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十九)()
曹操熟读历史,曹操知道权力越大,行事越要小心翼翼。
没有曹操举起汉室的大旗,东征西讨,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霸。
如果说曹操不出兵攻打立国称皇帝的袁术,诸侯们可能都不会相互攻伐,割据一方,蓄军资,收民心,搞发展。
孙权可以立吴国,刘璋可以立蜀国,刘备可以立徐国,袁绍可以立晋国,大家没必要打了。
袁术蠢在称帝,而不是称汉臣。
如果我是袁术,我先想办法将汉帝阴谋杀掉,嫁祸曹操,立国称王,远交近攻,或者袁术的结局会很好多。
曹操想不想称皇帝,打败袁绍前应该是不想的,打败袁绍后,北定乌桓后,可能会想,但曹操更清楚,当皇帝是自取灭亡。
假如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胜,结果会怎么样?
曹操知道就算自己统一中国,废掉汉献帝,自己称皇帝,用不了几年,就会有人推翻曹魏政权,改朝换代。
为什么曹丕称帝没有这种顾虑,因为曹丕蠢,曹丕做了六年皇帝就死了。
曹丕称了皇帝后,刘备,孙权才相互效仿称帝。
十八路诸侯唯曹操敢追董卓,天下雄主唯曹操迎接汉帝。
说曹操不忠汉室是不对的,他也是为了活命,他也是为了子孙后代活命,才会称公立国。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大胜而归,天下震动,曹操威望盛极一时。
这时候的曹操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做了一个决择,他举荐荀彧做太尉,三军总指挥。
荀彧不愿意做这个太尉,曹操三次举荐,荀彧推了三次。
曹操的想法是什么?
曹操说我不干了,我打了大半辈子仗,我累了,我不干了,我准备这几年去冀州立国养老,提前退休,我的兵马,我自己带走,兵事权我不交,要兵马你们自己招,我惹不起你们,我躲得起。
荀彧为什么不干?
荀彧的想法更简单,国怎有可二国,我做太尉有什么用,我是文人,我找谁替我领兵去平定天下,没听说过一个谦谦君子领着一群流氓东征西讨的,只有一个流氓(僻如刘邦)领着一群奇士,虎将东征西讨的,这事我做不来,我怕死。
乱世,诸侯不听号令,曹操这时候不思考去为国捐躯,却想着自己躲清闲,怎么可能,你自己平定天下,打了一半,再割出一半的地盘,自己潇酒快活,哪有这样的事情,这不是闹着玩吗?
诸葛亮就比较聪明,鞠躬尽萃,死而后以,曹操比较现实,我用性命打下七州之地,我自己要一半,给汉献帝一半。
荀彧坚决不干,你找别人去干太尉去,反正我荀彧,干不来这事。
曹操没办法,那怎么搞,大家都不愿意,也不能一直空着,曹操为什么不做太尉?
荀彧的想法是,曹操应该做太尉,干几年,就退休了。
曹操不做太尉,因为曹操按照体制规矩,交出兵权,自己就成了案板鱼肉,任人宰割了。
有谋士进言了,不如这样,三权合一,复汉制,设丞相,只有这样才能把手掌捏成一个拳头,更有力量去对外战争,天下还有一半的地盘收回来,司空您年纪也大了,万一哪天就死了,我们再推荐一个和您一样人才干这个位置,这样对外发动战争,就不怕有小人制肘了,司空您最有威望做这个丞相的位置,您曹操干一届,哪天有个三长二短,下一届就给荀彧干。
而且这个汉帝,要想英明执政,就需要丞相去监督他,您看汉朝有丞相的皇帝都很英明,分权设了三公后,做事拖沓,这个皇帝还喜欢偷懒,常常不干活,闲出毛病了,就宠太监纵欲。
说的好像有道理,即然有人提出来,又听起来有道理,那就废三公,立丞相制,曹操目地再立战功,封公称王,建国养老,世袭爵位等等。
这个进言的谋士说到自己心里去了,大家都是聪明人,一看曹操没有反对,马上都纷纷举手赞同,曹操一看这么多人赞同,笑道:即然大家都有这种想法,众望所归,那就由我做一任丞相。
后来有人劝曹操称帝,曹操在这件事情上态度是非常坚决的,这种事情不能干。
公元208年七月,曹操整军十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亡。
刘表病亡,有没有曹操的功劳,肯定是有的,南征前首先是用舆论功击,刘表的小心脏受不了,就一命唔呼了。
我们看三国演示时有一段,王朗和诸葛亮阵前对骂,诸葛亮把王朗给骂死了。
有可能刘表也是被曹操骂死的,不过是写信骂的,诸葛亮学到了。
在这里说这么一段典故,是避免我们步入一个历史误区,我们看历史常常看到表面的一些东西,僻如攻下某个城池,武将武艺高强,用兵如神,谋士战略,战术高明,迂回包抄,围点打援,离间君臣,将领等等。
诸侯争霸仅仅如此简单吗?
