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点:截杀袁术。
第三点:迎汉帝,振朝纲。
曹操并没有马上迎战,而是提着大军转头去攻打刘备,刘备哪里是曹操的对手,一听曹操来打他,吓得逃得妻离子散,最后关羽被擒。
刘备逃往青州,青州刺史袁谭,也就是袁绍的大儿子,亲迎刘备,又将消息告诉袁绍,袁绍出城百里相迎,对刘备非常的客气。
袁绍,袁谭为什么对刘备这么客气?
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刘备有仁义美名,揽在旗下,有助提升自己名望,善待汉室宗亲的名声。
第二点:刘备是豫州牧,左将军,是一个没有根据地的皇亲,如果汉帝死了,袁绍可以立刘备为新的汉帝,做个傀儡皇帝。
第三点:袁绍图天下,就要拿下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而这两块地盘是最难搞定的,如果手上有王牌,不管是刘备,还是打败曹操得了汉帝,劝降就事半功倍,自己有生之年也许能做皇帝,刘备是一个好备胎。
综合以上几点,袁绍对刘备客气就变得理所当然,容易理解了。
当然汉帝还在刘备这个备胎也没有什么鬼用。
再讲曹操与袁绍打的这场官渡大战,我简单的讲讲。
袁绍有四将,也叫河北四庭柱,袁绍拟为股肱,颜良,文丑,高览,张颌,这几人出身就不介绍了,忠诚度是比较高的,武艺高。
袁绍是不会打仗的,他能打败公孙瓒,大概是公孙瓒是一介武夫,而打败公孙瓒主要的功劳还是田丰,审配和沮授几个人的功劳。
袁绍不这样么认为,在袁绍看来,自己功劳最大,武将功劳次之,那些谋士只是耍耍嘴皮子,功劳最小。
曹操传(十五)()
袁绍的性格是色厉内荏,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这是什么意思呢?
大概是说袁绍外表严厉,内心软弱,作为领导者,内心强大是必要条件之一,否则怎么面对失败和挫折。
外表严厉还好,一板正经,但作为领导者,袁绍是不合格,一个领导者应该是和蔼可亲,领导者建立威信,威严。
外表严厉给人印象的不可靠近,不敢讲真话。
好谋无断,喜欢思考,想主意找方法,但是下不了定论,这也是领导者忌讳的,今天想迎汉帝,明天想打阴曹操一把,后天想什么的,就想,但是不干。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也好理解,袁绍没有远见,想做一番事业,又吃不了苦,见赢头小利,奋不顾身。
即然袁绍是这样的货色,袁绍败亡就成了必然了。
即然是乱世,群雄逐鹿,称王称霸,作为最大的诸侯袁绍对付野路子的公孙瓒,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付曹操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如果说袁绍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者,那公孙瓒可能连领导者都算不上,只能算个匹夫。
袁绍创业初期,是很低调的,袁绍得了四州之地,本性就暴露出来了。
即使袁绍在官渡大战打赢了曹操,曹操无非退回颖川一带进行防守,再不济迁都,最终还是会取得与袁绍战争的胜利。
曹操对付袁绍用了哪些计谋?
第一计:反间计,离间袁绍与谋士,打仗时必用的计谋,攻战为下,攻心为上,离间计是战争的第一计。
第二计:欲擒欲纵计,斩杀袁绍大将。
第三计:远交近功计,至少曹操和袁绍大战时,孙策,刘表都没有来偷袭曹操大后方。
第四计:以逸待劳计,袁绍大军推向官渡,兵马数十万,每日军资粮草,消耗巨甚,拖长袁军后勤补给线,处处漏洞,处处是战机。
第五计:借刀杀人计,借袁绍的刀,杀自己的谋士,曹操太了解袁绍的性格了,随便写封信激将一下,袁绍就容易和自己谋士的主意产生巨大的分歧,袁绍产生了误叛。
为什么这么说,僻如我是曹操,我可以写封信给袁绍,袁绍兄弟呀,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吗?我们搞军事推演,你都不是我对手,你打赢公孙瓒,那是靠沮授,田丰给你出的主意,你是无能的,不是我的对手,还是早点收兵回去,免得自取其辱。
当然曹操是智慧非我能比的,肯定不只这一段,我就只写这么一段,以袁绍的性格,看了信后,肯定会暴跳如雷,袁绍是四世三公,曹操阉宦之后,即然说我无能,打仗不是他对手,不服气,我靠田丰和沮授出主意?
