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略- 第3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或许,这也正是师父凌云子刻意说出那番话的缘故。

    木亭之事已经终结,密道也是如此,折腾来折腾去,双方议定:最后谈判的地方,还是这个地方。

    此处已经是一种耻辱与阴谋、较量与争锋的象征。

    不过这次鞑靼方面没得选,正如铁吉台不愿做这个谈判代表是一样一样的。

    毫无意外,大明朝廷毅然决定由翰林院侍读学士、监军仲逸作为谈判代表,而且朝廷给了他很大的临机专断之权。

    这个‘临机专断’有多大?只要无损大明的利益与国威,他都可以做主,而且大明朝廷也都支持他的决定。

    仲逸‘受命’以来,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选择此处为谈判之地,鞑靼方面没得选。

    之前,林宗武派人搭了一个帐篷,铁棍作为支架,可以最后只留下一块硕大的顶棚作为遮阳,其余地方皆是‘四通八达’。

    要知道,这个铁吉台号称‘能文能武’,一旦将他们二人单独隔离起来,明显是对仲逸这个翰林院的‘文官’不公平的。

    至少,在明面上是如此。

    关于双方的随从,依旧当初与魏申的随护‘规格’:除铁杆跟班程默外,英勇千户所和锦衣卫各自派出高手,总共十人,皆是忠勇之士。

    不多不少,铁吉台也带了十名随从,全部是骑兵,连同他在内,总共十一人、十一骑,算是最快的方式了。

    这样的谈判,连程默觉得都是异常的轻松:仗都打赢了,谈判自然势在必得。

    从当初东南抗倭与倭贼谈判,再到漠北数次与鞑靼谈判,连同昨晚在南城门‘文武比试’,程默已完全相信一点:没有人可以战胜他心中最敬仰的仲大人。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好仲大人的安全,这一点程默更是自信不已:无论单挑还是群殴,鞑靼方面的那十名骑兵,绝对不是他们的对手。

    此外,还有他这个不算高手的‘高手’呢,程默觉得:不管铁吉台多厉害,至少在关键时刻,自己可以冲上去,那怕是替仲大人档上一刀呢。

    多次领略过大场面,程默的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而且难能可贵的做到了——临危不乱。

    那把‘大伞之下’早已摆好两张木椅,一旁的小桌之上放好茶水。仲逸与铁吉台相对而坐,他们的身后,是各自所带的随从,俨然一副谈判的架势。

    “嘣”一声清脆的响声,铁吉台打开酒壶,他首先开始痛饮起来,桌上的茶水似乎与他无关。

    仅仅一夜,他似乎老了许多。

    这个行为怪异之人,往往会在两种时刻必须饮酒:特别得意的时候、特别糟糕的时候。

    仲逸稳稳落座,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仿若在欣赏着不远处的胡杨林美景。

    左右随从个个站的笔直,他们对此并不惊讶:这两位大人,经常都是‘不按常理出牌’,这点小小的举动,完全不算什么?

    “你赢了”。

    良久之后,铁吉台放下酒壶,长长叹道:“自古胜王败寇,谈判终究是其次的,还请仲大人说说,我们该如何谈?”。

    与魏申的脾气秉性不同,只要让他不死,他还会极力的最好将功赎罪的事情,但铁吉台就不一样了:他是宁愿死,也不愿做这个谈判代表。

    他是个可怜的人:想死都死不了的人,这是鞑靼大汗的命令。

    在得知自己的‘临机专断’之权后,仲逸早就想过此次谈判的场面,同时对于日后的结果,他也做了多种假设。

    “之前本官说过,黄沙城要驻守我们一个卫司的人,也就是五千多人、东沙城驻守一个千户所的人,这些人的粮草供给全部由南边的都司和当地县衙供给”。

    仲逸继续道:“你们所有兵马后撤三百里,不得再南下。当然朝廷有旨意除外”。

    “就这些?”。

    铁吉台似乎有些惊讶,缓缓放下了酒壶。

    他惊讶不是仲逸的条件,而是惊讶于仲逸的‘临机专断’之权。

    “当然,朝廷会为你们另行择取草地以供牧马,否则后退三百里,你的牧地该不够用了”。

    仲逸笑道:“东北一带,那里有很不错的草地,水源也很方便,就在那里选一块吧”。

    “这个?”。

    铁吉台有些疑惑的看着仲逸,却一时品不出其中的玄机,他又不能不说话,否则谈判便陷入‘僵局’。

    “这个,我得要回去请示大汗才行,现在无法答复你”。

    仲逸缓缓起身,不慌不忙的样子:“请示去吧,不过,他肯定会同意的,否则我们会不停的增兵,不停的向北打去,一直到你们无路可退为止”。

    程默见仲逸已转过身来,他急忙迎了上去。

    这谈判,确实挺快。

    “仲大人留步,留步”。

    铁吉台似乎想到了什么,急忙挽留道:“既然本将做了谈判代表,自然会争取促成此事,但我还是有一事不明:仲大人是如何得知密道之事的?”。

    “这个,还有那么重要吗?当你躺在地上与那些心腹将领计划着你们的阴谋时,本官就想制止的”。

    仲逸微微收住脚步,随意说了一句:“之前,本官就与林将军商议:想在那片胡杨林中伏兵,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多谢你的那条暗道,让你放松了警惕”。

