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 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淳筒蝗胧恕

    诸葛亮投刘备,这个存在着很多的政治学问,一时半会还讲不清,后面会慢慢讲。

    徐庶被刘备僻如军师,具体工作就是打仗出谋划策。

    军师这个职业可以说不算职业,往大的说是股肱之臣,相当于市长秘书长,往是市委大院的司机。

    刘备的谋士有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各有职务,孙乾治内事,简雍搞外交,糜竺搞经济,糜芳搞贸易。

    徐庶是一个全面性的人才,即会统筹工作,也会战略工作,战术能力也比较强,一个统筹调度能力强的人做后勤工作是最合适的了,发生战争后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徐庶跟随刘备几年,事皆巨细处理的紧紧有条,以往打仗刘备最头疼的就是军资,粮草问题,到处借,这种战争是很少能打赢的。

    刘备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军资,粮草,没有后勤补给,根本没有能力打持久战。

    糜竺产业虽丰,也不过万人兵马一年口粮消耗,早就被刘备败光了。

    我们知道刘邦的后勤部长是萧何,这个人功能最大,这个工作也看人才,统筹,调度工作做的好的人,你前方打仗不用怕打输,打输了接着打。

    统筹工作做不好的,打仗常常因为粮草不济,粮草被劫,退军或者是打败仗。

    刘备入益州称帝,李严封了尚书令兼后勤部长,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打持久战,就是打经济战,打消耗战,一两场战役的输赢无关大局,真正输赢的是你没粮草了,打不下去了,民间经济的崩溃,内部发生叛乱,外部对手紧逼,这个时候就很容易灭国了。

    至于这个统筹,调度,计划之类的工作,我也不是很懂,但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一个能征善战的军事天才。

    刘备要步步为赢,打下根据地,需要几种类型人才。

    其二,要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

    其三,部队战斗力和凝聚力。

    其四,后勤部要保障,士兵能不能吃饱肚子,能有多少福,这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忠诚问题。

    其五,要有一个军事天才,一个战略型人才,一个外交家。

    麻雀虽小五脏皆全就是这个道理,就像一个企业,有市场部,会计部,人力资源部等等。

    曹操的团队就具有这些特征,所以即使他经常打败仗,都能很快组织下一次的战争,或者通过计谋去打败对手。

    曹操队伍里的军事天才是郭嘉,战略性人才是程昱和荀攸,后勤部长是荀彧,纵横家,阴谋家是贾诩等等。

    后期曹操没有出彩的地方,有胜有败,原因很简单,以前曹操顶级团队打战五渣的团队,后来刘备成为了顶级团队,孙权也建立起自己一流的团队,曹操打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郭嘉死后,曹操犯了很多军事上的错误,赤壁一战大败,定军山一役,丧失了很多战机,汉中被刘备抢先一步,刘备当时配了两个军事天才,一个是庞统,一个是法正。

    庞统推动下,刘备不用三载便夺取了益州,法正推动下,刘备在汉中大败夏候渊部,黄忠斩杀夏候渊。

    诸葛亮的定位是后勤部部长的位置,跟刘邦的萧何一样,庞统是诸葛亮推荐给刘备的,庞统跟韩信一样会打仗,但运气不好,过早的为蜀国捐躯了,可惜的很。

    后来法正又病死了,刘备连哭几天,他知道这种军事天才,可遇不可求,诸葛亮打仗并不善长,不会出奇谋,不敢冒军事风险的政治家打仗是短板。

    徐庶是一个综合性人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庸性的人才,没有诸葛亮搞政治强,没有庞统,法正军事能力强,没有荀攸战略能力强,徐庶专长,是他的格局,徐庶是一个对时势,人势把握非常的准人才,会借势,借力,也有长远的战略规划。

    徐庶青眼刘备,说明徐庶是很有眼光的,徐庶本身是游侠出身,半路出家学略,性格豪爽,做事不拘小节,历史上对徐庶评价也是非常高的。

    演义里的故事是徐庶被其母的信诓回了许都,历史上讲的是曹操十万大兵攻来,刘备带着新野百姓向襄阳迁移,徐庶保护百姓撤退,被曹操生擒了。

    我们没有亲眼所见,不作评语,我会在第三种可能。

    徐庶此行见李严目的很简单,劝进李严。

    曹操大军攻打荆州,有两种情况,荆州守得住,荆州守不住。

    荆州守得住的情况下,要帮助刘备获取最大的利益。

    刘表老迈,曹操兵犯荆州,刘表肯定会提前立储,最有可能的就是刘琦,刘备以辅少主身份掌荆州事,只需固守城池,寻找机会打败曹操,刘备名望就会如日中天,在荆州立一旗帜,以光武帝刘秀的事迹来为刘备造势,广纳荆襄人才,联合东吴共讨曹操。

