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龙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真龙志- 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辅佐赵王歇,后来辅佐陈余。李左车帮助陈余分封诸侯之后,以三县之地崛起,短短两年击败了被封为赵王的张耳,将整个赵国的地盘抢过来。原本张耳、陈余是好朋友,由于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刻意制造矛盾,竟然只封给功劳最大的陈余三县之地;而张耳以巨鹿守城之功,被封为新赵王,原来的赵王歇被封为代王,这个分封法,引起赵国三雄互相猜忌和争夺,最后打得不可开交。而这三雄之中,又以陈余本身是武将,又拥有李左车这等绝世人才,所以,陈余地虽然少,只用了不到两年,彻底打败了张耳,兼并赵国大部分地方,拥有二十万大军,形成一股强大势力。

    这李左车非常了解韩信的潜力,又听说韩信曾追随霸王项羽、被刘邦封为大将军、暗袭等,知道以前的弟子韩信已经不是一般人物。所以,李左车出谋划策都非常严谨,他希望陈余以优势兵力,驻扎井陉口,以盾牌之势堵住汉军前进路线,与之打疲劳战术。而自己率一支奇兵,抄袭韩信的后道粮草,扰乱汉军大后方,令孤军深入的汉军首尾不能相顾。时间一长,汉军自然溃败,最终放弃进攻赵国的计划。

    可以说,在冷冰器战场,这是一个完美的计划。把整个井陉口地区和赵国的战略地形,全部都详尽考虑进去了。

    可惜,陈余是个书呆子,陈余打仗,喜兴仁义之师,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屑于用阴谋获胜。连兵不厌诈的基本道理都不懂,李左车只好望敌兴叹!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陈余了解到李左车与韩信曾经有过一段师徒关系,所以不敢轻易相信李左车的这个计划,也担心李左车会跟韩信跑了。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

    史记原文写这段故事,讲得已经足够精彩,特引用之。

    韩信派间谍打听到陈余不用李左车的建议,大喜,于是才敢派兵进军井陉口。汉军在井陉口三十里处扎营,原本是正常休息,可是到了半夜,韩信突然下令集结二千轻骑兵,令每人持一赤色的汉军大旗,从小道萆山进发一直潜伏至赵军城池附近。

第三百四十八章 易寨拔旗() 
韩信告诉为首的将领说:“等一下我会派军队去引诱赵军,赵军必然会全军突出城池来追击我们;你们就趁此时快速杀进敌军城池,拔其军旗,把我们汉军的大旗全部插上。这样敌人回来的时候就会大乱!”

    注意,这一招猛地看起来很简单、很巧妙,但关键不在“易寨拔旗”这个计划,而在于赵军竟然会按照韩信的设计全军出动!韩信为什么会猜到敌人一定会全军出击呢?万一对方根本没有出击,或者留了一部分伏兵呢?

    这一点非常牛——这就叫料敌机先!

    能够预料赵军动向,取决于两点:韩信对陈余军近两年战绩非常了解。陈余此时纵横河北境内,无人能敌,仿佛战神一般,其实并不是陈余军强大,而是张耳实在太不经打。所以,这才有了李左车献计并未被采纳的现象,因为陈余这时候自我感觉非常好。第二点则是韩信主动派出的诱兵之计,韩信对于自己的诱兵之计非常有信心。我们来看看韩信是如何引诱敌人的?!

    其实,我们对韩信之前的中国著名战争作过分析,无论是兵法鼻祖孙武,还是后来的孙膑、庞涓等,还是包括后来的名将白起、蒙恬等,都喜欢用阴谋、阳谋、奇兵;直到韩信,战争越来越像演戏,战争的戏剧性越来越足。这就是韩信把战争的假动作、诱兵发挥到了极致!而这些假动作,足以迷惑敌人的主帅,无法正确判断对手的真实目标在哪里。

    派出偷袭部队之后,韩信在大营叫人做好饭,将士们还以为是要吃大餐,都很开心。韩信对大家说道:“不要着急,今天我们灭了赵国再吃饭!”这不是耍大家嘛?大家都不相信,这饿着肚子怎么打仗啊?不吃饭,先去打仗,打胜了再吃,这是个逆向思维!大反战争常理!韩信用兵,就是这么诡异!

