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 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袁绍有这种心理后,就会很自卑,为了克服这种自卑,害怕的心理,袁绍只能拿自己属下出气来满足自己内心挫败的失落感。

    许攸叛逃,袁绍不进沮授建议,导致全军败亡。

曹操传(十七)() 
    当许攸来投时,曹操光着脚就跑出去了,迎接许攸。

    曹操不怕许攸是袁绍派来的卧底吗,或者说客吗?

    曹操不知道袁绍的屯粮位置吗?

    我觉得许攸的叛乱有曹操离间的成分在里面,为什么这么讲,曹操知道许攸这个人的性格,从小玩到大的,把捏准确,而且和曹操关系不错,铁哥们。

    许攸是个浪子,曹操是小骗子,一个爱财,一个好色,袁绍是个大帅哥,年少的时候这三个人经常一起玩耍,大家太了解彼此了。

    曹操肯定会想办法策反许攸,而许攸为什么叛袁绍,袁绍并没有要杀许攸,袁绍说气话而以,气消了,说不定又想起许攸了。

    曹操战前有和许攸联系过我,许过什么条件,许攸没答应,后来审配因为军粮问题,拿了许攸的侄子,又在袁绍面前告了许攸一状,袁绍大发雷霆,责骂许攸。

    曹操需要得到的不只是袁绍屯军粮的位置,而是如何烧掉袁绍的粮草,而这些是曹操不具备的,许攸的到来,彻底的扭转了战局。

    历史上曹操领八百骑,冲进淳于琼的大营,一把火烧了乌巢的粮草,火烧袁绍粮草真的那么容易吗?不容易。

    第一:得知道袁绍粮草屯的具体位置,沿途的探马布防,暗号,暗桩等。

    第二:冒充袁绍的军队,混进乌巢大营,如果有许攸,那就不同,许攸是高官,比乌巢最高指挥官的官职还要大,和袁绍还是发小,将领,士兵见是许攸领军前来,那肯定是非常客气的迎进大营里去的。

    第三:突然发难,袁军脑子里是一片混乱的,袁绍要烧自己的粮草?这个不是许攸大人吗?搞不懂,而且乌巢有很多许攸的关系户,将领见是许攸,都会卖个面子。

    第四:事发突难,纵火后,大家都在救火,逃命,一片混乱,曹操不能让有上万人的军营很快将火扑灭,如果大火被扑灭了,袁绍只损失一部分军粮,对战局影响不大,袁绍救援部队前来,自己脱身都难,这个也是有技巧的。

    许攸一来,给曹操把这些问题全解决了,曹操说,我亲自带队去烧袁绍的军粮。

    为什么其他人不去,而曹操亲自去,不放心吗?

    不放心是第一点,其次曹操知道,只有他才有这个能力去烧光袁绍的军粮,其他人不行,可能只烧掉一部分,或者半路遇到各种临时险情,没有那个能力和智慧去解决,导致功亏一溃,这么好的机会,肯定要自己出马,保证万无一失,保证整个计划的完美执行。

    曹操明白,干大事不能惜命,战机稍纵即逝,曹操也相信命运,他要做乱世英雄,天命所归,他如何会轻易死掉。

    赌徒心理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要素,乱世随时会丢掉性命。真正的英雄是万中无一,九死一生,死里逃生的,在曹操看来孙坚也不算英雄,因为孙坚半道而亡。

    在曹操看来,一个英雄是怎么样的?

    肩负使命,不拘于道德枷索,智慧过人,武功盖世(武功在这里是指领军打仗能统率力,领导力),仅仅这些还不够,还要有生存智慧,英雄不是匹夫,不是武艺高强,见死扶伤,见义勇为的侠士,而是拔乱反正,平定天下的人,才能称为英雄。

    孙坚死了,不算英雄,连自己性命都保护不了,怎么会是英雄。

    孙坚可以叫别人替他去死,替他去挡箭,别人死了,他活着,他是英雄,英雄干的是大事情,小牺牲是在所难免的。

    但这样也同样造就了很多自以为英雄的狗熊,枭雄,奸雄。

    成王败寇,曹操有英雄志,他亲自出马,身先士卒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袁绍为什么不接受张颌的建议救乌巢大火,而是选择反攻曹操大营?

