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 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元214年冬刘备见难以攻克成都,又叫简雍前去说服刘璋,刘璋得刘备承诺举城投降,刘备得益州。

    公元215年春,孙权讨要南郡,刘备百般推辞,孙权叫吕蒙领兵攻打荆南三郡取零陵,桂阳,长沙。

    刘备领兵五万入公安,令关羽益阳防守孙权与孙权达成和解。

    公元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张鲁降。

    公元216年曹操称王,起兵十万再次南征孙权。

    公元217年曹操大败孙权,孙权求降,并与曹操结成姻亲。

    公元217年秋刘备起大军亲征汉中,法正为军师,黄忠,魏延为大将。

    公元218年曹操亲征,坐阵长安,指挥战役。

    公元219年黄忠斩杀夏侯渊,刘备得汉中。

    公元219年秋曹操亲征汉中,刘备令赵云在汉水劫断曹操粮草,曹操败退。

    公元219年称汉中王,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忠封五虎上将。

    公元219年秋,关羽发动樊城战争,水淹七军斩杀庞德,擒于禁。

    公元219年冬至,吕蒙白衣渡江,趁夜袭取南郡江陵,占南郡,糜芳降,孟达叛,关羽被孙权部将斩杀。

    刘备得知关羽身亡,欲起兵攻打孙权,被法正劝阻。

    公元219年冬,吕蒙被逼死,为孙权换来二年太平时间。

    公元220年冬月,曹操因头疯病犯,中风不治身亡。

    公元220年冬,法正病逝。

    公元221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追封曹操武王。

    公元221年刘备得知曹丕称帝,于成都称帝,国号蜀,改年号章武元年。

    公元221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自此三分天下之势形成,三国魏蜀吴。

    公元221年刘备亲提十万兵马征伐东吴,诸葛亮与魏延留守益州。

    孙权得知刘备领十万兵马亲征,去帝号,向曹丕称臣,令陆逊为大都督前往前线抵抗刘备大军。

    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

    陆逊与刘备相持半载有余,不与刘备接战。

    公元222年,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刘备逃往白帝城召诸葛亮,李严前来。

    公元222年冬,曹丕令三路兵马齐出,攻打孙权,孙权欲与刘备重修于好,刘备拒绝。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为辅国大臣,令李严为副。

    笔者在此认为曹操有可能是被曹丕谋害的,刘备也有可能是被荆襄系的诸葛家族谋害的,为什么这么认为?

    曹丕需要帝位,曹操有生之年论功绩,封了王,再进无可进,曹操不想称帝,也不会称帝,规则里有很重要的一条,曹魏利益集团的领路人无法给这个利益集团带来蛋糕的时候,就会推动和产生新的领路人,曹操无法称帝,就推动了曹丕作为新的领路人。

    刘备为何说是诸葛家族谋害的,三分之势,曹魏强大,蜀国若想得天下,必然要与吴国联盟,两个势力合伙干掉一个势力,再争天下。

    关羽被孙权杀害了,刘备从道义上是不可能再与孙权联盟的,除非孙权让出荆州。

    孙权令愿去帝号,称吴王也不愿让出荆州,刘备兵败,唯有死,才能与孙权重新达成共识,形成联盟。

    诸葛亮被委以重任,刘备死之前是想的非常透彻的,只有诸葛亮是最合适的人选,才有可能将蜀国延续下去。

    孙权知不知道,作为帝王,他是非常清楚的。

    孙权老年后,非常的好杀,杀太子,杀儿子,杀大臣,可能就是看透了曹操,刘备身死因果,害怕自己步入被暗害的命运。

    曹丕也有可能是他儿子或者是权臣害死的,这一点不稀奇,皇帝这个位子,你能做得,他人为何座不得。

    讲到这里,这本书就算是终结了,后面补充点传记,本想写三国归晋这一段,但想了一下,开头没写好,后面写的也乱的很,也就是常说的写崩了。

    刚开始想写穿越,后来想想,历史有很多疑案,就开始写疑案,用自己逻辑去推理也挺有趣的,但是后来想想写古文,怕大家理解不了,又写白话文,这样容易理解一点,但是写来写去,觉得这样写不是一回事,不像了,像演讲稿了,再后来又开始写情节。

    写情节,写了一段,又感觉有些没有考证,可能会误导读者,所以决定就不写了,最后写传记也不错。

    这本也没几个人看,一个字是比较乱的,但是里面有些思想和见解却是很有趣,如果有人写三国,可以看看,里面还是有一些可能借鉴的地方。

    谢谢读者的支持。

曹操传(一)() 
    曹操字孟德,爷爷是大太监曹腾,父亲曹嵩。

    曹腾自幼入宫,宫中太监,后任中常侍,拥汉恒帝继位有功,升大长秋,封亭侯。

    大长秋食二千石,皇后的近侍,宣读皇后旨意,掌宫中事,在封建时代,能得到皇帝,皇后信任和重用的太监,权力都是非常大的。

    曹腾沛国谯县人,曹参的后人(无从考证),历史上介绍的不多,曹参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自古有萧规曹随之说,萧何制订了规章,曹参做了丞相,曹参,萧何,樊哙是最早追随刘邦打天下的一批武将,。

    为什么古代人都喜欢讲,我是谁谁的后人?