袁绍心里想,曹操你信不信,我先把田丰关起来,不让他出主意,老子照样打赢你,沮授的计策我也不听,我自己出主意来和你打。
中了曹操的计谋,曹操看孙子兵法,袍中揣着一本,有空就拿出来看,我们拿三十六计一看,太简单了,太肤浅了,但是我们不清楚,三十六计用在什么人身上会有效,用哪一计有效,基础是建立的了解对手,知已知彼。
袁绍会不会用计,也会,但是用在曹操身上,你们这些人想投敌,那得等我战败,没有战败,你能投降吗?不能,家眷都被曹操保护着呢,何况战争输赢只是五五之数,以少胜多的例子数不甚少。
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阴谋家,一对比袁绍,差了不止一截。
曹操是从小看兵书,举一反三,有军事知识基础,又随名将黄甫嵩参加了颖川会战,曹操常亲领大军东征西讨,平定兖州叛乱,大战小战百场之多,有经验。
曹操出身士家,爷爷是大太监曹腾,父亲是太尉曹嵩,从小耳闻目染,政治经验丰富,从待卫开始干起,做过北部尉(局长),顿丘令(县长),济南相(市长),议郎参议员),最后干到了部级,副国级。
这样的人政治不成熟都难,更何况,曹操经历过朝廷斗争,政治手婉也是非常娴熟的。
曹操又是一个阴谋家,曲线救国,曹操知道朝廷中的那些人都不是好东西,不玩阴的,就会被他们玩死,面对权力,面对人性,曹操就必须学会奸诈的生存智慧。
曹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军事统帅,政客,而袁绍缺少这些成长,缺少经验,还自以为是比曹操强,败亡就成了必然。
一个人的成功,是有几个因素构成的。
第一:出身,有好的出身,就可以接触的一些优秀的人,意识里会形成一种潜默的思想,有好的出身,就可以接触阅读到很多好书,这种资源是穷苦人家没有的,特别是在封建时代,普通人读书都难。
第二:经历,经历事情和人,经历失败和成功,经历追捧和冷眼,经历生死,经历苦难,才能识人,用人。
第三:团队,只有一群优秀的人,为了共同的理想,一起努力,才能形成凝聚力,相互助力,成就不凡。
曹操建立是家族氏曹魏军事集团,整个军事集团的忠诚度和向心力是非常高的,袁绍也想建立这种架构,但是袁绍不具备这种条件。
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只是曹操的附属品,曹操的智商很高,曹操可以给你官职,给你财富,但绝对不会给你实权,不会让一个外系将领和谋士领导一场大型战争,即然最信任的谋士,身边都会配一个死忠自己的武将。
武将多草莽,难见有名将之后,名门之后的武将和谋士独领一军,独领一军的只有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等。
就连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操都防着,只有曹彰曾领一军平定幽州叛乱,军队不外交,这是曹操保命的一个重要手段,曹操死后,曹洪继之,曹洪死后,曹爽继之,最后曹家没有统帅之才了,才让司马懿晋升上去了。
司马懿死后,司马昭继,最后曹魏就亡了。
曹操跟曹丕肯定有交待,兵权不外交,跟孙子讲过,但是最后连曹操的孙子都死了,可能是死的时候太年轻,儿子还小,这种遗训没有传下去,结果导致曹魏灭亡了。
我们经常疑问刘备托孤,什么意思?
孙权的几任大都督咋都病死了。
终其原因,还是权力过渡的问题,军队在谁手上的问题
曹操传(十六)()
我们回顾一下官渡大战,这个战役非常的精彩,也是三国三大经典战役之一,官渡大战,赤壁大战,夷陵大战。
官渡大战,袁绍发动,在官渡与曹操进行大决战,双方实力悬殊,最后以曹操胜利而告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案例。
赤壁大战,曹操发动,曹军在赤壁与孙刘联军发生的战争,最后以曹操败北而告终。
夷陵大战,刘备发动,刘军在夷陵与陆逊发生的一场战争,最后以刘备败北而告终。
三大战役的特点是谁发动,谁失败,非常的有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结论是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一名合格的领导者,整个团队的忠诚度比较高。
为什么发动战争一方的会战败,三方虽然硬实力相差悬殊,但是软实力却差不多,弱的一方用天时地利人和补齐了硬实力上的短板,这样就形成了旗鼓相当的相持局面,而天时地利人和,又是可以随时改变战机的重要因素。
官渡大战前,曹操并没有惧怕袁绍,而是听从郭嘉建议先收拾刘备,刘备败走,投了袁绍,关羽与刘备家眷被曹操所擒,张飞败走,下落不明。
袁绍第一个错误的决策,是派颜良,文丑各领一军。
颜良,文丑是什么人物?河北名将。
即然是名将,怎么会被关羽轻易斩杀,历史疑案。
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武艺高强,忠诚袁绍,有勇无谋。
当时袁绍有没配给颜良,文丑军师?
