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风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风华- 第3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下是他的,世道却不是他的,既读春秋,岂可不正心诚意?”这位朱公慨然道:“我朱震受学于二程,不能以刀枪杀贼,却可以凭着胸中《春秋》与《易》,为师门争此道统!”

    送他来的人大多都是泪眼朦胧,仿佛他这一去就要死了。他自己也是慷慨激昂,怀着必死之心离开,就在他们依依话别之时,突然一声长笛响起,然后一艘巨大的木船开始靠岸。

    “船来了,你们都回去吧!”朱震收拾起情怀,向着码头行去。

    这木船虽然是木制,却用了蒸汽轮桨,因此无论逆流顺流,皆可以长江之中自如航行。自从平定方腊之乱后,周铨在长江上成立了“轮船招商局”,先后投入了十二艘蒸汽船,既充当客船,也运送货物,使得长江之上的商旅往来更为便利。

    朱震上船之后,心里也隐约有些不自在,他要去做的,是与实学论战,可他所乘的交通工具,却是实学的产物。

    “君子不器,便是乘此船,亦无不可。我须得早些到应天,到那里再揣摩实学之短,窥机攻之!”他心中自勉道。

    这轮船顺流而下,不过两日功夫,便到了金陵,朱震在船上呆久了,乘其靠岸之时,上岸溜达了几步,却见着一熟人,他神色一正,上前见礼道:“不意在此得见陆公!”

    那人怀中抱着一幼儿,幼儿才三四岁的模样,乌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望着他,也不怕生。他见到朱震也是一愣,放下幼儿,然后笑道:“朱公必是去应天的吧?”

    “陆公明鉴,莫非陆公也是去参与国是论战?”朱震讶然问道。

    “我陆宰才疏学浅,只是去看热闹,看一看是否有值得收藏的藏书。”那陆公忙摆手。

    “这孩童天资聪慧,望之不凡,莫非是陆公子嗣?”朱震见那幼儿模样甚是可爱,又问了一句。

    “小儿陆游,带他去见见世面。”陆宰微笑道:“这毕竟是千载难逢的事情!”

五七七、大日耀天() 


    陆宰虽然口中说自己才疏学浅,但是朱震却不敢如此视他。

    原因有两个,一个陆宰之父陆佃,乃是王安石门下得意传人,尽得王荆公之经义;其二则是陆宰家中藏书丰富,不敢说甲于天下,也是天下少有。

    朱震很清楚,他是作为程颐门下来参与这次国是论战,那么陆宰家学渊源,只怕也会代表王安石的新学来争取地位。毕竟王安石的新学长期以来都是“官学”,科举考试考的内容,主要就是对新学的掌握。可是到如今,王门凋零,大多数儒生只是将其新学当成科举的敲门砖,真正承其衣钵者却极少,甚至连蔡京这样的新党巨宿,门生子嗣中都没有几个真正传承了新学学术的。

    陆宰之父陆佃,恐怕是唯一个得了王安石学术衣钵却又在政治上和他相异的人,故此也名列元佑党人之中。但是,当此风云际会之时,陆宰只怕也有意为父亲所尊崇的学术争一条出路。

    但是还带着小孩儿……

    朱震面上对陆宰客气,可由于双方学术立场不同,心中其实是有些不屑的。他眼睛瞄了一下陆游,全然不理解,为何陆宰要将这么点儿大的小孩子也带在身边。

    陆游则躲在父亲腿后,好奇地看着这个老头儿。

    他是真的来见识世界的,陆宰甚是宠爱这个儿子,而且受实学影响,陆宰也倾向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观点,再加上这次国是论战,乃是千年未有之大事,他当然要将儿子带来,好受一受熏陶。

    陆宰与朱震同船,此前相识,少不得一路辩难。等船到了扬州,原本还相互客气的俩人直接就互不理睬起来——原因无它,程门弟子对上荆公新学,没有把对方脑子打出来,就已经是双方修养好了。

    在扬州,二人转乘列车,若不是在一些过河渡口处要停留,他们甚至可以直接乘车抵达应天!

    饶是如此,原本需要花费数日乃至十日的行程,仅仅是两天多的功夫,便结束了。

    才到应天府,陆宰与朱震就不约而同惊呼了一声。

    “人这么多?”

    陆游抬着头,看了看四周,幼小的心里,更是难以掩饰的惊奇。

    好大的地方,好多的人!

    车站门前广场有的是揽客的车子,一个力夫听得他们惊呼,笑着道:“二位先生不知道么,咱们应天,可将是新朝都城,首善之地,当然人多!”