这些只是硬件,硬实力,软件软实力是很难体现出他的价值,但是软实力用好了,他比硬实力还要强大。
为什么说一个好的领导者情商,智商,爱商才是致胜的关键。
一个好的领导者,统率,肯定是不要脸的,成功者大多是不要脸,把尊言和面子放下,你就成功了一半了。
曹操,刘备,孙权都是这种人。
曹操杀了人说令我负人,勿人负我,有人近他床边,他跳起来就把人杀了,梦中杀人。
不要脸。
刘备更加厚黑,刘备到处投靠人,求人,跟吕布打曹操,跟曹操打吕布,跟袁绍打曹操,跟孙权打曹操。
孙权也一样,偷了刘备荆州,刘备提兵来报仇,孙权马上就去帝号,向曹丕称臣,把吕蒙,甘宁,孙皎,蒋钦,陆逊他老爸陆绩全杀了,让陆逊上位,在夷陵大败刘备。
后曹丕领兵来攻打孙权,孙权马上和诸葛亮联盟,非常的无耻。
诸葛亮,司马懿也差不多,诸葛亮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司马懿做缩头乌龟的本事,那是无人能比,诸葛亮送一件女人衣服给司马懿,司马懿穿了起来,到处炫耀,你看诸哥送我的,好看吗?
所以成大事者,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面子和尊言那是弱者的遮羞布,内心强大的才会成功。
刘表是贵族,受良好的教育,注重礼仪廉耻,仁义道德,而这些在乱世,反而成了被对手利用的软肋。
刘表的病亡,可能是曹操以汉帝的名义给他发召,诏中辱骂,刘表抑郁,焦虑,一病不起,一命唔呼。
刘表作为皇室宗亲,反抗曹操不行,投降也不行,没办法,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病亡,在这里我们不在探讨。
曹操传(二十)()
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宛,叶轻骑疾进,一路兵马围樊城,一路绕过樊城兵临襄阳城下。
曹操大军兵临城下,刘琮开城投降了。
为什么开城投降,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打不过,没有能镇得住场子的三军统帅。
第二点:蔡帽和蒯越是曹操的同事,关系不错,曹操早就跟他们暗通曲目,他们愿意投降。
第三点:前车之鉴,势不可挡,曹操擒吕布,灭袁术,驱刘备,克袁绍,战乌桓,不过十余载,诸侯全被曹操收拾了。
第四点:曹操有七州之地,带甲百万,荆州只有几郡在刘表的掌控之下,地方军阀黄祖被孙权收拾了,没有实力与曹操抗衡。
综合以上几点,刘琮及荆州利益集团认为必输的战局,还不如早点投降。
曹操刀不血刃得荆襄南阳之地。
刘备得知刘琮投降了曹操,带着樊城十万百姓跑路,曹操领着兵马追,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大破刘备军,擒获徐庶老娘。
曹操派曹仁骑兵领数千骑兵疾行夺取了江陵,不过一个月,曹操就得了荆州一半地盘,南郡,南阳两个郡,人口,经济可以相当于荆南四郡的实力。
如果曹操想收拾荆州全境就需要渡江,这时候就发生了战略分歧。
第一种战略是以贾诩,程昱为首的谋士建议。
第一点:消化胜利果实,收复荆襄民心。
第二点:练水军,巩固防御。
第三点:采用湛透,离间等方式,瓦解孙权君臣关系。
第四点:收买江东地方军阀,发动地方叛乱,让孙权首尾难顾,发展困难。
这个点略实施起来,大概也要个三五年时间。
第二种战略是以夏侯惇,曹仁武将为首的武将集团的建议。
第一点:孙权只有一州之地,这一州之地还有水分的。
第二点:孙权可用之兵,不过二三万,和地方匪寇没有什么区别,孙权领军打仗能力不行,攻打地方军阀黄祖,打了八年都不得尽全功,最后还是刘表把黄祖卖了,孙权才得江夏半郡。
第三点:不过江,就不能算全功,不打仗,曹魏军阀各阶层的武将基本都捞不到战功,南征也只算是半功,除了曹操之外有些功绩之外,其他的功劳都是降将,降士的。
第四点:荆南四郡,是需要过江就可以收复的,荆州只拿了一半,,如果现在不过江收复荆南四郡,可能会被刘备占了去,刘备是个英雄,如果让刘备占了荆南四郡,联合孙权就不好对付。
曹操也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点:不怕输,战争输了再打,没所谓,输了更好,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
曹操刚就任丞相,曹操做丞相,朝中流言蜚语是很多,曹操灭了袁绍军事集团,升任兖州牧,北征乌桓灭了乌桓,做了丞相,都是不世之功,如果曹操想称公,他必须要不世战功,这些战功哪里来?
