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鲁肃的这条战略方针是孙权灭了黄祖之后提出的,孙权和黄祖有杀父之仇,孙氏集团的理想是图荆州,距扬州,入交州。

    孙氏军阀能座稳江东之地,其一是孙坚的名望和人脉,孙策的武功(功绩),孙氏军阀打败了中央任命的诸候,又有地方门阀争来附,军阀,门阀控制了地方政权,中央的行政指令又如同虚无。

    其二孙权作为守二代,首先要进行自我定位,要么变成割据一方的诸侯,要么向曹操俯首称臣。

    要变成称霸一方诸候就要不断向外发展,要画一个大饼给紧紧跟随在孙氏军阀大旗下的文臣,武将,那这个大饼是要兑现的,只有不断的获得地盘,人口,财富才能保证孙氏政权的稳固和团结。

    作为最高军事长官的周瑜,鲁肃,吕蒙身上的压力就变得空前巨大了,三个大都督都是很年轻就病逝了,这可能是长期的忧郁所致。

    鲁肃的战略方针还包括了三分天下后,三分天下后,交州可以取,益州可以打,徐州,豫州都可以图。

    那这个战略现实吗?可行性高吗?

    非常的现实,但是要有个前提,朝廷内乱,刘表能守得住荆州。

    对于赤壁之战后的刘备来说,曹操不能死的,曹**了,自己的对于江东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假如赤壁之战,曹**了,曹操内部就陷入了夺位之争,很多士家门阀就有覆灭的危险,北方政权稳定下来,至少需要个好几年,并且没有能力对外发起战争,那么鲁肃的三分天下,取益州的战略思想就能成立了。

    那就没有诸葛亮什么事情了,所谓人算不如天算,理想很丰满,现实就很骨感。

    益州也并非那么容易打得下来,有时候一个城池攻打几年,都打不下来,刘备入益州是李严和法正这两个奇谋之士(间称奇士)把他迎进成都的,劝刘璋投降的。

    鲁肃的三分天下,进而称帝,退而割据江东战略打个折就实现了,孙权割据江东守成称帝,鲁肃的政治战略还是实现了,不过是打折的实现了。

    是江东没有人才吗?是周瑜,鲁肃,陆逊的才智不及荀彧,郭嘉,庞统,诸葛亮吗?

    我认为天才的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是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影响整个局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如大家把自己的地盘经营的都很稳定,就算孙武在世,你攻打一个城池,也是很难打得下来的。

    因为大家都不蠢,都在等待对手犯错误,假如你把自己想的很聪明,把别人想的很蠢,那你就输了,那你就是一个蠢货。

    三国为什么能相持数十年,为什么谁发动战争,谁就输,就是这个原因,你打我,我守好地盘,然后等你犯错误,你一犯错误,我就一棒子闷死你。

    所谓百密必有一疏就是这个道理,别人内部没有发生矛盾,即使发生一些小矛盾,但是领导者还是能掌控全局,那么挑起战争的一方,战败是必然的。

    关羽失败走麦城,刘备兵败夷陵,孙权大败于合肥,这些都成了必然,诸葛亮就看出了关键所在,那诸葛亮为什么也固执的年年北伐?

    诸葛亮只北伐两次,失了街亭后就一直处于守势,六出祁山,只以守代攻,寻找机会。

    诸葛亮的隆中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下有变,这个天下有变就是曹魏政权发生严重的内部矛盾就可以发动战争了。

    刘备没听进去,关羽没听进去,他们为什么听不进去呢?

    我认为关羽认为守了荆州十几年了,兵强马壮,又值刘备时运正济,益州,汉中经营的有声有色,自己不做的什么好像没有什么人生价值感了,没有存在感了,刘备带着一群小伙伴在那建功立业,自己在荆州一守就是十几年,寸步未进,寸功未立,觉得找不到北了。

    这个不爽分为很多种,有虚无感,有惶恐感,有好胜心作悴,有自我能力证实的成就感驱动。

    那刘备为什么要打孙权呢?

    我们假设你是刘备,你为什么要打?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错判了形势,刘备带个几十万大军,去攻打孙权,与其是攻打孙权,不如说是给孙氏军阀造成巨大的政治压力,迫使他交出荆州,求和。

    孙权是怕,但是架鸭子上架,不硬也得硬,鲁肃死了,国策变了,亲蜀变成了敌蜀,刘备大军南下,大都督吕蒙迫于政治压力服毒自杀了,孙权也向曹丕称臣了。

    江东的诸葛谨在这个时候是不能站出来说话,避嫌,那江东只有剩下豪门陆家站出来挑起了这个担子。

    陆逊的想法很简单,跟曹丕称臣,让出宛城,表明立场,扼守重要的军事城池,以守代功。

    这条战略方针得到了孙权的批准,也得到了江东士人集团的肯定,陆逊被推上大都督的位置上执行这条战略方针。

    现在赤壁大战都没有开始打,就跑到夷陵大战去了,这个思路有点大,在我思路里先有败,才有胜,也有果,才能更好的看到起因,任何的因果都会有一根线穿插进来,从后面看前面就会非常的有趣,这叫逆线思维。

