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 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乾清宫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郑勋睿是殿试状元,直接敕封为翰林修撰,前后不到半年的时间,按照规矩来说,至少需要在翰林院满一年的时间,再来考虑如何的安置,再说就算是郑勋睿学识出众,提前安排,也是直接安排在六部或者是都察院,怎么会派遣到地方上,状元毕竟是难得的人才。

    大约过了半刻钟的时间,周延儒首先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郑勋睿身为殿试状元,乃是朝廷之人才,到府州县去也没有什么不可,不过还是留在京城为宜。”

    周延儒说出来这样的意见,倒也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面,他是内阁首辅,提出的意见建议必须是中肯的。

    皇上没有马上表态,看向了温体仁等人。

    果不其然,周延儒话语刚落,温体仁就开口说话了。

    “皇上,臣以为此事值得提倡,郑勋睿身为殿试状元,的确是人才,不过尚显年轻,到府州县磨砺之后,体察到民间疾苦,到那个时候将其调回京城,那就是可堪大用之才了,如今殿试之进士,想方设法留在京城,不愿意到府州县去,很多的府州县,都是举人担任各级的官职,这样的情况必须要改变,郑勋睿能够主动带头,申请到府州县去磨砺,朝廷应该倡导,同时予以鼓励。”

    温体仁说的更有道理,让人无法反驳。

    皇上终于开口了。

    “闵爱卿,你是吏部尚书,记得上次会推阁臣的时候,郑勋睿曾经说过,这官吏之考评和推荐,乃是吏部的职责,朕想想也是如此之情况,郑勋睿到府州县任职的事宜,你是什么意见。”

    闵洪学没有犹豫,马上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此事可行,殿试一甲,大都是留在京城,极少有到地方任职的,这其实是缺陷,若是年岁稍大一些,尚可能知道民间之疾苦,郑勋睿年轻,尚不足二十岁的年纪,到府州县磨砺,也是应该的。。。”

    皇上频频点头,在他看来,郑勋睿的确有着不错的潜力,若是能够好好培养,将来是可以大用的,不过目前还年轻了一些。

    内心里面,皇上是支持郑勋睿到府州县去的,朝廷之中存在党争,这一点他心知肚明,若是郑勋睿也陷入到党争之中,那一个很好的人才就可以被消耗了,离开京城到府州县去任职,至少能够尽量避开党争。

    当然,郑勋睿是殿试状元,就算是到府州县任职,如何的安排是很关键的,这样的事情可不能直接交给吏部,需要在这里定下来。

    “诸位爱卿说的是,郑勋睿虽是殿试状元,毕竟年轻,能够到府州县去磨砺,有着诸多的好处,朕也是这样看的,闵爱卿,你认为郑勋睿派遣到什么地方合适,担任什么职务合适。”

    乾清宫再次安静下来,众人都明白皇上的意思了,看样子是一管到底了。

    闵洪学没有马上开口,稍微思索了一下,才慢慢开口。

    “皇上,臣认为,郑勋睿是殿试状元,几次上朝问事,

    表现都是不错的,不似某些年轻人,身上没有轻狂的神色,而且郑勋睿的学识的确是很好的,如此的人才,可以任命为知府,负责治理某一个地方,至于说到什么地方,臣以为南直隶是不行的,郑勋睿本就是南直隶应天府江宁县人,需要回避,最好是在山西、山东与河南等地选择。”

    闵洪学话语刚落,温体仁跟着开口了。

    “臣以为闵大人的建议是可行的,郑勋睿的确可以出任知府,虽说是年轻了,但学识是摆在那里的,而且在朝廷商议政事的时候,睿智成熟,绝无不妥的表现。”

    周延儒看了看众人,也跟着开口了。

    “臣以为闵大人的提议是合适的。”

    就连皇上都感觉到奇怪了,诸多的廷议,只要是周延儒赞成的事情,温体仁就必然会提出来反对的意见,反之亦然,没有想到这一次两人的意见倒是相符了。

    这也说明郑勋睿离开京城到府州县任职的事情,已经是明确下来了。

    至于说派遣到什么地方去的事情,那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一直很少发言的徐光启,突然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郑勋睿的志向可佳,不过既然是主动提出来,那么该派遣到什么地方去,就需要认真考虑了,皇上既然准备将郑勋睿树立为进士之榜样,就应该委以重任,派遣到艰难困苦的地方去,闵大人提出了山西、河南以及山东等地,臣所知道的,郑勋睿祖籍在河南荥阳,派遣到河南去是不合适的,至于说山东,如今是军事要地,郑勋睿到那里去,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臣的建议,可以在陕西和山西两地之间做出选择。”

