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残阳帝国- 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际上,在这份电报宣称潜水员死亡的同时,两名日本潜水员仍然在海底喘气,419可以清楚地听到他们的每一次呼吸。1个小时后,气泡声变得微弱起来,2个小时后,海底不再发出声响。

    419号潜艇,安静地等待着事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舒平也开始加紧对逃生舱的改造,他不希望有一个粗制滥造的加压舱,必须有完整的后备措施。

    台风向着东北横扫而来,但是对419几乎没有影响。潜艇仍然在这一带巡航,焦急地等待着那些氦气上浮。

    24小时后,海面出奇的平静下来,正巧处于台风的风眼中。潜艇监听到了海底的一次轻微爆炸声。然后一只小型橡皮艇开始迅速充气,并向上浮起。可以听到它噗的一声冒出了海面。

241蛛丝马迹() 
程大洋立即升起潜望镜,做360周视搜索,看到黄色的救生艇就在大约1公里外,看来计划成功了一大半。他静待对空警戒雷达搜索报告,然后下令将419浮起,派遣艇面小组去打捞。目前419处于台风风眼中,没有任何舰船和航空器敢于靠近到这里。

    政委带领艇面小组划着小橡皮洲找到海面上倒扣的救生艇。用挠钩将其拉近,然后翻转过来,那些黄色的气瓶还都悬吊在水下,一共八个不多不少。众人七手八脚将其捞起,当然顺手,将附近那个日本人留下的浮标下的铁链切断,让那只浮标自行飘走。虽然日本人可能进行了比较精确的无线电交叉定位测量,但是在海面上定位的精度,估计也就是能确定一个半径几公里的地带。下次要找到这里,仍然会费一些周章。

    接下来,舒平得花一些时间,继续完成他的加压舱改造,然后用光谱鉴定气瓶内是否为氦气,虽然看起来有些多此一举,因为瓶子上明明白白写着:美国气体公司1940年出品液态氦气,不过舒平还是觉得应该按照规程检验一下。至于419何时展开自己的打捞行动,只能等他这里的进度。

    牧野乘坐水上飞机,马不停蹄赶到东京湾,岸信介已经派车到港口接他去府邸。他在路上听到报童高喊号外才知道,近卫文麿已经宣布解散内阁,并由他自己向重臣会议,提名了赶他下台的东条英机担任下一届内阁总理。连月的努力似乎付之东流了,历史进程非但没有被打破,而且时间提前了。

    牧野来到岸信介家后,几乎是摊到在了沙发上,他的消极反应要比岸信介预料的要夸张得多。即使如影佐祯昭或者岸信介这些,通过穿越者,大致知道将来日本命运的人看来,东条上台问题也并不大,因为最终仍然有制约开战的办法,或者即使开战,也还是有胜机。但是他们对开战后日本命运的了解,仍然嫌太过苍白,尤其这些穿越者的说法还并不一样。浅野说过,70年后日军战力,仍然排列世界第二,可以在短时间内消灭中国海军;而牧野的描绘要悲观得多,他描述下的日本,完全被中国压的喘不过气来。这导致了这些愿意倾听的听众,也感觉到了莫衷一是,似乎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未来。在开战问题上,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浅野似乎对开战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日本战败,只是错过了一些机会;他违背了与浅野达成的,不深入透露战史的约定,与大西谈到了中途岛海战,以及令后世日本人扼腕的关键5分钟,听的大西一愣一愣的。当然所有这些人,都可以从两人的言谈中,感觉到牧野的思虑更加成熟稳健,而浅野对历史的态度,则显得轻佻而又肤浅。

    牧野在岸家客厅里双手抱头,缓了好久,这才注意到岸信界以及长谷川就在身边,但是浅野不在。

    “浅野这个家伙哪儿去了?”

    “是这样的,你出海的这些天,海军的大西大佐派人把他接走了,说是我们几个人太重要了,必须防备肯各种不测,还是分开的好。”寡言少语的长谷川文彦说道。

    “他爱去就去吧。长谷川,接下来的事就要拜托你了,你是地质方面的专家。”他说着转向岸信介,“岸先生,我们找到了满洲石油的大致位置,精度很高,按照这个位置去勘探,应该会简单很多。”

    “好”岸信介点了点头道。

    “朝永教授那里,提供了一台西门子的声波测探测仪,可以用来测井。应该会有用,”长谷川插进话来,“但是那里的油井深度很大;这些天我拜托岸先生进行了调查,日本目前的钻井能力,不到800米。即使探测到油田,怕是短期也打不出油来”

    “这件事,恐怕得再让岸先生想办法了。我想一定会有转机的。”

