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 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曹腾是大太监,曹氏族人不能来京城为官,曹腾对外称曹嵩是曹氏子侄或者是他母亲夏侯氏娘家的外外甥过继给他做养子的。

    第二种:曹嵩的原族人必须低调行事,曹嵩的叔父或者是伯父改姓曹,但是也不能来京城,甚至不能和曹嵩,曹操有过多的联系和交往。

    第三种:曹嵩必须融入到曹腾的家族圈子,夏侯氏的家族圈子里,与自己的家族要彻底的决裂,将自己包装成名相曹参的后人。

    曹操的二个弟弟,曹彬,曹德,名不见经传,曹德更是被陶谦士兵杀害了。

    曹洪,曹纯,曹仁,曹休历史上却非常的有名,可能是曹腾家族底蕴,首先是从小读书,习武,才有武艺和见识。

    我们综合后面的看,曹操迎了汉帝,将曹氏族人都接到许都来,陶谦说我派人给你送过去。

    结果曹操的族人全被陶谦的一个校尉杀害了。

    典型的杀人灭口,死无对证,这是谁干的?

    曹操会干吗?可能不会干,也可能会干,陶谦会干这种事情吗?我猜不会这么蠢,那推给陶谦的校尉,他会干这种事情吗?这不是找死吗?吃饱了撑着没事干,钱哪里都能抢,自己还是一个校尉,去抢,去杀曹操的族人。

    我猜测这可能是曹操前期首席谋士戏志才干的事情。

    我们知道越力害的谋士,他们都杀人不眨眼,曹操出身不好,如果被对手利用,将是致命的,特别是政治较量。

    谋士们有时候干坏事叫杀人不用刀,鼓惑叫唆就行了,理直气壮。

    戏志才可以鼓惑曹操去接自己的族人。

    很简单的一句话就行了,如果我是戏志才,我会说主公呀,我们平定了兖州,下一步就要攻打徐州了,而主公的父亲,家眷,族人还在琅琊郡,是不是叫人接过来。

    曹操说可以,我书信一封叫他们自己过来。

    戏志才又说兵荒马乱的,要不要派一支兵马过去将他们接过来。

    曹操说如果我派一支兵马去迎,陶谦肯定以为我要打他,曹氏家族有家丁的,山贼是不敢打劫我曹某人的。

    戏志才说要不要和陶谦打个招呼。

    曹操说可以,我书信一封给陶谦,叫他给我沿途照料一下,派支兵马保护一下。

    就这样陶谦收到曹操的书信,派出一支兵马沿途保护曹操族人过境。

    戏志才的把戏,我们经常说谋士如何力害,他究竟厉害在哪里。

    戏志才随口一说,可能就葬送了曹操一族几十口人命。

    第一点:讲出生,杀了原曹嵩,曹操原族人,死无对证,曹操的父亲曹嵩就不是路边捡回来了小乞丐,不是野种,曹操是正牌的汉室名相曹参的后人。

    第二点:抢地盘,为攻打徐州陶谦找个借口。

    第三点:聚人才,诸侯割据,逐鹿中原,需要正义,曹嵩是个什么人,贪污腐败份子,那些迂腐的名士,高傲的奇才,听说你老爸是个大贪官,还敢来投效你吗?

    肯定是不敢的,曹嵩死了,曹操就不是曹嵩的儿子身份了,而是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正直的大太监曹腾的孙子了。

    同时夏侯惇,夏侯渊也顺带包装了一番,包装成汉初名将夏侯婴的子孙。

    曹操有了这个身份就不同了,足以与袁术,袁绍进行政治出生的抗衡了,袁术,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袁术,袁绍连老子袁隗一样给牵连谋害了,曹操死个老爸,死几十个族人算什么,在当时并不算什么,政治需要。

    第四点:曹操的爷爷曹腾提拔过很多当朝的股肱之臣,如张温,边韶等等,这些都是政治资源。

    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是代表了一群追随者的利益。

    在刘备看来,曹操就是为攻打徐州找借口,刘备为什么看得出来,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要煮了刘邦的父亲,刘备说你煮吧,记得分碗肉给我吃。

    刘备常以高祖比之,如何看不出来?

    曹操族人被屠杀一空,陶谦写信解释一番,曹操可不管这些,发兵攻打徐州,陶谦到处请人来帮忙,刘备仁义美名在外,被陶谦请到了徐州帮忙,刘备有这么正义无私吗?

