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风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风华- 第1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二是战心不坚,许多人都很是畏惧,不知为何要在这打仗,更有些人觉得,与其在此打仗,还不如回中原去。”

    “其三是敌强我弱,我们孤悬海外,大宋能够给我们的支持不多,而高丽却是倾巢来战,我方一败则是全军覆没,高丽败一场,马上就会派更多的兵来。”

    周铨伸出一只手,其一其二其三地讲来,说得众人面色都渐渐难看起来。见此情形,周铨一笑:“诸位,此三者,虽是我们的劣处,但是不是就无法弥补?我看未必,而且,若能操持得当,劣处反而可以变为优处!”

    “其一,兵械不足不必担心了,我此次来,带了五百具甲,六千件兵刃,唯一所缺,弓箭罢了,但我亦有策,可以弥补。兵甲军械之上,大伙放心,我们不但不惧敌手,更远胜过他们……稍后,我便请诸位随我一起去看军械操演。”

    “其二,汉人战心不坚缺乏斗志之事,黎总督,你可以贴出告示,东海商会决定,将济州岛上土地拨出一些,凡参战将士,可任意获取土地百亩,若立有功勋,还有加赏。所得土地,五年之内免交赋税,若有家人要接来济州者,东海商会负担往来盘缠伙食品店”

    这第二条一出来,别人还没有回过神,就听得叭的一声响。

    却是坐在下首处的董长青,忍不住鼓起掌来。

    白先锋还有些不解,董长青见众人都看向自己,面色微窘,拱手道:“因为听得明公妙策,忍不住击节赞叹。昔日强秦可横卷六国,所倚者军功授田耳!”

    见众人中大半还是一脸迷糊的模样,白先锋才想起,这里面许多人不是商贾就是农夫,甚至是山贼出身,哪里懂什么强秦横卷六国。他心念一转,只要周铨懂就行了,因此他又道:“学生有一策,可为明公拾遗。”

    “请说。”周铨心里也是一动,这个董长青,看来还能运筹帷幄一番。

    “战殁者其田,授予其子或父母,若无子者,则为其择一族人承嗣,以奉香火!”

    其实周铨的计划中有这一条,不过董长青听了前半能补上后半来,也是不错了。周铨想到当初他临时加入,却将李邦彦折腾得要命之事,笑着道:“董先生果然有才,便补上这一条!”

    董长青略有些得意地坐下去,周铨又开始说第三个劣势:“东海商会与高丽比,自然是高丽大,但高丽亦有强敌,且不说大辽,就是女真,与高丽颇有怨仇。我早有安排,高丽人只要抽调其边军,女真人必然会大举南下,到那时,高丽只能回军!”

    原本众人担心的就是这个,现在一听,他们神情都轻松了。

    也是,高丽若真调十五万兵马来打济州,被辽国逼得紧的女真人,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

    此时辽国因为榷城盟约,不但缓和了同宋朝的关系,从而可以从南面调齐大军,而且还通过榷城每年得到两三百万贯的收入,极大弥补了它虚弱的财政。再加上女真比历史上发动得要早,其酋长还是乌雅束,直到去年乌雅束病亡,阿骨打才执掌大权,因此,女真人此时面临的压力极大。

    柿子要捡软的捏,在暂时奈何不得辽国的情况下,向东向南,对高丽扩张就成了女真人的首选。

    周铨自然有办法将高丽人的消息送到女真那边去。

    他将这些应对方略一一说出,原本还十分紧张的众人,顿时都觉得安心,仿佛胜利就在眼前一般。。

二二三、李资谦(第三更,九千字)() 
大宋政和四年四月二十日下午,济州岛瓮浦川,数以百计的大小舰船,密密麻麻出现在海面上。

    这是高丽人的水师,因为面临日本威胁,又是一个半岛国家,所以高丽非常重视水师。此次再征耽罗,他们调动了大半水师力量,甚至可以说,连渔船都用上了。

    拓俊京看到这支舰队时松了口气,总督府那边压力大,他这边压力也不小,毕竟只带了两千人,想要占稳一个据点不容易。

    特别是前些日子,土人来禀,五国城那边的宋人来了援军,虽然人数不多,可是一件件兵刃与一袋袋粮食运了下来,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物什。土人只被允许运兵刃、粮食,那些稀奇古怪的物什,却连碰都不准他们碰。

    当时拓俊京就有些慌了,生怕得了援军之后的宋人立刻发动进攻,同时他也有些怀疑,这些所谓的宋人“山贼”,是真的得罪了大宋朝廷无处立足,还是大宋朝廷放出来的家伙。

    不过好在,宋人虽然来了增援,却仍然没有什么大的动静,若说有,就是在距离瓮浦川约二十里处,占据了土人称为涯月山的山口,并于设置了一座营寨。

    当看到李资谦从小船上登岸,拓俊京吃了一惊:“郡公,你如何亲自来了?”