    牧野再次将难题甩给岸信介,岸信介为难地在两人前面走了两趟,他当过商工大臣,熟悉日本工业潜力和各种短板,如果他说不成,那就真的绝望了。

    “我想到了没错加利福尼亚深井勘探,就是这个东西,可以打出2000米以下的油井,日本曾经在十年前引进过这些项技术,用在北海道以及库页岛勘探,不过因为找不到油层,设备后来一直闲置在‘帝国石油公司’仓库内,我可以想想办法把这些设备搬到满洲。但是单凭这些设备,肯定无法形成规模生产。”

    “至少可以打出油来,一旦确定了储量,大量仿制应该不成问题。我们应该试一试了。”

    牧野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他的生命动力,似乎完全来自于阻止开战的那么一线希望,但是他已经深切地洞悉到,无论自己怎么做,总是有一样无形的阻力存在。

    10月2日。419号上,舒平完成了加压舱改进工作,他计算了氦气的储量,如果合理分配以及有效回收,可以供6人次10小时减压使用。也就是说,可以供2人小组出舱行动3次;。

    程大洋和林秀轩决定从特别小组内挑选徐冲和吕青山来进行第一次潜水作业。这次他们将换成厚重的内循环干式潜水服;行动时间由携带氧气决定,大约限制在2个小时内。他们还将携带水声通讯设备,通过帆罩上换能器,与指挥舱进行1公里范围内,无障碍遮挡的语音通讯。进入春日丸内部的搜查目的,确定为三样,首先是找到日方穿越的全盘计划;第二是船上的物资清单,第三样是穿越技术本身的资料,这是419回到未来的关键所在。

    原本419上有一名资深潜水员比吕青山更适合这次行动,但是考虑到必须有一名能看懂书面日语的人一同去,所以仍然选择他,如果考虑到2天前,日本人粗糙到极点的那次潜水行动,他们竟然也进入了春日丸内,似乎200米水深,也并不是一个大的问题。

    两人穿上金属潜水衣,这套衣服类似盔甲,可以减低水压施加的面积。他们钻进减压仓,然后开始按照程序注水。与此同时,419号的压载水舱开始注水,最终坐到200米处,坚硬的海床行,艇艏正对春日丸,距离大约60米。

    救生舱缓缓打开,两名潜水眼沿着金属梯子缓缓爬了出来。他们还另外带着一副软梯,用来系在前甲班上,方便上下潜艇。

    这样深度的潜水,真正的问题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20个大气压施加在潜水衣无法防护的那些部位的痛楚,对于人的意志,是极大的考验。

    他们提着照明设备,一前一后顺着梯子爬下潜艇。程大洋通过换能器,提醒他们注意右侧,根据声呐定位,2名日本潜水员就死在这里。

    果然,灯光扫射过去,可以看到倒闭在海底的两名潜水员。圆滚滚的铜质潜水衣依然穿戴整齐,2天前,他们就这么,慢慢憋死在这副罐头盒里面。他们走近这两具死尸。徐冲捡起敌人临死前丢弃的物品收集篮,发现里面一台笔记本电脑,显然日本人的好奇心使得他们捞起这个进了水一文不值的玩意儿,还有一些塑封的纸张,他信手翻了翻。是一些枪械的设计图纸。看来,春日丸出发前,对可能遭遇的情况做了万全准备,将一些重要文件都进行了防水处理。

    前面就是巨大的春日丸。可以看到日本人在船只豁口处留下的潜水绳。林秀轩要求紧跟这些痕迹前进,他稍微改变了计划,想搞清楚日本人初次下水后的重点在哪里。

    徐冲在前,慢慢跟着潜水绳走,进入沉船后,他们失去了与419的通讯。他们走过那些巨大的机械和武器,花了20分钟就到了第二层甲班,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侧的舱门大开,他们走进去时,看到舱门上贴着“地理文献资料库”字样;他们慢慢走过一排排档案柜,没有被破坏的痕迹,最后在一只打开的柜子前停下。徐冲伸手进去掏,里面还有一些没有被带走的书籍。经过鉴别,全部为中文版的地理丛书。从刚才死去潜水员散落在海底的物品看,不是他们关注的部分,也就是说,在他们之前,应该已经有过一次下潜。并且带走了东西。当然好消息是,从日本人物品收集篮的尺寸看,带走的不会太多。

    他们离开第二间舱室,走近大门敞开的第三资料室,里面同样是一排排整齐的保险柜。分类相当细致。吕青山走到近前,仔细辨别贴在保险柜上的那些小型分类标签。从轻武器到防空武器、身管火炮、雷达、舰船、鱼雷、声呐、导弹火箭无所不包,可以想见,这里收集了各种现代化武器的文献和图纸(碍于体积,设计图纸不大可能很细致,可能以电子文档形式另行存档)。他们走到第二排时,发现一排柜子上写着“生化武器”以及“核子武器”部分,看来春日丸沉的一点儿不冤。

