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略-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序南自然理解他二人的处境,只得顺着案情继续谈下去,不久之后便没了话题,后来三人竟聊到古人的诗赋,气氛反而缓和了许多。

    就在这时,管家来报,说是门口有差役来报请李县丞立刻回县衙有要事处理。樊文予不在,李序南自然不敢懈怠,只得起身告辞。临走之时他留下两名差役,并嘱咐仲逸再去现场看看。

    案发数日现场已去过多次,仲逸知道这是李序南的客套之言,但他只得照办,宋博仁一如既往的吩咐管家全力配合。

    穿过东厢,过了垂花门便是书房,此处异常安静,房中所有东西原封未动,仲逸甚至闭着眼睛都能记住它们摆放的位置,靠门一侧一把原木躺椅静静的躺在那里,他实在无心盘查,干脆稳稳的靠到躺椅之上。

    门外站着两名差役,仲逸觉得他们完全多此一举,县衙这今日本就缺人手,于是他便吩咐这二人赶紧回衙门办正经差事,不必陪他耗在这里。

    午后的阳光懒懒的洒在小院中,仲逸如同茶余饭后的悠闲之人一般,慢慢悠悠的躺在这张大木椅上。多日以来,仇佶那最双充满恐惧的眼神一直在他脑中徘徊。

    如今仇佶已自尽身亡,此事牵扯到兵部的人,远在京城那个高不可攀的深墙大院中,时隔十八年之久,那个叫常昱的人到底是生是死都不得而知。

    可以想象:一个小小的蠡县县衙就如此复杂,那兵部就更深不可测。

    师父?仲逸想着:下山已有数月,处理完手头的差事该回凌云山一趟了:要将查到的这一切告知师父,再做最后定夺。

    不知何时,窗外一阵优雅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涌来,充盈着房内每个角落。那声音委婉连绵、缓缓流淌,时而轻盈,时而深沉

    仲逸感觉自己仿若置身于盛夏林中,看那鸟语花香,看那蝶飞凤舞,又似山下清泉,一股清凉舒爽之意。此刻身下躺的不在是木椅,而是鲜嫩绿草野花,仰望的则是那一片蓝天白云。

    不知何时,琴音已渐渐消失,仲逸起身走向院外,却听得一阵胡乱之音,与方才的优雅之声判若两人。寻声而去,穿过那道垂花门,轻轻的踩着那一块块的青石板,可见一个小木亭。

    亭下竟有一名白衣女子低头抚琴,不过全无方才那般投入,竟是随意拨弦,偶有几声叹息之声。

    仲逸轻轻上前,只见这名女子乌发垂肩,发髻间长簪珠饰垂下,随着纤纤细指拨动琴弦而微微摇曳,未施粉黛,却清新如水,明亮的双眸中似有几分忧伤,肤色如这一身洁白外衣般亮丽柔和,起伏的曲线更是近乎完美。

    片刻后白衣女子起身道:“听爹爹说,今日有衙门的贵客来,想必你就是仲先生吧?”。

第35章 洛儿小姐(下)() 
作为宋家独女,宋洛儿平日里甚少出门,因祖上略有薄产,她打小就不为生计担忧,后来老爹为她请的私塾先生。平日里这宋博仁就喜好诗书,潜移默化中,宋洛儿便成了少有的才女。或许是天赋使然,如今十八岁的她可以说棋琴书画皆有涉足,尤其以琴艺为佳。

    仲逸惊讶于这位从未谋面的女子为何能知道自己的姓氏,后来才得知自从宋家发生窃案后他多次登门调查,宋博仁对家人有交代:要全力配合这位仲先生,所以宋洛儿一猜便知。

    “原来是宋大小姐,在下方才在书房听的琴声这才一路寻来,多有冒昧”,仲逸后悔自己有些唐突,闻其音还得见其人,不过这琴声确实非同一般。

    宋洛儿低头道:“原来仲先生也是懂音律之人,让你见笑了”。

    在凌云山时,仲逸曾领略过师父的琴艺,师姐在闲暇之日也学着给他与师兄来一首,起初原本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想到后来渐入佳境,不过凌云山的高山流水之境,与宋洛儿略带忧伤的风格截然不同。

    “谈不上懂,在下属于那种只会听却不会抚之人”,仲逸笑道:“不过从小姐方才的琴声中似乎听出有些淡淡的忧伤,我仿若进入那个自由自在、鸟语花香的优美之境,却觉有一种孤寂,山山水水、小树小桥,似乎就是少了一个人”。

    宋洛儿两颊立刻变得一片绯红,片刻后她慢慢的说道:“没想到仅听的一首曲子,你竟能找到那个世界,真是难得”。

    仲逸觉得实在不应将此话说出口,俗话说:欲将心事付瑶琴、千里觅知音等等,如真是心有灵犀,那岂不是越过了他这个“县衙仲先生”的界限?