    韩信又说:“赵国已经占据有利地形,建好了防守的城池要塞,如果没有看到我们的大将旗帜,他会以为我们是小股部队,便不会全力以赴攻击我们。到时候,我们攻不下敌人的城池,就会被迫退回了。”于是,韩信安排了一万人的部队开始演戏,这一万人干什么呢?不是去进攻,而是渡过井陉口的“绵蔓水”(这是一条河,应该不算太大的河),这一万人过了河也不前进,而是在河边背水列阵!

    这个戏演得太离谱了!兵法讲——当敌人渡河的时候,要半渡而击之。不过赵军根本没有重视汉军,所以没有实施半渡而击的策略。兵法又讲——背水列阵是死地,因为万一打输根本就没地方可以跑。所以,韩信“背水列阵”是一个死阵,是兵法大忌。赵军在城池上看到这一切,都在大笑——这傻帽,活得不耐烦了,想死也不用搞这么夸张啊。

    到了天大亮的时候,韩信继续演戏,他叫士兵们大张旗鼓,并且举起大将韩信的旗帜,告诉敌人,汉军主帅就在这支“背水列阵”的傻瓜部队当中。这支部队一边前进,一边还吹锣打鼓,好像生怕敌人不知道自己在攻打对方似的。唱戏的、绝对是唱戏的、这戏唱得太逼真了

    赵国人这回真听话,看到对方大将就在营中,而且吹锣打鼓地来交战,简直不把兄弟们放在眼里,这也太招摇了。陈余和手下大将们都气得不行,于是全军出动,杀出城池,准备活捉韩信,把这小孩抓起来暴扁一顿。双方交战,这回是真打,不过韩信的心眼太多,一点都不实在;打是真打,韩信却没有想往死里打,没想就这样分出胜负,原因很简单——赵国大将二十万,自己只有万余人,这个险冒不起。

    激战良久,韩信和张耳开始指挥撤退,还故意把一路带过来的将旗全部都扔在地上,显得部队已经一败涂地、大败溃逃。于是,部队疯狂逃蹿,向“绵蔓水”边上逃走,水边还有一支部队在等着汉军,这就是刚开始在水边列阵的部队。赵军一看乐了,好啊,你们还想逃,再逃就到河边了,你们想逃都逃不了了;只要追快点,敌人来不及上船,眼看就只能掉到河里喂王八了。彭城之战,项羽就靠快马追袭,逼得汉军十余万人掉入睢水,淹死一大堆。陈余一看,自己又要重演项羽的辉煌战绩,大旗一挥,赵军就开始疯狂追赶起来!

    当逃跑的汉军和水边伏击部队合为一处时,汉军立刻重振旗鼓,没有武器的捡起武器,刚才还狼狈逃跑的立刻又重拾信心。大家背水列阵,知道再逃也是死路一条,严阵以待,就等赵军过来跟他们拼命。其实,此时汉军还有第三种选择,这就是投降,遗憾的是韩信的部队似乎没有投降这个概念,大家不但不投降,反而比刚才更勇猛

    赵军杀到河边,发现一切都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样,敌人并没有继续逃跑,也没有放弃抵抗,反而突然变得极为顽强!二十万大军,围着赵军厮杀,硬是杀了很久,攻不破对方的防线。这回轮到陈余吃惊了,没想到这支部队战斗力如此之强!双方就在“绵蔓水”边上玩命厮杀,大战至午时,也没分出来胜负。

第三百四十九章 真正的太平() 
不过,话说回来,活该赵军输,二十万大军,在河水边,对方只有一万多人,还没有吃早饭,杀了几个时辰,愣是没能把汉军击溃,这种战斗力,不如买块豆腐撞死算了。

    所以,韩信虽然是在演戏,但是这背后也有实力,这些看到项羽军队闻风而逃的部队,到了韩信手上,竟然就能够以一顶二十,个个都能征战且不怕死,真不是吹的啊!

    激战良久,陈余也未能把韩信拿下,这时后方的侦察兵紧急来报告:“将军,不好啦!咱们的老窝被汉军占领了,城池上都插上汉军大旗了!”

    陈余一听,大惊!火速招集人马,回撤自己的防御城池。但已经回不去了,韩信派出的二千轻骑,早就趁赵军倾巢而出的时,偷袭了赵军城池,并按照计划将城门吊起来,把所有的大旗都换成汉军大旗。旗是军之魂啊,连帅旗都丢了,老家也丢了,赵军虽然多,但没有带攻城器械,到城下也只能叫骂,军心大乱。这时候,带兵的水准就显示出来了!

