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略- 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这次不仅做当铺,还有其他买卖”。

    仲逸继续道:“除当铺外,可出售各种玉石、瓷器、茶叶、字画、首饰等比较贵重物件。这些出售的东西与当铺并在一个店,连同那些客人不来赎的当物,都可以卖掉”。

    老姜头不由的点点头:根据他多年在当铺的经历,有些前来当物的人总是有些难为情,总觉得来当铺就是没银子花了,尤其不想遇到熟人之类。

    手头紧没办法,即便门口一个大大的‘当’字,也总要硬着头皮进去。

    如按仲逸说的这个方法,则完全可以避免:即便想当东西,不管是心爱之物,还是祖传之物,完全可以大大方方走进来,别人问起时,也随意说一句:我是买东西的。

    而那些喜欢收藏、真正的行家,也会来这里,当铺中出手那些不来赎当之物,往往真有‘好东西’。

    此举,一举两得。

    见老姜头不言语,仲逸心中底气更足了:“除了一当一卖外,我们还有第三项经营”。

    还有经营?

    仲逸继续道;‘对,我们第三项的经营叫‘杂货铺’,所谓杂货铺,就是零售所有杂货的铺子,这个铺子里,可以出售廉价的玉饰、瓷器、首饰等。

    如此一来,那些手头不太阔绰的人,也可以买得起外形心仪之饰品。

    此外,还有平日所需: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甚至针线盒、毛刷,酒壶、水壶、折扇、花盆、鸟笼、棋子、剪刀、胭脂水粉、梳子、门锁’。

    “总之,朝廷准许的,家家户户需要的,我们尽可能都能摆到柜台上,只有他们来了咱们店里,就无须再跑另外一家店”。

    仲逸说的滔滔不绝,二人听的一头雾水。

    末了,他一言而弊之:“一当二卖,一卖为鉴赏之物,二卖为日常杂货,各有所需,各有所求,童叟无欺、诚信买卖”。

    屋内一阵沉默

    “少东家,你说的没错,只是,这成本”。

    老姜头扳起指头一一算来:“置办店铺要银子,雇伙计要银子,还有木工匠人、铁匠”。

    呵呵,原来他是这样算的:桌椅板凳是由木匠来做、铁器是由铁匠来做?

    “姜伯,要木匠、铁匠,干什么?照你这样说,我们是不是还要请个烧瓷器的?”。

    仲逸亲自为他端上一杯茶,语重心长道:‘姜伯,咱们只需让那些木制品店,将他们的东西摆在咱们店里即可,其他的也一样’。

    哦,老姜头刚咽下一口茶,差点要呛着了。

    这笔账,还得要算算,好好算算。

    “每个店铺,都有掌柜、伙计,所有出售东西统一明码标价,统一上货、统一补货”。

    仲逸特意说道:“不过,需要几个极其在行的玉雕师傅,我们要对自己店里经营的玉器重新雕磨,确定外形独特。同时,有大户人家需要定制,可以量身定做”。

    此事,交给老姜头最合适不过,他本身就是个玉器通:无论雕刻、打磨、品鉴估价,都是一把好手,那些与他一起做工的老伙计们,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

    “玉雕师傅好说,可十家店铺,哪来的那么多掌柜伙计?”,小地瓜似乎天生做惯了伙计,眼看有机会做掌柜,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咱们所在的若一当铺,连同隔壁那家店,三项经营同时进行,是为总店,大掌柜就是姜伯您”

    仲逸一字一句道:“其他八家分店,暂时只经营杂货,待时机成熟,再增设其他两项。各分店设有掌柜、伙计,由大掌柜调配”。

    啊?小地瓜一脸不解:“少东家,我,我做什么?”。

    看他一脸的委屈,仲逸不由笑道:‘罗英随李序南大人去了西北,再有几个月就返回京城,到时,你们二人就负责为十个店铺上货、补货、协调运转’。

    “少东家,此事,毕竟太大,是不是再斟酌一下?”。

    老姜头微微道:‘少东家如今是翰林院六品,这’。

    老姜头一辈子只信奉两件事:做买卖守规矩、听东家的。

    若二者不一,则选择后者。

    当然,即便是听东家的,也是为做买卖、守规矩。

    这个买卖能做,虽有些不同寻常,但也没有坏了规矩。

    仲逸思来想去:既然这样,我就再为你们找一个‘少东家’吧。

第390章 另有其事() 
“听说你后天才去翰林院,怎么今日来我北镇抚司了?”。

    见仲逸前来,石成吩咐左右退去。

    “呶,茶在那个罐里,自己泡,你们文人的事儿,咱不懂”,说着,石成端起一杯白水,脖子一仰便‘干’了。

    一杯水,硬是喝出了酒的感觉。

    要么喝酒,要么白水,从不喝茶,这是石成的习惯:茶叶,酒不酒,水不水,有什么好喝的?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自己被‘患病’的事儿,才一个月的时间,弄得人人皆知。