    战争胜负时的决策,选择永远是坚难的,而不是对错,因为没有如果,很多人将战争的胜负,袁绍官渡大战的关键,归结于以下几点。

    第一:田丰被囚。

    第二:不进沮授和一些正确的建议。

    第三:不救乌巢大火。

    我不这样看,田丰被囚禁,可能是曹操的计谋,攻心计,袁绍的人格缺陷,因果关系,如果是曹操,这种计策就行不通,但用在袁绍身上却非常的好。

    不进沮授建议,因为大家的建议都差不多,两害相较取其轻。

    袁绍此前分兵,折损了颜良,文丑,那是左臂右膀,有了上次的教训,袁绍是希望手掌捏成拳头,更有力量,无可厚非。

    袁绍不甘心失败,不救乌巢大火,也能解释得清,历史上有两大经典战役,围魏救赵,背水一战,袁绍希望学韩信一样背水一战,大破曹军,以后再和曹操相战的时候,写信的时候有吹嘘的本钱,你说我不会打仗,我打起仗来,连我自己都怕,韩信是谁,军神,我也像军神一样,背水一战大破曹军。

    曹操亲自去烧乌巢,可能也是想引袁绍攻打他的大营。

    袁绍的探子来报,曹操亲自去烧袁绍的粮草,袁绍一听,心里会怎么想?

    曹操狡猾,狡猾地,是不是又在想阴我,曹操知道我袁绍最想捉他,肯定是故意做饵,半路设伏,让我大军去救援,然后再斩杀我大将。

    袁绍的脑子彻底乱了,他没能站在一个合格的统帅的立场上思考全局,而是作为曹操的发小,再做一场猜心的游戏,深怕曹操阴他,让他丢面子,颜面扫地。

    郭图提出围魏救赵的计策,马上得到了袁绍的肯定,没有派出兵马救援乌巢,至少审配,沮授有没有献过计策,三国演示里没有说。

    而是大将张颌提出救援乌巢的主意,为什么是张颌提出来的?

    将领知道没有了军粮,军队肯定会乱,这点张颌比任何谋士都清楚,也更有深刻的体会,由张颌提出来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当时谋士们可能更多的想法是如何立功,一战而定,大多数人肯定在想如何取胜的方法,甚至天真的认为,没有了粮草,大不了撤兵,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围魏救赵,背水一战,都是取胜之道,不过用在袁军却是难以行得通,他们天真的以为,曹军没有曹操的指挥下,也能效死命抵抗袁军一波波的猛攻。

    袁绍之败,在于张颌与高览领着兵马反叛了,导致袁绍彻底的败亡。

曹操传(十八)() 
    曹操烧完了袁绍的军粮,回营,袁军还未攻下曹军大营。

    曹操将淳于琼的双手砍下,挖下双眼,将淳于琼送给袁绍,袁绍见后,怒不可揭。

    曹操这是说袁绍,失了左膀右臂,有眼无珠,就这样休辱袁绍,激将计。

    袁绍给张颌下达死命令,攻不下来就掉脑袋。

    张颌和高览一听,知道没命了,又逢曹操阵前喊话,临阵投了曹操,反攻袁绍。

    袁绍怒转惧,愰然大悟,为时以晚,着了曹操的道,袁绍的儿子架着袁绍就逃,也不管军队了。

    袁绍回来邺城后就病了,袁绍当时还没有死,还活了两年,心情低落,如果袁绍能承受失败挫折,卷圭重来,还是有机会成为一方诸侯的。

    曹操也没闲着,没事就写封信给袁绍,袁绍接信不敢看,不想看,扔在一旁,有时候又好奇,拆开一看,又气得吐血。

    曹操见袁绍有些信回,有些信不回,曹操怕袁绍不看,叫送信的还送上两句曹操亲口话,就这样袁绍没二年就死了,气死的。

    袁绍一死,袁绍的几个儿子就开始你打我,我打你,曹操逐个收拾。

    官渡大战到彻底消灭袁绍军阀力量,用了六年时间。

    公元202年,袁绍身亡,曹操花了三年时间收拾袁绍的三个儿子和一个侄子,收复河北四州之地。

    公元205年,曹操将政治中心移到河北冀州,不在担任兖州牧,自领冀州牧,为什么曹操会这样干,出于什么样的政治考量。

    第一点:汉帝与曹操的矛盾公开化。

    第二点:曹操清楚,很多人想置他于死地。

    第三点:曹操准备为自己,为自己的家族和后代寻找出路,留后路。

    第四点:河北四州,是战国时赵国,燕国的地盘,这两个地盘捏在曹操手上,进可攻,退可守,只要曹操和子孙不是很蠢,割据称雄并不成问题。

    第五点:曹操并不想称帝,想做能臣,做不了,篡汉不具备条件,只取灭亡,只能选择退让。

    第六点:跟随曹操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等一大批王佐之才,奇才,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自己坚持。

    荀彧有什么理想?

    兴复汉室,做管仲。

    假如这个理想实现不了呢,有没有第二理想?

    有的,可能是做曹操的萧何?

    荀攸有什么理想?

    兴复汉室,做张良,荀攸精于战略,战术。

    有没有第二理想,不清楚,可能是家族利益。

    郭嘉理想?

    韩信,霍去病,名将。

    程昱呢?

    领军打仗,独挡一面的大将,或是朝中重臣?

    即然大家都有理想,在曹操这里实现了吗?

