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白马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白马天下- 第3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诸葛亮顿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莫非郭奉孝提的条件和自己有关?

    果然,石韬轻声道:“他让某举荐三个人做官,其中你排首位,其余二位是荀文若和徐元直。”

    诸葛亮惊讶万分:“荀文若不是下落不明了吗?他和徐元直都是颍川人,郭奉孝举荐他们无可厚非,某和郭奉孝素未谋面,他为何会想到让某出仕?”

    “郭奉孝书信在此,你一看便知。”石韬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了过去。

    诸葛亮取出信纸,很快就看到和自己有关的地方,‘公孙大将军有言,诸葛孔明必将是千古名相,请广元兄尽量说服孔明出仕,不惜任何条件。若是孔明不允,万万不可强求,大将军日后会亲自登门相请’。看完这段话他心头一震,虽然自诩管仲乐毅,但是毕竟从未出仕,也没做出什么让人信服的大事,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刘表就是如此,即使双方有亲戚关系,又有岳父黄承彦和叔父诸葛玄的联名举荐,刘表还是以‘太年轻’为理由,拒绝重用自己,当然,自己也没想过替刘表效力,只是无端被人看轻,胸襟再宽阔也会心生不快。反观公孙续,双方虽然从未谋面,但是对方却对自己推崇备至,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让自己感受到了足够的尊重。

    石韬纳闷地问道:“孔明贤弟,你当真从未和公孙续有过交集?”

    诸葛亮苦笑道:“广元兄为何不相信某?某从未去过北地,公孙续也从未来过荆襄,怎么会有什么交集?”

    “这就奇怪了……”石韬喃喃自语,心里大惑不解。

    诸葛亮把信还给石韬,问道:“广元兄可知徐元直的下落?”

    石韬摇头:“已有一年多未见,不知其踪影。”

    诸葛亮笑道:“元直现居新野,整日和市井游侠厮混,很是逍遥自在。广元兄去了新野之后,就说是‘单福’的故人,自有人带你去见他。”

    “原来元直在新野……”石韬随口说了一句,猛然瞪大双眼,惊讶地问道:“孔明贤弟,你让我去找元直,莫非是想答应郭奉孝的提议?”

    诸葛亮淡淡道:“州平兄蒙难,某岂能袖手旁观?既然公孙续将军看得起某,某就去见他一见,替州平兄求个情。至于是否出仕,回头再论吧。”

    石韬大为震惊,诸葛亮为人谦和,但是却有凌云傲骨,素日以管仲乐毅自居,自视极高,曾戏言‘若无文王,吾隐世不出’,如今却主动去见公孙续,若是说仅仅为了替崔州平求情,自己是坚决不相信的!难道孔明已经决定投靠公孙续?若得孔明相助,公孙续可谓是如虎添翼,天下何人可挡!只是孔明颇有忠义之心,以前还怒骂过公孙瓒,而公孙续显然奔着谋朝篡位而去,可谓是乱臣贼子,按理说孔明绝对不可能给公孙续效力,为何他却忽然改变了主意?

    诸葛亮看出了石韬的疑惑,淡淡一笑并未解释。别看他隐居在南阳,但是却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对各地有实力的诸侯也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关注,准备时机一到就出山建功立业——才华横溢,年轻气盛,岂会甘心一直隐居下去?

    起先诸葛亮很看好屡屡击败公孙瓒的袁绍,然而袁绍后来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随后公孙续横空出世,先斩丘力居,再战弹汗山,初步引起了他的注意,不过出于对公孙瓒的厌恶,他对公孙续并无好感,只是加以关注罢了。不料公孙续一发不可收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胜利,即使第一次冀州大战挫败而归,也很快稳定住了内部,又吸纳了黑山军,实力不降反升。更让他看重的是公孙续对百姓的友善以及点石成金的手段,有了这两点,乱世平定之后百姓才有更大的机会过上好日子。

    不过也仅仅只是看重而已。

    直到公孙续收留数十万流民,并且给其分发土地,提供种子和牲畜的消息传到诸葛亮耳中的时候,他才开始认真审视公孙续,并且收集了对方大量的情报,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注。公孙续的表现也越来越抢眼,终于形成了横扫天下之势,除非公孙续头脑发昏不断犯一些重大错误,否则定鼎天下只是时间的问题。

    公孙续在冀州的做法也没让诸葛亮失望,为了让冀州的百姓熬过青黄不接的这两个月,公孙续不但减免赋税,而且还抽调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幽州运送粮食接济百姓,完全称得上是仁义爱民。

    至此,诸葛亮已经有了出山投奔公孙续的念头(诸葛亮是法家弟子,法家只忠于能让自己一展抱负的主公,对于‘王朝正统’并不看重,比如商鞅是卫国人,却去了秦国主持变法,只因秦国能给他施展抱负的场所。原本历史上诸葛亮投靠刘备,并非因为刘备‘汉室正统’的身份,而是因为在刘备手下他才能大展宏图),毕竟天下大势已定,除了公孙续也没有更好的人选可以投靠。不过他自重身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去毛遂自荐,因此必须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

    石韬带来的这封信,在诸葛亮看来就是最好的契机,不过他并未彻底下定决心,准备亲自见见公孙续,最后再‘考察’一下对方。

    石韬按捺住心头的震惊,问道:“孔明贤弟准备何时去见公孙续大将军?”