    “石成兄弟,这茶我也不喝了,大病初愈嘛,还喝着药呢,白水最好”。

    仲逸将茶罐推到一旁,也是白水一碗。

    当初,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大同仇鸾惧战一案,二人通力合作、极为默契,可以说是生死之交,交情自然不一般。

    “不知石成兄弟到翰林院,所为何事?”。

    仲逸开门见山,对石成而言,文绉绉,从来不是他的风格。

    “前些日子,去了西北,在榆林府时,见到了你说的那位李序南知府,这个人在当地口碑不错,在户部时也干的颇为出色”。

    石成继续道:‘临行之时,我已向当地锦衣卫兄弟吩咐过,他们会全力保护李大人安危。知府衙门也有我们的人,你就放心吧’。

    榆林府三边镇、大煤矿之案,皇帝朱厚熜交由锦衣卫北镇抚司去办,石成身为北镇抚千户,他去西北,自是理所应当。

    按石成一贯的处事风格,几乎是滴水不漏,既然都交代下去,为何还要专门来翰林院说一次呢?

    “这位李大人到底是得罪什么人?当初,李序南在户部时,有个叫赵谨的户部郎中,曾因一千两库银的事儿,才将李序南调往西北的”。

    石成直言不讳道:‘可是,这二人到底是因何结怨?难道就因为区区一千两银子吗?’。

    咳咳,喝白水都要呛着了,仲逸心中暗暗一惊:锦衣卫,太可怕了,若是要查一个人,简直无孔不入。

    调查李序南,只是石成稍稍使力而已,若皇帝亲自下旨,那还能了得?

    不用说,户部也有他们的眼线,李序南在户部的那点事,早就打听的差不多了。

    好在李序南书生意气重,平日里与他人并无什么交集,也没有什么见不的人的事儿,石成查到户部郎中赵谨那儿,也就没有下文。

    这个下文,就是户部郎中赵谨身后的兵部郎中严磬,以及他们二人身后的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

    由于李序南本不是锦衣卫监视对象,只是仲逸向石成通过气之后,才开始打听的。

    故此,严磬,还有戎一昶等,是很难查出来的。

    至于当初在户部发生一千两库银的事儿,锦衣卫在户部的眼线,自然不难查出。

    “户部那一千两库银的事儿,我也听说过,或是因为他们户部同僚间的内讧吧,李大人书生气重,怕是挡了某些人的财路吧”。

    仲逸并未提起严磬和戎一昶,这个道理很简单:他一个翰林院侍读,怎么知道兵部和后军都督府的事儿呢?

    “不管挡谁的路,兄弟我只能说:只要圣上没有旨意处置李大人,我定会全力保护他”。

    石成压低声音,凑上前来:“今日叫你来,另有其事”。

    另有其事?

    这才是他前来的目的。

    只见石成单指蘸水,在桌上写了一个‘严’字,之后便在这个字上划了一道斜杠。

    “快了,这次圣上真下决心了”。

    石成补充一句:“当初,我们在博野县调查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时,从博野县县丞、知县、到保定知府,乃至刑部左侍郎,可偏偏到了刑部,就没了下文”。

    当初,石成同样负责调查此案,对幕后的主使再清楚不过,他早就盯上严士蕃。

    后来在大同府核查仇鸾时,有多重证据直指严氏父子,同样没了下文。

    这笔账,他心里一直攒着呢。

    “仲老弟,现在就差一个口子,一旦有人撕开这道口子,站出来指正严氏的人不在少数,内阁次辅徐阶是一个,礼部尚书袁炜是一个,裕王府的那些人也不会少”。

    石成特意嘱咐道:‘到时,你可千万不要犯糊涂,翰林院近皇权,若万岁问起来,你是最清楚的’。

    出了北镇抚司,仲逸心事重重:按理说,石成不会轻易对朝中之事坦露心迹,尤其对严氏这种权臣,更是谨慎处之。

    之前,在博野县、大同府办差时,从不多说一句,今日这是为何?

    仲逸首先想到的,是锦衣卫内部较量: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与严氏走的近,莫非石成与他并非一路?

    一旦陆炳受到严氏牵连,取代他的人,才是石成真正支持的?

    不妥,不妥,仲逸连连摇头:陆炳与皇帝交情匪浅,即便严氏倒台,他未必会败下来。

    况且,石成也不是那种两面三刀、攀附权贵之人。

    可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理由能让他这么做呢?

