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风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风华- 第3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他的纠结之中,登基大典的观礼仪式结束了,按照行程,紧接着,他们还要去新建成的“众议宫”。

    周铨今日要在此发布他登基后第一份诏令。

    因为委任了一百零八位枢密院参政,同时还按各自行省选荐了三百六十名中书院议政,再加上满朝的文武百官,这么多人要开大朝会,在原先大宋模式的旧宫殿中显然无法举行,故此便有了这众议宫。周铨的座位高居于正北,是一个由九级台阶组成的御座,而在他的左手是文官,右手是武臣,正面所对,则是参政与议政们。

    与大宋不同的是,在场诸人,尽皆有座!

    段和誉与诸国国君,既不是文武官员,也不是参政议政,他们是坐在最后方的观礼席上,望着众议宫这大会场,都觉得很是新鲜。

    “不如我的大殿好。”赵佶嘀咕的声音,段和誉都听到了,他看了赵佶一眼,心中暗暗佩服。

    既佩服赵佶胆大,这种情况下还敢乱开口,也佩服周铨量大,这等情形下让赵佶还活着。

    周铨再度出现时,众人纷纷起立,段和誉同样如此。他向周铨望去,周铨并没有穿金黄色的龙袍,而是换上了他喜欢的军服。他的御座之前,有张半圆型的桌台,他坐于桌台之后,居高临下,看着满堂众人,心中生出一股豪情。

    他知道,从今天起,这个国家,真正属于他了。

    “诸君请入座。”周铨最初时还有些不适应,但很快他就进入了状态:“今日在此,宣布人事任免及各事项如下……”

    内政外交,政略军略,段和誉很快就听到了他关心的事情。

    大理、占城尽皆废国,各置行省若干,大理国主、占城国主以郡王衔留于应天,每年拨给嫡脉银十五万圆,许其宗族子弟自主寻业。

    这个结果,既不是太好,也不算太糟。当周铨宣布出来后,段和誉整个人都瘫在座位上,但口中却长长出了一口气。

    “就这样吧……只能这样了。”他小声嘟囔道。

五九八、意外卷入() 


    “就这样吧,只能这样了!”

    段和誉小声嘟囔着,这十年来,他都不知道这样说过多少回了。

    时值华夏“元宪”十年,距离周铨登基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段和誉也在应天府呆了十年。

    最初的五年里,他的自由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不过这五年来,随着大理行省安定下来,高家的叛乱被华夏军平定,他获得了相当的自由。比如说此刻,他就可以来到海州。

    不来不行。

    他的三子段易兴,今天要随华夏军海军出征,他是来送一送儿子的。

    虽然华夏朝廷给了他郡王的爵位,但在在华夏朝,爵位只是荣誉称号,每年的爵位金少得可怜,堂堂郡王的爵位金还比不上一个小县的县令年薪,他主要依靠每年十八万圆的年金——十年时间从十五万涨到十八万了,可是比起物价的涨幅,要支撑起一个大家族明显不成。

    所以他只能经商,不仅是他,几乎所有获得封爵的家族,都会经商,唯有如此,才可以让自己的家族不会太过寒酸。

    但是经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凭借和大理行省的关系,段家可以从大理行省弄些茶叶什么的土特产出来,每年能赚个两三万银圆,想要让家业更好些,就必须开拓新的赚钱门路。段家多少有些忌讳,不敢涉足钢铁、航运之类的实业,于是开拓新的商路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特别是段和誉的第三子段易兴,随他一起来应天时才九岁,后来一直在应天接受教育,十年来被教成了一个华夏狂热份子,一心一意要参加华夏军,为后代子孙去开疆拓土,全然不顾自己曾经是大理王子的事情。

    不过因为身体的缘故,他在服了一年预备役之后便只能离开军旅,他不死心,便缠着段和誉,要求去东非贩卖象牙——其实就是参加已经持续了十一年的燃烧远征,这一次段和誉没有拦住,只能忧心忡忡地来送他。

    望着儿子一副兴奋莫名的神情,段和誉嘟囔了几句,将自己挂在脖子上许多年的一串念珠摘了下来,挂在这个儿子的脖子上。

    段易兴有些不耐烦,却也合什向父亲道谢。

    他们段氏信奉释教,如今段和誉更已经茹素吃斋,当了个在家的居士。这些年随着经济的繁荣,释、道二教也大兴起来,不过据说,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二教在燃烧远征之中表现极为出色。

    有些地方的土著,对于华夏人带来的枪炮一无所知,畏之有如神明,然后释道二教乘势而入,特别是道教,直接宣称火药乃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点化唐人张仲景而得,因此这枪炮尽皆是道家神器,道士们又多会些幻术,将土著们糊弄得不要不要的,因此道家极为昌盛。