    想到这里,仲逸急忙起身告辞:“打搅了,衙门还有些事情要处理,先走一步”。

    宋洛儿欲言又止,抬头之际,竟不见了仲逸的身影,心中却暗暗道:这衙门的人怎是如此怪异?

    来到门口,仲逸惊讶的发现宋博仁已站在那里,他真后悔自己那一个“寻声而去”,想必他一定对自己与宋洛儿说话存有成见,因为这已远远超出了查案的范围。

    谁知宋博仁如无事人一般,竟对他笑道:“先生这几日辛苦,若不嫌弃,晚上在寒舍一起用过晚餐再走不迟?”。

    仲逸心中一阵不悦:“这个宋博仁看着平日里老实,至于这样讽刺吗?不就是与宋洛儿说了几句话吗?意思是我赖着不走了?还共进晚餐?”。

    “不不,樊知县近日不在县衙,好多事情还要处理呢,在下先告辞了”,说完仲逸便匆匆离开宋家。

    来到大街之上,仲逸却感觉一阵的不自在,这是他从未有过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因为宋洛儿的美貌。

    当然,也不仅仅是因为那优美的琴音,总之,他觉得这个女子身上似乎有一种师姐的感觉,但又不全是,反正他也说不清楚。

    “仲先生,仲先生”,听到有人喊,仲逸转过头去,原来是罗英。

    本来罗氏兄弟这次都是要随樊文予一起剿匪的,沈尘知道这两小子和仲逸处的不错,所以就只带了罗勇,留下罗英在他身边也放心些。

    “你去哪了?一天没见你人影”,仲逸笑道:“沈捕头不在你就偷懒?”。

    罗英一脸无奈道:“哪敢啊?奉李大人之命巡街去了,刚刚换班,这肚子好像”。

    仲逸白了他一眼:“好吧,去徐家酒楼,吃喝都算我的”。

    几个月下来,仲逸在这蠡县县城中也算是个“熟脸”了,店家看到他二人进来后,满脸笑容的嘘长问暖,仲逸拿出一块银子道:“不用找了”,店家急忙接过银子喊道:“贵客两位,包房伺候”。

    或许,这就是他受欢迎的一个缘故吧。

    罗英一顿狼吞虎咽,不大会的功夫便将一大盘羊肉吃个精光,仲逸急忙喊来店小二为他加菜,只见罗英摆摆手道:“吃不下了,留着空隙还要喝点呢”。

    几杯热酒下肚,仲逸随意问及宋家宋洛儿的情况,他知道在这县城中几乎没有罗英不知道的事。

    果不其然,一听宋洛儿,罗英立刻来兴致。

    原来这宋博仁在这蠡县城里有宅院、有铺子,祖上还有存蓄,按理说应是万事不愁才对,可这宋夫人就是怀不上子嗣。后来托了很多关系,找了不少郎中问的各种偏方,终于是怀上了,就是现在的宋洛儿,可再想要个儿子却始终未如愿。

    这宋博仁也算是通情达理之人,后来他也就不提此事,虽说这宋洛儿是个女儿身,但毕竟是自己的血脉。不曾想偏偏这个女子天资聪慧,悟性极高,宋博仁老两口颇感欣慰,日子也就这么一天天的过来了。

    谁知随着宋洛儿渐渐长大,他的老爹又遇到一件烦心事:眼看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几家媒婆上门说这家公子那家少爷的,可这宋洛儿一个都看不上,更有人竟被她取笑一番后灰溜溜的走了。

    久而久之,大家便对这位才貌双全的宋大小姐敬而远之。以至宋博仁一度怀疑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对的。邻里间更是教训自己女子:不要那么伶牙俐齿,否则就像那谁谁家的女子一样嫁不出去。

    末了,罗英惋惜道:“这下好了,原本就很少出门的宋洛儿,现在更是难得一见,她倒躲起来清静了,可惜我们这些仰慕者连面都见不上了”。

    仲逸端起一碗酒一饮而进,那酒似乎有些辣,呛得他竟咳嗽几声:“原来是这样?”,如此说来,今日听到的这琴声也就不足为怪了。

    谁知罗英嘴里蹦出一句:“不对啊,仲先生,前几次去宋家,你对此事闭口不谈,今日怎么主动问起来了?”,他一脸坏笑道:“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呵呵”。

    仲逸故作一脸无奈道:“你愿意灰溜溜的被赶出来吗?我可不想,只是今日在宋家偶遇这位传说中的宋小姐,随便这么一问,看把你激动的”。

    罗英已有些醉意,他满脸憧憬道:“仲先生,那下次去宋家一定要叫上我,我可是奉命保护你的安全啊”。

    回到县衙后,李序南主动差人请仲逸过来喝茶,仲逸看天色尚早便欣然答应。

    在这蠡县县衙的宅院里,包括樊文予在内,要说最干净、最有书香气的,还是李序南的书房,或许是因为他的读书入仕,也或许是因为个人喜好,总之这在仲逸的心目颇有好感。

    二人所聊无非衙门事务,后来便是文人墨客之类的话题,这位年轻的县丞或许与仲逸的想法一样,只是打发这漫漫长夜的一种消遣而已。

    谁知,李序南突然提到一件事:“仲先生可知,这山匪靠什么生存吗?”。

    仲逸不假思索道:“无非巧取豪夺,窃、盗、抢、夺,还能作甚?”。

    李序南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长道:“那他们会将所窃、所盗、所抢之物放于何处?”。