    徐光启的话语说出来,就连皇上都愣了一下。

    陕西和山西两地,流寇造反,已经是很不稳定的地方了,让年纪轻轻的郑勋睿到这些地方去,那就真的是要承担很大压力的,稍微不注意,不仅仅是不能够建立功勋,反而会有生命危险。

    但徐光启说的道理是成立的,既然郑勋睿是殿试状元,派遣到府州县去,那就需要实实在在的做出事情来,那样才能够有说服力,也是符合皇上的想法的,若是派遣到风平浪静的地方去,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建立起来什么功绩的。

    “徐爱卿,依你之意,可以将郑勋睿派遣到什么地方去。”

    徐光启略微沉吟了一下,开口了。

    “臣以为,可以将郑勋睿派遣到陕西所属的延安府。”

    徐光启的话语,仿佛是一颗****,让众人都忍不住小声议论了,延安府是什么地方,那几乎是流寇的老窝了,流寇主要活动的地方,就是在西安府、延安府和庆阳府三个地方,而且也是从延安府攻入山西境内的。

    让郑勋睿到延安府去,岂不是要直接面对流寇。

    徐光启微微顿了一下,再次开口了。

    “三边总督洪承畴大人正在陕西剿灭流寇,如此的情况之下,郑勋睿到延安府之后,主要之职责就是稳住农户,只要能够稳住农户,流寇得不到支持,自然就难以为继。”

    “臣知道,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可郑勋睿既然主动要求到府州县去,那就要敢于承担重任,若是想着下去得到什么资历,还不如不去的好。”

    乾清宫再次沉默。

    半刻钟之后,闵洪学开口了。

    “臣以为徐大人说的是有道理的,郑勋睿可以出任延安府知府。”

    周延儒和温体仁也表态了。

    皇上万万没有想到,商议的结局会是如此,让郑勋睿到延安府担任知府,好比是千金重担,这也显得过于残酷了一些,当然诸多内阁大臣是什么想法,暂时不用去计较,可若真的是让郑勋睿到延安府去担任知府,想要下这个决心是不容易的。

    足足过了一刻钟,皇上才开口。

    “诸位爱卿的建议很好,既然是内阁的意见,那就照此办理吧,明日宣郑勋睿到乾清宫,朕要亲自和他谈谈。”

    众人离开乾清宫的时候,没有说话,很是沉默,这和以往的情况不一样。

    走出了乾清宫,闵洪学对着温体仁开口了。

    “大人,让郑勋睿贸然到延安府去,是不是有些突然了。”

    温体仁微微点头,眼睛里面闪过一丝的光芒。

    /》

    “呵呵,郑勋睿果然是得到皇上的重视了,到延安府去,表面看是坏事情,其实是好事情,只要能够稍微稳定住局面,成绩自然就出来了,三五年的时间之后,说不定回到京城的时候,就是六部的尚书了。”

第一百二十二章 劝阻() 
文震孟出现在公房的时候,脸上的颜色是苍白的。

    杨廷枢已经去指导修撰史料的事情去了,郑勋睿一人在公房,詹事府距离翰林院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文震孟急匆匆的赶来,肯定是有大事情的。

    “清扬,明日皇上要召见你,你可仔细了,不管皇上说什么事情,都不要答应,就说你考虑不周,还是想着留在翰林院。”

    “太爷,不用着急,您坐下说话,发生什么事情了。”

    “唉,都是老夫考虑不周啊,你不是想着离开京城吗,老夫前日给皇上禀报了,本来想着能够让你到北直隶诸多的府州县去历练一下,也是好事情,是知道今日内阁商议,竟然让你到陕西的延安府去,那里是火坑啊,老夫怎么心甘,其他的不要说了,明日皇上召见,你就提出来诸多的困难,想必皇上也不是很情愿的,你是殿试状元,怎么能够到延安府去。”

    文震孟还在急匆匆的说话,郑勋睿已经开始沉思了。

    陕西的局面他是完全清楚的,通过诸多的奏折也知道情况了。

    天启年间,陕西就有流民造反,不过真正爆发大规模的流民造反,还是在崇祯元年,为此朝廷多次予以围剿,但因为政策方向的问题,以及连年的灾荒,导致流寇造反的规模越来越大,朝廷为此也愈发的头疼,前几天,三边总督杨鹤因为投降的流民再次造反,被免去了职务,改由洪承畴出任,但因为两线作战,后金鞑子每每在关键时刻侵袭,导致朝廷无力专心去剿灭流寇,流寇死灰复燃的情形比比皆是。

