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 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将大象赶到船上,然后在水没船的位置做记号,再把象赶到岸上,将石头搬到船上,直到船上的石头数量到原来水没船的记号位置而止,再称石头重量。

    非常的聪明,曹操为什么叫众人称大象的重量呢?

    我们知道曹操这个人,一生都喜欢猜谜语,也就是帝王心术。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讲得是江山与百姓的关系,大象则代表着曹魏军事集团,他的重量你能算出来吗?

    曹冲完美了诠释了其中的定义。

    他需要有一个智慧的人,僻如曹操,曹冲这种人出主意,将领,士兵他们不过一块块的石头。

    一个智慧的人,出奇招想办法,把这些石头用到好处才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曹操可能是为了突出他自己的智慧,才叫大家来看曹冲称象的。

    大家不怎么买帐,大家只关心自己够不够聪明,能捞多少好处,不会管这个国家怎么样,不会管这个人有多聪明。

    他们不希望出现曹操第二的这种继承人,如果太聪明,他们的心思会被看穿,他们的小算盘,小把戏会被戳穿。

    曹冲之死,曹操会怀疑很多人,但是没有证据。

    曹冲最好一个好友叫周不疑,周不疑是刘表的侄子,和曹冲一起读书,这个人也个天才曹冲的死,曹操首先怀疑到周不疑,叫刺客杀他。

    曹操为什么会怀疑?

    曹操攻于心计,气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干的,气死袁绍,气死刘表,这种事情,曹操就干过,那些客观的因素是现实无法证实的,只能用推测。

    即然曹操常做些事情,写封信,就能气的袁绍吐血,气得刘表病重身亡,而曹操的儿子曹操为什么不会气病,严重到不治身亡呢?

    曹操会收集周不疑与曹冲的对话,来进行判断。

    僻如我是周不疑,我今天来找曹冲玩。

    周不疑说:曹冲,今天你习了多少字?

    曹冲说:百字。

    周不疑说:我近来听到一个典故,讲给你听,你要听吗?

    曹冲说:你讲吧,对了,是在书上看到的,还是谁讲给你听的。

    周不疑说:孔融讲给我听的。

    曹冲说:孔融是儒家名士,学识渊博,不过父亲讲此人,太重礼面。

    周不疑说:你父亲说的也有道理。

    曹冲说:你且与我讲讲,是何典故?

    周不疑说:你知道王莽此人吗?

    曹冲说:知些。

    周不疑又道:王莽篡汉你知否?

    曹冲说:知些。

    周不疑道:可惜了,王莽最后没有好结果。

    曹冲说:周不疑,你这话什么意思,难道你把我父亲当作王莽。

    周不疑说:我可没有这么说,你父亲不是刚做了丞相吗?下一步就该称公封王了,你以后就是世子了,我以后都高攀不起。

    曹冲说:我可当你最好的朋友,不会因为你的身份不跟你做朋友,我父亲也不会篡汉的。

    周不疑说:你父亲立了这么多不世战功,假如他打败孙权,以后无官可封,不封公不称王,那还能如何?

    曹冲说:我父亲也是想活命,兴复汉室,并没有反叛之心,你也知道,汉献帝当初如何凄惨可怜,多亏了我父亲将汉帝迎到许都来,重建朝廷,才有汉室今日之荣。

    周不疑说:拉倒吧,我看你父亲就是想做皇帝,然后立你做太子,让你做皇帝,明眼人都看得清楚,就你在那里装糊涂,你那么聪明的人,难道看不出来吗?

    曹冲说:现在说这些是不是为时过早了,父亲不是那样的人。

    周不疑说:我不跟你争论了,咋们还是保持距离好了。

    曹冲说:随你吧,你刚才想讲什么典故的?

    周不疑说:孔融讲的王莽篡汉,你不是听过吗?

    曹冲说:你来找我就为了讲这个?

    周不疑说:对呀,不过现在讲完了,我走了,拜拜。

    曹冲气的不轻,日思夜想,聪明的人看得透,还真能看出前因后果,曹操不篡汉,还真难活命,而曹操重小受儒家思想教化,这种大逆之事终要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开始想办法,想了很多办法,还是没有对策,曹操抑郁而疾,一命唔呼了。

    你说曹操不找周不疑麻烦,找谁麻烦?

    郭嘉也是天才,不一样病死了,郭嘉找的办法是带着曹操去征乌桓,曹冲这么小,他有什么办法?