    李严这种人才是需要重点拉拢的对象,能力强,圈子广。

    第二种可能,荆州守不住,也有两条路,一条是去投益州刘璋,另一条是扶刘琦偏安一隅,联合江东,共抗曹操。

    徐庶的想法是希望在曹操攻打荆州的时候,李严能去益州做说客,或者是投靠刘璋。

    如果刘备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拿下荆州和益州做为根据地,才有能和曹操抗衡的资本,李严如果先去益州,可以帮助刘备物色人才,可以劝进刘璋出兵解荆州之困。

    正因为李严去了益州为刘备铺路,后来才有了刘璋的奇士法正和别驾张松的反叛。

第二百三十章 徐庶一喻,李严动心() 
    战略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提前布局,徐庶和简雍,孙乾区别在于格局和见识的差异,一个人的格局大小决定了未来的高度。

    曹操兵发荆州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刘备想在火中取粟,必需提前进行战略规划。

    第二站徐庶要去拜访诸葛亮,为以后刘备和江东联盟做准备,诸葛亮的大哥诸葛谨在江东任职,为孙权谋士,诸葛亮可以去打听一下江东最高领导人孙权的战略方向。

    诸葛亮是黄承彦的女婿,跟刘表,蔡帽,蒯越都是亲戚,与庞统是好友,只有诸葛亮往江东一趟,才是最佳之选。

    徐庶在县上找了一客栈安顿休息,打算黄昏之时去拜访李严,闲着无聊,便从包裹中拿出一册来读。

    用过晚饭,徐庶手提一纸扎薄礼往李府去,小县城方圆不过数十里,筑有围墙,城中户也不过五千户,离宵禁之时还有一个时辰,乡里农贩也是趁城门未关之时出城,返回乡里。

    李严平时办公便去县衙,日升而出,日落而归。

    徐庶往李府去,行至一柱香,便至李府门前,徐庶上前扣门,三响过后,门开一角,门里探出一头,李府家丁问道:“何人来找老爷?”

    徐庶答:“新野徐元直求见。”

    家丁道:“先生且在门外稍待,我去通传老爷。”

    门又合上,不过十息,家丁又返,府门半开,家丁迎入,“老爷书房接见,请先生随我来。”

    徐庶提袍跨入李府,家丁接过徐庶手中薄礼,前头领路。

    家丁领着徐庶往李严书房去,行至数十米便至,家丁门外递话,“老爷,人以带到。”

    门内并未作答,几息过后,一声吱想,门向两边,一面目清秀男子站在门旁,年纪三十有余,此人正是县丞李严。

    李严是两年后做的县令,此时还只是县丞,原县令被调离,李严继之,原县令政绩卓越被调任襄阳做了曹椽,相当于县长调任厅长职务。

    徐庶合手行礼:“元直见过县丞李大人。”

    李严笑道:“元直莫要过谦,快随我入书房一聚。”

    徐庶笑道:“敢不从命!”

    李严又望家丁,“泡一壶上等好茶,再拿两盘点心,送到我书房来。”

    家丁领命,弯腰告退,徐庶随李严,一前一后往书房去,书房倒是宽敞,里又有一隔间专用待客之用。

    李严将徐庶引入书间隔间,摆一四脚矮桌,又拿两草团放在地上,李严叫座,两人一人盘座一边。

    两人座好,家丁提水一壶,另一手端盘一张,入得书房,摆在桌上。

    李严望向家丁道:“你且候在房外,若我不叫,莫要进来。”

    家丁退出,李严亲自倒水入杯,杯中入茶叶数粒,推给徐庶,李严又给自己倒上一杯。

    倒好茶水,只等茶叶泡开,李严问道:“元直此次来找,不知所谓何事?”

    徐庶道:“平芝,一直事忙,有些时日未曾来拜,此时来找正是有一事相托。”

    平芝乃是李严字,后来李严改名为李平。

    李严道:“元直乃我世交好友,若有事相托,但讲无妨。”

    徐庶道:“今天下分裂,群雄割据,战乱四起,生灵涂碳,曹操又挟天子以伐诸候,这荆州之地怕用不了多久,便会被卷入战火之中。”

    李严道:“今天下,曹操灭袁术,克袁绍,以定中原七州,当顺应天意也。”

    徐庶道:“平芝,你看这曹操像何人?”

    李严思索数息答:“吕尚否?”(注:姜子牙)

    徐庶摇头:“此人堪比王莽也!”

    李严道:“元直何出此言,我闻曹操此人选贤用能,名士如荀文若,孔文举皆重用之。”

    徐庶道:“平芝可知许田猎鹿否?”

    李严道:“不知!”

