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略- 第3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初在蠡县时,他们就认识宋洛儿的老父宋博仁,宋家的失窃案还是仲逸主办,李序南参与过。而两人的婚礼,也是正是由樊文予主持。

    “不是洛儿我有意要怠慢两位大人,就冲你们在蠡县的交情,又恰逢李大人刚从西北回来,恐怕今晚这顿酒要喝出些时辰了”。

    宋洛儿指着门外道:‘大家都不是外人,可人家雯儿还是个孩子,二位大人就多担待一些’。

    如此一说,樊文予和李序南立刻起身道:‘多谢弟妹的体谅啊’。

    四人中,樊文予品阶最高,宅院规格自然能好些,家眷也不在身边,是个难得的好去处。

    宋洛儿所虑甚是:莫说喝酒喝到半夜三更,就是这说话声,也吵得够呛。

    只是仲逸再次回到府上时,又不知道是何时了。

    好在有丫鬟桂儿和陶雯儿陪着,宋洛儿果真够善解人意的

    夜幕下,樊府。

    屋子挺大,摆设也很齐全,一张做工不错的圆木桌,桌上一道道不错的下酒菜:酱肉、凉拌菜、鸡爪、花生米。

    ‘这壶酒老兄我一直藏着,二位兄弟来了,今晚务必要喝光他’。

    主位之上,樊文予开始分酒,瓷质不错的酒坛,再看看不大不小的酒杯,今晚怕是一时半会结束不了。

    “老规矩,先干三个”,此刻,樊文予俨然成了‘酒倌’。

    眼下,盐务之事闹得沸沸扬扬,这也将是他们三人今晚主要话题。

    刚从辽东归来的仲逸、从西北榆林府奉旨回京的李序南,他们二人对此并不熟悉,还是要身为‘老大’的樊文予开始。

    “二位贤弟,你们一个在知府任上,一个在翰林院,虽说远的远了些,清闲的清闲了些。但知府是一方父母,只要干的好,他日前途无量。而翰林院本就对仲老弟的脾气,否则,他的才学如何施展?”。

    酒才过几巡,樊文予说了一大通,就似乎有些醉意了:“不像为兄我,天天窝在都察院,和那些个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同僚在一起,就想着上折子弹劾别人,都是得罪人的差事,何时才是个头啊”。

    李序南与仲逸相视一眼,二人谁也没有言语:这是樊文予的惯例,每次喝酒前期,总喜欢感慨一番。

    其实,一觉醒来也就大多都不记得了。

    “你们刚回京,或许已经听说了,最近朝廷正在整顿盐务,为兄想谋个差事”。

    见二人不言语,樊文予一本正经道:“二位兄弟有何高见,替为兄出个主意”。

    李序南惊道:“樊兄,你不会真想做盐官吧?”。

第627章 在家千日好(中)() 
说起盐务,各朝皆是颇为重视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就提出盐铁专卖制,这也是后来多年的惯例。

    汉朝初期,曾开放民营,但经营盐铁的商人之富堪比王侯。汉武帝迫于压力,根据大臣桑弘羊‘笼盐铁’的建议,再次将盐铁的经营收归朝廷、实行专卖。

    之后,各朝关于盐铁之策虽有些许不同,也有部分放开,但尤其对盐专卖制则一直保留下来,至少是主要措施。

    为何?因为盐课的收入高啊,特别宋元明朝以来,几乎成了仅次田赋的第二大税赋来源。

    到了大明一朝,说起盐务,就不得不提‘开中法’,具体到盐引,也就是盐钞制度:商人向偏远驻军所在地运送粮食,之后向当地衙门换取盐引,之后在产盐地取定量的盐,再到指定区域销售。

    说白了,这个盐引就是取盐的凭证。

    没有盐引这东西,在朝廷专营的前提下,你是无法拿到盐的,有了盐引再到产盐地,将盐运到指定的销售区域,在买价与卖价中间的差价,就是利润。

    盐务制度相当复杂,尤其在执行过程中,会有很多变相方式来盘剥商人的利润,而商人为了赚钱又不得不再次抬高卖价,最后便将这些全部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盐商有钱,多年以来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传奇:一桌多少多少银子的饭菜,一只多少多少银子的酒杯,甚至于玉床、金佛、珊瑚树等不可思议之物。