    第一点:名门之后,家族荣耀。

    第二点:门第之分,交友也看出身。

    第三点:封建思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跟我们现在上流社会交友差不多,僻如你参加某个酒会,聚会,相互介绍一番后,酒过三巡,大家就开始各自吹牛了,我认识你们局长,我认识你们经理,还一起吃过饭,另外一个人一听,这么力害,赶紧的要个电话,这样就有利益关系,很容易结成朋友和利益同盟。

    现在社会为什么不说,我祖先是谁,曾经做过什么大官,说出来给人笑话,只会说我老爸是谁,有几个公司,有多少财产和某某大官是朋友,这样一讲会有很多人讨好巴结,众星捧月,这就是现实社会。

    古时候也是有圈子,读书这个职业是垄断行业,普通百姓是没有书读的,目不识丁,世家门阀,豪门旺族家里才有藏书,像论语,春秋,手抄笔记,市面上是买不到的,更别说什么名士手记了。

    古人为什么不讲,我认识某些人,而是讲我师从哪个名士,我祖先是谁?

    古人认为你认识哪些人没有用,关键还是要看你自己有没有学问,而师从名士则不同了,那你可能是学腹五车的学士,名士一般不会乱收学生,门槛是很高的,报祖先名讳,一般是有了成就的人认祖,才敢报自己祖宗名讳。

    一个卖草鞋的说自己的皇亲国戚,会被很多人笑话的,同样当小太监的曹腾说自己是曹参的后人也会引人同僚的讥笑,如果曹腾当了大太监再说自己是曹参的后人,大家就会奉承他,没有给祖宗丢脸。

    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一点特性就是以家族利益为先的一个利益团体。

    曹腾是不是曹参的后人,我猜测可能是一系旁支,就像我们现在一个村里有几十户都是姓曹的。

    古时入宫做太监有两种可能,一是家族需要,二是太穷了,我认为前者居多,一个没落的权贵,不缺文化底蕴,缺的是上位的机会。

    曹腾并非因为穷才入宫做太监,一旦受宠飞黄腾达,便变得贪婪无度,自大无知,曹腾的名声是非常好的,常为朝廷推能举贤。

    曹腾与曹嵩的关系是养父,养子关系,曹嵩是过继的。

    第一种可能曹腾是曹嵩的族叔,小的时候就过继给大太监曹腾做养子。

    第二种可能曹腾的父亲的老婆是夏侯氏,过继了娘家的一个外甥,本是夏侯氏改姓曹,也就是说曹嵩是夏侯惇,夏侯渊的族叔,也就是说曹嵩本名应该是夏侯嵩。

    第三种可能曹嵩是曹腾在路边捡来的,是个要饭,曹腾看他可怜,收养了他,取名曹嵩。

    哪种是真实的历史,第一种历史无记载。

    第一种说法是后人dna验证的,曹嵩,曹操不是曹参的后人,可能是一普通人家的后人,曹腾是不是曹参的后人,无从考证。

    第二种裴松之有作注过,可信度比较高,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夏侯家族的一份子,第三种是袁绍的谋士陈琳讲的,陈琳可能是听袁绍讲的,袁绍和曹操是发小,袁绍可能是听曹操讲过自己的身世,所以在骂曹操的时候连他祖宗八代都骂进去了,士人讲气节,他骂人不可能无中生有,所以第三种可信度最高,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太监曹腾路边随便捡的一个小乞丐。

    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有可能是真相,那综合来讲,恒帝年间闹旱灾兵乱,很多百姓没有饭吃,沿路乞讨,一天大太监曹腾外出,看到一个父亲带着一个小孩子沿街乞讨,这个小孩子看到一群穿着华丽的衣服的人从身边走过,饿极的小乞丐突突然跑了过去,抱住了曹腾的大腿,喊道:“我饿,给点吃的。”

    曹腾本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见一个小乞丐,抱着腿讨食,身边的小太监拼命的拽他,曹腾于心不忍,发起了善心。

    曹腾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家住何方?”

    这个小乞丐答:“我叫二狗子,家乡是琅琊郡,因为天灾没有饭吃,一路讨食来到京城。”

    曹腾见他对答如流,长的又清秀,心生怜悯。

    曹腾讲道:“即然你与我有缘,收你做义子如何?”

    小乞丐说:“那样我就有饭吃了吗?”