有配军师,但配的军师是郭图,郭图是一个典型的小人,喜欢拍马屁的那种人。
袁绍令颜良,文丑各领一军,这还只是先锋部队。
曹操接受荀攸的计策,做出从延津渡河的姿态,进攻袁绍后方。袁绍果然分兵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军向白马疾行,攻击颜良部,颜良部仓促应战,被关羽所斩。
声东击西之计,防不甚防。
颜良虽性急,武艺高强,为什么这么容易被关羽所斩?
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颜良性子急,不沉稳,没有大将风范,曹操先攻打颜良部。
第二点:用计,叫关羽斩杀颜良,机会最大,为什么这么讲,刘备跑到袁绍那里去了,袁绍将刘备奉为上宾,颜良肯定认识刘备,刘备是个大嘴巴子,在喝酒的时候肯定会讲起自己走失的两个义弟,关羽和张飞,在战场上颜良遇到了关羽,肯定会通消息,告诉关羽,刘备在袁绍那里,这个说话的时候是没有防备的,关羽善使拖刀,颜良话讲完,人头也落地了。
第三点:颜良如果和关羽,张辽正面打起来,打不过还是可以跑的,即然是大将武功都不会弱,这叫趁人不备。
斩文丑也是相似的方法。
关羽战场上遇到文丑了,文丑肯定会大骂关羽,关羽这个人好面子,被文丑骂,肯定会趁机斩杀文丑。
文丑见脸红的关羽脸红的单骑冲了过来,以为是被自己骂了,知道自己错了,迫不急待的投入袁绍,刘备的怀抱,哪知关羽近身就是一刀,把文丑斩成了两截。
曹操很开心,收了一个降将,几天时间就干掉了袁绍两名大将。
关羽不干了,跟曹操请辞,要去找刘备。
曹操说好,你任务完成了,走吧,不留你。
这个时候曹操留不住,而且关羽不走,曹操得想办法把他气走,为什么这么说。
袁,曹大战生死之际,曹操最需要的将士的忠诚,怎么忠诚法,要像关羽这样的小弟,重情重义,一听老大刘备在袁绍那里,马上就过去投靠。
让关羽做忠诚的楷模,曹操做英明仁主,各取所需,圆满结局。
甚至有历史阴谋家,怀疑刘备在青梅煮酒的时候和曹操达成了某种共识,让刘备去祸害袁绍,刘表,刘璋等,当然这种大胆的猜测,没有证据。
曹操要杀刘备轻而易举的事情,让刘备去祸祸其他诸侯,自己从中谋取政治利益,最后将群雄争霸变成曹,刘天下相争。
显然只是想想,我们不能这样写,如果真是如此,那曹操的智商简直是超神了。
袁绍首战不利,折损二员大将,同时曹操见好就收,并写信一封休辱袁绍,袁绍恼羞成怒,兵马渡河追击曹操。
这个时候沮授出来阻拦,袁绍不听,执着已见。
我们常讲谋略,武功,忽略了很多细节,统帅的性格和激将等等,当然袁绍也会写信给曹操。
官渡相持的时侯,袁绍请河北有名的笔杆子陈琳写了一封信给曹操,大概连曹操八辈子都骂上了,说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个讨饭的,太监收留的野种。
曹操当时正为前方战事头痛,收到袁绍的书信后,惊得一声冷汗,头风病突然就好了。
袁绍以前打公孙瓒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他还是很采用谋士的意见的,现在和曹操开战,为什么听不得不同意见,独断专行。
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袁绍暴发户嘴脸。
第二点:袁绍和曹操是发小,从小搞军事推演,袁绍都不如曹操,攀比,嫉妒之心。
第三点:曹操善用心术,让袁绍听不进正确的声音,做出错误的判断,昏招频出。
袁绍大军压进,曹操便将白马的百姓和军队撤往延津一线。
那么袁绍为什么不听从沮授意见将大军屯于延津,军队分批入官渡呢?
可能是袁绍被曹操阴了两次,折了两名大将,不敢将大军太分散,让曹操一一击破,再损大将,袁绍的想法是正常的,但同时也是激进的,这种做法的风险是可能全军覆没。
我们常说一百万头猪,让你杀,你得杀多久。
袁绍心里还是很怕曹操的,袁绍小时候常被曹操捉弄,虽然表面对曹操不屑一顾,内心则非常忌怕。
袁绍有这种心理后,就会很自卑,为了克服这种自卑,害怕的心理,袁绍只能拿自己属下出气来满足自己内心挫败的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