受敌人投降那不行,那是朝廷之威,他得需要敌人很力害,先败再胜,这胜利还需要自己的智慧和武功,让天下人看看他曹操是合格的三军统帅,坐这个丞相的位置,是名置实归的。
如果曹操自己给自己乱加个官,那跟董卓,郭李有什么区别?
曹操不会这么干,曹操挂司空,车骑将军的官职,也是有非议的,曹操平定兖州之乱,就任兖州牧,后灭袁术,灭吕布,这些都没有给自己加官职的,灭袁术的战功可以换个司空干,灭吕布的战功可以换个车骑将军干。
曹操没有升任大将军,也没有升任太尉之职,他灭了袁绍后,跟朝廷进行利益交换,让出兖州牧,这个兖州牧是给了司马朗,自己就任冀州牧。
灭了乌桓后,功高盖主了,不给升功是不行的。
所谓无功不授,有功不授也不行的,在汉朝制度里,就连皇帝都要按规矩来,那是朝纲,不能坏,一个朝纲败坏了,这个王朝就灭亡了。
曹操这么大的功劳,从司空升到太尉,显然是不合适的,三公职权都差不多,灭袁绍加征乌桓是两大不世之功,这个功劳是可以封王的。
可能有了这两个功劳后,很多人都劝曹操称王,但曹操拒绝了,因为天下还有一半还没有平定,这个时候称王,以后称什么?称帝吗?
曹操不想做皇帝,不想夺了汉朝江山。
曹操的想法是怎么样的?
曹操的想法是称丞相,灭了刘表,收复荆襄,灭了孙权称公,灭了刘璋称王,天下叛乱平复了,自己到封地魏国,冀州邺城养老,爵位世袭子孙。
异姓王,曹操就这想法。
即使汉帝无能,曹操都不会篡汉,也不能丢了祖宗的脸,这种事不能干,如果说这个时代,谁忠于汉室,恐怕只有曹操了。
曹操有两句话比较有名。
若不是孤在,不知几人称霸几人称王。
现实正是如果,如果不是曹操,就没有三国,可能是春秋战国。
若天命在汝,汝做周宣王。
这是曹操的心志,对做皇帝没有什么兴趣。
第二点:南征一次不容易,曹魏军阀系上百个武将,他们要军功,不打仗,怎么会有军功?敌人都投降了,敌人有军功了,曹魏军阀系武将却啥都没捞到,谁愿意跟着曹操混?
第三点:曹操好色,江南有二乔,抢回去做老婆。
第四点:刘备是个英雄,不能让他有机会翻身,这个时候不打,以后刘备得荆南四郡,想收拾就不容易了。
曹操心中的想法,并不能完全说给将领和谋士听,但他更倾向攻打江东孙权,不仅不需要孙权投降,还要激怒孙权,让他死战到底。
曹操先书信一封孙权,激怒孙权,孙权果真生气了,要跟曹操死嗑到底,孙权抗战态度越坚决,曹操越高兴。
最好这仗打得很坚难,打个好几年,曹魏军阀集团的武将,不管庶族,还是曹操的嫡系将领,都需要战功,封侯列将才是他们的理想。
曹操是清知此理,至于其他人明不明白,不重要,如果说战败更有利,那就败,也无所谓,士兵死了再征召,百姓多的是,死个十万,再去征十万。
将领才不会管士兵死活,伍长希望有仗打,可以升任都伯,都尉希望有仗打,升任裨将,裨将希望有仗打,升任正牌将军。
假如这一仗打几个月,就赢了,成千上万的将领,都捞不到战功,最好的,输输赢赢打个十几年。
曹操攻打孙权,也正是如此,打了很多年。
曹操懂,曹丕后来也懂了,曹丕要打孙权,贾诩说不要打,曹丕不听,非要打,输了。
将领们对于打那种军功少,吃力不讨好的战争,没点兴趣。
江东孙氏军阀集团也是一样的情况。
曹操打江东孙权打了三四次,称公的时候打了一次,效果不错,打下了几个城池,发生瘟疫,曹操退兵了,后来再打一次,被孙权打退了,曹操回去称王,再去打,这次效果出奇的好,大败孙权。
曹操传(二十一)()
我们常常会步入一个逻辑误区,没有考虑到个人利益诉求,这才是最致命错误,以为你对他很好,他会很忠诚你,为你卖命。
你满足了他的利益诉求后,还要给期望值,人性也并非容易知足,有时候也需要敲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