    仲逸放下茶杯,这才细细的看着李序南,而后若有所思道:“放于何处?除非是土匪窝,当然,那是一个更隐蔽的地方”。

    “仲先生所言极是,相信每个人都会这么想”,李序南望着他:“那牛头山被剿那晚,可曾发现他们的藏银之地?”。

    仲逸这才明白过来:当时他只顾忙着对付仇佶,那里还曾想到这些琐事?按理说,这么大一个山寨肯定有些藏银,可樊文予从未向众人提起此事,难道是因为仇佶与朱老大?

    想到这里他只好说道:“藏银之地或许只有大当家才知晓,可那牛头山两个当家的华老大没了踪影,仇佶拘捕而亡,其他人根本就不知道”。

    李序南叹口气道:“仲先生果真能言善辩,即便如此,那其他山寨呢?不是每个山寨的大当家都会毙命的”。

    这话再也明白不过了,李序南的意思是樊文予独吞了那两只箱子,而对于接下来的山寨亦是如此。

    仲逸不知他为何将此事告知自己,更不知樊文予是不是真如李序南所说。

    李序南继续道:“平日里大家都说书生气、书生气,今日我就书生气一回,实话告诉你,通过多日的观察与这段时间以来的接触,我觉得你是个可交之人”。

    仲逸一脸茫然

    其实,李序南此举并非书生气,相信久在衙门中的人对此都一清二楚,即便仲逸将此话告知樊文予,也不至于针对他一人,毕竟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不过,他以此事试探一番这位仲先生倒是真的。

    仲逸终于也想到了这一层:“李大人,你既这般推心置腹,我仲某人也不绕来绕去,只是有些事情并未到最后揭晓那一刻,但有一点永不变:我仲逸绝不做那阴损之事”。

    李序南一反常态,全无书生那般矜持,他举起酒杯道:“干了这杯,痛快,好久没有这么痛快了”。

第36章 宋家有请() 
这日晌午,蠡县县衙收到来信:黑山已被剿灭。

    数日后,樊文予率众浩浩荡荡回了县衙。所过之处一片欢呼赞美之言,这位年轻的知县如同新郎官一般骑在高头大马上,身着七品常服,圆领青袍洗的一尘不染,胸前绘绣的溪敕格外醒目,如同要伺机展翅飞出一般。

    城中各处贴满告示,大街小巷众人谈论的话题莫过于剿匪二字,原本还心存担心之人,此刻也是一片欢呼。仿若之前的担忧全是杞人忧天,眼前的景象才是皆大欢喜。

    “这下好了,肃清匪患后再无拦路劫财者,今年可以做些小买卖,置办的年货的碎银不用担心了”。

    “可不是吗?原本我那姐姐嫁的远,出门走亲还不敢带银子,弄得好像咱对阿姐抠门似的,以后再去啊就多点东西,免得阿姐婆家人说咱这娘家人小气”

    大家各自欢喜、各自乐呵,更有甚者,如同亲临剿匪现场一般:

    “听说了吗?那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樊知县带着县衙的人直接就出现在了黑山的大堂里,当时那铁氏兄弟就傻了”。

    “后来呢?那后来怎样了?”,好事者意犹未尽道。

    只见那人放下茶碗,摸摸嘴巴道:“后来?那还要说吗?当然是将他们的打的屁滚尿流,仓皇而逃了”。

    一名中年男子道:“可是看告示上说,那铁氏兄弟都跑了,不会再卷土重来吧?”。

    那人瞥了一眼这名男子,一脸不屑道:“这有何惧?现在黑山的老窝都端了,那些小头领被带回县衙,其他人有的自愿弃暗投明,有的回到老家过起天平日子,樊知县说了:胆敢再闹事,立刻将他们拿下,想东山再起?门都没有”。

    好,好

    县衙上下也是一片热闹,樊文予发话:今晚县衙举杯庆贺,所有人都有份,且要给此次参与行动的弟兄论功行赏。

    县城几家大饭店更是主动愿意承担这顿宴席,所有开支全部由几家饭店东家均摊,不要县衙一文钱,谁知樊文予坚决不同意,所有酒菜照常付银,分文不少。

    当初那个被铁老三敲掉两只整羊、八滩老酒的店家更是高兴的鼻涕冒泡,一大早就准备好酒肉犒劳县衙的差官们,谁知樊知县一道秋毫无犯之令将他挡在门外。

    万般无奈之下,店家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不收银子,那就送一块牌匾,这下他樊知县总该不能拒绝了吧?

    此举正合樊文予之意,他欣然接受,并对店家大加赞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