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略- 第3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战事中受伤的将士,根据医官建议:一部分随运送阵亡将士骨灰的兵马南下回京,一部分继续留在军中。

    伤势不重者,经医治后,可在成衣店、熟肉铺、小酒馆帮忙。

    北征以来,将士们的衣衫、伙食,也确实需要改善一番了。

    黄沙城中,随时可战的大明将士七千之余,经过重新部署,已正常防守、换防、执勤。

    根据林宗武部署,城墙之上:负责火炮、弩机、箭楼、瞭望的军士各司其职,城中有固定岗哨,也有来回巡视的流动岗哨。

    城外,无论东西南北,皆有锦衣卫、英勇千户所派出负责打探军情的暗哨,只要鞑靼方面稍有风吹草动,城中可立刻收到消息。

    之前留守在驻军大营的五千兵马,如今一分为二:三千驻守东沙城,两千继续留在驻军大营。

    北征大军初来漠北时,是按两万人的兵力安营扎寨,尽管后来有所收拢,但一些固有的营帐和工事做的很好,可作为战时依靠。

    西沙城先后经过魏申和仲逸下令炮轰之后,如今已面目全非,失去作用。

    据此,黄沙城、东沙城、前驻军大营,三处两城一营,相互作为依靠、相互增援,形成鼎力之势

    日光下,黄沙城中井然有序,有了成衣店、酒馆等店铺,换防下来的将士走在大街之上,少了些两军阵前的火药味,多了几分生活的味道。

    防守规整,军心也就更稳了

    黄沙城的话题渐渐少了许多,眼下大家说的都是即将到来的:仲逸与鞑靼军的谈判。

    按照仲逸的要求:锦衣卫、英勇千户所各自出五人,确切的说是五名高手,总共十人。

    剩下的就是仲逸在翰林院的随从程默,只要仲逸领了差事,程默跟着,也就不足为怪了。

    “仲大人,我都找过了,像‘纵横捭阖’讲的苏秦为纵,张仪为横还有三国时期,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些虽然可能有些不实的之处,但总归是可以借鉴的”。

    一间硕大的屋子,是专门为仲逸这位监军大人准备的,此刻却成了程默‘办公’所用的地方:他趴在桌前,上面摆着纸笔,口中却喃喃细语。

    当初在翰林院时,程默就利用这个便利看过苏秦、张仪的故事,也曾在天桥底下听说书人讲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篇章’。

    “仲大人,我只能凭借记忆写了,谁让这里是军营呢?不像我们翰林院的书那么多”。

    见仲逸走了进来,程默竟有些内疚道:“可惜记住的不多了,哎毕竟还是认得字少,能写出来多少、就写多少吧”。

    仲逸愕然,不由笑道:“你这是在‘写书’吗?为何突然有这样的想法呢?”。

    程默边忙边答道:“这不?你马上要与鞑靼谈判了,我搜集一些关于谈判的典故,以仲大人的才学,自不用说,到时来他个‘语出惊人’,那当是如虎添翼,一展我大明之威”。

    仲逸这才明白过来:“我的默大哥,你说的那些,我之前也是看过、听过的,何须你老人家在这里劳心伤神的?快点收拾东西,准备出城吧”。

    “这还要说?都收拾好了,这是我份内之事嘛”。

    程默向墙边努努嘴,再次说道:‘那不一样,像你们科举出身的文官,学的东西太过正统,也有些刻板、拘束,不像天桥说书的,可随意一些,也可以调侃,甚至添油加醋,但那样往往就更精彩多了’。

    仲逸重重点点头,对他简直佩服的不行: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真的用不着

    黄沙城、北城门,数名锦衣卫校尉、英勇千户所军士策马而出,紧随其后的便是仲逸和程默。

    “仲大人,林将军在前方为你送行”,才走一会儿,果真看到师兄林宗武站在那里。

    不就是去谈判嘛,怎么弄得如此隆重?

    “林将军,身为主将,怎么亲自出城了呢?使不得、使不得”。

    有外人在,师兄弟间还得客套一番:“本官只是奉朝廷之命前去谈判,不会有事的”。

    林宗武端酒道:“仲大人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将士们都等你的好消息,提前喝一杯庆功酒了”。