    有银子了就得花,花的太过了反倒没意思:银子似乎就不是银子了

    这也就是好多人之所以盯着盐官的缘故,那是一个肥的流油、美得冒泡的差事,做梦都能在金山银海里笑醒来。

    樊文予这么一说,仲逸与李序南还是多多少少有几分惊奇:毕竟是个好差事,但往往被很多人都盯上的美差,也同样是一个很危险的差事。

    这一点毋庸置疑:看看最近被关进大牢的盐官,再看看皇帝苦心整顿盐务就能看的出来,这个位置也不是那么好坐的。

    三人共举杯,坛中酒还剩大半,每天的晚饭时,李序南和仲逸几乎是个‘素食者’,那些酱肉、鸡爪几乎连动都未动一下。

    这个话题开启,怕是这些酒菜就要所剩无几了。

    “眼下,就盐官而言,有都转运盐使司的都转运使、从三品,还有盐课提举司的提举从五品,还有都察院出的巡盐御史”。

    喝到兴头,樊文予也开始切入主题:“不同的是,前两者是地方衙门,后者实际还是都察院的。目前而言,只有两名都转运盐使和三名提举司提举空缺”。

    此次整顿力度确实够大:这样的开缺,着实不多见,后来樊文予解释:其中有两人确因年纪缘故,到了告老还乡的年纪,这才似乎更合理一些。

    樊文予目前官居正四品,显然只有从三品的都转运使更适合他,其他职务都没有他目前的品阶高,自不用考虑。

    当然,若是他同样以四品衔领巡盐御史倒也能说的过去,但显然这不是他的初衷。

    这位樊大人,是想外出京,再到地方衙门了。

    这无可厚非,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本就在情理之中,作为三人的私交,理应支持。

    可是,如何支持呢?就凭李序南从四品、仲逸的从五品吗?

    “樊兄,这恐怕不是一般臣子能说的上话,我一个外任,即便之前在户部主事任上那些交情,也没有超过四品的”。

    李序南是个实在人,向来以书生气重,他不喜攀附,更不愿多走门路,当时去榆林府完全是一个巧合,但没想到却成全了他一桩心愿:远离京城,反倒清静了许多。

    这个忙,李序南还真是帮不上。

    仲逸笑道:“樊大哥,莫说别的,在别人看来,我最大的靠山就是原礼部尚书袁大人,可你们二人心中再清楚不过:兄弟我何时在公事上有违背规制的?”。

    显然,在李序南和仲逸看来:这个帮确实帮不上,也不能帮。

    否则,未必是为他们的樊兄好。

    相反,有可能就此害了他:看看如今那些锒铛入狱的,就知道盐务这一块的事儿,有多复杂了。

    身为故交,樊文予对仲逸和李序南的脾气秉性,也是再熟悉不过的,只是他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别的不说,朝中谁不知仲老弟最大的靠山:压根就不是你的老岳丈,无论先帝,还是当今圣上,那才是你最大的靠山’。

    樊文予笑道:“此处就咱三人,你们说说:若是说通了当今圣上,此事能成否?”。

    咳咳,李序南一阵咳嗽,仲逸也不由放下筷子,二人眼睛瞪得老大:樊大哥,你这不会是说真的吧?

    樊文予点点头:是的,为兄就是这样打算的。仲老弟身在翰林院,之前又在裕王府侍读,与当今圣上有这层交情,定能说的上话。

    他特意说道:“况且,你刚从漠北、辽东回来,圣上定会召见于你,到时说起眼下盐务之事,替为兄说几句好话便是”。

    见李序南在一旁呆笑,樊文予转头道:“还有李老弟,刚从西北榆林府回来,你在当地做的那个探索成效不错,到时万岁自然是要召见你的,没准万岁一高兴,你就趁机能替为兄说句话了”。

    连这都想好了,李序南与仲逸相视一眼,而后异口同声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樊大哥,这可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啊”。

    说归说,他们二人还是坚决不同意:面圣的机会确实有,尤其仲逸,单独与朱载垕见面或许就在几日后,也会说道盐务之事,但樊文予所请,断断不能答应。

    他们三人都是来自蠡县,这一点,朝中不少人早已知晓,若是此时仲逸举荐樊文予,李序南再一起凑热闹,这动机也太明显了点吧?

    到时,定会招来众臣猜忌,更因此而让皇帝朱载垕有所不满。

    “别的不说,先把这坛酒干了”。

    这是一个痛快的决定,对他们三人而言,无论今晚说过什么,第二天便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第628章 在家千日好(下)() 
次日、林府。