    铁吉台一阵哆嗦:“这么说,你早就知道了?”。

    仲逸微微摇摇头:“若不是你每日在城外佯攻,本官或许还不会那么快的怀疑。你应该感谢本官,否则等你的密道通向黄沙城时,便是整个密道一片大火,或一片洪水”。

    铁吉台感觉眼前一黑,心口似乎在抽搐,想要说什么,终究还是没有说出来

第581章 该来的终究要来() 
太阳终究会升起,只要过了足够的时辰,月光也会再次洒下。

    春风吹来,令人赏心悦目;夏日的丝丝凉风,竟是难能可贵;秋风扫落叶、那怕一片萧条;冬日的北风呼呼吹来,再冷也得迎风而上。

    时节是如此,时辰是如此,万事皆是如此——而已。

    数日后,鞑靼方面终于有了准信:同意仲逸提出的一切条件。

    这个结果并不出乎意料,正如仲逸之前所说:若是不答应,朝廷还会继续增兵,一直向北开进,直到打的他们无路可退为止。

    不管此言是否可行,但有一个不变的真理:如果你不服,老子就打你,当你打不过老子的时候,一次、两次,除了屈服,再无第二条路可走。

    否则,将你连锅端了,连后退和回旋的机会都没有了。

    令人意外的是,自从那日铁吉台回到大营后没多久便得了重病,后来鞑靼大汗命令驻军大营的将士全部回撤,铁吉台随军北上,没过多久,竟然一命呜呼。

    古有‘诸葛亮三气周瑜’,不管是真是假,大家都这么说,也就流传了下来,至少可以说明其中一个道理:人,真的是可以气死的。

    不管是基于气量小的缘故,还是事关重大,无法承受眼前的事实结果,这样的事即便不会经常发生,但绝不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铁吉台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也是个行动怪异之人,大家之前都这么说,连同此次战事,鞑靼大汗并未说要处置他,但他终究还是选择了气绝身亡。

    这样的结果本身就是一个怪异的举止:他用自己的行动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或许从起初,他对自己的这个‘称呼’并不抵触。

    与众不同有什么不好?

    只是太过极端的选择,往往就要注定太过极端的结局,或许平平常常不会遇到这样的结局,但同样也达不到这样的成就。

    作为对手的一种起码尊重,仲逸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确是沉重的:若是此人的计划之前毫无被察觉,后果真的不可思议。

    连同之后,此人每次快速变换应对之策,铁吉台明显比魏申强多了。

    战事一开,大家各为其主,也就再也没有了其他的选择。

    仲逸一直在想一件事:若是自己有挖暗道的计划,被铁吉台发现,那他又是怎样的应对?还会纠结于阳谋与阴谋吗?

    这个假设已经毫无意义,好多事情往往是没有假设的。

    作为此次北征之战,铁吉台的离去,也算是谢幕的一种总结吧

    林宗武终于接到班师回京的命令:只有三日的准备时间,之后便全部回京等候封赏。

    而也就在这几日,林宗武班师回京之前,朝廷向黄沙城、东沙城派来的一个卫司、千户所的兵马,将会全部抵达。

    作为后方长期供给的保障,南边离此地最近的两个县衙,将专门派人与军营交接此事,朝廷特意为这两个县免去税赋,皇帝朱载垕说的很清楚:只要驻军在,两县的税赋就一直免下去。