    我们再往前推,诸葛亮认为刘表守不住荆州,鲁肃认为刘表应该守得住荆州,那历史是刘表在发征讨刘表那一年的剿文的时候就死了。

    第二年曹操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以蔡夫人,蔡帽,蒯越为首的荆州集团直接投降了。

    有一点,诸葛亮真神,觉得刘表守不住荆州。

    那诸葛亮比大他十几岁鲁肃聪明吗?

    答案是没法比,那是鲁肃错判的形势吗?

    我们先看看诸葛亮身份,黄承彦是他岳父,蔡帽是表姐夫,刘表也是他表姐夫,蒯越是表姐夫,反正关系是有的,不过这个表是很难扯的清的,有嫡的,有裙带的。

    诸葛亮对自己的这些亲戚比鲁肃了解的透彻,蔡帽和蒯越都是曹操的同事,一起跟何进打过过工,关系不错。

    刘表又不能拿蔡帽和蒯越怎么着,蔡帽是他大舅子,蒯越是本土豪门旺族,也是刘表的好友,刘表很多地方都依靠他们。刘表想投降,又不能投降,想守,又守不住,这个最矛盾,心里非常痛苦,所以在曹操发征讨刘表缴文的时候,刘表就一病而亡。

第二百一十八章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我们知道曹操先打谁就会先以献帝的名义发一篇征讨缴文,谁帮手就被视为叛贼,历史上比较知名的一段,三国演义的历史片断,袁绍攻打曹操的时候,袁绍就委以陈琳发了一篇缴诏,当时曹操正在官渡和袁绍僵持,曹操当时有头风病,当收到袁绍的这篇缴诏文的时候,曹操的头风病一下子就好了,古时候打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搞政治较量,比打下一城一地,效果更加有效。

    政治正确永远是第一位,曹操的大旗是奉献帝,征讨不臣,诸葛亮的大旗是匡复汉室,讨曹贼,孙权是没有大旗,一会称曹氏为贼,一会又向曹操称臣,模棱两可,江东孙氏政汉稳因,跟孙权这种迎风倒的性格是有关系的。

    在那个乱世,小军阀变成大军阀,大军阀控制地方政权。

    刘表并不是军阀,也不是地方豪强,他是依靠中央的任命,地方豪强,地方军阀的帮助座稳了这荆州牧的位置。

    这种权力结构基础不稳,跟孙权的政权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孙权是江东本土军阀势力,历经孙坚创业,孙策开拓,孙权守成而立,孙策留下来的中坚将领大概有十几个。

    它是以武将构造的军阀势力,刘表的则没有这种优势。

    我们再看刘备的统治结构,首先就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士人集团,其次就是刘备的武将系统,张飞,关羽,赵云,黄忠,魏延等等。

    其中魏延,黄忠在后面的战役中用的非常多,而张飞,关羽都变成了镇守一方的大员,没有参加什么战役,赵云成了贴身保镖。

    荆州系的文臣,武将马上就获得了重用的机会,战场立功的机会,有人说是刘备用权术,怕功高盖主,武将功高了,无官可封,便冷落关羽,不重用赵云,用张飞做家奴。

    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存在偏见的,刘备用人首先用他的政治资源,基层官员非常重要,张飞,关羽,赵云这些人是没有这些人脉的,而作为黄忠,魏延,李严,诸葛亮他们的人脉非常广,中国社会是人一个圈子文化,用哪些人是非常有学问的。

    刘表有三只军队,一支是黄祖江夏军,一支是刘馨的荆南军,另一支则是有由蔡帽掌的杂军,三支军队,合起来大概也有二十万兵马左右,黄祖在江夏防备孙权打过来,刘馨的荆南军则进行平叛,守备地方,蔡帽掌的杂军则是保卫襄阳,樊城一线。

    刘表的所有兵力加起来是非常可观的,有多少军资招多少兵,荆州十几年没有发生过战争,所以军事物资的积蓄是非常多的,如果能联合孙权是完全有和曹操一战之力的。

    那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即然刘表有一战之力,为什么忧郁而终,最后导致刘表在荆州势力的彻底沦陷,荆州士人集团直接投靠了曹操,前几年,刘表又为什么不主动出击,至少在袁绍和曹操大战之期,出手骚扰一下曹操也好,是什么让刘表选择了一次次选择了沉默。

    我的看法有几点。

    第一点:刘表认为自己是汉室的臣子,而不是所谓的诸侯。

    第二点:政治上不占优势,曹操以代天子讨伐诸候,刘表是臣子还是逆贼?这个是曹操给下的定论,曹操攻打袁绍,你帮袁绍,你就是逆贼,当然你帮我,我是很乐意的,如果你帮我打袁绍,你的立场就是一个忠臣,你以后就要进朝廷来当官,调离地方,你不受命,那又是逆贼,政治上处于劣势,刘表干脆两不相帮,坐山观虎斗,以拾渔翁之利。

    作为名士的刘表把名声看得到性命还重要的腐儒,怎么可能冒天下大不违,行争霸之事?