    曹操脸皮厚,头痛病发作的时候也受不了,可能曹操的头痛病也是因为想这种事情想多了,什么事情比头痛病还要痛的吗?还难解决的吗?干脆就不想了。

    曹操活得好好的,别人都死了,荀彧死了,荀攸死了,司马朗也死了。

    你们谁想谁去想吧,反正我是不想了,我不做皇帝,但我一定要称公封王,是另外立国也好,或者儿子更不要脸,自己做皇帝也好,反正死了,也看不到,就算骂我,我也听不到了。

    曹冲死后,曹操变得异常敏感和多疑。

    与士人集团决裂,我不要你们帮助,我自己想办法。

    结果赤壁之战,一败涂地,后征关中,是贾诩出的主意,贾诩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有劝过曹操的,后征关中,曹操是用贾诩之计,离间韩遂,马超获得渭南之战的大胜。

    曹操的渭南之战,定关中,在这里我就不讲了,渭南之战公元211年三月到212五月,大概花了一年多时间,实际与马超对峙开战,也就二三个月时间,就把马超,韩遂收拾了。

    这个时候的曹操并没有称公,不过待遇提高了,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为啥这个时候立了这么大功,还不称公?

    很多人都奏请曹操称公,曹操拒绝,因为荀彧,荀攸为首的这一批人保持了沉默,曹操觉得时机并不成熟。

    即然曹操想以德服人,同时想告诉这些人,历史的车轮并不是曹操想与不想的,而是整个曹魏利益集团推动的。

    公元213年,曹操起兵四十万,攻打孙权,攻破濡须口,攻破孙权江北大营,擒获孙权的都督公孙阳,孙权亲提大军七万抵御曹军,相军相持二个月,曹操见不能胜,撤军回朝。

    回许都后,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曹操传(二十四)() 
    曹操为什么这个时候选择称公?

    为什么不是在平定关中之乱的时候称公,却是选择攻打孙权后,南征孙权并没有获取大胜的情况下称中。。

    我的想法有几点。

    第一点:激励将士,提高将领,寒士对曹魏军阀的忠诚度。

    第二点:曹操年事以高,封王立国迫在眉捷。

    第三点:曹操与皇党士人集团的决裂,内部矛盾冲突不断,危机四伏,提前做准备。

    第四点:喻重耳引援典故,避王莽篡汉,光武兴汉之类的流言菲语。

    第五点:怕自己被谋害,子孙没有依靠。

    第六点:六十而知天命,曹操担忧刘备举起兴复汉室的大旗,天下英雄响应,导致内部叛乱。

    综合以上几点,曹操在公元213年就称公立国了。

    公元215年曹操见刘备以取益州,曹操起十万兵马西征张鲁,不到一年时间便打败张鲁,夺取了汉中。

    这个时期以荀彧,荀攸,司马朗为首的皇党士人集团,纷纷死亡。

    历史上给出的结论都是病死。

    是不是被曹操冷言冷语气死的,我们不作定论。

    荀彧的死,历史争议很大,曹操送了一个盒子给荀彧,荀彧就上吊死了,里面装的什么,三尺白棱,还是一杯毒酒?

    历史上讲是一个空盒子,里面什么都没有。

    可能寓意着汉室以空,荀令君何故如此执着,荀彧一见空盒子,明白曹操之意,承受不起,自杀身亡。

    荀彧称病留在寿春,袁术也是在寿春称的伪帝,荀彧可能是告诫曹操,下场等同袁术,这种行为惹怒了曹操,曹操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盒子,喻意是何?

    上面的章节有做很多有趣的分析,大胆的假设,而真实的历史又是怎么样,可能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孔融死了,荀彧死了,荀攸死了,司马朗也死了,程昱被贬,至于毛阶,崔琰这样的直臣也是被杀了。

    曹操西征,江准一线空虚,孙权起兵十万,攻打合肥,当时守合肥将领是张辽,李典。

    张辽,李典受曹操分兵指示,张辽以八百兵马夜袭孙权大营,击破孙权十万大军。

    张辽因此得后世传名,张辽虽勇,八百骑击十万军是很难的,原因可以归于孙权的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分歧,在孙权传里,我们再讲。

    公元216年四月,曹操称魏王,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冀州邺城,立魏太子,实际上已经是魏国的皇帝了。

    公元217年,曹操再次南征孙权,攻破濡须口,击败孙权,孙权派徐详请降,曹操应允,并允诺结为姻亲。

    公元218年刘备进攻汉中夏侯渊,曹操亲率大军赶往汉中。

    我们从以下几点看出曹操当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曹操征汉中用的主薄是刘晔,曹操并没有亲自往汉中指挥汉中之战,而是坐镇长安指挥当时的三面战场,一是鲜卑叛乱,二是孙权起兵攻打合肥,三是刘备攻取汉中夏侯渊。