    师兄林宗武从漠北归来后,再次得以朝廷嘉奖,虽然目前品阶未变,但更进一步势在必得。

    “他现在做这个京卫指挥使司的四品指挥佥事时间不长,听说等过些日子要做指挥同知,那可是从三品呢”。

    见到仲逸后,林姚姚便向仲逸说起了林宗武的‘前程’,也算是向他报个喜。

    林姚姚的叔父林啸义,当年做山东济南卫司指挥使时,也就是三品衔,她对这个职务印象格外深。

    仲逸连连点头:看样子,皇帝朱载垕是有意将师兄作为——京卫指挥使司指挥使来安排的。

    虽为三品,这个指挥使的分量可远比其他的三品重要多了。

    这或许也是师兄最大的心愿所在。

    不过,如今他还只是个四品的指挥佥事,到指挥同知再到指挥使,中间还是有些距离,其中难免耗费心智,但愿他能沉得住。

    幸好有阿嫂林姚姚:善解人意、举止得体,有林啸义的耐心教导,她更能做到处事不惊,难得一个会读书写字的大方女子。

    “阿嫂,这是一些布匹,还有稀罕物件,给你和小侄子的”。

    仲逸正说着,不由的四下张望,找寻着师兄的‘大公子’、一岁多的小侄子。

    林姚姚笑道:“姝儿经常过来帮忙照看小看,现在两个人熟的不得了,正在后院晒太阳呢”。

    末了,她打趣道:“是想看小侄子呢?还是想早点见到姝儿?”。

    仲逸尬笑:“离京快半年了,小家伙长高了吧?”。

    今日天气不错、天朗气清,后院十分安静,一张小摇椅,仲姝正给小宝哼着小曲,小家伙听的很入迷,就快要睡着了。

    “师姐”。

    仲逸感觉一阵心跳,多年的习惯,关键时刻还是改不过来。

    “你洗手了吗?就摸?”。

    见仲逸的手就要放到小宝额头,仲姝突然来了这么一句,吓得仲逸急忙收起才落下的手,下意识再落到自己头上。

    林姚姚上前一步:“早就洗过啦,逸儿可是翰林院的侍读学士,十足的文官,不像你师兄,整天舞枪弄棒的”。

    林姚姚娘家人远在山东济南府,林宗武大多时间都在衙门,帮忙照顾小宝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仲姝身上。

    为此,她乐此不彼,好在师兄家各种书册多。

    “今日天气不错,我好好做几道好菜,你师兄早就向衙门说好了,很快就能回来啦”。

    林姚姚向仲姝递个眼色,之后便缓缓向厨房走去。

    后院风景不错,小宝正在闭目养神,似乎对眼前这位大明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叔父并不在意。

    “这小子有出息,只是不要像师兄的脾气就好”。

    见了自己的夫人,仲逸反倒觉得有些不自在。

    搬把椅子,默默的坐到了仲姝身边。

    “翰林院,去过了?”。

    “嗯,去过了”。

    ‘面圣呢?漠北、辽东之行,皇帝还满意吗?’。

    “还算满意”。

    “筠儿妹妹、洛儿妹妹都见过了?”。

    “见过了,筠儿回了袁府,洛儿要到穆一虹那里帮忙”。

    ‘嗯’。

    仲逸上前轻轻拉住仲姝的手,微微说了一句:“师姐在,我省心多了”。

    仲姝笑道:‘对你来说,这很难吗?’。

    从辽东归来,仲逸似乎感觉要与京城有些脱节了,先是穆一虹的一番对话,差点让他无话可说,后来樊文予说的那件事也苦于无处下手,这一点都不像他之前的风格。

    “有师姐在,什么都不难”,仲逸终于能懒懒躺了下来,两眼望着大大的太阳,似乎一点都不刺眼。

    “漠北、辽东之事,并非一日可成,而你当初意外到那个世界,似乎离我们还很远”。

    仲逸轻轻抚额道:“今日来师兄这里,阿嫂和小宝才最关键,别的就不说了吧?”。

    仲逸反问一句:“我倒是可以做到,可等师兄回来,怕是又免不了说起,眼下朝廷因为盐务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在京卫指挥使司,师兄岂能不知?”。

    仲姝点了一句:“此刻,师兄不还没回府吗?起码要到傍晚了吧?”。

    仲逸坐起身来,重重点点头:“对,现在就只有我们二人,还有小宝”。

    呵呵,仲姝摇头道:“你放心,不到一个时辰,小宝保证给你一个惊喜”。

    看看一旁叠放整齐的尿布,二人不约而同笑了。

    有师姐在,整个天空都是亮的

    果真是师兄弟,林宗武回府后第一句问的就是:“听说你面圣过,朝廷整顿盐务之事,万岁怎么说?”。

    一张圆桌前,林姚姚备了满满一桌酒菜,都说武将离不开酒肉,但除了酱肉和烧鹅外,大多还是素菜,顶多半荤半素。

    这是他们一起吃饭的‘惯例’:主要考虑道仲姝和林姚姚。

    小宝还是比较配合,饭后自己主动提前进入梦乡,管他四品指挥佥事的爹,还是从五品侍读学士的叔父,目前对他都没有什么吸引力。

    “方才我们都说过了:吃饭时不谈朝事,饭后你们随意”。

    林姚姚向林宗武说道:“逸儿与姝儿近半年未见,你们师兄弟二人也不能只想着喝酒,尤其逸儿”。

    林宗武接过碗筷,大笑道:“既然这样,我用完饭就回衙门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