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略- 第3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京这么多年,仲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外放一任地方衙门,而且还是云南这么偏远的地方。

    真是应了那句话:计划赶不上变化。

    从此之后,翰林院的侍读学士就要变成:盐课提举司的提举大人了。

    “仲大人,咱们还是先用饭吧”。

    在一旁的程默劝道:“盐课提举司主官盐务,不像其他知县、知州之类,几乎无所不管,大人只要尽快整顿好盐务,我们还能回京城,而且这次不去翰林院了”。

    从翰林院走时,大家一路欢送,最后掌院学士竟然同意了程默的请求:他要跟随仲逸,依旧做他的随从,至于翰林院杂役的差事,恐怕也是后话了。

    常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小子能有这份情谊,还算不错。

    不得不佩服他,能有这么大的魄力:从京城一路赶来,不易啊。

    在翰林院的同僚看来,仲逸这绝对是捡了个大便宜:一个盐课提举司的提举,从五品不说,还那么肥的差事。

    翰林院庶吉士考核合格后,外放一个七品知县或留京在六部做个六品主事,不知要多少年才能更进一步。而仲逸却是个例外:庶吉士考核也就几个月,而外放地方衙门一下子就是从五品。

    相比如今正四品的樊文予、从四品的李序南,仲逸依旧是众人望尘莫及的。

    在别人看来,他再次回京,至少也能在六部中谋个正五品的郎中,若继续留在地方,至少也是知州、甚至知府什么的。

    仅此一点,樊文予与李序南已经比他晚了近十年,更何况其他人呢?

    程默那句‘回京后再也不到翰林院’意思再明白不过:翰林院最高的品阶才是正五品,仲逸岂能一辈子就停留在五品上?

    每每想到这里,程默就私下里‘鼓励’仲逸:仲大人,你将来至少也是个六部尚书之一,内阁首辅都说不定。

    至少也是个尚书?

    这或许是程默平生最‘狂妄’的一句话,可惜他不懂仲大人的心思

    从京城到大理,走过无数条路、路过多处衙门,也见过不少四品、五品的‘大人’,确实够累的,累的不是一点点。

    来到云南后,该拜会的都拜会过了,该去的衙门也都去过了,如今能在盐课提举司衙门忙里偷闲一杯热茶,也算是谢天谢地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这是一个从五品的衙门,知州衙门也是同样的规制,比知县衙门‘阔绰’多了。

    当然,眼前的景象还是差了点:就像个街市。

    怎么说也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那怕是一个随从,程默觉得来到这里后,自己走路硬气了许多。

    “仲大人住的房间我都仔细看了一遍,你们看是否还有什么要添置的?”。

    一名差役过来,程默‘吩咐’一通后,还特意叮嘱了一句:“夫人喜好清静,闲人勿扰”。

    那名差役连连点头,缓缓退了下去。

    程默说的是仲姝,她是从京城一起随仲逸来的云南赴任。正如之前所说,她如今已有了名正言顺的身份在仲逸身边。

    接到朝廷旨意后,仲府三位夫人立刻开始‘议事’:若是她们同去云南,总该是有些不合适的,尤其袁若筠从小在京城长大,除了袁若、仲府,还真没在另一地方超过三天的时间。

    宋洛儿倒是从蠡县到扬州,再从扬州到京城,但她毕竟是内心喜欢‘静’而不喜动的,适合于仲逸在这里站稳脚跟、一起部署有序之后,才能开始她井然有序的生活。

    这或许也是宋洛儿从小生长环境的一个写照。

    这一点与袁若筠有些相似,不过等仲逸步入有序之后,袁若筠来这里,也正是为了玩的更好、更洒脱。

    故此,三人一致商议:先由仲姝随夫同行,等一切步入正轨后,两位妇人再分别前来。

    无论文武,仲姝的身手她们是知道的,事关仲家‘大事’,大家意见自然一致。

    在仲逸看来:除师姐外,宋洛儿和袁若筠还是呆在京城更稳妥,有袁若晗、樊文予,连同锦衣卫的石成,还有诚信堂那帮人,远比在这便偏远之地要好许多。

    至少有一点:再也不用担心三位夫人会萌生厚此薄彼的想法,落个清静。

    当然,夫人还是少不了在身边的

    午后阳光不错,时节已过了中秋,不过此刻盐课提举司后院的景象还是别有一番风味。

    当初南下福建抗倭,后来北上抗击鞑靼,连同辽东开书院,所到之处,皆是第一次‘光顾此地’。

    而对于此次西南偏远的大理之行,已不再是临时而过,在没有下一道旨意明确之前,还真不知何时能够离开?