    这位郡公李资谦,乃是高丽当朝国王的皇亲国戚,在朝廷之中权倾一时,也是拓俊京的投靠对象。

    李资谦笑着道:“耽罗之事,干系重大,事关国本,不能不来……俊京,情形如何?”

    拓俊京心念一转,便猜出他来的原因。

    这些年,为了争夺女真之地,高丽与女真人打过许多仗,败多胜少。李资谦以外戚身份执政,急需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位置,打不过女真,不敢打辽国,那么夺占耽罗的这群宋国山贼,就成了立威的对象。

    “宋贼有增援,不过人数并不多,他们在距离瓮浦川二十里外立寨,似乎是准备在这附近与我决战。”

    “区区数千人,与我十万大军决战?”李资谦听得大笑了几声。

    “卑职也觉得可笑,不过卑职如今手中兵力不足,土人又不可靠,故此畏曾退敌。”

    “不必了,速战速决,我们没有时间在这里多浪费,既然他们要决战,那就决战!”李资谦相当傲气地说道。

    拓俊京心中却不是这个想法,他小心地道:“宋人乃是山贼,既无外援,又无补给,不如困之岛上,截断其往来船只,只须两三个月,便可饿死他们,郡伯可得全功。”

    李资谦失声一笑:“拓将军经历过一次败绩,看来对这群宋人有畏惧之心啊。”

    拓俊京心中羞恼,想要反驳,却又不敢。他能起复,完全靠的就是李资谦,若真吵起来,没准李资谦就要给他拟个罪名。

    李资谦根本不管他,自顾自道:“你只管放心吧,我军十五万,虽然只是号称,但我岂会大意?我此来时,从西北还调了两万精锐兵军,故此我军能战之士,高达七万……拓将军,你既为先锋,我给你五千人马,你去挫挫宋人锐气,发兵涯月山!”

    涯月山,周铨从山上下来,在他身边,林灵素面色担忧。

    他原本只是在海州观星测位就行了,可是被周铨说动,要跑到济州来传教,没有想到的是,刚一来,就卷入了战争之中。

    他们方才居高临下,眺望远方,看到高丽人的帆船如云,密密麻麻布满了瓮浦川。

    不过是二十余里,天气晴好,站在高处望,瓮浦川的情形,几乎尽收眼底。虽然看不到人,但那些帆却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敌众我寡,制置何不请朝廷派援军?”林灵素问道。

    “道长不必担心,你觉得此山如何,在这山上,为道长建一道观,为传教之始,称为白云观?”周铨还有闲心与他讨论道观的名字。

    林灵素看了他一眼,实在无法理解这个年轻人。他自诩胆大,可这年轻人比他胆子更大。

    “听闻道长通医术?”周铨道:“但凡交战,难免死伤,到时伤者还须请道长多多费心。”

    “此乃贫道应尽之责。”

    周铨笑了笑,这只是他的一个备选方案罢了,既然知道济州这里可能有战事,他如何会不做准备?

    事实上,在两年前,他就有意资助杨介,请他挑选一些有一定医术基础的人为弟子,这些人自然是与周铨签了契约,数量总共是二十人——杨介善内科,同时对于解剖和外科也有研究,正合周铨所需。而且杨介名义上是周铨的老师,故此双方关系还算亲近。

    这二十人如今有一半,已经随青鸟号来到了济州,同时还有周铨在汴京招募的医师学徒,总算多达五十余人,再加上林灵素带来的道士们,周铨可以组织一支超过八十人的医疗团队。

    虽然医术上还谈不得高明,但至少不至于战事起时,连个懂止血的都没有。

    林灵素见周铨始终是一片平静,丝毫没有伪装,心中也坦然起来,望着山下各地,他指着其中一处道:“此物在船上贫道就曾见过,只是不知有何用处,制置可否为贫道解惑?”

    “与道长神通颇有相类之处。”周铨意味深长地道。

    那是四辆大车,拉着林灵素此前未曾见过的军械,拖上了一处缓坡。缓坡再往前,就是周铨预定的战场,此时正值初夏,海边的这片平野长满了野草,开着不知名的小花,看上去甚是可爱。

    但林灵素知道,几天之后,这里将被鲜血所膏沃。

    就在这时,他看到有一大队骑兵,唱着他所不懂的歌谣,从缓坡另一侧呼啸而过。

    那是契丹人,林灵素听说过周铨与辽国公主的传闻,却不曾想,在这远离大陆的地方,宋人与契丹人联手,周铨从辽国公主那里竟然借来了千余精锐!

    只不过,眼看大战在即,周铨将这些契丹人从自己身边调走,难道他真的就这么自信?