    第三点:刘表想不到曹操和袁绍的战争结束的这么快,关键的时候没有帮忙,曹操大胜之后,刘表更不敢动了。

    第四点:刘表的荆州政权矛盾重重,刘表自己都没有理顺,刘表是一个外来客,是通过本地豪族扶持才座上这个行政一把守的位置。

    第五点:忠诚与性命,道义和利益,两相决择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选择性命和利益,所谓知时者为俊杰,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第六点:士人归汉投曹,并不丢脸,曹操打败了北方的袁绍,又剿灭了乌恒,这个时候曹操名望是如日中天的,是乱世英雄,荆襄士人集团倒向曹操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综合几点,刘表的死亡和其遗孤的投降就变得理所当然。

    那刘备为什么四两博千斤,又能守住这荆州之地?

    也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刘备的政治出身和政治宣传工作做的非常到位。

    为什么这么讲?其一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还是有人认可的。

    其二曹操的出身,作为,是很多士丈夫是不喜欢,刘备常把自己隐喻成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曹操就成了项羽,成了王莽,而且曹操在徐州杀掠略百姓,许田狩猎犯上,衣带诏杀国舅,入宛城强抢民妇,这些行为在一些有政治理想的士人愤青的眼里就变成了一个奸雄,奸雄做了皇帝,这个国家能好吗,百姓能好吗?

    有政治理想士人是以实现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奋斗目标,希望建立一套完善的士人共治的儒礼治制框架的,但他们在曹操身上看不到任何希望。

    第二点:荆州寒士集团来了一场以小博大的军事冒险,政治赌博。

    第三点:曹操大败之后,孙权就和刘备联姻,将妹妹孙尚香许配给了刘备,给曹操释放一个信号,也给荆州士人集团释放一个信号,荆州和江东联合起来共抗曹操。

    第四点:刘备得到了荆州顶级的智囊团,诸葛亮,庞统,马良,蒋婉手下又有一批忠诚的武将,礼贤下士取得了本地的一些豪门旺族,地方军阀的支持。

    豪门旺族如黄家,马家,蒋家等等,地方军阀如黄忠,魏延,孟达,黄权等等,他们的政治资源非常的雄厚,突出点就是荆州原有的基层武将和地方官员等等。

第二百一十九章 荆州局势,降多于战() 
一对比就见因果,我们对比刘表和刘备的性格。

    刘表:名士之望,好名惜身,座谈客尔,胸无大志,内忌外宽,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夸夸其谈政客。

    刘备:草莽出身,英雄之名,仁义好施,仗义行事,不重出身,善于用人,心胸大志,忍辱负重,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实干家。

    正因为刘表是这种性格,所以不能聚得人才,不能联合外部力量,不能守得荆州之地,正因为刘备有这种英雄之姿,才会被荆州的庶族,没落的士家看中,才会有诸葛亮为代表出使东吴的联吴抗曹,才会有三分天下的格局。

    我们从头开始讲,刘备要去拜见刘表,在路上遇到了刘泌,又收了他的外甥罗封为继子,两队正住荆州襄阳去。

    伊籍比刘备先到一天,伊籍回到襄阳城后就拜见了刘表,要将自己的侄子陈到调到刘备的手下去做差。

    刘表对于这种人事调动的小事情是很大方的,想得到下属的忠诚,这些事情不能小气,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对于刘表来说,这个人可有可无,刘表对于基层的武将不是那么关心,他更多的是关心一些政治大方向上的原则问题。

    刘表的心病大概是属下的忠诚问题,蔡帽和蒯越的权力平衡问题,即使一些流亡北士他们身居高位,但并无实权,荆州的经济与基层官员的资源还是在蔡氏,蒯氏豪门的手上。

    这两个家族在荆州以有百年,非刘表短短数载的经营能憾动的,他们的门生众多,人脉广,即便刘表能拿到了二三个郡的太守的之位,那些校尉,都尉,伍长,什长,军司马,军侯,丞,掾,曹,司都还是这两家圈子里的人,把握经济命脉就能把控政权一点也不过。

    并不是杀了这两个家伙,再扶持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