    他们依次检查被打开的那些柜子,主要为军舰、火炮、鱼雷这三个方面。似乎日本人下来的很仓促,以至于没有向潜水员布置任务重点,而是放手让他们自己拣重要的捞,于是这些潜水员按照自己的眼界,选了这几样。

    吕青山心里有了底,他回去后将要在第一时间向林秀轩提出建议,在下一次潜水时,务必将几个重要舱室内的文件破坏掉,想来日本人的打捞能力捞不上那些大的实物,但是这些资料留着是个祸害。反正来过这里的潜水员已经死在海底,没有人知道原本是什么样了。

242世代报国() 
他们继续在这艘沉船上探索了一段时间,不过很多区域因为通道损毁而无法前进,眼看氧气容量降低到了6成,于是决定往回走,他们同样收集了一些书面文件,随身带回419,同时他们头盔上的摄像机同步拍下了整个搜查的过程,可以让林秀轩这样的情报判读专家,反复观察每一个角落,找到一些他们遗漏的部分。

    两人离开沉船往回走的同时,利用头盔上的头灯四处扫视,拍摄下在底舱里安置的日本军备。除了常规武器,始终没有发现类似核弹的装置,威力最强的武器是装在在随动发射架上的88式反舰导弹,另有一些防空武器。这些现代化武器数量太少,即使投入战争也不肯呢个扭转战局,无法揣摩日本人意图,也许只是作为拆解研究的样本。

    他们观察到,所以武器都较为老旧,并非自卫队最新的家当,这多少印证了猜测,对于1940年代技术而言,太过先进的武器,反而不容易仿制,那些需要依赖芯片和编程的系统,确实不太适合。

    两人回到巨大的潜艇前,将收集的文字资料塞进潜艇的一根空鱼雷管内,然后顺梯子爬进潜艇减压仓内,开始漫长的减压,这段时间,就是要将高压下融入他们血液内的惰性气体慢慢释放掉。

    林秀轩与程大洋马不停蹄,立即开始仔细判读情报,这他们第一次直观地窥见敌人的计划。春日丸穿越的目的是很清楚的,就是要扭转历史,但是日本人具体的实施计划,并不清楚。现在他们有了初步的认识。从携带的成系统的武器规模上,可以判定出,敌人有理论依据和细致准备。

    他们先将带回来的东西分类,然后分头检索。很快,程大洋从纸片里找到了一种无线电近炸引信的设计图纸,竟然是落后的真空管设计。他可以肯定不是什么故纸堆里随便抄来的,因为有两个特征。

    其一是起爆引信和保险装置为模块化设计,为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不可能做到,一旦试制成功,总成可以装进大于60毫米口径的各种弹药中,稍区别是破片数量和爆炸威力。这显然可以迅速将日舰副炮的防空能力,提升一个档次,而且无需重新开发繁杂的各种口径弹药,考虑颇为周到。

    其二是设计十分紧凑简洁,零件很少,显然是考虑到了日本落后工业能力下的产能和良品率。

    在配套的文献中,事无巨细地标注了生产流程图解和各种要领,甚至对厂家的配套分工也有规划。指定了松下无线株式会社会主要组装,东京冲第一陆军兵造长为部件配套。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制作文件的人,不仅仅深谙工业生产,还对当时日本工业门类,各种企业的优势,进行了充分考察。

    林秀轩那边找到的是防空导弹设计图纸,制作这份图纸的人,同样是十分用心。文献将导弹分划分成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最为简单,只依赖跟踪雷达,需要2名操作者根据各自不同的音频信号,使用手轮控制,发出无线电指令遥控导弹的高低、方向;林从未见过如此简陋的制导武器,但是如果仅仅是让它们,在密集而又笨拙的重型轰炸机编队中爆炸,这种东西仍然具有强大的威力。

    第二种也是在同一种火箭基础上的升级,增加了自动控制,总体上类似战后第一代指令制导防空导弹。为什么要这么做?显然考虑到了产能和技术提升的矛盾,没有一步到位的奢望。

    第三种,是在前一种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短程地对地导弹,精度较之v2高处一个数量级。可见工业之外,还有进攻需求的考虑。

    林看的事背脊发凉,敌人们思虑的是何等的仔细,完全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日本军事工业在战时完成三级跳。

    “老林你看,这不是40火箭筒吗?”

    程大洋凝眉说道,他翻出一张塑封的纸张,上面绘制的东西类似一个超口径的火箭筒。

    “是rpg2,他们直接拿来用了,几乎没改过。”林说道,“除了光学瞄具简化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