    “周制置,我也曾经打听过,土人的实力并不甚强,令契丹人去对付他们,恐怕有些大材小用吧?”林灵素忍不住又问道。

    周铨笑道:“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但是土人有两万余,如今也在向涯月山开过来,若不遣人震慑,他们会直接威胁到我军侧翼。虽然他们战力不强,但关键时候,总不能总让苍蝇在耳边飞吧。”

    林灵素知他另有打算,摇了摇头,终于觉得,自己还是不要关心军略,只要在一旁看就好。

    只不过……希望这一战若有什么闪失,不会牵连到自己。

    将这道人打发走之后,跟在周铨身边的武阳沉声道:“大郎,这道人可不是咱们的人,让他们知道济州之事,回京后乱说怎么办?”

    “无妨,即使他们乱说,也得有人敢去官家面前说才行。见得李邦彦和朱勔下场之后,还有人敢在官家面前胡说八道,那我倒真的佩服他的胆量了。”

    周铨这话,让武阳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听得这句话的,还有白先锋和董长青。

    二人对望了一眼,周铨的东海商会,其实包括了蔡京、何执中等朝中大佬,故此济州之事,这些人都是知道的。但他们出于私利,对此采取的是默许态度,反正只要不回大宋折腾,周铨愿意怎么玩都没关系。

    所以,全天下唯一要瞒过的,就是赵佶。

    “白先生,董先生,高丽主力未来之前,我不急于与之战,如今敌主力登岸,我反倒急于与之决战,两位先生可知是为何么?”这时听到周铨问道。

    他们知道,这是周铨在考校他们。

    若是在大陆之时,被这么一个二十岁都不到的少年人考校,心中多少会有些不快。但到这里,亲眼见到周铨在海外做的事业,二人已经心服口服。

    “我们来济州是求财的,若不能一举击败高丽主力,令其畏惧,战争就要持久下去,他可以****添兵,我们却不行……故此要与之决战?”董长青从战略角度考虑,回答道。

    “如柏兄说的是,除此之外,我还算过,我们粮草不多了,土人经历数次搜刮,已经无力支撑,若是从大宋运粮来,耗费必重,唯有速战速决,因粮于敌,方为兵法上策!”

    周铨笑道:“二位先生果然有军略之才……”

    他心中是真的欢喜,没有想到投靠过来的两位旧文人,竟然真有些才华。虽然现在还只是纸上谈兵居多,可是稍加历练之后,或许就可以派上用场。他正要继续赞几句,却见数骑飞驰而来,紧接着,便看到了叶楚与李宝。

    叶楚面上带着兴奋之色,驱马到了周铨面前,然后下马行礼:“大郎,高丽人动了!”

    “哦,向我们进发了么?”周铨顾不得白、董二人,眼睛一眯问道。

    “五千人,向涯月山而来,领兵者正是上回的败军之将拓俊京!”说到这,叶楚看了李宝一眼:“我们与高丽人斥侯接了手,斩杀四人,逃回去两人,擒了三个!”

    “将俘虏带走,交给启年,让他好生问问。”周铨欢喜地道:“你们辛苦了……我那些叔伯们可听用?”

二二四、灰岩寨() 
叶楚是跟着狄江学习斥侯之术,不过他们出去时,只有四名阵列少年,真正的斥侯主力,还是周傥的老兄弟们。

    虽然这些老兄弟们有不靠谱的,但也有拼死敢战的。特别是到了狄丘之后,不少人分得房屋,又有了固定的薪资,于是将家都搬了过来,也铁了心要为周家父子效死。

    所以当两边侦骑相遇时,高丽人遇到的可不仅仅是叶楚、李宝这样的新锐少年,更有在西边同西夏斥侯交手无数次的老兵。

    拓俊京是阴沉着脸听完逃回的斥侯禀报的。

    “不类山贼,反倒象是女真斥侯……难道是宋国禁军?”他倒是猜对了一半。

    这个发现,让他的心更沉重了些,想要将此事禀报李资谦,但才提起笔写了几个字,便又定住沉凝。

    李资谦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一定要速战速决,就算再劝也没有意义。

    拓俊京猜得出李资谦为何会如此,他已经接近独揽朝纲,不可能长时间离开开京中枢,同时,抽调来的西北边军,也不可能长时间离开西面。

    “****!”想到这,拓俊京点了一位部将之名。

    ****应声而出,满脸缌须,倒是雄纠纠气昂昂:“将军有何吩咐?”

    “东方五里处,有一座山,宋人在那里立下寨子,寨中约有两百人守卫。我给你一千人,你去攻下那座寨子!”拓俊京道。

    此寨虽然离大道有些距离,但若不拔除,寨中两百余宋人随时都可能杀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