    天气不错,不知哪里找来这么一把躺椅,尘土未尽,仲逸干脆懒懒的躺了下来,第一次露相,竟然是这样一个场面。

    俨然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新任提举大人。

    “仲大人,我们接下来怎么办?”,程默问道:“需要准备什么?”。

    仲逸微微翻个身,懒懒道:“莫要急,晒太阳”。

第631章 初到提举司(中)() 
午后,盐课提举司。

    一套乱七八糟的摆设、怎么说也是个盐课衙门,院内的杂草倒是长得挺高。

    怪不得仲逸要记着晒太阳,就是要与这些花草共沐‘秋风’。

    “下官卑职,见过仲大人”。

    一阵异动后,一群人终于气喘吁吁的来到仲逸面前。

    仲逸微微起身,程默却急忙上前道:“你们不要着急,慢慢来、慢慢说”。

    “仲大人,我们本是带人去迎接你们的,后来一打听您是绕小道,所以就走岔了”。

    说话的人叫王核,是提举司的同提举,官居从六品,个子不高,长得有些发福,是这些人的‘头儿’。

    同提举,这是个颇有意思的职务:到底是等同于提举呢?还是提举大人不在时,他就是提举呢?

    暂且,就当是个县丞的角色:县令不在时,他最大。

    之后便是副提举姜军,从七品,此人长得高高瘦瘦,一点与他的名字不相符——将军(姜军)。

    在程默看来,这个叫王核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副提举’。

    至于姜军嘛,可以算作二副,这样是不是更贴切些?

    二人一侧还有一个年纪更长者,他的名字叫蔡一书,是提举司的吏目,主管文书、杂务之类,是这些人当中年纪最高,但是品阶最低的——从九品。

    有品阶的就是这三人,他们也将是仲逸在盐课提举司的同僚,如同在翰林院的费思应等,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

    同提举王核再次说了一句:“仲大人初次上任,我们接待不周,着实有些说不过去,晚上在城中酒楼摆一桌,为仲大人、仲夫人接风”。

    如此一说,他身后的副提举姜军、吏目蔡一书微微点点头,没有再言语。

    这场面确实有点尴尬,若论年纪,这些人都比仲逸大了许多,但偏偏就是这位年轻的仲大人坐镇盐课提举司,是这里的提举大人。

    “诸位大人不必多礼,走小路本就是本官之意,想来本官初来乍到,那些盐商、灶户(盐户)万一都要来个迎接仪式,那我提举司衙门不就要乱套了?”。

    仲逸笑道:“该去的地方本官已去过,该拜会的也都拜会了,今日在场都不是外人,我们日后就要一起共事了,本官初来乍到,还要请诸位多多帮衬才行啊”。

    出了京城,离开翰林院,仲逸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第一次不可避免走上了这样的路、说起了这样的话。

    入乡随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噗嗤”,像是‘放出来’的一阵笑声,很短暂的那种。

    “盐商一般不会大张旗鼓的来衙门,当地的灶户嘛,那里懂这些?他们不会知道的”。

    同提举王核面不改色道:“都是下官们失职”。

    程默欲上前,仲逸却狠狠瞪了他一眼。

    再看看一旁的杂草,还有一些废弃的木车、马具,甚至与农具,这哪里像个衙门,分明就是自己在京城的诚信堂、杂货铺后院嘛。

    都这样了,当地百姓能‘欢迎’这位新来的仲大人吗?

    “哎,后面那两位大哥,你们不要站着,坐下说话”。

    仲逸强压不悦,向最后面的两名中年男子说了一句。

    片刻后,两把才被‘祛尘’的木椅搬了过来,那二人还要推辞一番。

    “说说吧,还等着仲大人一一问才行吗?”,程默使劲向木椅前推了推,开始嘟囔起来。

    哦,那二人急忙转过身来,其中一名男子朝仲逸拜道:“属下刘通,是提举司的库大使,见过仲大人”。

    库大使一职在明朝之前就有,大明的布政使司也有同样的称谓,为从九品。

    不过,盐课提举司的库大使却未入流,管官库、杂役。

    杂役,看似没有太多明确的差事,但往往可做的却很多。

    只因他们二人未入流,只能默默的站在那里了。

    “启禀仲大人,小的大可,是咱们提举司的库副使”。

    说话的人叫肖可(小可),只因他长得敦实、憨厚,有些显老,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大可’。