    诸葛亮略一思索,沉声道:“明日某先陪广元兄去新野找徐元直,然后再前往冀州。”

    石韬十分喜悦,有诸葛亮陪同,这一趟新野之行必定会十分顺利。

    由于消息传递太过缓慢,诸葛亮和石韬并不知道徐州也落到了公孙续手中,刘备已经逃到了江夏,而幽州大军也已经杀向淮南。

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军南下往寿春() 
    清晨,旭日初升。

    公孙续站在宿迁南门外的河岸高处,看着下方河面上的浮桥,满意地点了点头。工匠们以原来那座木桥的桥墩为主体,搭建了一座十几丈宽的浮桥,上面铺着厚厚的木板,看上去简直就是一条宽敞的大路。

    “可测试过了?”公孙续偏过头,询问身后的马铁丹。

    马铁丹躬身道:“启禀大将军,已经测试过了,绝对安全可靠!”

    公孙续对一名护卫吩咐道:“让火头军立即准备饭食,大军一个时辰后渡河!”

    站在公孙续右侧的单猛搓了搓手,脸色十分振奋,前日公孙乙传回消息,依靠一个投降过来的淮南军军侯的帮助,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取了下蔡县城,立下了一份不小的功劳。他自认为本事不逊于公孙乙,这次无论如何也要立一份大功劳,回去迎娶杨太尉孙女的时候也脸上有光。

    左侧的赵云淡然一笑,单猛的脾气性格和自己很像,只可惜对方学的是家传武艺,否则倒是可以试试收对方为徒弟。

    “下去看看。”公孙续挥了挥手,大步向河边走去。

    民夫们修整出了一条平坦大路,从城门直达河岸边上,上面还垫着细碎的石子。

    公孙续顺着大路走上浮桥,用力跺了跺脚,桥面纹丝不动。

    单猛跟着上桥,原地跳了几下,桥面依旧毫无动静。

    赵云蹲下来摸了摸桥面,赞叹道:“这桥恐怕有数十万斤重,真难为那些工匠们,桥面竟然做得如此齐整。若非亲眼所见,某根本不会相信世上竟然有这么大的桥!”

    公孙续笑道:“这也不算什么,将来会出现更大的桥,甚至能够横跨大江!”

    赵云有些不相信,大江江面宽阔的地方有十几里,狭窄的地方也有几里宽,怎么可能在江面上架桥?

    单猛却用崇拜的目光看着公孙续,他知道对方‘得鬼神眷顾’一事肯定是真的,否则不可能奇迹般的强势崛起。既然是公孙续说的,那么就绝对是真的,只是不知道多久之后才会出现。

    公孙续微微一笑,并未对赵云做出解释,大步向着河对岸走去。按照他的吩咐,工匠营已经开始试着烧制水泥,水泥的技术含量并不算多高,关键的温度问题也被马均发明的组合式风箱所解决,天津那边的钢厂早已运用自如。有了水泥和足够的钢材,再努力培养一批能工巧匠,有生之年看到长江大桥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建造出几座跨河大桥应该没多大问题。

    公孙续来回走了一圈,对这座桥十分满意,当即赏赐马铁丹黄金千两,白银五百两,土地二百亩,军功三转,其余有功人员都各有重赏。

    若是换了两年前,公孙续给‘低贱的匠人’发放如此厚重的赏赐,必定会引来无数人的反对和非议,甚至连赵云和单猛都会站出来劝阻。不过现在幽州境内的人早就习惯了工匠们的丰厚待遇,若非工匠营在天津创造出的巨大财富,百姓们哪来现在的好日子?