    实现不了,很多人理想都实现不了,董承有理想实现不了,汉帝的理想实现不了,王子服,种辑,吴子兰的理想都实现不了,为什么实现不了?

    因为曹操,曹操大权独榄,有能力,有才华的武将,谋士,朝臣,都实现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郭嘉在曹操那里工作,职务是军师祭酒,军事参谋,说白了就一打杂的,座上客,曹操问起就出给曹操出个主意,没有丝毫权力。

    郭嘉干一辈子无非最后封个侯,提高一下待遇,至于领军出征,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做朝廷重臣,一无身世背景,二没政治手段,三无政治权术。

    郭嘉过得是非常郁闷的,他渴望像韩信一样领军打仗,像霍去病一样驱逐外蛮,名流青史,现实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即然梦想破灭,他可以去学张良,陈平,萧何辅佐曹操,助他成就一番大业。

    这只是一些人的天真想法,曹操自己都没有准确的蓝图,曹操甚至想逃离许都,逃离朝廷,汉室倾危,汉帝尚在,曹操及荀彧,郭嘉,这一代人,他们是有自己的原则,忠君爱国,重振朝纲,平定天下叛乱,是一个士大夫,是一个将领理想,抛开了这个,自己和叛党有什么区别。

    曹操的结果只有两种,被汉帝杀掉,被朝臣,武将干掉,第二种自己做皇帝。

    曹操心里清楚,其他人心里更清楚,曹操的办法是将河北四州做为自己的家族产业,划分出来,即使自己战败身亡,自己还有子孙,还有一批忠于自己的庶族将领,他们会立国,不管是晋国,魏国,还是燕,赵国,对于子孙来讲,会有条活路。

    郭嘉提出建议曹操征乌恒,曹操同意了,大部分谋士都提出了反对意见。

    郭嘉想在死之前,想完成他的梦想,曹操呢?

    陪着郭嘉疯了一次。

    郭嘉做什么?

    战争冒险,或许曹操知道,或许曹操不知道,但曹操最后还是听从了郭嘉的建议北征乌桓,我们暂且不论这种战争的胜负,只论动机。

    郭嘉赌什么?曹操需要战功吗?曹操为什么会同意,其他人的意见也很中肯。

    曹操的想法很简单,假如自己死了,留给子孙的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其实并不是那么太平的,那还不如一次性为子孙做些什么,扫除后患。

    曹操心想,郭嘉是在替他着想,咱们惹不起朝廷那些人,咋们躲不行吗?

    假如汉帝有能力让刘表,刘璋,孙策归顺,咋们把兖州,徐州,司隶都还给汉帝,当然曹操肯定要划一块地盘的,我怕死,我子孙们也需要安全的活下去。

    曹操打算着自己战败,或者身亡,他的家族,他的子孙怎么办,趁现在还有能力,把大后方清理了,把乌桓给灭了。

    那为什么后来回朝后,想法就改变了。

    经历生死的人,清醒过来,活着真好。

    我曹操为了这个国家,东征西讨,你们这些蛀虫成天想要我性命,我就算把七州给你们了,你们照样要杀我,就算汉帝能掌权,他又能做什么?英明如桓帝,还有外戚宗亲扶持,汉帝还有几人尊崇,几人扶持,我曹操一走,或许这天下比现在乱的更力害。

    曹操当然是不反对征乌桓的,而是觉得不应该自己亲征,自己不缺战功,可以让曹仁,夏侯渊去。

    曹操此前不知道,后来才知道,路太难走了,乌桓铁骑的骑射功夫又厉害,一不小心连性命都会丢。

    这些曹操都不知道,要是知道,肯定不会亲征,曹操差点就死了,受不了,曹操又好色,行个军就要走个几个月,禁欲禁色,身不如死。

    后来回许都了,将劝他不要征乌桓的人召在一起,一个个的感谢。

    而且还想通了很多问题,以前是准备把兖州,司隶让给汉帝的,现在不让了,袁绍百万大军都败给了自己,刘备,刘表,刘璋,孙策,马腾,韩遂都是割据一方的雄主,何况这些小诸侯。

    你们爱说说吧,爱搞小动作就搞吧,只要不触犯我底线,我睁一只眼,睁一只眼。

    曹操这辈子不想做皇帝,他是官二代,食君之䘵,如果他要篡汉做皇帝,人家要戳他脊梁骨,即使声望达到了做皇帝的标准,曹魏集团将曹操推向皇帝的位置上,曹操也觉得自已的帝国会向王莽新朝一样,用不了多久就会覆灭。

    曹操想老了去封地做王,这是曹操这辈子的最大梦想,享受荣华富贵,荫其子孙。

    自己的子孙是想称帝呢,还是继承自己的王位,那就不关我的事了,反正我曹操看不到了,也管不了。

曹操传(十九)() 
    曹操熟读历史,曹操知道权力越大,行事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