    曹腾嗯了一声,小乞丐的父亲赶紧跑了过来,跪拜曹腾。

    就这样某某就成了曹腾的养子,改名曹嵩,夏侯氏可能是曹腾的关系,不是曹嵩的关系,夏侯氏自称名将夏侯婴的后代,这个也是无从考证的。

    曹腾为什么将曹操父亲名字改为曹嵩,第一点:养子跟自己姓曹无可厚非,其二:名字可能是来自于益州刺史种嵩,可能曹腾寄厚望于这个养子,希望他有一天能做到一省大员的职务,希望自己的养子曹嵩有益州刺史种嵩的那种正直,清廉的作风。

    曹腾为什么随便在路边捡了一个小乞丐就认作养子,为什么不过继自己族中侄子或娘家外甥做养子?

    这里要解释一下,当时做宦官是一份高危职业,捞钱可以,光大门楣,让家族里的兄弟,子侄流放做外官也可以,但来京城做官很容易被朝臣拿住把柄,祸及曹氏一族。

    为什么这么讲?

    第一点高危职业:宦官是皇帝身边近侍,皇帝犯了个什么错误,偷懒不上朝,不务正业,花天酒地,臣子们能拿皇帝怎么办?不可能去骂皇帝昏庸无能,只能指责皇帝身边的太监叫唆皇帝,教坏了皇帝,国家发生叛乱时,朝臣罢工,皇帝就得妥胁,怎么妥胁?杀几个大太监以息众怒。

    第二点家族存亡:即然做大太监是份高危职业,当然要给自己买份保险,自己哪天西去了,家族里就没有顶梁柱了,这时候就需要考虑提前陪养一二个士大夫或者将领,让他做官,做朝廷大员,延续家族的兴旺,朝中有人,族人好做官,家族兴旺。

    第三点利益同谋:曹腾身在内宫,在皇帝皇后身边做近侍,再陪养一个人在京城做个部长,曹腾族人在地方做官,这叫三利格局,即保险又可以相互照应。

    综合几点,得出一个结论,曹腾随便在大街上捡了一个小乞丐收为养子,陪养他成为朝廷大员,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为家族的兴旺延续下去,同时享受家庭的温暖。

    这件事情可能很多人知道,袁绍是知道的,袁绍为什么知道,可能是袁隗跟袁绍有讲过,也有可能是小时候曹操和袁绍一起玩耍的时候,曹操说给袁绍听的。

    袁绍将这些事情告诉了陈琳,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袁绍叫河北名士陈琳写了一封信给曹操,曹操当时正头痛,接到袁绍的书信,看完后惊出一身冷汗,头也不痛了。

    曹腾服侍过四任皇帝,四朝元老,资历高,忠诚,举荐过很多名臣,如张温,张奂,边韶,延固等等。

    恒帝在位时期,曹嵩成年后就出来做官,最开始做郎(议郎),做廷(廷尉),做令(县令),一路高升,通过曹腾的关系做到了司隶校尉,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京城市长。

    (就像我们现在大官的儿子,出来就先做个秘书,再后来调任局长,再后来做县长,市长,有政绩有背景就升的很快。)

    曹腾升任司隶校尉没几年,曹操就出生了。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居阅读网址:

    

曹操传(二)() 
    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桓帝在位时期。

    曹操个矮,其貌不扬,大概就一米五的样子,你别看不起个子矮的人,这些人都很有天赋,光长脑子,不长个子。

    曹操有个外号叫阿瞒,阿瞒的意思用我们现在话讲就是小骗子。

    这个外号是他叔叔给起的,总角之时也就十岁左右的样子,曹操不怎么爱读书,喜欢玩,小孩子嘛,都这样,特别是官宦之家,曹操还是一个独生子女,那就特别的宠受了。

    历史上曹操还有四个弟弟,为什么曹操跟他们不亲近,甚至历史名不见经传,只字未提?

    我猜测可能是曹操的族弟,曹操的父亲曹嵩原姓不姓曹,不姓夏侯,可能姓张,也可能李,曹嵩的被曹腾收留后,曹嵩的父亲还有没有兄弟,我猜测可能还有一个兄弟,最后也改姓了,改姓曹,还生了几个儿子。

    这是一段不光彩的家族历史背景,是不能让其他人知道的,曹操还有几个弟弟,曹魏的历史是没有详细记载的。

    如果说曹嵩的还有二个儿子,曹操有二个弟弟,不可能只留一个其貌不扬,调皮捣蛋的曹操在自己身边陪养,不合逻辑。

    曹嵩在京城做司隶校尉,家眷肯定要跟随自己身边的,为什么留在家乡。

    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曹腾是大太监,曹氏族人不能来京城为官,曹腾对外称曹嵩是曹氏子侄或者是他母亲夏侯氏娘家的外外甥过继给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