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猎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史上最强猎头-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其他军种也差不多保持了一半一半的比例,也就是说十二万岳家军,跟着走的人数最后超过了六万,看着库拉拉花出去的金币就连现在暴发了的秦浩也忍不住的一阵阵肝疼。

    。。。。。。

    唐朝。

    安顿好岳家军之后秦浩第一时间就飞来了长安来跟李豫商量改革的事情,之前虽然俩人也提过,但用现在的话来讲,李豫只是原则上同意,具体怎么做好需要好好详细的商议。

    翻开历史课本,所有汉人能打的朝代都是府兵制的,秦朝最猛,直接就是军功封爵制,后来这个制度被废掉以后几年的功夫百战百胜的大秦帝国就被灭了,后来的汉朝和初唐,以及明朝前期都是标准的府兵制,一直从头到尾使用募兵制的只有大宋,嗯。。。。战斗力什么样就不说了。

    这其中又以唐朝最为典型,因为唐初是纯粹的府兵制,李隆基时期则变成了纯粹的募兵制,就是这么彻底,当然了,结果似乎也挺彻底的,从所有邻居都管自己叫爸爸变成谁特么都是自己爸爸,心酸啊。

    募兵制虽然看似招募了职业军人理论上应该比义务兵更强,但在古代,军事素质这东西其实只要熟悉阵法和武器的操作其他的还真差不了多少,府兵制最大的优点并不是给国家省了那么点军饷,而是他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如果将国家比喻成一个公司的话,府兵制相当于大家都来当股东,募兵制则定点儿给你发工资了事,嗯。。。有时候还发不上。

    因此,募兵制的时候打仗前将领最喜欢说一句话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到了府兵制时期完全不用说这个,府兵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闻战则喜!府兵们成天就琢磨一件事,特娘的还能去打谁呢?

    因此初唐时期经常有这种情况,大唐老大趾高气昂地问周边的小弟,咋的,是不是不服,小弟说,大哥我服了我老服了,大唐说,你说的一点儿都不真诚,找打!

    经常给人一个错觉,特娘的唐初咱们咋这么多敌人呢,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百姓们成天琢磨哪能找着敌人,敌人不多才见鬼了,在府兵制的体制下,三年不打仗全国从上到下都特么痒痒。

    一人参军全家免税,杀敌立功还有田产赏赐,(死了收回)如果能立大功劳甚至还会封爵位,如果不幸战死也不怕,因为属于你的那块天自动归你家里其他人,相当于国家用一块田买你的命。

    这好事儿,谁不盼着打仗啊,对不识字不能靠科举的穷苦人来说,打仗是他们唯一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途径,而募兵制之下权利集中到文官手里,土地集中在小地主手里,砍多少个人头也没法升职加薪,不如领导一句话管用,打起仗来不转身就逃已经是俺们够意思了。

    所以,很悲哀的一点,自从大宋以来汉人就进入了士大夫公治的时代,文官大量掌权,府兵制几乎不复存才,明初的时候有一点,但后来东风压倒西风,依然变成了文官政治,各卫所名存实亡,哦,或许锦衣卫是个例外。

    而咱们的敌人却越来越强,从契丹之后每个草原民族都拥有完整的政权,人家可是地地道道的府兵制,打仗不发军饷,强到啥算啥,为了家里老婆孩子的口粮仗打的老有积极性了,于是从安史之乱开始一直到共和国建立,除了明初的时候稍稍崛起了一下子以外其他时间基本上全是被动防御和挨打。

    而秦浩如今既然穿越了过来,就一定要在根子上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百八十三章 府兵与募兵(下)() 
李豫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帝王,从安史之乱爆发开始,他就已经深深的明白了大唐外重内轻的危害,人心这东西永远是最靠不住的,只有傻叉才会把国家的稳定寄希望于统兵大将的忠心上。

    因此李豫对秦浩提议的府兵制改革其实是双手双脚赞成的,但,任重而道远啊。

    府兵制有这么多好处,难道朝廷里的人就全都视而不见么?当然不,之所以实施不下去,阻力其实还是蛮大的。

    首先的阻力当然是各地的节度使了,唐初的府兵制,说白了就是集全国之力供养关中,关中大地上全是府兵,而府兵是不交税的,甚至有功的时候还要动不动的就赏赐一番,而朝廷的各项开支和这些赏赐自然都要从地方上吸血了,如此一来地方节度使哪还有钱养他们的私兵,等到了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地方节度使们纷纷做大,想从他们身上抽血简直是痴人说梦。

    再有,就是从政权的稳定性上来说了,不得不说,府兵制的政权稳定性并不高,将领远比募兵制更吃威望,行政命令的作用基本为零,几乎是一定会培养出一种叫做将门的怪兽,比如高宗时期,明明李勣已经老的走不动路了,但只要他还活着一天,打仗还是得他来,一纸诏书给大军换个统帅这种事儿只能出现在皇帝的梦里。