    而释教比道教能说,加天从交趾到暹罗,原本就有释教基础,因此他们也成功地杀回祖庭天竺。

    “我向那烂陀寺捐献的钱,你千万记住了,一定要送到寺中去,那是我和你母亲为你祈福所用,事关重大,别耽误了!”千言万语,最后化成了这一句话。

    天竺那烂陀寺如今已经衰败,四年前,燃烧远征的部队与大金部队在这附近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金国也使用了火枪,只不过他们的前装火绳枪面对燧发后膛枪就是一场悲剧,而更悲剧的是金国火枪的炸膛比例实在太高,一场战役下来,他们的火枪手倒有五分之一是被自己的火枪炸膛所伤。

    这一战后,华夏军将金国的势力从天竺东北部彻底驱走,也将大食神教的影响从这一片区域赶了出去。因为大食教徒曾经严重破坏那烂陀寺,寺中残余僧侣便随燃烧远征的部队一起来华夏,乞求周铨重建该寺,却被周铨断然拒绝。

    “汉家自有信仰,神佛不食人间烟火,要钱何用?有钱还是多建学校、医院,方不违神佛教诲。”

    这是周铨的原话,不过他同时也开了一道方便之门,允许释教信徒自己捐款,朝廷可以代收,不征其税。这样一来,释教信众纷纷捐钱,段和誉笃信,当然也捐了不少,这次干脆让儿子带些过去。

    此时段易兴还不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只是应付着点了点头,然后又看了看身后。

    那边是一群十余个和他年纪差不多的人,都在那里笑着等他。

    段和誉有些无奈,这些年轻人当中,很多他都认识,不少都是华夏朝廷“重视”对象的儿子,比如说原来占城国主之子周国忠,原来的日本国源氏之子原义朝——这两国如今都被纳入华夏治下,占城国变成了占城行省,日本国则成了扶桑东、扶桑西、筑紫、伊予四行省,其原先的统治者们,纷纷改换汉姓,象占城国主,因为献国之功,被赐姓周。

    这些人身份有些忌讳,可是年轻一代都被教成了大华夏主义者,一门心思就是为大华夏之兴而奋斗,也为个人的功名而努力。他们倚仗着家里多少有些余钱,投入到一波又一波的燃烧远征中去,想要借助华夏的强势扩张发财。

    “阿爹,阿娘,你们若没有别的吩咐,我可就动身了。”看到伙伴们隐隐都有嘲笑自己的意思,段易兴有些羞窘,向着父母亲催促道。

    “就这样吧,只能这样了……”段和誉习惯性地说了一句,挥手示意他离开,同时揽住泪眼婆娑的妻子。

    段易兴早就等不及了,草草行了一礼,便与自己的伙伴们会合在一处。

    段和誉望着他的背影,微微一声叹息。

    华夏帝国建立的十年,天下大变,时代完全不同了。

    这十年间,不知多少各族儿女,便象段易兴一般,满怀着野心和忡憧,搭上海船,在海上飘几十天甚至几个月,为的就是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

    据段和誉所知,其中五分之一,都死在了冒险的路上,五分之二落魄而归,能够衣锦还乡的,也只有五分之二。

    但报纸上不会说那死了的、落魄了的人,只会说那些衣锦还乡的人,而那些背后推动燃烧远征的力量,更不会提及不利于燃烧远征的任何事情。

    但愿他儿子,也会是那五分之二衣锦还乡者之一,但愿。

    半年之后,西天竺,当地人称为撒尔塞岛、华夏人命名为玄奘港的地方往北一百五十余里。

    脸上有一道深深伤疤的孟绅吼了一声:“段和,死了没有?”

    参加燃烧远征十一年,孟绅从最初不情不愿,到后来已经习惯了战斗,甚至在退役之后自己组织了护卫队,他已经成长了许多。十一年的战事,除了给他的脸上添了一道长长的伤疤,还为他带来了八枚勋章、面积达五百余里的封地、伯爵爵位称号、不同种族一共九名妾室、价值六百万银圆以上的家产和传遍天下的名声。

    被他称为段和的段易兴从西天竺的一条土沟里爬起来,呸呸地吐掉嘴里的泥土。

    此时他脸上已经没有了书生的白皙,有的是日晒雨淋后的粗糙。他抬眼向对面望去,那边已经安静下来。

    在他身边的土沟里,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人,有活的,也有死的。换了两三个月前,看到这模样段易兴能吓出尿来,可现在,他只是随意瞥了一眼,然后大声道:“没有异常,准备前进!”

