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略- 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为稳定军心,免生非议,还请诸位大人多多包涵,尽量不要太过张扬”,身为军中主将,戚继光自然知道职责所在。

    “那是,那是”,众人纷纷回应。

    这多少带点‘逐客令’的客套之语,用意再明显不过:诸位大人还是各忙各的,就不要挤在这个屋子里耍嘴皮了。

    当然,这其中并不包括身为监军的文博远、随从协理仲逸,还有英勇千户所千户林宗武。

    片刻之后,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兵部侍郎,浙江布政司、按察司的人纷纷离去。

    在此期间,仲逸的目光只与两个人对视过:除师兄宗武外,便是兵部郎中严磬。

    “戚将军,老夫年事已高,有些话都听不太清,有什么事儿,就与仲侍读说”。

    众人刚刚坐定之际,文御史首先开口:“仲侍读协理监军事务,是朝廷的旨意”。

    文御史果真说话算话,非但愿做背后支撑,更愿意放权给年轻人。

    老头年事已高,口碑极好,有很高的威望,戚继光自然敬重这位老前辈,他亲自端过一杯茶,笑道:“从京城到这里,路途遥远,就是年轻汉子也扛不住,文大人老当益壮,着实令晚辈钦佩”。

    文御史连连点头微笑

    “既是如此,我们就说说眼下的战事”。

    戚继光笑道:“当初与鞑靼军谈判,仲侍读一展风采,今日有什么高见,可千万不吝赐教啊”。

    连大名鼎鼎的戚将军都如此说,仲逸不由再次盘算着:莫非?他们也接到了什么旨意。否则,自己为何可参与军务,并能出谋划策?

    既是如此,他这个六品就当仁不让了。

    这时,戚继光命一名属下向众人再次介绍眼下战况。

    说的认真,听的仔细。

    尽管,仲逸之前已通过师兄来的书信,几乎对这里的战事了如指掌。

    “以监军大人看,接下来的战事,我们当如何?”,戚继光还是向文御史说了一句。

    这位右都御史缓缓放下茶杯,轻轻的回了一句:“仲侍读,你说说看”。

    “文大人,戚将军,诸位将军,以下官来看,此次倭贼真正想入侵之地,已不在江浙沿海”。

    仲逸继续道:‘从前期战事来看,石碣山的倭贼是有意陷入困境,原本打算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却被炸药配合下的一把大火给一锅端了,他们这是有意吸引我军主力’。

    至于在此之后的小股倭贼频频来犯,而每次皆是雷声大雨点小,更能说明他们意欲不为,另有所图。

    “那以仲大人所见,除去浙江后,倭贼会选择在何处登陆?”,为让众人尽快理解师弟之意,宗武干脆将话题挑的更明了。

    嗯嗯,众人纷纷默许,他们心中正有如此一问。

    这时,仲逸缓缓走向地图,而后向众人说道:‘以浙江为中心,沿海岸北上便是山东、北直隶,因京畿一带布防严密,如今浙江沿海又有我朝廷驻军,若倭贼选择山东沿海登岸,势必会南北夹击,东边更有朝鲜’。

    言下之意,不言自明。

    仲逸刻意说道:“没错,就是继续南下,尤其福建、广东一带,那里远离南北直隶,海域甚广、岛屿众多,可进可退,利于海战,利于倭贼,而不利于我”。

    末了,他一字一句道:“此次倭贼来犯,不同于以往,如此耗费兵力、大费周折,背后定有更大的阴谋,一旦让贼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有道理,有道理啊”,众人不由再次点点头,纷纷望着桌上的地图。

