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 第1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曹操是有大智慧的人,养寇自重,这点他比谁都清楚,就连郭嘉都想杀他,何况其他人,荀彧,荀攸会不会像王允一样,搞个美人计,把曹操给做了,曹操是非常好色的,曹操可能想过这点。

    董承案后,汉献帝对曹操是深恨欲绝的,而那些忠于汉室的士大夫,都有可能为了做大汉的管仲,干掉曹操,当朝廷没有外敌的时候,大家都闲的发慌,就会拿汉献帝为借口,搞政治阴谋,曹操防不甚防。

    第二点:曹操接受刘琮投降,是很不爽的,但表面上要接受投降呀,这个废物又要给一个州牧他干,占用资源,说不定以后还有人拿他做文章,刘琮是被曹操杀的,还是其他人阴谋杀害,嫁祸曹操,不好说。

    曹操为什么不接受别人投降呢?

    曹魏集团要陪养将领的忠诚度,首先要画个饼,再切开分,一一兑现,这个武艺高强的将领,打多少胜仗,拿多少人头,打败多少敌将,靠这个立功行赏,甚至是封侯。

    刘琮投降了,这个饼没有人,这个饼寒门将领,寒士都没有分到,反而给了荆州系投降过来的将领。

    假如刘琮不投降,曹操打个三年,至少有百员将领,可以升职,这百员将领中就有很多人忠诚曹操,是曹操给了他们一切,也只会对曹操忠诚。

    但是刘琮投降了,曹操也只能接受这种投降,兵不血刃不好吗?

    兵不血刃的功劳都给了谋士,是谁招降的,是谁的计策,打仗的功劳,才是武将的。

    曹操要平衡这种利益矛盾,那么荆州受降了,功劳大部劳分给了荆州系,小部分的给了自己的谋士团,不再接受投降,要攻打江东,武将要拿功劳。

    但曹操一想,把江东打完了,自己还能干什么,万一益州刘璋也投降了呢?自己不是很难再立功劳了?封王立国这辈子不就没希望了?

    曹操或许会故意输这一仗,只有输了这一仗,曹操才能养寇自重,如果是我,我就输掉这一仗,打赢了没有什么好处。

    曹操称丞相后,需要再等个五到十年左右,再封公称王立国,并且需要自己再立不世之功。

    曹操这个时候反而不希望统一天下了,汉献帝血衣诏后,曹操就看透了一切,你再忠臣,你就算马上去为汉室而死,换来的是什么?

    耻辱的死去,子孙无一人幸免,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皇权。

    

孙权传(三)() 
    很多人说曹操在赤壁一战犯了很多错误,如果功过对错的话,曹操确实犯了很多致命错误,如果说政治需要的话,曹操需要大败一场。

    贾诩也是后来看透了,他劝过曹操,怎么样搞定江东,只需等几个三五载,江东不战而降,曹操不听。

    贾诩后来明白,郭嘉死后,曹操不在一心想统一天下,也并不想在自己的手上篡汉。

    曹操更清楚,篡汉没有用,过不了几年,江山又要改姓了,汉室江山传承了几百年,反反复复,何况自己又非正统,反对自己的人多的可以排到几里外。

    曹操写信给孙权,并没有招降的意思,而是准备跟孙权大干一场。

    为什么曹操又要离间孙权诸将与谋士呢?

    我们搞清楚一点,打仗的时候,开个军事会议,军师们开始献计,曹操能说不要计谋,直接打?难道你曹操不想打赢这场战争吗,不需要有人提建议了吗?

    如果这些士大夫的谋略成功了,他们是有功劳的,这些功劳可以让他们在朝廷中升职。

    曹操这个时候表现出一副什么德行?

    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的样子。

    谋士们劝他,这要小心,那要小心,曹操说不怕,我兵马多,将领多。

    至于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借东风是不存在。

    赤壁之战是由周瑜打的一场江东保卫战,借用曹操的话说,周瑜小儿不过借了东风之便。

    曹操说这句话时是败了之后的不甘,还是为自己自大找的一个借口?

    正常人的话,即不甘,又为自己不小心找了个借口,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曹操觉得周瑜打了黄祖打了八年都没攻打下来,他的军事能力是非常差劲的。

    曹操为什么自大,因为他很矛盾,又想战败孙权,又不想那么快打败孙权,他甚至想陪养刘备成为他的对手,让汉献帝看看,让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天天叫他卸下兵权的朝臣看看,那些所谓宗亲,在权力决择上是多么的贪婪和无耻。

    曹操想在他手中建设出一片大好的汉室江山,但是没有人理解他,甚至是曲解他,要他的性命,曹操恨这些人,为什么不能和他一起匡扶汉室,重振朝纲,为什么一心想要他死,夺取他的兵权。