    北门外十余里处,鞑靼方面参与谈判的人已抵达,以魏申为首,身后也是十余名的护卫,再无多余的人马。

    这一点倒是与仲逸有些相像,魏申也不喜欢大张旗鼓、虚张声势:对手与对手的感觉。

    “魏大人,他们就要就到了”。

    一名鞑靼军士向魏申禀道:“除仲逸外,有十名护卫、一名随从,再无一兵一卒”。

    魏申轻轻点点头:“嗯,是他的风格”。

第557章 城外谈判(下)() 
一片宽广的空地,是个赛马的好地方。

    天空有阴云,正好挡住了烈日,倒是凉爽不少。

    继续向北而去,远远可见一片胡杨林,若是林中藏有飞禽走兽,这里还是个骑射狩猎的好地方。

    平地而起,一座孤零零的木亭,似乎生生从别处搬过来的,就像西沙城与东沙城只为战事而建一样,这座木亭就是为双方的谈判而出现的。

    得知双方要谈判后,魏申便命人打造了这座木亭,原本都是成品,再用木楔、铁钉组装而成。

    亭下有一套石椅石桌,算是很好的诠释了‘此处还是有温和的一面’:围桌而坐、品茶谈笑。

    谈判地点是双方所选:既不能在大明军中,也不能在鞑靼营中。虽是两方中间一块空地,但魏申准备的还是很细致入微了。

    是个有心人

    一阵熟悉的马蹄声,熟悉的身影渐渐靠近。

    仲逸缓缓下马,魏申早已起身相迎,二人开始一阵寒暄:

    “仲大人,一别数日,别来无恙啊?”。

    “魏大人逢凶化吉,可喜可贺啊”。

    “常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都是托仲大人的福,作为回报,魏某今日定有惊喜,先请仲大人用一杯浊茶吧”。

    这个“浊茶”二字用得好:一种‘浊酒’的感觉。

    谁让漠北这一带风沙大呢?

    木亭北侧数十米外,十余名鞑靼护卫站的整整齐齐,看样子都是高手。

    魏申示意仲逸入亭而坐,仲逸自然懂得其中之意。

    “兄弟们,你们在一侧候着,顺便给马儿饮点清水”。

    仲逸随便这么一说,身后的护卫立刻明白:鞑靼军士没有紧跟在魏申身后,他们自然也没有必要跟在仲大人身后。

    “你,不要看我,我誓死与仲大人在一起,他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程默见魏申望了自己一眼,立刻不由分说道:“莫说在这里,就是在我们京城翰林院,那也是如此,就是仲大人的跟班”。

    魏申摇头,笑而不语。

    仲逸则回过头轻轻说了一句:“你也到那边去,和他们讲讲当年在天桥下还听过的那些故事”。

    犹豫片刻,程默耸耸肩,一脸无所谓的样子:“那倒也是,北征以来,我们连连攻下三座城池、歼敌无数,倒是可以讲讲,我回去给他们讲”。

    这反应速度,简直了,那些纵横捭阖、舌战群儒的书没白看。

    “你说什么?”。

    为首的鞑靼军士作拔刀状:“大胆,到底是谁来谈判?”。

    “放肆,谈判,还是动刀?你是从黄沙城逃出来的吧?”,一名锦衣卫总旗上前一步道。

    魏申急忙转身,向身后的军士制止道:“无妨、无妨,这位小兄弟还是蛮可爱的”。

    仲逸微微摇摇头:“呵呵,魏大人的手下还是个急性子,天气热、火气大”。

    再看看程默,已来到大明军士一起,嘴里似乎还在念叨什么:“连你们的阿帖木尔都被俘了,若不是仲大人为了大局着想,你们还能在这里说话”。

    片刻后,木亭外早已备好的柴火,上面架一个小水壶,壶嘴已经开始冒着阵阵热气。

    若非今日阴云的天气,这‘热茶’还真是让人有点——汗颜。

    “仲大人,请”。

    魏申举杯提议道:“以茶代酒,我们品的就是一种清香,也为此次谈判定个基调:但愿我们日后就像茶水一样清淡、平静,而不是烈酒那般,容易上头”。

    仲逸微微点点头:“是的,魏大人所言甚是,实不相瞒,自从魏大人离开东沙城后,虽没有多少时日,仲某时常觉得有些孤寂,经常一个人独饮、饮茶”。

    是的,在东沙城时,魏申是以俘虏的身份与仲逸一起喝茶的。

    从数年前在京城第一次谈判时,二人之间也不算是陌生。更何况此次北征以来,更是见过很多次面。

    既是‘老熟人’,多少知道一点对方的脾气秉性,多余的客套也就不用再兜圈子了。

    “仲大人,咱们明人不说暗话,魏某此次只是受大汗所派,就是想问一句:黄沙城、东沙城,贵军何时撤出?”。

    仲逸:低头不语,手中的茶杯晃来晃去。

    一个细微的眼神,魏申立刻再次笑道:“当然,我们此次战败,自是要主动请和的,也会每年定期向大明朝廷进贡,只是还望能开通边境贸易”。

    “谈判得来的东西靠不住”。

    仲逸再次想起了这句话,他心中再清楚不过,关于北方的战事,尤其鞑靼,在几年之后,大约就是隆庆四年到五年的样子,会有一个‘隆庆议和’。

    根据那个议和的结果:大明朝廷册封俺答为顺义王,允许他每年用马匹进贡,朝廷赏赐同价的丝绸等物品,每年在大同关外开市、贸易。

    之后所发生的事儿,在他脑中徘徊许久:从那以后,大明北部边防从宣府到嘉峪关的战事已基本结束。贸易的展开刺激了商业的发展,也给大明带来了税收、马匹。

    随着朝廷的赏赐越来越大,而鞑靼进贡之物质量并没有保障,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下,大明的将士适应这种态势后,再难做到‘一声令下、一马当先’。