    咳咳,戚继光轻轻咳嗽两声,吩咐左右道:“你们,暂先退下,本将与监军大人、仲侍读,有事相商”。

    连同宗武在内,众人立刻退下,营中只剩他们三人。

    “二位大人,实不相瞒,戚某已备好奏折,请朝廷准许:浙江沿海一带继续留人巡视,暗中抽调兵力南下”。

    戚继光上前道:“若二位大人能一起署名奏请,戚某这便派人送往京城”。

    果真是名将,表面不为所动,实则早已明察秋毫。

    这时,一直几乎没有说话的右都御史文博远,却不慌不忙道:“戚将军运筹帷幄,实乃我军大幸,只是奏请朝廷南下之事,就不必了”。

    见他有些疑惑,仲逸只得上前解释道:“我们离京之时,圣上已对东南战事有所部署,不日,将会有新的旨意到来”。

第417章 此人不灭,天理难容() 
这日午后,身为监军的右都御史文博远正悠悠品茶,身为监军随从协理的仲逸,则奉命到营中各处‘走走、看看’。

    先到戚继光麾下几处军营,仲逸也只是随意问询几句,全无朝廷下派监军随从协理、翰林院侍读的架子,更无一副严肃的面孔。

    所到之处,如同一个领着差事的闲人而已。

    “仲大人,前面就是英勇千户所的驻地,我们要不要过去看看?”。

    程默嘴上这么说,心里巴不得现在就去,最好能在这个千户所多呆一会儿。

    英勇千户所的大名,他早有耳闻,只是颇为神秘,若没有与仲逸这样一个监军协理同行,他陈默是断断进不去的。

    仲逸停住脚步,微微叹了一句:‘我们此次是随监军文御史大人同行,办的是监军的差事,英勇千户所来东南助战抗倭,只是临时受戚将军的差遣,是不是管得有些多了’。

    这么一说,倒让程默急了,在他看来,所谓监军监军,军中事务都可以监督。

    更何况,大家同来自京城,顺便加深一下印象,日后也能有个照应。

    不过,这个理由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略顿片刻,陈默立刻有了主意:“仲大人精通谋略,林千户英勇善战,眼下正逢抗倭大计,你二人何不探讨探讨退敌之策呢?”。

    末了,他弱弱的加了一句:“顺便,也正好让我见识见识英勇千户所将士的风采”。

    这小子,绝对是个人物,就冲这张嘴,让他做跟班,至少能省去一大半麻烦。

    “仲大人,快,这边请”,不远处的林宗武见仲逸过来,急忙迎了上来。

    宗武的身后,也跟着一名随从,一名皮肤黝黑、长相丑陋的随从。

    “林千户军务繁忙,仲某只是随意看看”。

    说着,仲逸将目光移向师兄身后的随从身上,这相貌:两道竖眉,一脸硬须,如渔夫般的肤色

    咳咳,众人面前,也真是为难凌云山、凌云子的三大弟子了。

    “英勇千户所果真名不虚传,仅是将士们驻军阵容,足见气势非凡”,仲逸随意说了一句:“就,不去看了吧?”。

    林宗武不由一笑:“既是如此,此刻也闲来无事,我们到岸边走走?眼下抗倭之事,倒想请教仲大人点拨一二?”。

    仲逸连连客套:“不敢,不敢,林千户南征北战,仲某只是一介书生”。

    好酸啊

    仲逸见陈默一脸沉默,趁机向宗武说了一句:“这是我在翰林院的跟班程默,早就对英勇千户所崇拜不已,可否”。

    宗武笑道:“这有何难?又不是在两军阵前。赶巧,营帐后那块空地上,兄弟们正比试摔跤,你尽管看去”。

    陈默连连点头,乐得简直鼻涕冒泡:好歹大家也是练武之人,摔跤这样刺激的场面,岂能不去?

    宗武向副千户谭辽叮嘱几句,便带着那名长相丑陋的随从走了出来,仲逸缓缓跟了上去。

    “欧欧”,几声鸣叫,一群白羽细嘴的海鸟轻轻掠过水面,片刻之后,稳稳落在岸边一块硕大的礁石上,再次拍拍羽翅,一只细长红爪离开地面,不时的舒展着。

    午后阳光明媚,微风拂过,一阵舒爽惬意之感迎面而来。

    不远处,正在海岸边巡视的军士,大多还未见过仲逸的面,不过对一旁的林宗武却并不陌生,挥手打声招呼,而后继续巡视而去。

    “就这儿了,大青石上,无人上来的”,林宗武说完这句话,已登上石壁。

    仲逸扶着仲姝紧随其后,还未落座,他终于忍俊不禁:“姝儿,你这是怎么了?竟然弄出这样一幅面孔?太为难了”。

    未等仲姝开口,宗武却抢先说道:“这幅面孔怎么了?无人在意,到哪儿都方便,十足一个兵痞嘛”。

    呵呵,仲姝恢复原声,一脸笑意:“这下知道了吧?化作一个平日里连想都不敢想象之人的模样,全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岂不是另有一番体验?你到底懂不懂?”。

