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个道理简单:若一个人真有‘智’的时候,那他在‘愚’时所作的错事,也很快能扭转过来。
怕就怕在:‘智’的时候不是真清醒,‘愚’起来,倒真是愚不可及。
大明这么大一摊子事:内忧吏治不清、外患北虏南寇;民不富足、田不丰产;海禁、税赋身为九五之尊的朱厚熜,虽说不上‘大智’,但绝非‘大愚’。
原本就打算好好做个翰林院的侍读,除掉严氏和戎一昶后,再将师父的兵法发扬光大,贤臣良将不敢说,但绝不会甘于庸碌一生。
不过,这一切在静远寺那场意外穿越后……都变了。
在其之前,仲逸从来都没有想过:竟然还有那样的地方,还有唐小丫那样的人,那么多好玩的东西
得要换个活法,也要让大家换个活法。
数百年来,倭贼就从来没有消停过。
远的不说,眼下浙江一带闹祸患的,就是这帮贼寇。
有贼作乱,还让人怎么活?
仲逸心中暗暗思量:难得一次面圣,难得一次只有君臣二人,今日,得要换个说法。
刚见面,就说起秦汉、唐宋的历史,说是以史为镜、以史为鉴,言下之意,不言自明。
“呵呵,随意一说,就是秦汉、唐宋,还以史为鉴?”,朱厚熜沉默片刻,不由的笑了一声:“你这个侍读,确实会读书”。
不接话?
仲逸决定再推一把:“微臣愚钝,身在翰林院,又领了编修、侍读的差事,平日里就多看看书,看的最多的就是史书,每每不解之时,不由感慨社稷之难、为官更是不易”。
虽有些言过其实,但为能撬开另外一个话题,也只能如此了。
“哦?这么说,倒是朕小觑了,说说看,读了那么多书,无论秦汉、唐宋,以史为镜,你有何所获?”。
朱厚熜似乎来了兴致:“差点忘了,你也算做过史官的差事,这倒有意思了”。
史官不说史,只因谈话之人非比寻常,仲逸决定‘史官’这事儿,还是就不提了吧。
“微臣斗胆,北虏南寇不除,我大明永无宁日,社稷安危,关乎苍生万福,倭贼作乱,不止我大明一朝,数百年后”。
说到这里仲逸见朱厚熜突然坐了起来,一脸疑惑的望着他。
一着急,说的有点快
仅仅一个瞬间,朱厚熜立刻恢复了悠闲的神情,他将手中珠串扔在一旁,犹豫片刻,又缓缓拿在手中,开始盘起来。
一颗颗的圆珠,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
“你,是想说眼下东南江浙一带抗倭的战事吧?”。
朱厚熜笑道:‘说说看,朕倒是想听听,倭贼在数百年后,怎么样?’。
这时,仲逸起身拜道:“倭贼时有来犯,来犯之时狙之、灭之,之后又复来犯,如同割韭菜,叶断根还在,野火烧不尽”。
咳咳
朱厚熜连连两声咳嗽,一旁的仲逸不知何故,只得暂时停了下来。
“说下去”。
一个小插曲,好在还可以继续说下去。
其实,他想说的是:要么彻底灭了倭国,要么强我大明,强到倭国打不败。
永远打不败,就无贼敢来犯。
回头想想,这些话还是等留作日后再说,眼下最当紧的,还是江浙一带的抗倭战事。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吧。
“上次微臣参与议事,对东南抗倭战事略知一二。以微臣拙见,戚将军抗倭多年,战功卓著、有目共睹,当地驻军又抽调两万援军,另有英勇千户所助战,本该早来捷报,但此次战事久拖不决,颇为反常”。
仲逸继续道:“微臣以为,此次倭贼来犯,另有目的,只是他们的重点,已不在江浙一带”。
不在江浙一带?