    第一点:曹操可能身体不太好,不适合长途跋涉了。

    第二点:可能一个个好友相继离去,曹操经常做恶梦,疑心病犯了。

    第三点:岁数大了,杀了很多人,又封公称王,心里矛盾,罪恶感加重,头痛次数增多。

    第四点:担心谏言成真,怕死在汉中,刘备是真龙之身,去汉中有去无回,或者是算命的劝言,不能进汉中,否则会身死汉中,若不进汉中,可多活两年。

    曹操征汉中的时候用的主薄是刘晔,这个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曹操那么多谋士可用,为什么用刘晔?

    历史上这样记载的。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当时张鲁弟弟张卫领兵坚守,曹操攻阳平山上各个屯寨,但山势险峻难登,难以攻克;而且士兵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于是打算撤军,命令夏侯惇和许褚呼叫山上的军队撤退。

    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卫别营,营中士兵大惊四散,当时在军队后方的刘晔见此认为可以取胜,劝夏侯惇等不要退军。夏侯惇见后相信,于是回去告诉曹操,曹操于是进攻张卫,张卫不敌退走。张鲁不久投降,曹操得汉中。

    刘晔及后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但曹操不听。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

    曹操于是再问刘晔可否进攻,刘晔却说蜀人人心已经较为安定,不能进击。曹操最终回师。及后任行军长史,兼领军队。

    在曹操看来,刘备是个英雄,赤壁大战之后,曹操并没有正面和刘备发生战争,一直在攻打孙权。

    而曹操在刘备入川后,也没有做出适当的扼制刘备发展的军事行动。

    曹操对刘备也是很宽待的,有很多次机会曹操都可以杀刘备的,但是曹操都犹豫不决,没有杀刘备。

    那就产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疑案,曹操故意放刘备一马,并希望他能像光武帝刘秀一样,匡扶汉室,建立后后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曹操相信宿命。

    如果曹操认为自己要做连自己都讨厌的人,甚至是历史的王莽,但是他又不甘屈服命运,但最终又无力改变,有人做王莽,就有人要做刘秀。

    即然是一场三国剧情,而曹操又觉得自己可能就是王莽,他能做的就是保证自己不去篡汉。

    非常矛盾的人性,也非常的玄妙,如果你了解曹操这个人,就很容易有同理感。

    第一点:曹操是双重人格。

    第二点:曹操博学多才,通古今,识人心,善驾馼将领,精通兵法,善用政治手段,拥有强大的生存智慧等。

    第三点:曹操一生的志向是兴复汉室,统一华夏,当他知道这个目标不能在自己身上实现时,他是矛盾的,他觉得自己是这个天下唯一的一个英雄人物,但后来遇到了刘备,他觉得自己可能自己是项羽,刘备是刘邦,自己是王莽,刘备是刘秀,非常的矛盾。

    第四点:他没有杀刘备,而是放任刘备自我发展,甚至曹操连关羽都没有杀,连关羽也放了,他可能是想看一看,这个人最终会有什么样的成就。

    第五点:曹操一生位及能臣,荣华富贵,名望中天,权倾朝野,该享的福也享了,该受的罪受了,但曹操非常孤独,战功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曹操身边的老朋友们一个个离他而去,曹操喝酒时想找个说真心话的人都没有,非常的孤独和落魄。

    第六点:没有人相信曹操是个忠臣,没有人相信曹操的初心,没有人相信曹操为大汉的付出是做为一个臣子的贡献精神。

    第七点:曹操想活命,曹操的家族,自己的子孙才有活命依仗,那些跟自己出身入死的将领,兄弟能活命,建立了魏国,称了王。

    第八点:曹操并不想做皇帝,但汉室已空,自己不做皇帝,历史的车轮也会推着他坐上最高的位置,他不做皇帝,再立战功,他的将士,他的子孙,要么把他推上皇帝的位置,要么把他推向坟墓,这就是天道,曹操一人之力不可抗也。

    公元219年正月,刘备大将黄忠斩杀夏侯渊,夺取汉中。

    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大将关羽进攻樊城,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

    公元219年十月,曹操亲临前线指挥救援樊城。

    公元219年十一月,孙权大都督陆逊与吕蒙合谋,白衣渡江之计,夺取荆州,关羽被孙权将领杀害。

    公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