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略- 第2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到喊声后,一名军士立刻向台阶下跑去,直奔城中而去。

    仲逸细细盯着这个人影,从高空追了下去,身后的仲姝也紧随其后

    城墙之上,林宗武开弓搭箭,一支响箭扶摇直上,火花四溅,绽放光芒,这是发令的讯号。

    “杀”,片刻之后,城外的胡杨林中,大明将士纷纷杀出,有一万左右的兵力。

    城墙一侧,早已被撒下的绳梯上,英勇千户所将士纷纷登上城墙,很快占据箭楼、炮台。

    就在方才双方高空对决时,谭辽已带着千户所将士开始攀登,这是多么好的机会?

    城门内,周通已带人攻下敌军城门守备,城外的将士自然可长驱直入。

    西沙城,破了

    城中一块不显眼的空地之上,穿过一扇木门,可见一个马厩,一名鞑靼军士神色匆匆走了进来。

    此刻,他已无暇顾及城墙上的喊杀声,更为重要的任务——就在眼前。

    推开那扇门,是一条窄窄的走道,单人单骑,那名军士很快出了城。

    穿过一片胡杨林,那名军士再次回过头望望,失望之余,却不由的多了几分窃喜,嘴角竟然挤出一丝阴笑:你们等着

    胡杨林中间的主道上,马儿奔行的速度快了许多,仲逸轻轻跟在身后,若非提醒,那军士还不知身后有人?

    “说,你要去哪里?去干什么?”。

    被击于马下,那名军士被仲逸与仲姝再次盘问起来。

    作为一个专司负责在东沙与西沙城间相互通信的人来说,这名军士自然是不会将秘密说出,今日也不例外。

    同为黄沙镇的附属城池,西沙与东沙城间互通军情,靠的就是与城中一套密道、直通城外一个出口,过了出口,便可直奔对方而去。

    传令兵手执锣鼓、小旗,到另外一座城墙下时,便敲锣扬旗,守城将军在城墙上看到前来求救的传令兵,便下令城中将士出击,去增援另外一个城池。

    西沙城与东沙城,就是这样相互增援的。

    至于和黄沙镇的讯号联络,大致也是如此,只是路途距离更远一些。

    为防止情报有误,或传令兵的忠诚度考验,三城将军专门指定十余人,专司此任务,只有他们前来——必发兵。

    这些前去搬救兵的传令兵,既不需要特殊的令牌,更不要额外的身份、装束,要的只是那张脸。

    此举是为更快应对军情所致,只要传令求救的军士露脸,敲锣扬旗之后,守城的将军立刻可以发兵,无须再核实、盘查一番。

    这些传令兵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十分可信。

    或许也正是因为此,被仲逸与仲姝截下的传令军士,死活不说半个字。

    再次搜寻一番,确定此人身上除了锣鼓与旗帜外,再无其他任何可用之物。

    当然最有力的证明,还是此人这张不太瞩目的——脸。

    “你们,不要费心思了,杀了我吧”。

    那名军士已明显感觉到眼前这二人绝非等闲之辈,他似乎也看到了自己是个将死之人,也就认命了。

    “不过,你们就是杀了我也没用,无法阻止东沙城的援兵”,那军士苦笑道:“东沙城之后,还有黄沙镇的兵马,你们不会得逞的”。

    仲逸微微摇摇头,不由的叹道:“两军阵前,战事已开,各为其主,不过你倒是个不怕死的,就冲这一点,我不杀你”。

    “什么?你不杀我?此话何意?”,那名军士立刻站起身来,有些不可思议道:“可是说话算话?”。

    一旁的仲姝趁机说了一句:“说话,当然算话了,只是在此之前,你还得配合一下”。

    配合?那军士一脸懵懂。

    见仲姝点点头,仲逸立刻上前将其按住,后来觉得这样还是不够好,干脆一个点穴,那名军士立刻乖了许多。

    看着这张勉强可以入眼的脸,仲姝另有打算

    大约一盏茶的功夫,终于完成了她的‘拿手活’。

    “兄弟,实话告诉你,东沙城也被我们攻下,若是想要搬救兵,你可以直接去黄沙镇”。

    仲逸笑道:“告诉你们阿帖木儿将军:西沙、东沙城,我们各有一万的兵力,若他再想攻城,恐怕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第507章 再取东沙城(上)() 
卯时,东沙城。

    城墙前一块硕大的空地,一名“传令官”正敲锣、挥旗,之后,向上面的守城将士‘求救’。

    片刻之后,东沙城守城将军出现在城门楼上。

    “大明的兵马已将西沙城团团围住,随时准备进攻,请将军速速派兵去救援”。

    火把之下,那名传令官大声喊道:‘大明的兵力有两万之余,情况十分火急,刻不容缓’。

    守城将军再次向城下望去,确定那是一张毫无疑问的‘脸’,完全是不用怀疑的。

    “回去告诉你们将军,东沙城的援兵马上就到,千万要顶住了”,东沙城的守城将军向城下喊了一声,立刻转头而过,匆匆下了城墙。

    “遵命”,城下那名传令官说了一声,收好手中的旗帜,调转马头,直奔西沙城方向而去。

    仲姝的易容之术,果真厉害,连同声音,都模仿的惟妙惟肖

    东沙城守将召集属下将领议事,说的正是如何去西沙城增援?