仅此寥寥数语,朱厚熜显然有些坐不住了:“那你说说看,不在江浙一带,又会在哪里?”。
这话问的,若不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他完全反问一句:“我还没有去江浙,怎么知道?”。
仲逸规规矩矩答道:“这个,微臣还不得而知,但有几个地方,要格外留意:沿海、易登岸、有退路,附近有财物”。
第415章 监军协理()
面圣后,再次回到翰林院,仲逸表面应付侍读的差事,心思却依旧在东南沿海抗倭战事上。
从朱厚熜言语中,不难看出:他抗倭决心毫不动摇,只因目前战事久拖不决,苦于没有一个应对之策。
当此形势,总归是要设法破局的。
这日上午,仲逸正在翰林院当值,与同僚费思应一起闲聊,跟班陈默在一旁伺候着茶水,见二人有一句没一句说着不痛不痒的话,无非就是打发时间而已。
好无聊。
闲来无事,陈默便找个托词出了房间,他对这个费思应的印象实在不怎地,只是奈于他是仲大人昔日在国子监的同窗,也是敢怒不敢言。
“你们能说话,我也找个说话的”,陈默来到院子里,不由得自言自语道:‘反正我的活儿都干完了,就找我的好兄弟说笑一番’。
刚来到院中,却见几张似熟非熟的面孔,风风火火的走了进来:“要见你们掌院学士,还有仲侍读”。
一听此言,陈默简直要乐得跳起来了。
片刻后,翰林院接到一道新旨意:为东南抗倭大计,朝廷特委派都察院右都御史文博远为监军,专司军中功罪、赏罚稽核之事。翰林院侍读仲逸随同协理,并有整合地方衙门上报朝廷奏请之责。
终于等到这一日了。
监军一职,皆为临时差遣,受朝廷指派协理军务,只是各朝各代有所不同:汉武帝曾设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亦有监军,中唐以后,监军甚至可与将帅抗衡。
而到了大明朝,监军一职多为御史、宦官担任,职责为专掌军中将士的功过、赏罚等稽核,以此督促,意为将士上下一心、奖罚分明,更有意昭示朝廷重视之意。
仲逸协理监军,有记录之责,又要在地方各衙门与朝廷之间上传下达,翰林院作为皇帝的口笔,这个差事倒也能说的过去。
一阵寒暄之后,众人皆已离去,传旨太监却又给了他一道口谕:仲侍读,此次南下,参与军中议事,建议献策,有事可单独秘奏
仲逸急忙心中暗暗道:这不就是‘军师’吗?
面圣,这样一个结果,太完美了。
翰林院,仲逸的‘办公室’中,陈默正忙着收拾,之前他郁闷的心情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激动、兴奋,浑身都是劲儿。
这小子早就盘算好了:仲大人南下抗倭,岂能少的了我这个跟班?
“默大哥,你这是干什么?带这么多东西作甚?”,仲逸缓缓进了房间,看到陈默正忙着一通收拾,连茶具都要带上了。
“此次南下是为抗倭之事,你怎么连茶杯、水壶都装好了?”,仲逸不由制止道:“还有,那些衣服、书册,统统都不带”。
这时,陈默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眼巴巴道:“仲大人,什么不带,是不是也不带我同去了?路途遥远,又逢战事,你身边没个人照顾,可如何是好?”。
末了,他干脆坐了下来:‘我不管,反正仲大人去哪里,我小默子就去哪里’。
原来是因为这个?
仲逸这才转过身来,不由会心一笑:‘谁说不带你了?我是监军的随从协理,你是随从的随从’。
陈默简直要哭了:那你说,我们到底带什么东西?否则,若两手空空,我岂不是真成随从了,不妥、不妥。
“你先好好呆着,至于带的东西,都在我仲府上”。
仲逸缓缓落座,不由的盘算起来:“我先要去都察院见过右都御史大人,之后,还要去裕王府。明日清晨,你来我府上”。
领了新差事,整个人都忙活起来。
陈默连连点头,却不由的想起了什么,他不由朝门外望望,直接凑上前来:“仲大人,你此时,不应该去裕王府”。
这小子,果真不只是个随从,这么一说,还真让他为难了。
虽无职无品,但程默很早就在衙门做事,对京城的门门道道也并不陌生,自从跟了仲逸之后,仲逸给他机会‘出谋划策’,他也倒从不隐瞒。
“仲大人,你想想看,此次协理监军,你是奉了皇帝旨意,这件事朝中文武很快便会知晓,裕王岂会不知?”。
陈默继续他的高见:“既是如此,到底听皇帝的呢,还是听裕王的?皇帝给的是旨意,那裕王呢?免的节外生枝,依我看”。
简直了,这个陈默,沉默起来便罢,一旦开口,一鸣惊人呢。
“那你说说看,还有何事要留意?”,仲逸干脆稳稳坐下,开始品起茶来:再忙也不在这一会儿。
“右都御史大人是监军,自是要见得,除他之外,谁也不要见”,陈默还真敢说:“去完都察院,我们继续在这里喝茶”。
这小子,若是有个功名,恐怕现在早已超过他这个六品了。
仲逸心中暗暗笑道:不过也都是为我着想,还是挺可爱的。