    武则天时期安排武家的王爷领兵打的那个仗简直惨不忍睹,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些府兵不服他们,而鲜明对比的,李勣的孙子李敬业振臂一呼就有十万大军跟着谋反,大将得胜归来的时候如果皇帝的威望不够不能压服统帅改朝换代也不是什么难事,这种事儿在五胡十六国期间发生了不下几十次。

    府兵制的彻底废除是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的,而唐朝在李隆基之前,除了李世民活着的时候威望点满无人敢不臣服以外几乎是一天都没消停过,哦错了,李世民时期国内也不怎么消停,只是老李同志拳头硬,把所有对手都打趴下罢了。

    对外当了所有邻居的爹,但自家人内部关起门来成天杀来杀去也毫不含糊,到李隆基登基的时候国家都快被折腾废了,而废除府兵制也确实是李隆基五十年太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嗯。。。。简单来说,府兵制这一套适合明君而不适合昏君,这是一个培养权臣的土壤,如果做皇帝的水平不够很容易被踢下来,不一定改朝换代,因为通常培养出来的权臣总是皇帝的亲戚,通常来说大部分都是一个姓的,比如李渊和李世民啊,李显李旦李隆基啊等等,但有时候碰巧是不一个姓的就比较尴尬了,比如外公杨坚啊,老婆武媚啊之类的,比较难搞。

    不过这一点李豫倒是并不太担心,他对自己的水平还是比较自信的,至于未来,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皇位在他们李家手里传着,抢就抢吧,总比藩镇割据要好。

    而最大的阻力,却来自于无所不在的文官集团,这块只要稍微处理不好,马上就是一场翻天的浩劫。

    首先摆在面前的是永业田,想要实行府兵制,就必须保障永业田不可买卖,这特么就尴尬了,土地不许买卖,这些文官还怎么兼并土地?田都给当兵的了,我们这些当官的怎么办?水特娘的指望你拿点儿俸禄活着?

    相比于初唐,此时的李唐王朝被武则天胡搞乱搞了一次,已经面目全非了,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官集团的数量。

    武媚以前,唐朝四品以上官员最多不过二三十人,但武媚以后四品官员一口气就变成了四百多人,四品以下就没法查了,按照政治架构推算的话,七品八品的小官怕是要超过几万人,这固然大大滴增加了他自己执政的安全性,但这些官是要授予公田的啊,更何况数量上去了朝廷也就管不了了,土地兼并变得根本没法抑制,这些官只要当过一天,天下就多出一个地主。

    所以要恢复府兵制,第一件事就是裁官,减少官员数量,减少地主阶级数量,遏制土地兼并,不说恢复武媚以前的水平吧,但起码要将现有的官职去掉一半以上,以后还得逐年裁撤。

    科举还得留着,但以后录取人数必须严格控制,一次进士录个二三十人足够了,一口气整好几百是干什么?

    嗯。。。。想做到这些,用屁股蛋子想也知道这难度是多大了,那些文官集团尤其是小地主阶级一定会抱成一股团,不把李豫骂成桀纣再世都算他们输。

    是的,从武媚为了一己之私大开方便之门将天下百官扩张到了千官万官以后,这天下就多了一个文官集团,想要府兵制?重回初唐的政治制度?那是不是您还要恢复关陇六镇制度啊?对不起,全天下都不!同!意!

    李豫十分的清醒,这时候想要恢复府兵制别说门了,就连门缝也没有,因此他和李泌秦浩秦浩一起熬了三天三夜搞定的这份计划暂时只能把它压在枕头底下,静静的等待时机成熟的那天。

    嗯。。。起码也得等安史之乱结束他掌握住全国的军队并且熬死李隆基再说。

    但整体的计划现在拿不出来,暂时性的前瞻工作和试探性工作还是要做的,政策么,尤其是这么大的政策,怎么能没有时间的引导呢?正好,岳家军的到来给了他们一个绝好的天赐良机。

    来时政策,每个人分十亩永业田,这是承诺过的,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局势下,每一分战斗力都尤其的宝贵,谁敢不同意?当然了,这些田全部都划到了洛阳和陈留附近,那都是安禄山的地盘,相当于敌占区,岳家军要想拿到他们的地怎么也得等把安禄山打跑以后,现在他们跟其他的兵并没有什么区别。

    谁反对?又特么没分你们家的地,那块的小地主早就被安禄山他们给杀光了。

    而岳家军也愿意,洛阳陈留那是什么地方?陈留过一百年就改名叫开封了,那特么是大宋的东西两京啊!