    “启禀将军,据我们探查,大明驻扎在南侧一带的兵力只有两万之余,经过上次那一战,所剩已不足两万人马,方才听西沙城来的军士说‘围城的兵马也是两万’,说明大明驻军是倾巢而出”。

    东沙城中,一名将领向守城将军说道:“如此说来,他们不会再有援兵前来,我们可放心大胆出兵援助,不用担心东沙城内空虚后,遭到大明兵马的突袭”。

    此言一出,其他将领纷纷点头。

    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若是向西沙城派的援兵多了,东沙城内防守势必会减弱,甚至没有了守城抵御能力,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之前,鞑靼军已探查到大明驻军的兵力情况,而截至此刻,他们也没有收到消息说朝廷有新的援兵到来,故此,才有了‘可派大量援兵’这一说。

    不管怎么说,倾巢而出毕竟太过不可取,经过一番商议,东沙城的守城将军决定:调取七千兵马,火速增援西沙城,留守三千人守城。

    与此同时,东沙城也派出了传令兵向黄沙镇而去,将西沙城的战况与东沙的增援情况禀明阿帖木儿,是否再派兵,将由黄沙镇的将军来决定。

    相比而言,西沙城与东沙城之间的距离更近一些,而要向黄沙镇求救,则远了很多。

    故此,东沙城的守城将军决定:先发兵增援西沙城,至于派往黄沙镇的传令兵得到回信后,可先回东沙城,再做定夺。

    很快,一名传令兵匆匆出了东沙城门,直奔黄沙镇方向而去。

    之后,那厚厚大大的城门再次被打开,七千之余兵马浩浩荡荡朝西而去,而城内所剩的守军,不足三千的兵力。

    无论向黄沙镇求救的传令兵,亦或是向西沙城增援的兵马,所过之处,皆是老路。

    虽说在北漠,路途之中也有沙丘、胡杨林、沙石,经常要走的道,闭着眼睛都能找到。

    好在这里还有胡杨林,那一片片的胡杨林,可以算作掩护。

    从昨晚至今,数十名锦衣卫校尉兵分三路,分别潜伏于东沙与西沙城间的必经之路,以及这两城与黄沙镇之间来回的必经之路。

    南栖原一心建功,但此次攻城他并未参与,林宗武曾在开战之前向他说过:做好情报、打探任务,尤其掌握、切断敌军三城之间消息互通,就是很大的功劳。

    当时仲逸当场表态:掌握和切断敌军在黄沙镇、东沙西沙、三城之间的联络,功劳一点都不比攻下城池小。

    南栖原当然很乐意接了这个差事,对他而言,这正是锦衣卫最为老道的拿手好戏、看家本领。

    还真别说,接到这个差事以来,南栖原果真是够格的:从南边当地衙门借调八千兵马的消息,严密封锁,并未外泄,鞑靼至今不得而知。

    与此同时,西沙城的战事打响后,从西沙城到黄沙镇的传令兵,自然也没有躲过锦衣卫的暗哨。

    至于从西沙城那条密道中出来的军士,若非仲逸一直跟在后面,他也必被沿途潜伏的锦衣卫截获,无论如何,也不会顺利抵达东沙城。

    当然,从仲逸手中有意放出的那名军士,不过是有意放掉的一只鱼饵,只是要尽量拖延他到达黄沙城的时间而已。

    可以想象,南栖原此次回京,想不立功受赏都难,仅是站出来替他说话的,恐怕就不止林宗武、仲逸

    此刻的西沙城,已完全被大明兵马占领。

    有凌云山三弟子一展轻功之后,英勇千户所的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上城墙,之后便是近三万的兵力猛烈攻城,西沙城,就此攻破。