    或是想多了,没准石成就是想提醒一下自己:倒严之事,千万不要说错话、表错态。

    但愿如此,如此最好。

    回到府上后,才知道师父与师姐早已到了,仲逸急忙收起方才的心事,与师父交谈起来。

    仲姝在后厨忙活起来,总算是像那么一回事,只是才刚刚开始学,不停的看着食谱大全。

    “逸儿啊,你带的那些地图、兵书,为师都看过了,确实不错,这么多年,云游四海,却难得见如此完整、详细的记载”。

    凌云子叹道:“著兵书一事,怕是要再拖一拖了,只是不知为师这一生”。

    仲逸急忙上前拜道:“兵法权谋,各有所长,各有所取,非闭门观他人之作可为,非听他人之言可为。

    两军阵前、兵马钱粮,战事瞬息万变,唯亲历可为,唯当世可究,否则,再好的谋略,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末了,他特意说道:“师父一生为谋,战事历历在目、圣贤谆谆教诲,所著必能为大明所用”。

第391章 乔迁之喜() 
午饭时分,穆家小院。

    一向安静的小院,今日却格外热闹起来。

    丫鬟香儿一大早就开始忙活:洒水净地、浇花喂鱼、搬桌摆凳,几副对联、几盏灯笼,一派新气象。

    才收拾完毕,仲逸、仲姝、袁若筠、莺儿等,也纷纷进了小院,穆一虹带着丫鬟香儿,急忙上前相迎。

    不多时,若一当铺的老姜头、小地瓜也拎着礼品走了进来。

    除仲逸、仲姝外,这里大多人与穆一虹只有一面或数面之缘。

    这还要从仲逸被押入刑部大牢,穆一虹设法动用自己人脉,去牢中说服那涉事抚琴女子说起。

    当时,穆一虹去仲府,却正巧遇仲姝外出,于是她去若一当铺找罗英,后来仲逸出狱后,袁若筠听说此事,硬是到穆一虹的住处去了一次。

    算起来,穆一虹去若一当铺的次数更多一些:她随仲逸从杭州到京城后,就知道若一当铺。

    那个时候,仲逸还是当铺的‘少东家’,穆一虹有事相商时,都是来这里找他。

    连同已随李序南在西北的罗英在内,若一当铺的老姜头、小地瓜,对这位穆大小姐并不陌生。

    “诸位能来寒舍道喜,一虹倍感荣幸,托仲大人的福,家中略备薄酒、粗茶淡饭,请各位慢用”。

    穆一虹与众人寒暄说笑,大家很快熟悉起来,都是见过世面的,一点就通,活跃气氛,自然不在话下。

    丫鬟香儿将众人送的贺礼搬到屋里,按照穆一虹的吩咐一一记录,这份情义,日后还是要设法还回去的。

    “礼品不多,但不乏贵重之物”,香儿心中不由叹道:‘仲大人,真厉害’。

    院内放了一条长桌,桌上摆着各种水果、干果、点心等,一对细嘴酒壶、一圈青瓷小杯。

    长桌旁驾着铁炉,炉上一个铁丝网格,炉火旺旺、佐料洒下,烤肉好香。

    “大家随意,烤肉马上就好”。

    仲逸正忙着将手里的铁签子翻来覆去,不时洒一小撮佐料,炉上顿时冒起阵阵青烟,香味再次飘来。

    这位翰林院六品侍读,此刻已是满头大汗、忙的不亦乐乎,丫鬟香儿只得为他拿来一块汗巾,随意搭在肩上,俨然一个店小二模样。

    “这个烤肉,看着没什么,嚼一口,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小地瓜来到仲逸身边,一脸崇拜的模样:“仲大人,想不到你还会这一手,是有什么配方吗?”。

    呵呵,配方,当然有了:肉蔻、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姜粉

    磨成粉融合到一起,叫‘一口香料’,这是唐小丫特意买来做菜用的,结果仲逸照着买了一百盒,将外包装去掉,直接就塞到包里。

    看样子,够吃一阵子了,包装盒上的说明,已拍成照片,虽然没有比例,但至少可以搭配一下,以后还可自己研制。

    当初,仲逸并未在意,现在看他们吃的津津有味,足以说明此举十分明知。

    “这个烤肉嘛,讲究一个火候,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佐料要一层层的放,否则外层味重,里边反而无味了”。

    袁若筠向众人解释着‘奥妙’所在,不时提醒仲逸做这做那,却又不忘替他擦擦额头的热汗。

    这一幕,看的穆一虹简直心都烤焦了。

    当时,袁若筠来找她时,就有人说过:这位袁大小姐,可是堂堂礼部尚书的千金。

    这下好了,一个礼部尚书的千金,一个翰林院六品侍读,对这烤肉、佐料之事,忙的不亦乐乎、乐得尽在其中。

    难得一见啊。

    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