    韩信的兵,背水列阵,被二十万敌军包围而面不改色,大家越战越勇,誓死没有丢掉阵地。反过来,陈余的二十万大军,只是因为城池被敌人偷袭了,就全军大乱,输了真是活该。

    写到这里,我感觉特别郁闷。同样是汉军,同样是打仗,这兵在韩信手下和刘邦手下,差得确实太远了。怪不得韩信给刘邦的评语是——“汉王善将将,而韩信善将兵!”

    结果自然就出来,当赵军大乱之际,河边韩信亲自带领的大军杀将过来,城里的汉军轻骑也杀将出来。这时,赵军的大将如果足够镇定,完全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你想对方才一万多人,自己有二十万人,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和一个比例的较量。但是,赵军更加混乱,赵将虽然斩杀了不少逃兵,却激起更多人逃走。于是溃败的赵军,就演变成被单边追杀,一旦部队溃败,这时神仙也挽回不了局势。陈余老兄被阵斩,代王歇也被活捉,余下的大将降的降、杀的杀,很快赵军被彻底摆平。

    这就是韩信,打完了井陉之战,高高兴兴带着部队吃早饭。

    一个字评价——牛!

    两个字评价——真牛!

    三个字评价——太牛了!

    四个字评价——真他妈牛!

    仗是打完了,但事还没完。韩信立即派人搜索李左车,他命令众军不得伤害李左车半根毫毛,务将李左车生擒带到军营中来。没多久,众将士不负所望,真的把李左车活着带到韩信大营。

    韩信远远见到恩师,倒头便拜!跪着移到李左车跟前,毕恭毕敬地亲自给李左车解开绳索,并且磕头谢罪。

    李左车冷哼一声道:“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你何罪之有?”

    韩信不敢抬头道:“师父,虽然是两军交战,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您在我心目中永远是恩师。韩信的一身本领都是跟您学的,我取得了胜利,只是因为陈余不识英雄,未能采纳您的计划,否则我一定还是您的手下败将!”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李左车这时脸色稍微好转起来,扶起韩信道:“信儿,为师并不怪你击败了陈余,以他带兵的水平,不是被汉军灭,最终也会被楚军灭。我只是心痛,我辅佐一辈子的赵国,这次算是彻底完了,再也没有机会立国了!”

    韩信扶起老师在帐中坐下,然后亲自给老师倒茶水,安慰道:“师父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有一点我必需要告诉您——如今天下大势非楚即汉,统一大局已经是人心所向。以前张良子房兄,跟您一样,都是一心想着复国;可是看看今天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受苦的还是老百姓!我之所以背楚归汉,就是厌倦项王嗜血好战的个性,我认为汉王是真正的长者,可以安抚百姓、结束战乱,让天下获得真正的太平!”

第三百五十章 韩信之谋() 
一席话竟然说得李左车老泪纵横,这个问题在李左车思想中斗争了很多年,但很多年都没有想明白。如今,他被韩信真的说醒了,确实,无论谁成了诸侯的霸主,当有新的强者诞生,当有新的势力崛起,天下还会大乱,战争还会继续,新的暴君还会出现,打来打去有什么意义呢?只有找到一个真正的仁义之君,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天下才能结束战争。看来自己不只是输在战场上,也输在了思想上

    李左车点点头,示意韩信在旁边坐下,然后沉重地说:“信儿,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赵国没了,但我又不能背弃一个将军的节操向汉王投降,我只能隐退江湖了。”

    韩信摆了摆手道:“老师啊,您这一身本领,如果就此隐退,真是太对不起天下百姓了。我可以理解您忠臣不事二主的做人原则,但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我是您的弟子,您就在我军中,继续教导我们行军打仗,做我的军师,时时提醒我、指点我!这样,您既没有向汉王投降,又没有违背您的原则,而且真正为天下百姓做了事情,不枉英雄一世和平生所学!”

    李左车听罢大喜,立即起身向韩信施礼道:“大将军在上,末将李左车参见大将军!愿在帐下,唯大将令是从!”

    韩信也立即起身,把李左车扶起,二人双掌紧握,相视而笑,师徒之怨全部勾销,只有最纯真的英雄豪情。

    不战而屈人之兵,收燕灭齐之战

    如果两次出奇兵,只是表现出韩信的兵法诡异,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更表现出韩信的战法神髓。这后面的战法,真正吃透了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

    却说李左车在韩信帐下作参谋,平定赵国已经有一段时间。此时,按照与汉王约定的计划,韩信自然应该继续进兵,前面有两个目标——燕国和齐国。

    这燕国虽然是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