    曹操自大的原因就有了,他和天下人赌气,和天下士大夫赌气。

    谁的也不听,就听自已的。

    结果一败涂地,曹操认个错,咋们继续合作,我继续领导你们一起打孙权。

    曹操最想干掉孙权,把刘备赶到益州去,看刘备是如何同室操戈夺取益州与自己的抗争,干掉孙权后,就剩下一个仁义道德的刘备,大家都当他刘秀,当他刘邦,那让大家看看,刘备入川后是如何得益州这块根据地。

    曹操,汉献帝,刘备,刘璋,让天下人看看,是我曹操仁义,还是刘备仁义。

    曹操的一种绝望的挣扎,非常的有意思。

    可惜曹操收拾不了孙权,刘备入川是以帮助刘璋平叛为借口,刘璋杀害张松,攻打刘备,刘备反过来迫降了刘璋,最后成功占领了益州。

    非常的有趣情节,最后曹操被害死,刘备被玩死。

    曹操想看看,刘备如何攻打益州,如何夺取益州,刘备挂着仁义道德,刘璋是将益州拱手相让,还是刘备挑起战事,曹操非常的疑惑,非常的期待,可惜曹操忽视了一点,士大夫集团是有共识的,物竞天泽,他们达成了一种共识,迎刘备入川,将益州拱手相让。

    刘备得益州后,曹操非常害怕,他怕的不是刘备,而是天下士大夫的一种信念,一种游戏规则,打不破,坚固的可以将撞上来的东西击的粉碎。

    赤壁之战最大受益者是刘备,这是曹操不愿看到的,但又是曹操期待的,矛盾。

    寻思一下,又合理。

    公元209…210年,曹操挖湖练兵,南征孙权,又是寸攻未立,时值瘟疫,无功而返。

    公元209年,周瑜发兵攻打南郡,围点打援,大将吕蒙,甘宁,程普分兵攻打南郡夷道,当阳,夷陵。

    公元210年,周瑜围困江陵一年半时后,江陵城中粮草不济,曹仁突围而走,周瑜攻占南郡。

    公元210年,曹操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周瑜推辞不授。

    公元209…210年,刘备上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征伐荆南四郡,不过一年时间,荆南四郡皆平。

    公元210年,刘备与孙权联姻,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联合抵御曹操南征。

    这时候的孙权已经28岁,做江东掌门人有十年时间,这个时候的江东是个什么局面?

    生死存亡之秋,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曹操随时卷土重来,稍有不甚,江东就可能被曹操攻破。

    这个时候江东决策层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一派以周瑜为首,武将集团的鹰派,一派是鲁肃为首,士大夫集团的鸽派,最后剩下一派是投降派。

    周瑜主张先消灭刘备,不能养虎为患,曹操需要一个强敌,江东可以做曹操的对手,只有消灭了刘备,占领荆州,益州,交州,扬州四州,就能和曹操一争天下,这叫楚汉之争。

    理由很简单,物竞天泽,曹魏集团需要一个强大的外敌来保障自己的利益,武将对曹魏集团的忠诚度,曹操刚称丞相,不可能马上就会称公封王,曹操需要不世战功,称公封王,继而篡汉。不仅没事,曹操还有可能放任我们占领荆州,益州,交州等,陪养一个强大的外敌。

    鲁肃主张联合刘备,三分天下,为什么?

    第一点:江东没有正义的旗帜,曹操有汉献帝,江东没有,江东是军阀自立,是叛乱,不得天下人心,阻碍国家统一。

    第二点:刘备有大旗,匡扶汉复,重振朝纲,大汉皇叔,世人喻汉之刘秀,后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可以和刘备共扛一面大旗,联合对付曹操,这样江东就有正义了。

    第三点:现在能抵御曹操进攻自保都是万幸,根本没有能力对外发展,曹操也不会让你有机会对外发展,现在首要任务是守住曹操的大军南征,若是曹操被牵制其他地方,我们首先是要去收复交州,守住曹操的进攻并不容易,如果没有联盟,江东没有几年就会被曹操攻破。

    第四点:孙权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占领和消化荆州,荆州官员和民心,容易反叛,江东现在是铁板一块,如果将荆州占为已为,很可能遭到集体反弹,得不偿失。

    刘备在荆州十余载,民心所向,荆州集团也认可刘备,不如让荆州借给刘备,等刘备入川了再让他归还荆州。

    第五点:三分天下的格局,弱弱联盟以抗强敌,这是纵横之道,如果曹操需要一个外敌,最有可能是陪养刘备,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而不是孙权,更不是江东军阀政权,如果不扶持刘备,刘备可能提前入川,江东可能会被曹操提前灭亡,曹操养寇自重是汉室的英雄,汉室的刘秀,而不是江东孙氏军阀。