    他原本是去东非,华夏的一支探险队在那里发现了庞大的大象种群,虽然周铨本人对奢侈品没有兴趣,可是华夏一亿五千万人中,至少有一千万都是追逐奢侈品的富人,他们对象牙和象牙制品的渴望,使得东非的象牙也也很高的利润。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才到玄奘港,他们就面临着一场危机。

    被华夏军驱离了沿海的金国,竟然发动了一次意料之外的反击,他们反击的目标,就是玄奘港,这座华夏远征军在天竺最重要的港口。

    显然,金国打听到了消息,华夏军正在准备一场巨大的攻势,准备将金国的力量彻底从天竺拔除,使得金国失去天竺的人力、棉花和矿产品,他们以近十万的兵力提前发动进攻,攻击目标就是堆满了战备物资的玄奘港。

    华夏军在玄奘港的防备力量,只有新编第十四军一万二千余人,面对的对手是近十万金**队和二十万以上被裹挟的天竺土著,而金**队虽然装备落后,可也拥有五万支火绳枪、六百门以上火炮和难以计数的骑兵。华夏军的大规模援军最快也要三个月后抵达,因此,天竺都护府大都护发动战时征召令,凡在此时经过玄奘港的华夏力量,都在征召港围之内。

    于是带着自己的护卫队充当佣兵的孟绅、与同伴们准备赶往东非的段易兴,还有许许多多华夏人,都被临时征召,参与这场大战。

    好在所有适龄华夏人都要服兵役,进行半年到一年时间不等的军事训练,因此众人不能算对军事一无所知。

    段和誉喊完之后,端起火枪,猫着腰开始向前冲锋,但他动作快,他身边几人跑得更快,眨眼间就冲上了冲方。

    段和誉瞄了一眼那二人,心中想起这两个刚加入他小队人的名字,一个叫陆游,另一个叫李宇。

    据说是两位利用假期游历的学生,没想到卷入这场意外的战事了。

五九九、华夏帝国皇长子() 


    李宇自然就是周宇,周铨的长子。

    周铨登基之后,要求他立储的呼声就不绝于耳,但是周铨却一直没有动静。而且新朝与前宋和此前任何一个皇朝都不同,在皇子的培养上更有很大的区别,周宇从小就被留在五国城,在那里和普通孩子一样接受了三年义务教育,然后转学到龙川学堂,在那里又接受了一年高等小学教育,此后在应天府上了三年中等学校,一年军校预科,最后进入位于应天大学城的华夏理工大学学习如今最热门的电学,这一路上,陆游都与他同学,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如果说良好的家庭条件使周宇成了学霸,让周铨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有天才存在的是,比周宇小一岁的陆游,是学霸中的学霸。陆游比周宇晚两年入学,可是连连跳级,短短八年时间就追平了周宇,到了大学之后,陆游更是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原本四年的学业。

    但周宇的头脑比陆游活络得多,倚仗着所学,没少跑外边接私活,然后找学霸陆游帮忙,少的时候可以赚个十几二十银圆,最多的一次两人接了个大活,揽下一个小工程,赚了足足六百银圆。

    存钱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假期能有一次旅游——周宇多次向父亲请求进行一次长途旅行,可是周铨虽然同意,师师却不肯,最后达成协议,他只要攒够了私房钱就可以,所以拖到如今。

    可是没有想到,两人来到天竺,先在东天竺的玄策港登陆去游玩了一趟那烂陀寺,然后横穿天竺来到西天竺的玄奘港搭船准备再去东非的杜环港时,碰到了这场大战。

    周宇化名李宇,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身份,自然也被征召入队,因为他射击水平极高,于是就成了一位神射手,而陆游也因为和他的关系,成了他的护卫兵。

    “进攻,进攻!”

    孟绅其实见过周宇,只不过那是周宇很小时的事情了,两个已有十余年未曾见过,他也没有想到,自己部下的这个李宇,竟然就是华夏帝国的皇长子。在敌方的炮击结束之后,他利用两次炮击前的短暂间隙,准备发动一次小规模的突袭,争取夺取眼前的高地,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安全的通道。

    段易兴看到和自己同队的周宇、陆游跑得飞快,心里不免有些不服气,都是年轻人,谁愿意输给谁!当下也加快脚步,不一会儿,冲得与周宇、陆游并排。

    跑了只不过二十秒左右,孟绅的声音在身后传来:“寻找掩护,卧倒!”

    众人纷纷又寻找掩体趴下,然后听到对面炮击声再度响起。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后方的炮声也响了起来,在一连串爆炸之后,对方的炮击明显弱了。

    十年时间,并没有让兀术缩短和华夏的火炮差距,虽然兀术手下的工匠们也弄出了开花弹,可是无论是杀伤力还是射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