    先前有个姜军(姜军)的副提举,这里又来个肖可的库副使,却被称为大可,真是人不如其名——名不如其实。

    不过,仲逸对这个大可的印象倒是不错,他是个实在人。至少在说话时,没有虚头巴脑、阴阳怪气。

    “大可,在仲大人面前,休得放肆,好好说话”,一旁的同提举王核提醒道。

    大可望望仲逸,再看看王核,支支吾吾道:“王大人,你也不是叫小的‘大可’吗?那就是个名字,以后仲大人也可以这样叫,反正大家就这样叫”。

    “哈哈哈”,一旁的副提举姜军、吏目蔡一书不由的笑出声来。

    “好,像个爷们,大可,本官记住你了”。

    仲逸起身道:“大家就算见过了,朝廷的印信你们也都看过,本官就不多说了”。

    “是是是仲大人的威名,下官们早有耳闻”,同提举附和道。

    这么一说,程默便站不住了,他自告奋勇上前一步。

    ‘你们都听好了,我们仲大人,出身翰林院,在庶吉士不到一年,便奉旨去保定府博野县督办一桩命案,后擢升为翰林院编修。当年鞑靼军犯我,仲大人与鞑靼首领谈判’。

    众人瞪大了眼,程默却越发说的起劲:“后来,因咸宁候仇鸾怯战,仲大人奉旨去大同核查升为翰林院侍读去年南下抗倭,妙计歼敌数万成为侍读学士,今年北上北征,全歼鞑靼八万之敌”。

    程默讲的绘声绘色,却见仲逸已缓缓起身离去,众人听的入神,目光几乎全在程默身上。

    这种事儿,绝不可能胡说,但众人还是愕然许久。

    库副使大可听的入神,如同听书一般

    这些年,程默在翰林院可不是白呆的,这一幕,他早就琢磨好了:这个盐课提举司的前任锒铛入狱,仲大人务必要立威,谁也不能阻挡。

    至于仲逸之前的那些经历,即便现在不说,这些人迟早也会打听到,谁还在京城没有点门路?

    既是如此,索性就给他们个下马威。

    这些人若都是善茬儿,衙门岂会如此杂乱不堪?

    他这个跟班,绝对是天下最忠心、最称职的跟班。

    库大使刘通急忙上前笑问:“这位小哥,该怎么称呼?”。

    咳咳,程默双手后背道:“在下叫程默,之前一直在翰林院、一直跟随仲大人左右”。

    这洒脱的姿势,见识就是‘程大人’了。

    “那请问程先生,待会儿怎么安排?”,同提举也只得先崇拜他一番。

    程默稍顿片刻,而后郑重其事道:“仲大人说了,你们在不是那个什么酒楼设宴,那咱们就去呗”。

第632章 初到提举司(下)() 
傍晚,大街闹市。

    在同提举王核的指引下,仲逸与众人来到酒楼前。

    同行的,还有副提举姜军、吏目蔡一书。

    库大使刘通、库副使大可托词有事要办,直接从衙门道别。

    程默去后院向仲姝通禀一声,结果得到三个字的答复——知道啦。

    对仲逸而言这已不是第一次,至少,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求之不得的场面,但仲姝是绝不会去的。

    离京之时,陶雯儿再三央求:宋洛儿有桂儿陪着、袁若筠有莺儿陪着,唯独仲姝姐一人,她应该做这个‘随从’。

    以陶雯儿非凡的见识,也只有仲姝能‘降’的住。

    来京城后,虽说她与仲家三位夫人几乎天天见面,但真正给予她指导、教诲的,也只有仲姝一人。

    以陶雯儿的秉性,或许就是天生有为凌云山弟子的潜质。

    对此,仲逸曾打算请示师父,但就目前而言,她能陪着师姐也是极好的。

    一轮明月出,夜色洒满街,正是饭点,街上行人还不算少。

    运发大酒楼,很气派的一家酒楼,仅是从外一看,就不难发现:这应该大理城中最‘豪’的一家。

    “提举大人、姜大人、蔡大人,里边请”。

    才迈进酒楼大门,却又一名掌柜模样的人满脸笑容的出来迎接,看上去与他们很熟悉的样子。

    见到一身布衣的仲逸,那人微微一愣,而后继续满脸开花。

    他称呼的提举大人,说的正是王核,仲逸初来此地,又在衙门换过衣衫,自然无人认识。

    这个‘同提举’,还真把自己当提举大人了。

    熟门熟路,仲逸在众人的指引下,缓缓向二楼走去。

    一个硕大的包间,足够的敞亮、十足有面儿。

    “诸位大人,我们东家正在里面候着,小的就不进去了,饭菜皆已备好,马上就好”。

    那掌柜模样的人再次低头哈腰,轻轻打开门。

    片刻后,门被再次关上。

    进入酒楼后,没有看到一个前来吃饭的客人,甚至连店小二都难见几个。

    难道,是有人提前包场了?

    程默暗暗盘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