    刘备不正义,也不无私,刘备想通过提高名望聚集人才,刘备没有好出生,没有政治资源,只能通过声望来得到世家门阀,豪门旺族的认可与支持,希望名士,奇才投效自己。

    戏志才干的这事,曹操是不知情的,曹操父亲死后,一年左右戏志才也死,是病死的,还是被谋害的,不得而知,但是肯定跟陶谦将领杀害曹操父亲及族人一事多少有点关系。

    在通往权力巅峰,人生理想的道路上,牺牲总是难免的,而那些所谓的奇士,智慧卓绝的佐世之才,成为了献祭品,戏志才如此,郭嘉如此,就连周瑜,庞统,法正皆是如此命运。

    曹操父亲及族人过境徐州,戏志才可以给他的好友,袁术身边的某一位重要谋士写封信,叫他去说服袁术,收买陶谦的某个校尉,或者袁术士兵扮成陶谦的士兵杀了曹嵩行行人,让曹操和陶谦发生战争,袁术渔翁得利。

    这么有利的计策,袁术肯定是会同意的,袁术一心想攻占徐州,不过出兵无名,这个时候,有这么好的计策,怎么会不用。

    曹操事后一想,戏志才一言,导致了自己满门被害,虽然戏志才是一心一意为曹操着想,出谋划策,但是这个事情总要有人背锅,曹操这个人又是心胸窄,记仇的人。

    事后曹操肯定会偶尔的冷言冷语,甚至是暗喻讥笑戏志才,戏志才忧郁成疾,一病而亡。

    戏志才死后,荀彧又推荐了另外一名奇士,郭嘉。

    戏志才在曹魏集团前期是非常重要的,他助曹操平定兖州黄巾之乱,制定了很多的军事计划,是位旷古奇今军事天才,但他不是一位合格的政客,成为政治需要的牺牲品。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居阅读网址:

曹操传(三)() 
    曹操总角之时被其叔取了个外号,叫阿瞒。

    曹操的叔父常向曹嵩告状曹操怎么调皮,曹嵩经常会用体罚曹操,曹操有一次装做中风,其叔便跑去跟曹嵩说,曹操中风了。

    曹嵩回去一看,没有中风,曹嵩问曹操,你叔说你中风了,什么情况?

    曹操说我叔对我成见,就喜欢说我坏话骗你。

    曹嵩见曹操没事,以后曹嵩弟弟的话也不怎么相信了,曹操的叔父给曹操取了个阿瞒的称号。

    曹操儿时的玩伴有袁绍,袁术,袁遗,许攸,张邈,张超,乔瑁,鲍信等等。

    曹操铁杆兄弟有袁绍,张邈,乔瑁,鲍信四个人。

    都是一群官二代,常常一起耍武,习书,偷鸡摸狗。

    少年时期,曹操很叛逆,年轻气盛,有正义感,好打不平,饱读兵书,喜捉弄他人,显摆聪明,曹操这个人还很好色,好色的人基本个子都不高,面黄饥瘦。

    转眼就到了弱冠之年,灵帝在位时期,公元174年,十九岁的曹操被举孝廉,入朝为郎,郎是个什么官,皇宫站岗的侍卫,这个曹操的第一份工作。

    做了一年左右的郎官,通过关系升任为洛阳北部尉,京城北区公安局长,可能是因为其貌不扬,守皇宫调去管治安了,又可能是在任郎官时,忠于职守高升了。

    二十岁左右的曹操调任到实权职务后,干劲十足,申明法纪,严格执法,不畏权贵,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曹操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又棒杀了大太监蹇硕的叔叔蹇图,碍于其父曹嵩地位,曹操爷爷曹腾的名望,蹇硕没有追究,反而被调任到顿丘做县令。

    曹操调出京城做县令之前找许劭面了个相。

    许劭是什么人,名士,相士,评论家,许劭办了个周刊小报,叫月旦评,每月出一次,对官二代进行品评。

    因为评的意见比较中肯,很多读书人都找许劭品评一番,曹操预约,等了一个月,才见到许劭,得到评价。

    用什么方式,历史上没有讲,可能问答方式,也可能是看相算命。

    许劭给曹操的评价有两种。

    第一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奸雄,出自后汉书。

    第二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出自三国志。

    哪种是许劭的评价,在这里我的猜测许劭肯定不止只讲一句,可能是一段话评价曹操,只不过后来被大家总结成一句话。

    那许劭的会怎么评价曹操?

    我们带入许劭这个角色,提问曹操,曹操作答。

    许劭首先总结曹操性格,其性奸诈却有正义,机智有余却冲动性急,谋而有断却自以为是,是个矛盾体双重性格。

    聪明,天才都这样,首先他的知识肯定是矛盾的,在仁义道德和私欲之间形成对立,选择因难,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唯心和唯物之间双重标准的矛盾。

    许劭讲完曹操性格就点评他的命运。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能臣不奸,也做不了能臣,不矛盾。

    曹操听了许劭的评论是非常开心的,因为评论的比较准,曹操也非常喜欢这句评语,常常煮酒论英雄就是这个道理。

    二十多岁的曹操有没偶像,有没有理想?

