种菜,不符合逻辑,古时候都比较迷信,假如诸葛亮是这种命相,他的两个姐姐都不会让诸葛亮跟随的。

    假如你几岁就死了老妈,十几岁死了老爸,叔叔去接你,结果又病死在路上,你心里也会怀疑,自已怎么这么衰,是不是自己把他们克死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个时候想法是很多的,会自责,自罪,干脆谁也不投靠,自力更生。

    不依靠亲属,自力更生,可能是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