    出尔反尔,不能太轻信

    突然间,仲逸似乎觉得此次谈判并未想象的那么简单:鞑靼方面,另有所图。

    再看看魏申身后的鞑靼军士,不知何时起,已纷纷向自己这边投来异样的目光,虽是直视,但眼神中似乎暗藏着一种复杂的东西。

    “魏大人,本官原以为你是个厚道的人。至少,在大是大非面前,是个聪明的人。现在看来,是本官想错了”。

    放下茶杯,仲逸起身而立,他身后的大明军士立刻警觉起来,程默早已攥紧拳头。

    “西沙城被毁,我们将会向东沙城派一个千户所驻守,粮草、马匹等,由当地驻军负责,不劳你们费心”。

    仲逸一字一句道:“至于黄沙城嘛,我们要派一个卫司,也就是五千之余的兵马常年驻守,城内还会有跑马场、铁匠铺、兵器库,甚至酒馆等,这是最起码的”。

    咳咳,魏申一阵喘,脸上如同抽搐一般,很短暂的神情。

    天空阴云密布,平地起风,风声越来越大。

    “仲大人,既是如此,看来,现在还不是谈判的最佳时机”。

    猛地起身,魏申将手中茶杯摔得粉碎。

    之后,似乎是那些鞑靼军士得意的笑声

    “仲大人小心”。

    程默瞪大了眼睛,却见前方的木亭一阵晃动,他身后的大明军士立刻拔刀而出,冲了上去。

    “轰隆”,一阵巨响,整个木亭突然下沉,仲逸与魏申瞬间掉了下去

    北侧的鞑靼军士挥刀扑了过来,大明军士立刻迎敌而上,厮杀在一起。

    程默从马匹上取出长刀,转身之际,却见方才的木亭已无影无踪,只留下平地一块

第558章 我高估你了() 
依旧是那块空地,但木亭不见了,仲逸与魏申也不见了。

    一阵激战后,鞑靼军士向北逃去,程默与锦衣卫、英勇千户所的军士追了上去。

    才走出不远的距离,只听正北方向的胡杨林中一阵异动,之后便是大股的鞑靼兵马冲出。

    “码的,这些王八蛋,果真有伏兵,大家先回撤,回去再说”。

    那名锦衣卫总旗跨上马背,向众人说道:“林将军在南侧早有部署,大家不必担心,敌军不会追上来的”。

    果真,鞑靼兵马在呼喊一通后,并未向南而去。

    “仲大人,是我没保护好你”。

    程默再次转头,声音早已哽咽,他将仲逸的坐骑牵好,无奈的向南而去

    黄沙城北门外,林宗武与英勇千户所的将士已候在那里,见到程默等十一人归来后,众将士这才纷纷调转马头,回了城门。

    “林将军,小的有罪,是死罪,没有保护好仲大人,请将军责罚”。

    回到城中,程默向林宗武跪拜道:“仲大人是被人暗算的,请将军下令出战,救回仲大人”。

    “请将军下令,救回仲大人,我等愿舍命前往”,一旁的锦衣卫、英勇千户所军士立刻回应道。

    微微点点头,林宗武慢慢说道:“此处并无外人,本将也就实话实说了,仲大人临走之时就曾叮嘱过:‘一旦此次谈判遭遇不测,请黄沙城所有将士不要轻举妄动,更不能贸然出兵’”。

    林宗武特意说道:“鞑靼方面言而无信,仲大人早有预感,他再三叮嘱:一切以大局为重,鞑靼或许会制造一些事端来,但绝对不会轻易出差子”。

    这时,在下边的程默嘀咕道:“那么大一个木亭,整个都陷下去了,仲大人一介书生,岂能受的了?”。

    自从仲逸到了翰林院,程默一直跟随左右,二人处的不错,当此之时,他情绪有些过激,也在情理之中。

    “鞑靼方面,那个魏申,不也是个文官吗?”。

    林宗武安慰道:“吉人自有天相,眼下正值谈判大计,鞑靼方面也应该知道深浅,在仲大人没确切消息之前,大家稍安勿躁”。

    “遵命”,锦衣卫、英勇千户所军士齐声应道。

    众人离去之后,林宗武却见门外再次有人来报:是锦衣卫百户南栖原来了。

    锦衣卫校尉负责仲逸的安全,如今出了这样的事儿,南栖原自然是要向林宗武有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