    师兄与师姐都这么说,仲逸只得颇为勉强点点头:“我懂,我懂”。

    “师弟,你带回来的那些兵器图纸,到底何时才能变成真枪真炮啊?”,宗武脸上一阵异样:“你们是不知道,当初在石碣山,那一声火炮想起,紧接便是爆炸声,真解气”。

    自从宗武看到那些新式兵器图纸后,脑子里天天琢磨来琢磨去,恨不得全部付诸实践。

    奈何条件有限、时间紧迫,这次怕是难以派上用场了。

    从军以来,师兄脾气确实暴了些,尤其此次南下抗倭,战事久拖不决,发几句牢骚,也就不足为怪了。

    “新式兵器的事儿,此次剿倭是来不及了,莫说没有朝廷的准许,没有设备,没有工匠,就是真有了这些兵器,将士们一下子也无法适应,还得有个熟悉过程”。

    仲逸叹道:“此次剿灭倭贼,就以我大明的兵器、智慧”。

    当此之时,重点布局在于福建沿海一带:如何尽快南下占领有利地形,尽快取得主动权,才是关键。

    当然,作为英勇千户所正千户,宗武能调动的兵力仅限于他麾下千余人。

    不过,这千余人非同寻常,这也正是朱厚熜为何要他们助战的缘故。

    “师兄,我此次南下,绝非只是随右都御史文大人作监军协理,连同兵器、军需之案,还有,那个人”。

    仲逸缓缓转过身去,观海而望,冷冷道:“此次严磬南下江浙,这是天意”。

    林宗武当然知道师弟所言意欲何为,这个严磬,非但因染指当年陆家庄之事,更是戎一昶的心腹,无论那一点说,此人必死无疑。

    “这有何难?交给我,这茫茫大海,就是他的葬身之地”,宗武一脸轻松状:“抛开恩怨不说,就当为民除害了”。

    看看,师兄又将自己置于两军阵前了。

    “不,若是这样,当初来京城时,就早已将他灭掉”。

    仲逸继续道:‘师父说过,我陆家一家之仇算不得什么。在除掉这个严磬前,挖出他身后之人的罪证,才是我们要做的’。

第418章 外力相助() 
“这是何物?似乎在图纸中见过,看上去大了许多”。

    林宗武见仲逸从包袱里取出一堆东西,捣鼓了半天,不由的好奇起来。

    “这叫望远镜,可以看得很远,新式的”。

    仲逸望望四周,大青石边上石块垒起,穿过中间石孔,刚好可瞭望远处,而不至于被发现。

    “这望远镜,新式的?可以望到京城吗?”。

    林宗武立刻走上前来,对着镜筒,一只眼睛凑了上去。

    这是一幅组装的望远镜。

    当初,仲逸与唐小丫曾商议过:经过组装拆卸,既可携带方便,效果也能强化。

    如此新鲜玩意,一旁的仲姝却撇撇嘴,继续观海赏景:我在京城时就看过啦,远处酒楼、茶馆店小二所端盘中摆放的酒菜,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宗武那里顾得上这些?

    此刻,在他眼里只有倭贼,何来酒菜?“哇,真的看到了,海面上巡视的船只,是戚将军的属下”。

    “这么远都能看到?”,宗武眼睛离开镜筒,立刻不见了船只。

    仲逸上前再次调试一番,向师兄解释道:“远望效果,与你眼力有关,与所看物体大小有关,也与海平面的空气有关,光照和雾气,黄昏与清晨,大有不同”。

    “好”,宗武紧紧将望远镜攥在手中,一脸的兴奋:“有了这东西,倭贼若想突然登岸,就没那么容易啦,我们可做提前准备”。

    如此一说,仲逸却连连摇头:若果真那样,当初离京时,早就给你了。

    有外力相助,自会事半功倍,但外力毕竟是外力,就拿这个望远镜来说,所看的范围有限,且受制于多方因素,一旦形成依赖,反而会松懈,以至于轻敌。

    若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须熟悉海域环境的兵士实地探查,相互配合才行。

    当然,这都是后话。

    仲逸见师兄的心思还是在战事上,只得再点他一下:“倭贼自是要对付的,不过,我们再抗倭的同时,还能做另外一件事儿”。

    兵部郎中严磬?

    在京城时,早已查到,严磬是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的心腹之一,而江浙境内驻军归左军都督府管。

    若浙江都司、卫所的将士所用兵器装备有差错,定是背后另有其人。

    不是左军都督府,就是兵部。

    此次南下前来浙江的,既有正二品的左军都督府佥事,也有正三品的兵部侍郎,严磬只不过是马前卒而已。

    “这个简单,兵部不是来查兵器装备的事儿吗?我们就从这里入手”。

    林宗武笑道:“此事,我回营后就开始准备”。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一件与战事无关,却与凌云山密切相关的事儿。

    “关于戎一昶和那个叫吴风的,就是为窃取师父兵书那贼人,你们多虑了,其实,完全不用师妹从京城跑这么远”。

    宗武笑道:‘在千户所,师妹有自己独立住处,饭菜由专人伺候,这到底是谁保护谁?我还得保护她的安危呢’。

    这么一说,仲姝立刻乐了:‘那正好,明日我便化作一个书生,专司保护翰林院仲侍读去了’。

    “看看,有了夫君,就不管我这个可怜的师兄了”。

    原本在京城时,仲逸确曾担心过有人对师兄不利,但到了浙江之后,他才发现:军营部署如此严密,且眼下战事结果不明,即便有人想通过师兄来找到凌云山、找到师父,也绝不会立刻动手。

    更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