    此次,林宗武确实倾囊而出,虽然此举看似兵家大忌,稍有不慎将有灭顶之灾发生,但非常之时、非常之事,也只能行非常之计划了。

    说白了,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而已。

    如此部署,仲逸是做过极为周密计算的。他计算的是时间:攻下西沙城的时间、敌军向东沙城求救的时间,援兵到来的时间。

    此外,还有英勇千户所再次回到驻军大营的时间。

    而这一切,皆要在天还未亮之时,敌军还未完全反应过来之时,反应过来而没有时间准备之时——全部完成。

    没错,此刻的英勇千户所,已回到驻军大营,一如往常的守住粮草、守住大营。与他们在一起的,还有六千之余的兵马,皆是从当地都司衙门搬来的援军。

    不按套路出牌,说到根上,就是不拘一格,兵法有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是用兵如神的精髓所在。

    关于这一点,仲逸早就开始琢磨。在凌云山时,他就曾想过一个问题:同样用兵,为何有的人能做到‘不到最后一刻,谁也看不出来’?而又有的人,仅是一次战事,却能扭转这个乾坤,从而流传千古?

    这,或许就是师父凌云子为何要倾尽一生心血,非要著述一部绝世兵书的缘故吧?

    作为凌云子的弟子,仲逸同样会用自己的一生帮师父完成心愿,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他的心愿。

    那么,这些都要从如何用兵开始,指挥好眼前的每一场战事,才是踏上脚下漫漫之路的第一步。

    说起用兵,他还要走一步更为‘胆大’的棋,不按套路出牌。

    “林大人,我们就这样放弃才刚刚攻下来的西沙城,是不是有点可惜了?若敌军再来援兵,那我们是否还要二次夺城?”。

    从东沙至西沙城必经之路上,沿路两侧的胡杨林中,近两万朝廷兵马蛰伏于此,一名将领望着远处的西沙城,心里有些不舍。

    是的,才攻下了西沙城,除去伤亡的将士,剩余的兵马除包括英勇千户所及回大营的六千人马外,剩余近两万的将士,全部出城。

    这是林宗武的军令:除去回大营的,剩余兵马全部作为伏兵,等待从东沙城来的援兵。

    演练了那场吹笛的黑衣蒙面之人后,仲逸确定仲姝乔庄的传令兵安全返回西沙城后,自己终于可以以监军的身份出现在军中。

    这是一部险棋,对此,仲逸与师兄林宗武反复说过:刚刚攻下的西沙城,一旦再次被敌军占领,那之前的付出将全部白费。

    不过这也要算时间:到底是从黄沙镇来的阿帖木儿快,还是从东沙城来的援兵快?

    无论从路途而言,从各城之间的暗哨、锦衣卫来的情报而言,仲逸是绝对有把握的。

    如今,有将领这样问,林宗武也只得简单回一句:“怕什么?等我们歼灭了从东沙城来的援兵,到时无论这两座城池,你想守那个就守那个”。

    想必,这也是其他将士所共同担心的,林宗武的解释,也是向所有人说的。

    中间这条主道,是东沙城通往西沙城必经之路,换句话说,东沙城的援兵要到西沙城,必须要经过此道。

    左右两侧的将士,用的最多的就是弓箭,甚至可以说:几乎全是弓箭,大营中的弓箭全部被运送至此。

    看样子,又要下一场箭雨了。

    此举,林宗武的用意再明白不过:最大程度减少将士伤亡,最大程度结束战事。

    春末夏初的季节,北漠之中,也总归是有些生物的,这将为伏兵带来极大的便利。

    林宗武不由的再次向东边望去,他期望着那熟悉而又快速的马蹄声传来,根据之前的安排:只要东沙的援兵临近时,锦衣卫立刻就会有人前来禀报。

    他,也在等着这一声的禀报。

    大约两刻钟左右,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之后不多时,便是成片的奔跑之声。

    马群所过之处,尘土非得老高,几乎挡住了正常视线。

    西沙城,城门头,大约五百人的样子,主要集中在炮塔之后。这些炮台,正是鞑靼之前准备用来对付大明将士的庞然大物。

    不得不承认,若是从距离、杀伤力、威慑力而言,这些黑黑的大家伙,还确实有它过人之处。

    经过一番狂奔,东沙城的援兵已至西沙城门前的那块空地之上。守城将军派人前去打探,却发现与之前传令兵说的完全不一样。

    “将军,之前,那边的军士说是大明的兵马将西沙城团团围住,而为何如今城外连一个人影都没有看到?”。

    东沙城的一名将领向守城将军说道:“我们是不是上当了?”。

    守城将军胯下马儿不由的来回打转,他一脸阴沉道:“上什么当?人马皆已抵达城外,是进还是退?你让本将作何打算?”。

    众将领不由相视一眼,不知如何作答。

    “管他呢,都到这儿了,干脆就攻进城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名将领思索半天,向守城将军建议道:“反正我们已派人去了黄沙镇,阿帖木儿将军很快会知道这里的战况,说不定此刻就在路上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