    这次府兵制改革,李豫雄才大略的已经不想单纯只改关陇了。

第二百八十四章 动荡的时局() 
跟想象中的差不多,由岳家军瓜分洛阳和陈留周围的天地做永业田几乎很顺利的就通过了朝议,圣旨就这么发了下来。

    岳家军的时空之门开在了常山,有了这样一支六万人的精兵,安史二人留在河…北的力量开始逐渐变得不足为惧怕,在契丹人大规模南下之前甚至进入到了反攻的模式,在赵匡胤岳飞颜真卿三人的联手之下河…北大有光复的意思。

    而此时洛阳城下,糖尿病并发症终于得到治愈的安禄山也终于恢复了他的雄风,燕军愈发的勇猛了起来,可惜这份勇猛却不是用在韩信的头上,而是朝着中原大地上的百姓,随着他们的强征暴掠愈发的严重,如今中原大地上何人不对他们恨之入骨,可以说是日日夜夜期盼王师。

    盼啊盼啊,王师终于动了,这一天,韩信毫无征兆的兵出潼关,出其不意的攻了关前大将崔乾佑一个措手不及,还没等反应过来,韩信便将他兵仙的属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手中的十万大军拆成了七八股,各自行军各种埋伏,将整个战场预料的是分毫不差,不到一天的时间,关前五万多的燕军就被犁庭扫穴,落花流水。

    中原百姓喜出望外,各个游击队终于找到了组织,纷纷听命于韩信,没有了潼关的阻隔,中原大地上的散兵游勇终于可以拧成一股绳,在兵仙韩信的指挥下,不过区区三天,安禄山就完全被打懵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李唐王朝居然拥有这样强大的潜力,整编各地游击队之后,韩信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二十万之巨,精锐程度虽不及安禄山,但也远不是刚开战时的新兵蛋子了。

    安禄山也急,无数次的请教他的女神李扶摇,只是看着女人一副淡定且胸有成竹的样子,嘴上不咸不淡地说着安慰的话语,心中多少也轻松了些。

    殊不知,李扶摇从头到尾都不是跟他一伙的,她比谁都清楚,安禄山这个人从根本上就没有成为帝王的伟略,甚至比史思明还要差一些,不过那又如何,她的目的本来也不是帮他得天下啊,他只需要把唐朝变成躺朝就可以了。

    而如今这个时候李扶摇心中真正的希望早就寄托在远在大草原的耶律阿保机身上了,在她看来,安禄山如今只是一块吸引李唐的挡箭牌罢了。

    南边,张巡果然不负众望,契丹人和尹子奇被他死死地挡在了睢阳城下,而为了分担他的压力,秦浩的第一王牌师郑成功也终于动了。

    虽说郑成功的船队以海船为主,但这不代表他手里就没有小船,沿着运河一路北上,正好就是尹子奇的老巢陈留,这里水运发达,河宽水深,加上李唐又有群众基础,有几处险滩也有纤夫自发地帮着拉绳,因此当郑成功的精锐黑人兄弟部队出现在陈留城下的时候守军全都懵了。

    郑成功能凑出一支黑人部队,那是因为明末时期世界范围的黑奴贸易已经形成,而唐朝时期虽然也有昆仑奴的买卖,但一来黑的没这么彻底,二来数量太少很少有人见过,因此他的人马压根就不用装神弄鬼,往那一站就像鬼一样,再加上一点来自十七世纪的精锐火器,空虚的陈留居然就这么陷落了。

    尹子奇听到消息之后吓得魂都没了,陈留一旦有失,他这十几万大军一个月都用不了就会绝粮,慌忙扔下摇摇欲坠的睢阳城拔腿就跑,等回到陈留的时候才发现郑成功洗劫一番之后早就走了,尹子奇微微松了一口气之余,却再也不敢轻易去啃睢阳了。

    尹子奇这么一走,这些契丹人可傻了,我们南下不是帮你打仗的么?如今你一走了之,留我们在这儿喝风,攻城?那是不可能的,契丹人本来就不善于攻城,这张巡本事如此了得他们也不敢轻易的去啃这块骨头,再说此处终究是飞地,打生打死的图啥?

    此时的契丹毕竟不是后世的辽国,整个民族都是松散的联盟性质,在他们的脑子里,打仗是为了抢劫,压根就没有君明啊大局啊之类的概念,于是乎,十万铁骑呼啦啦的散开,谁也不啃这块骨头了,纷纷化整为零四处劫掠去了。

    十万铁骑四散开来,瞬间黄河以南沦为了人间地狱,虽说这里大部分都已经是燕朝的地盘,但这些百姓都心系大唐,都是大唐的子民,一时间朝廷上上下下都在心痛的流血,张巡也使出了浑身解数不断出城绞杀,但可惜效果甚微。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些契丹人就满载而归,来的时候是十万人,走的时候却变成了三十万人,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