    “还有,如今不是要定国是么,这几天赶来的人越发多了,而且都和二位先生一般,全是饱学之士!”另一个力夫也上前道。

    “对对,饱学之士,二位定然能在这次科考上金榜题名,名动天下!”先前的那位力夫道:“不瞒二位,我今日来做生意时,有位老道人说,今日文曲星要乘我的车,想来就应在二位身上了……”

    “我还梦见我载了位相公呢!”那另一个力夫哼了一声道。

    他二人变着样子说好话,为的就是揽客,陆宰与朱震听得有趣,知道这市井之人,对这次论战一知半解,将之当成了新朝的第一次科举。不过他们都来自外地,自然也需要这熟悉本地情形的人带路。因此,陆宰一笑道:“我们俩不是一路的,正好一边一个,你们也不要争了!”

    他一边说一边牵着陆游向第一个力夫那过去,他心中却在暗想,自己这一世便是如此了,若这力夫所说真的,相命的先生真说他能拉一位文曲星君,希望能应在自己儿子陆游身上。

    他们当先走,朱震自然就乘了第二个力夫的车子。

    还没等朱震开口,那力夫就拖着他小跑起来,朱震有些惊讶:“你知道我要去哪?”

    “先生们自然是要去先生们聚集的地方,啧啧,这几日怕不有几百先生都到了,放心,我送了好几位去,不会有错,应天书院对不对!”

    正是应天书院。

    朱震与陆宰都是一样的想法,周铨宣布的论战,要从明年三月开始,此时还有大半年的时间,他们提前来,为的是在此做充足的准备,同时交结同道,砥砺学问,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准备。

    而应天府中,应天书院的学生最多。

    他二人都是来过应天书院的,但是如今应天府变化极大,他们有些弄不清楚道路,所以直到人力车出了城门,他们才讶然道:“书院不是在城中么,你怎么往城外跑?”

    “先生有所不知,城内的是老书院,如今已经被改为博物馆了,专门收容金石碑文书画之类,真正的书院,已经迁到城外。”力夫笑道:“不迁也不行,老书院才能容多少人,如今城外的新书院,啧啧,简直和一个县城一般大!”

    “这又是济王的新玩意儿?”朱震有些不屑地道。

    而陆宰却对老应天学院改成的博物馆甚感兴趣,待得知那同时还是一座大图书馆,而且对全体百姓开放——只要能识字者,便可以免费在其中借阅,陆宰更是赞不绝口。

    他自己是个大藏书家,自然知道藏书、借书的辛苦。在他看来,周铨仅做此一件事情,就已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了。

    “爹爹,不是说济王不喜欢古书么,他为何还要收藏古书?”陆游扬头问道。

    这个问题,让陆宰也呆住了。

    自古当政者,凡不喜一人,恨不得毁掉此人存在的任何痕迹,无论是文字还是碑石,能灭者尽灭。可是周铨,分明在倡导实学,不喜欢此前儒家各派的学说,可为何还要建个大图书馆,收藏众多儒生的文字?

    要知道其中只怕有不少都与他的新学相冲突相矛盾!

    “这个问题,小人我倒可以为公子解惑。”那拉车的听得哈哈一笑道。

    “哦,还请指教。”陆宰道。

    “大日耀天,岂惧地上的影子。”那力夫道。

    此语让陆宰心中一动,越是细思,越觉其中有道理,但这样富有道理的话,岂是一力夫能说出来的!

    太阳照耀天空,怎么会害怕地面上些许阴影?

    “不意阁下竟然是一贤者隐士,能为此言!”陆宰说道。

    那力夫却是大笑:“此非我所言,这一句话,便悬在大图书馆门前石碑之上,乃济王殿下之语!”

    闻得此言,陆宰默默无语,在他们身后,另一辆车上,朱震同样听得此语,却是哼了一声:“好大的口气,自比于大日,当真是……”

    “听客官的口气,似乎觉得济王殿下比不得大日?”他话还没有说完,车却停了下来,那力夫回过头去,瞪圆了眼睛看着朱震。

    朱震知道这里是周铨的地盘,但依他所想,周铨再泽被众人,也不可能恩及这拉车的力夫。因此他不以为意:“他何德何能,敢比大日?”

    “如何比不得,天下仰赖殿下才有生计的百姓何只千万!便是你们这些措大书生,若非有殿下,早就到异族人面前摇尾乞怜去了——行了,你老先生给俺下来吧,俺不拉你了!”

    那力夫直接将朱震赶下车,朱震随身还带着行囊,也被扔了下来,然后力夫指着他道:“俺也不收你钱,只是好叫你知晓些事理!”

    说完之后,力夫怕耽搁自己赚钱,赶紧又走了。朱震留在原地,莫名其妙,好一会儿,才喃喃骂了一声:“贩夫走卒之辈,不可理喻!”