    肯定是有的,这个年龄段都是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曹操的偶像是谁,理想又是什么?

    我的猜测,能做到尚书令,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国务卿的官职,这个是实权职位,能为朝廷尽职,能为百姓做实事。

    曹操的偶像是孙武,曹操喜欢看兵书,文武兼备,曹操的想法可能太平盛世,我好好的做好县令,做出了政绩,升任郡守,升任刺史,最后升任尚书令,一辈子就过去了。

    如果乱世,曹操就想当个将军,平定叛乱,依靠军功封个侯。

    为什么曹操的理想是尚书令和将军,而不是三公,大将军?

    曹操还是有自知之名的,而且曹操压根瞧不起三公这个职务,相权被分成了三个职务,曹操对三权经常的扯皮做不出事情,相互推萎,深恨痛绝,连救个灾都要搞几个月才能搞出一个方案。

    曹操觉得自己干不来,也不想干三公,后来曹操是直接废了三公制度,把三公权力合三为一,复汉丞相制,大权独榄。

    大将军就更不用说了,大将军下面是太尉,即然太尉都不想干,那做大将军这种理想更没有兴趣。

    大将军只有皇帝的叔叔,兄弟才能担任,统领三军,还得委派个太监来监军,非常的不爽,打起仗来处处受肘。

    当然将军分很多种,大将军下面的将军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等。

    大将军可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事总参谋长,太尉相当于三军总司令,骠骑将军可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陆军总司令,其他的可能相当于军区司令。

    这样一讲大家就一目了然。

    曹操是有理想,有行动,调任到一县之长,兢兢业业的为民办事。

    曹操这个时候想法是把一方百姓治理好,做个清??正直的能吏,曹操这时候不到二十三岁,非常的年轻,能做到县令,已经算是破格提升,我们现在如果做县长没有三,四十岁,是不可能的。

    曹操任顿丘令二年,因为其堂妹夫宋奇得罪宦官,被诛杀,同时也牵连到曹操。

    为什么会涉连到曹操,可能是曹操给他出了个主意杀了哪个宦官的叔叔或者是子侄,宋奇将曹操招了出来。

    罪状是曹操为官不正,叫唆行罪,用我们现在的话定罪应该是犯了叫唆罪,唆使罪等等,当时曹嵩已经是大司农(相当于现在农业部部长),宦官还是很给面子的,没有抓曹操坐牢,只是罢免了曹操的官职。

    曹操没有官职,闲赋府中,曹嵩知道这个年纪的曹操年轻气盛,性格刚直,而宫中的养父曹腾此时已经过世了,曹操如果再不收敛脾气,继续得罪宦官和权贵的话,可能连自己都保不了他。

    曹嵩叫曹操回谯县读书,修身养性。

    就这样曹操回到了故乡谯县闲居了两年,这两年曹操也不是闲着什么都不干,他在山上造了个茅芦,约个几个小伙伴,打猎,习书,好不快活。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居阅读网址:

曹操传(四)() 
公元180年,曹操被朝廷征召做议郎。

    议郎是个什么官,品六百石,参议政事,给朝廷上奏折提建议,五官中郎将的顾问应对。

    曹操做议郎后,就写奏折,呈述朝中制度之弊,宦官之祸,并为被太监杀害的太傅陈蕃,国舅窦武鸣冤。

    曹操上了多次奏折,都没有回应,石沉大海。

    曹操做议郎四年,这个时候曹操的父亲曹嵩已经是朝廷的九卿之一,位高权重,掌管着朝中财政,礼仪。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拜为骑都尉,简单来讲就是骑兵营长,随左中郎将黄甫嵩(相当于陆战师的师长),往颖川平叛。

    左右中郎将高职不高,不如将军品级高,不过临时授命,可以统领一个集团军,黄甫嵩将四万兵马开往颖川一带,向地公将军张宝发起进攻,双方互有胜负。

    相持几月,曹操献夜袭之计,用火攻。

    黄甫嵩采纳曹操的计策,一战而定,成功大败张宝,斩杀黄巾军数万人。

    在这里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战争天赋,黄甫嵩是当世名将,名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严明军纪,知人善用,将士用命,缺点:循循渐进,作战保守。

    曹操喜用奇谋,善变通,不拘小格,能捕捉战机。

    颖川黄巾被消灭后,曹操按战功封赏,进行提拔,调任济南相。

    济南相是个什么官职?

    相当于太守,济南国是一个皇亲的封地,治理权,统军权归朝廷,而税收归被封为济南王的皇亲。

    济南国位于山东一带,下瞎十余县,相当于一个小郡。

    曹操在任济南相期间大行改革,大力整顿腐败现象,罢免贪官,施行仁政教化,最后导致权贵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