    第六点:江东的战略规划是守江东,收交州,入荆州,三州之地,联合益州刘璋,或者是以后的刘备对抗曹操。

    孙权同意了鲁肃的建议,为什么?周瑜为什么在赤壁之战后的国策上争输了。

    很简单一点,周瑜攻打江夏黄祖打了八年都没有打赢,后来还是刘表弃了黄祖,孙权才得此机会擒杀黄祖,赤壁之战的胜利,并非是某个军事家的功劳。

    第一点:曹操故意放水,曹魏军阀内部矛盾,曹魏士大夫集团不合作。

    第二点:荆州集团提前布局暗算曹操。

    第三点:曹操大意,得意忘形。

    第四点:曹军处于劣势,不识水战,兵多发病,无战力。

    曹操评周瑜大败曹军,不过趁东风之便是有道理的。

孙权传(四)() 
    公元211年,关中马超,韩遂叛乱,曹操征关中,大败关中联军,这个时候曹操的军功可以称公了。

    曹操觉得时机未到,从称丞相到称公才三年时间,不合适,先把这个战功记下,公元213年再起二十万兵马南征孙权。

    公元211年,曹操定关中,刘备入川,孙权伐交州。

    曹操默认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心里默认,现实中还是要发动战争的。

    公元211年…212年,孙权移都秣陵改名建业,修建防御工事。

    显示出孙权的建立基业的决心。

    孙权这一生大概都是在一种担惊受怕,焦躁不安的环境下度过,同时又是踌躇满志,有什么打算的时候,马上就遇到迎头痛击,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我们来讲刘备的几个儿子,刘封,刘禅,刘永,刘理,合起来就可以念成,泰山封禅,永世流芳,是我的理想。

    刘备很直接,也不怕人笑话。

    孙权的几个儿子呢?依大小排列。

    孙登(公元209年),孙虑(公元213年),孙和(公元224年),孙霸(不详),孙奋(不详),孙休(公元235年),孙亮(公元243年)。

    这就是孙权一生的内心写照。

    赤壁之战后,孙权生了个儿子,孙权初得小子,喜出望外,得鲁肃之略,以后我是有机会登基做皇帝的,这就是我的理想,那就取名孙登吧。

    当第二个儿子出生的时候,曹操数十万大军南征,孙权虑焦,彻夜难眠,行错一步,就有可能万劫不复,给第二个儿子取名孙虑,三思而后行的意思。

    第三个儿子出生的时候刘备刚死了一年之后,江东内部常有叛乱发生,孙权这时候是担心两面受敌,给儿子取名孙和,以和为贵的意思。

    第四个儿子出生年月不详,没有记载。

    我的猜测的公元228…230之间,这个时候,陆逊刚好打败曹魏大将军曹休,孙权又觉得有机会了,入主中原。给儿子取名孙霸,代表着孙权称王称霸的雄心。

    第五个儿子出生的时候,时间也是不详,不过这两年孙权在做什么呢?奋斗,一是平定溪蛮叛乱,二是海航辽东,与公孙渊搞外交,远交近功,代表着孙权奋斗决心,孙奋。

    第六个儿子出生,孙休,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孙权亲征合肥又失利了,心理再不折腾了,没希望了,休生养息的意思,孙休。

    第七个儿子取名孙亮,一层意思是孙权的对手都快死光了,快要天亮了意思,另一层意思,我眼睛亮的很,你们几个儿子不要抢我皇位,否则对你们不客气。

    曹操的就不讲了,曹操的儿子太多了,二三十个,不过我们可以讲讲曹操的四任领军总指挥,曹操,曹仁,曹真,曹爽,一看曹操就是一个好色之徒。

    孙权一生只有三次亲征,每次亲征都是大败而归,是什么缘故导致孙权每次亲征都大败而归?

    我的结论是孙权根本不懂得打仗,外行指挥内行,瞎指挥。

    孙权安抚武将可以,但是打仗不行。

    孙权大部分时间都在防守,用人方法却是很成功。

    孙权懂得帝王权术,以柔克刚,孙权的性格也是比较温和的,晚年为什么好杀,因为老了怕死,疑神疑鬼。

    孙权在赤壁之战的时候用的是周瑜,赤壁之战后用鲁肃,夺取荆州用的是吕蒙,打败刘备,曹休用的是陆逊,接着用诸葛恪。

    孙权用人是没有问题的,自己不行,但是只要人用对了,一切都行,这些人一个接着一个被孙权干掉了,用了就扔,该换人的时候毫不手软。

    国策发生改变的时候就开始换人,孙权一生谨慎,忍气吞声,甚至是低声下气。

    孙权在位的时间最长,正是因为如此,江东才能存在数十年之久,比蜀汉政权还要长个十几年。

    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