    他骂得心里稍舒畅了些,再看前面陆宰的车子,早就跑得远了,他就是想落下颜面搭个便也不成。他一肚子气,便在路旁等着,恰好又有一个力夫踩着车子过来,他招手唤停,那力夫笑嘻嘻地停下道:“客人这是去哪儿?”

    听得他去应天书院,力夫爽快地招呼了他一声,极是热情。朱震憋着气,与力夫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将自己方才的遭遇说了出来,哪知道一听到这事,那力夫又停了下来:“咦,原来是俺瞎了眼,拉得一个不知好歹的书蛀虫,晦气晦气,还不快给我滚下去,莫要在这里浪费俺的时间!”

    于是朱震被第二个力夫赶下了车。

    这一次朱震算是明白过来了,原来这应天府中,连路边蹬车为生的力夫,都觉得周铨是好的。

    朱震黯然神伤,可是心中却更发了狠,一定要在此次论战中为自己所学扬名。他也不再想着搭车,自己背着行李,沿路问询,足足走了三个小时,只走得脚都发肿,终于来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新建的应天书院规模果然大,虽然有围墙,可是各个方向都开有门。朱震到得门房处一问,得知他是来参与论战的学者,倒是专门有人招呼:“先生请去那边,那边的学生宿舍区,专门辟了两幢楼,供来的学者暂宿,借宿费用极低!”

    朱震依着指点前去,正与陆宰相遇。陆宰牵着陆游准备乘天色明出去转转,见他来了惊道:“朱兄为何迟也?”

    朱震忍不住又牢骚了一顿,陆宰听完哈哈一笑:“这可就是朱兄你的不是了,我问过那些力夫,他们大多都是金人南侵时失去家园的百姓,流离失守,靠着济王支持,这才有份生计,你当面小视他们的恩人,只是将你扔在路边,已经算是客气了!”

    陆宰父亲陆佃所属的新学,与朱震所属的洛学,原本就是不对劲,路上俩人辩难又争过几回,因此陆宰也就没有给朱震留颜面。朱震听得他的话,默然无语。

五七八、大学之城() 


    周铨挺喜欢回应天的。

    这是他自己选定的都城,虽然他知道,应天受环境限制,不太适合成为一座超级城市,可是他还是将都城暂时定在此处。

    周边几座卫星城市建起,以徐州、海州的工业,应天周围的人力,两淮的粮食,只要不出现太过愚蠢的错误,倒不虞以后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君上,狄偁过来了。”在他身后,警卫低声说道。

    “让他过来吧。”周铨点了点头。

    所谓狄偁过来了,实际上狄偁人还在几百米外。他抬着头,望着眼前这座高台,心里既是惊叹,又是感慨。

    这是未来的应天大学城,整个应天府中最高的建筑就在这里,据说此地将建一座天文台,专门研究天上星空轨迹变化。此时天文台未建成,不过总体结构已成型,周铨现在的位置,便是其上。

    这座观星台的规模着实不小,周铨不营建宫室,不奢侈浮华,可在这些上面的投入却是毫不吝啬。据狄偁所知,自从在治地推广义务教育以来,周铨考核各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之一,便是营建多少新的学校校舍,招收多少学生,入学率在适龄孩童的比重……诸如此类,让人惊叹。

    等走到观星台最上,看到背手而立观望风景的周铨,狄偁慌忙行礼。

    “你过来了,一路辛苦!”周铨随和地与他打了个招呼,然后指着面前正铺开的工地笑道:“且看看这里,觉得如何?”

    “赵佶穷举国之力建艮岳以奉一人之用,君上所耗之资更胜于他而民不疲惫,所建之园更广于他而非君上独擅,此千秋功业,非狄某能评之!”

    狄偁曾混迹于市井,靠着给人相面卖卦维持生计,自然是个会说话的。他话语中既有夸赞周铨功绩,又隐隐有批评他大兴土木不够节俭之意。他知道周铨性子豁达,能容下批评,因此才敢如此说话。

    周铨果然笑了:“狄公可是在讽谏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建这大学之城,经营的可是华夏百年千年后的基业,我若能给后世留下些什么,这座大学之城,必居其一!”

    这确实是他平生杰作,这座规划中的大学之城,作为应天的卫星城,足以容下三十万人口,就是如今,也可以让两万人在此安居乐业!

    它的营建速度,甚至比起应天新城的速度还要快,有人在私底下玩笑说,新朝廷的驻地还没建好,这边老师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倒是先建成了。

    “再有三个月,通往应天新城的铁路建成,到时便有了专门的‘城铁’了,从应天新城,到大学城的时间将大大缩短,此地也就真正可以投入使用。”周铨笑道。

    到那时,也就是周铨所拟的论战开始之时。

    狄偁对于论战什么的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