都察院。
这位奉旨的右都御史,才到都察院不久,与外叔公一样,也姓文,自然与母亲陆文氏同姓,这个姓氏的人不多,无形之中也有几分亲切感。
在此之前,仲逸曾与这位文御史有过数面之缘,不过人家身为正二品,也就属于那种:能见上面却没说过话的,老头年事已高,看上去颇为慈祥、随和。
“下官见过文大人,此次奉旨南下,特来请示”。
施礼寒暄一阵后,文御史请仲逸落座。
“仲侍读?老夫见过你,当初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繆小虎被屈打成招,他的兄长繆大虎大闹都察院,后来,这个案子还是你查出线索,三法司才得以定罪”。
文御史笑道:“虽然那个时候,老夫还没有来都察院,不过此事在都察院一直广为流传,还有,与鞑靼军谈判,连同查出平虏将军仇鸾”。
文御史说话语速很慢,中间连连停顿,仲逸只得等他把话说完,这才回了一句:“都是圣上英明,同僚们鼎力相助,下官只是尽了绵薄之力”。
“不不不,后生可畏啊,这两件差事,绝不常人可为的”。
文御史摆摆手,依旧一脸的笑意:“老夫年事已高,此次南下监军一事,你尽管拿出气势来,就如同前两次离京办差一样老夫为你撑腰”。
仲逸急忙起身拜道:“下官身为协理,皆听命于大人,自当用心协助、全力以赴”。
从都察院出来后,仲逸并未回翰林院,而是去了袁府。
自从扔掉所有药品、补品后,袁炜每日清淡饮食,早睡早起,花园散步,甚至学起舞剑。园中一块空地长满杂草,他真的拿起锄头开始刨地
如今,这位礼部尚书的气色好多了。只是袁若筠的兄长袁若晗忙于衙门差事,照顾他老人家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袁若筠的身上。
“照这样下去病情定会有所好转,只是千万要坚持才是,岳丈大人之前服药太多,尤其那些补药”。
见了袁若筠,才知袁炜还未回府,说是去了老友家对弈作诗,一时半会回不来。
二人说起病情,仲逸再次叮嘱她:“这段时间,你还是留在袁府,家里的事儿,有洛儿打理”。
袁若筠得知他要去东南,虽有些不悦,但身为礼部尚书的千金,自然知道圣命不可违的道理,也只能作罢。
“时间紧迫,我就不见岳丈大人了,此次抗倭战事,说的多了,免得他老人家担心”。
仲逸起身打算离去:“我要马上回府,明日便启程,还要叮嘱洛儿、穆一虹”。
袁若筠哪里肯听这些,她默默盯着仲逸看了半天,突然眉笑眼开道:“筠儿这里,还有一件‘差事’呢”。
“你不是说怀有身孕了吗?”,仲逸连连摆手。
呵呵,袁若筠一脸坏笑:“我的小郎君,我袁大小姐的话,时而可信,时而不可信也”
第416章 继续往南()
没有最热闹,只有更热闹。
这句话对眼下江浙沿海一带来说,是最贴切不过了。
左军都督府佥事景渊、兵部王侍郎,专司兵器、军需核查;英勇千户所全体将士南下,只为助战;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等,则秘密查处通倭之人。
如今,又来了都察院右都御史文博远作为监军、翰林院侍读仲逸随行协理,专司东南抗倭战事军中将士的功过、奖罚稽查
对江浙境内好多衙门的官吏还说,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多朝廷大员前来,对他们而言,京城来的个个都是‘上差’,人人皆是‘钦差’。
众人所行皆是为抗倭之事,连同当地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的主要人物,一并来到了戚继光驻军所在的军营。
无论何人,无论何职,今日都要与将士们在一起了。
“这位是左军都督府佥事景大人、兵部侍郎王大人、都察院右都御史、监军文大人、翰林院侍读仲大人”。
仅是这一番介绍,就要老命了。
除地方三司的人外,大多都是京官,品阶相同、相近者,彼此间并不陌生,见面之后,自然少不了一番客套寒暄。
在这些人当中,仲逸觉得唯独自己有些格格不入:无论年纪、品阶,都与他人差的太远,人家最不济的也是三品,可怜自己这个小小的六品。
好在他是翰林院的侍读,好在此次是受朝廷委派,作为监军的随从协理,怎么说也是奉旨前来。
六品怎么了?过了河的卒子可当車
见过朝廷旨意后,众人再寒暄几句,戚继光再也没有闲工夫了。
他趁机上前说道:“诸位大人都是领了朝廷的旨意而来,戚某是行伍之人,说话较直:请各位大人这就去办自己的差事,需要协助的,我已吩咐军中全力配合”。
众人连连点头:“对对对,有劳戚将军,叨扰将士们了”。
“当然,为稳定军心,免生非议,还请诸位大人多多包涵,尽量不要太过张扬”,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