    徐庶道:“曹操叫朝中文武去许田狩猎,叫献帝射之,献帝不中,曹操拔箭便射,一箭射死,便言献帝射中,满朝文武皆不敢言。”

    李严怒道:“此乃大逆欺君,献帝年少,曹操然不知赵高否?”

    赵高指鹿为马世人皆知,自汉武帝独尊儒学,天地君亲师,社会等级分明,忠君爱国的思想就根深蒂固的植入到每个士丈夫的脑子里。

    徐庶笑道:“曹操可比王莽,赵高否?”

    李严思索片刻:“曹操现为丞相,不好比之。”

    王莽篡汉的时候就完全搞坏了这一套,他搞的是建设新社会,革土地贵族的命根子,又值天灾人祸,新朝发生了大规模的地方起义,而土地贵族不待见新朝的政策,就加速了王莽新朝的灭亡。

    王莽建立新朝不过数载,天灾四起,民不僚生,王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是我们所处的年代,遇到天灾可以进口粮食,因为不缺钱,也可以引水注田,非常的方便,那时候只能靠朝廷下拔,国库没粮,就拿钱去购买其他州郡粮草去救济灾区,王莽革了大地主,贵族的利益,老百姓反而更不好活了。

    以前做官是举孝廉,考核你的品行,庶族也是有机会做官的,后曹魏搞出个九品中正制,世袭爵位,做官就被士族垄断了,发展到唐朝就提出科举制,虽然都是弊端重重,整体来说是在进步,现代公务员考试,也是科举制的一种延续形式。

    徐庶道:“曹操所为,皆仿王莽,若是天下皆定,定会行王莽之事。”

    李严叹气道:“如之奈何?”

    徐庶道:“平芝可知光武帝刘秀否?”

    李严道:“至王莽篡汉,改汉为新朝,王莽称帝,逆行倒施,不过二十载,叛乱四起,百姓水深火热,新朝末年,南阳新野一介布衣刘秀为保地方,聚二百壮汉,趁势而起,自出南阳之时以有千人,又有将才邓禹,岑彭,吴汉等人相助,自立汉旗,兴复汉室,灭赤眉,征王莽,聚得云台二十八将,更始三年,刘秀称帝二十八将皆封候列将,位及人臣,一时风光无限。”

    徐庶道:“当今世上便有一人有高祖之姿,有刘秀之志也。”

    李严道:“可是驻新野左将军刘使君也?”

    徐庶道:“正是其人。”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份子,肯定是不希望这个国家变成礼乐崩坏,法制缺失,民心向背的这种局面。

    李严,徐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理想兴复汉室,恢复儒家礼乐,建立法制社会,天下统一,百姓早些恢复生产,恢复相权制,士丈夫共治国家,武将驻边关,驱胡寇,保地方。

    这种愿景是一种奢耻,还是一种目标,还是士人们共同向往的大同?

    徐庶给李严的答案,是一种目标。

    今曹操所持的朝廷是一个专权,朝纲崩坏,礼乐沦丧的朝廷,是一个和王莽的新朝没有区别的朝廷。

    徐庶希望李严和自己一起投效刘备兴复汉室,而不是投降曹操助纣为虐。

第二百三十一章 徐庶论典故,李严思投刘璋() 
    徐庶见李严满面愁容,劝道:“刘使君胸怀大志,仁德爱民,今虽落困,只待天时,便潜龙升天也,平芝有意否?”

    李严叹道:“难矣!”

    徐庶道:“想当年高祖不过一亭长,光武帝不过二百随从,现天下崩裂,正是我等英雄用武之时。”

    李严道:“那该当如何?”

    徐庶道:“投效刘使君。”

    李严问:“若我去投刘使君,刘表岂会相容?”

    徐庶道:“你可知吕伯奢其人?”

    李严道:“不知。”

    徐庶道:“曹操有一好友,姓吕名伯奢,家住成皋,一日曹操刺董卓事败,便连夜逃出,董卓令人捉拿,曹操逃回故里,不敢归家,寻一故人借住两日,以观风声,曹操故人便是吕伯奢,吕伯奢好心收留曹操与其随从,吕伯奢见家中无菜招待故友,便磨刀杀鸡,哪知曹操在房中闻见磨刀声,心中怀疑,但也不声张,晚饭之时,并未见有肉食,便起杀意,招来护卫几人,入夜杀掉吕伯奢一家七口,待到后厨,见锅中菜鸡正热,知自己杀错,故言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趁夜轻骑而走。”

    李严道:“曹贼多疑滥杀,禀性着劣,为世人不耻也。”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个典故历史上很多解释,也是因为这一点曹操被后人讹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种解释: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让别人对不起我。

    我们分析曹操当时的想法,还原当时的场景,曹操知道自己杀错了人,感叹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让别人对不起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