    同时,作为自给自足,林宗武与仲逸根据黄沙城的布局,制定了详细的储备和生产计划,像织布、酿酒、铁匠铺、熟食店、兵器库、马厩等,完全可以做到城中自我补充。

    这是黄沙城之前的优势所在,之前的建筑本就基本齐全。

    东沙城只是为战事而建,后来经过多次修建,也基本有了配套建筑,有黄沙城的供给,也算能做到:不出城也饿不死、困不死的状态。

    林宗武回京的时间刻不容缓,尤其是战后,不管胜败,朝廷规定的班师时间绝不能耽误,否则便会引来猜忌,朝中其他文武也会非议,后果相当严重。

    这一点,自古皆是如此。

    按照他们二人之前的计划:仲姝随他先行回京,仲逸只身一人去东北。

    在此之前,早在朝廷旨意下达前,仲逸就曾向皇帝朱载垕去过书信,信中说的很清楚:等战事结束,连同双方谈判结束后,他决定要去东北女真活动的一带‘走走’、‘看看’。

    关于女真之事,朱载垕早就有所重视,这还得益于仲逸在王府做侍读时,二人反复说起过的此事,那个时候朱载垕还是裕王。

    近水楼台先得月,说的一点都没错。

    有了这层关系,仲逸的想法自然能得到皇帝准许,而且还予以支持:派十名锦衣卫校尉暗中保护他。

    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没有人比朱载垕更关心此事,事关江山社稷,他当然愿意让仲逸‘走这一趟’。

    原本林宗武想派英勇千户所的勇士暗中保护师弟,但有了皇帝钦命的锦衣卫参与,自然也就没有参与的必要。

    在众人眼里,仲逸终究还是那个翰林院的侍读学士,十足的‘文官’,长途跋涉,没有高手护送,岂不是要坏了大事?

    先帝朱厚熜临终之前给他的那道旨意:可以到大明任何地方走走、看看,做一个无名无实的‘逍遥王’,到底是什么意思?

    仲逸一直在琢磨此事:除了他本人外,还有谁会知道这道旨意?按朱厚熜当时所说:这道旨意可谓‘孤本’,没有备存,没有登记,只有那个盖大印的圣旨。

    说是免死铁券,除了谋反之类的‘大罪’外,都可免死,但仲逸同样想过:自古持有免死铁券的,能有几个有好下场?

    仅从此事而言,还无法判定朱载垕是否知道此事,因为女真事关北方局势,即便没有没有这道旨意,他照样会同意仲逸前往,或许与朱厚熜的那道旨意无关。

    当然,也或许是有关的:正因为有了他知道了那道旨意,仲逸才可以随意到各处走走,仅是北方战事,他硬是以一个翰林院的侍读,做了监军。

    或许,这一切又都是猜测而已。

    除此之外,作为在翰林院的铁杆跟班,程默自然也是要随他一通前往的。

    有他在,安全倒是其次,必定会有很多乐趣。

    离京之时,仲逸已将女真一带的地形图备好,连同之前仲姝打探到的消息,他应是准备的相当充分。

    该来的,终究还是要来的

第582章 一幅画面() 
“黄沙城的战事,总算结束了”。

    发出这一声长叹时,程默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懒懒的坐在马背之上,再长长伸个懒腰。

    那怕同样的穿山越岭、长途跋涉,换个地儿后,起码连呼吸的空气都不一样:再也不用守城、攻城了

    提起鞑靼,这段时间以来,真是够够的。

    林宗武已带着兵马班师回京,大队人马向南而去。

    根据二人之前商议的结果,仲姝已随师兄一起回京,此刻应该到了北直隶的地界了吧?

    除了程默外,还有十名锦衣卫的校尉负责仲逸的随护,只是他们是在暗中保护而已。

    临行之前,锦衣卫百户南栖原特意将这十人交到仲逸手中,并叮嘱了一句:“这都是过命的交情,这些兄弟非常忠勇,仲大人尽管放心”。

    南栖原这话是发自内心的,不管是基于仲逸与他们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石成的私交,还是此次皇帝朱载垕亲自下旨,他都断断没有怠慢的道理。

    毕竟,在众人眼里,仲逸只是一个翰林院的侍读学士,典型的‘文官’而已

    漠北是初次光临,东北女真活动的范围,也是第一次来,仅是这种新鲜的感觉,足以令人振奋。

    “仲大人,如今是夏日,北方自然清爽舒适,但若是到了严冬呢?”

    程默骑在马背之上,开始杞人忧天起来:“反正偶尔来来可以,若是冬日久呆此处,我是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锦衣卫的十名校尉全部经过乔庄,与他们拉开一定的距离、不远不近的距离。

    在外人看来,一前一后似乎是毫不相干的两路人,但仲逸却不会离开他们视线太久,这是锦衣卫的使命所在。

    “我的默大哥,你是否能想象那样一副画面:冬日里,北风呼呼,穿着像个棉花包,驾着雪橇、抓捕猎物,众人围攻猛兽、涉猎野羊、野兔黄昏后,大家再一起结伴回家,整个天地都是一片白,一副天然的画面”。

    仲逸似乎在憧憬道:“回到家后,还有自己的女人等着你,屋内炭火红红,鲜鲜的饭菜、暖暖的被窝”。

    “还有,平日里你可以挖人参、乌拉草、鹿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