    公孙续回到城内的临时居所,刚把碗端在手上,一名护卫匆匆进来,呈上了公孙乙刚刚派人送回来的紧急军情。他拆开信件,只见信上写着‘主公钧鉴:敌军主力聚集于寿春城外的八公山,正在大兴土木,似有在八公山阻拦我军的意图。此外,属下发现了孙策的大旗和数量不明的江东士卒,请主公多加留心。公孙乙敬上,七月初四。’

    公孙续皱起眉头,他‘从前’曾经去过八公山,那山由四十几座山峰组成,占地广阔,峰峦叠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是袁术铁了心死守八公山,想要攻破其防线十分困难,伤亡数字绝对是他无法忍受的。他记得后世赵匡胤攻打淮南的时候就在八公山受阻,结果足足花了九个多月才攻下来,伤亡巨大无比。他手指轻叩着案几,左思右想之后,决定到了寿春亲眼看看再说,若果真如公孙乙信中所说,那就把驻扎在天津的水师船队全部调过来,顺江而上抄袁术的后路。

    饭后,公孙续让人把赵云和单猛二人找来,把公孙乙的信给他们看了看,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

    赵云沉声道:“八公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有袁术和孙策重兵把守,确实不宜正面进攻!末将十分赞同主公用水师从后包抄的想法,只是江东水师的实力不容小觑,若是我军动用水师,江东水师不可不防!”

    公孙续淡淡道:“子龙所言极是,我也考虑到了这点,因此只准备让水师把大队人马运送到广陵一带登岸即可。根据我对孙策的了解,他肯定会让水师出动,正好与其提前决战!我军水师的战力肯定不如江东水师,不过兵力却占据绝对优势,哪怕打个两败俱伤也是我们赢了!”

    赵云和单猛都点头称是,江东一隅之地,肯定无法和占据了大半个汉朝的幽州军对抗,面对江东水师的时候,最正确的战法就是堂堂正正压过去,和对方硬对硬拼消耗,孙策无论如何都支撑不住。然而不管是公孙续还是赵云等人,根本没想到孙策做得更加激进,数日前已经派遣江东水师北上,准备偷袭驻扎在东莱的幽州水师船队。

    公孙续沉声道:“这次我准备尽起大军南下寿春,宿迁只留少量兵力驻守,你们说让谁留下来镇守宿迁较好?”

    赵云和单猛沉默不语,大战在即,谁都不想留守后方,失去上阵立功的机会。

    公孙续想了想,问道:“魏续如何?”

    魏续在官渡受了伤,伤势尚未痊愈,因此这次并未跟随吕布去利城海边等待水师船队,而是留在了宿迁养伤。他的武艺只能算是中等,不过为人谨慎,再则镇守宿迁又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因此公孙续才提了他的名字。

    赵云和单猛立即点头赞同,不管是谁,只要不是自己留守后方就行。

    公孙续对门外喊道:“来人,去请魏续将军过来!”

    片刻后,魏续走了进来,左腿明显活动不便。

    公孙续在魏续行礼之前拦住了对方,“魏将军不必多礼,入座吧。”

    “多谢大将军。”魏续道了谢,入座后问道:“不知大将军传召末将所为何事?”

    公孙续直截了当的问道:“某准备给魏将军五千人马驻守宿迁,不知你意下如何?”

    魏续想都没想就开口答应:“多谢大将军的信任,末将愿意留守宿迁!”反正也是闲着养伤,不如接下这份差事,再小也是一份功劳。

    公孙续笑道:“既如此,某给你四千步卒,一千骑兵,仓库里堆满了各种东西,千万不要走水!”

    宿迁周边已经被赵云和吕布扫荡了一遍,基本不会有敌人出现,因此公孙续只叮嘱魏续注意防火,其余的事情都不足为患。

    魏续拱手肃然道:“请大将军放心,末将保证不会出任何差错!”

    公孙续笑道:“魏将军行事谨慎,某还是很放心的。将军可自行去挑选五千人马,除了某的直属队伍,其余的都行。”

    魏续笑着点点头,行礼后退了出去。

    公孙续看了看外面的天色,沉声道:“时辰不早了,该出发了!单猛,你率领三千骑兵为先锋,不必急着赶路,正常速度行军即可。”

    “末将遵命!”单猛起身抱拳领命。

    “立即出发吧!”公孙续挥了挥手。

    “喏!”单猛大声答应,转身快步离去。

    公孙续看向赵云,吩咐道:“这次可能要和袁术在八公山对峙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我准备把宿迁城内的粮草也全部带上,民夫和辅兵都要随行,还请子龙掌管后军,不使我有后顾之忧。”

    “遵命!”赵云起身领命。

    公孙续站起身来,抓起头盔戴在头上,大步向外走去。

    赵云也急忙戴上头盔,跟在公孙续身后走了出去。

    宿迁城的军营在城东,几乎占据了整个城东,十几万幽州大军全部驻扎进去,竟然还有空余的地方。

    公孙续到了军营的时候,单猛已经带着先锋大军先行离开,大军上下知道稍后就要开拔,都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擂鼓聚将,分派兵力,公孙续花了大半个时辰,才把大军前进的顺序安排妥当,带着二十几万人浩浩荡荡从南门出城,按照排好的顺序依次过河。

    这浮桥虽然足够宽阔,但是人数实在太多,牛车和马车过桥的时候速度更慢,足足花了两个多时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