    陕西所属的西安府、延安府和庆阳府,是流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杨鹤曾经就是坐镇庆阳府所属的宁州,接受神一魁等人的投降。

    让他去延安府出任知府,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要知道洪承畴尚在陕西剿灭流寇,应该说陕西一地是真正的战区,到这样的地方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来,担任延安府的知府,仅仅是筹备军队所需的物资,就令人疲惫不堪了,基本不要想着能够做其他的什么事情。

    看见郑勋睿一直都没有表态,文震孟有些着急了。

    “清扬,老夫说这么多,你听进去了吗。”

    文震孟肯定是着急的,也是知道陕西的情况的,所以为郑勋睿担心。

    这样的担心非常正常,也是亲人之间的关心。

    郑勋睿略微思索之后,决定慢慢分析,最终让文震孟同意。

    “太爷,您不要着急,陕西一地,崇祯元年流寇就开始造反,诸多的情形,朝廷是非常清楚的,这样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连年的灾荒,让很多的农户活不下去了,为了能够活命,加入到流寇的队伍之中,朝廷虽然派兵剿灭,可没有能够解决民生之问题,故而不管如何的剿灭,流寇总是能够死灰复燃。”

    文震孟看着郑勋睿,没有说话,但情绪安稳了很多。

    “这样的地方,按说朝廷应该是派能干的官员前往,稳定地方的局面,让朝廷大军能够顺利的剿灭流寇,晚辈如此的年轻,没有任何经验,被派到陕西去,按说是不能够理解的,这也是太爷听说之后,如此着急的原因,不过晚辈觉得,这里面是有深意的。”

    “有道理,清扬,你继续说。”

    “朝廷若是派遣晚辈到其他平静的地方去出任知府,三五年的时间,晚辈基本上无法做出什么事情来,就算是做了一些事情,也被泯灭在诸多的奏折之中,可是被派遣到陕西去,那就不一样了,或许晚辈不需要做出太多的事情来,只要能够稳定延安府的局面,那就是很大的功劳了,而且不沾泥张存孟,投降之后反叛,正在延安府所属的米脂劫掠,这个时候让晚辈到延安府,应该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

    文震孟愣了一下,喃喃自语。

    “老夫也是奇怪了,此事据说是内阁次辅徐大人提出来的,徐大人老成持重,乃是朝廷的栋梁,轻易是不会说话的。”

    郑勋睿微微点头,既然是徐光启提出来的,那就说明的确经过了认真的考虑,也许这是给自己的一个跳板,能够站住了,接下来就是大力的提拔。

    “不行,就算是如此的安排,也是不行的,延安府地域辽阔,乃是陕西最大的府州之一,你如此的年轻,就承担如此的重任,老夫不放心。”

    “太爷的关心,晚辈明白,不过这一次恐怕是不能够拒绝了,到府州县去磨砺,是晚辈主动提出的要求,若是太爷不说

    ,晚辈也准备上奏折的,既然是主动提及,那就要实实在在的承担责任,不管责任是大还是小,若是在关键时刻,临阵退缩了,会给朝廷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日后还怎么在朝廷做官,当年太爷反对阉党的时候,可曾考虑过自身的安危,还不是冒着必死的危险,大胆的站出来了,太爷那个时候可曾想过退缩。”

    “这、你,这次的情况不一样了,你到延安府去,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老夫当年已经是子孙满堂,就算是遭遇不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你才刚刚娶亲,如此的大好年华,怎么能够到陕西去冒险啊。”

    “太爷说的有道理,可晚辈能够在皇上面前,乃至于朝廷之中这样说吗,那会招致耻笑的,让晚辈一生都无法抬头,晚辈必须要注重名誉,若是这一次晚辈退缩了,名誉受损的不仅仅是晚辈,还有太爷啊。”

    文震孟的眼睛有些湿润了,看着郑勋睿,好半天说不出话来了。

    “唉,老夫也是急坏了,没有想到那么多,看来你到延安府去的事情,老夫是不能够反对了,其他人可以说,但老夫不能够开口,你也不能够开口。”

    “太爷不用过于的担心,既然皇上要召见,晚辈知道该说一些什么的,晚辈如此的年轻,就到延安府,承担如此重大的职责,岂能不提出诸多的要求,若是朝廷满足了晚辈的要求,晚辈自然是尽心竭力,若是处处受到掣肘,那也就怪不得晚辈了。”

    “好,好,说得好,就是要提出来要求,找到朝廷要钱要粮,有了钱财和粮食,你到延安府去,一定能够稳住局面。”

    文震孟离开之后,杨廷枢很快也进来了。

    “清扬,听说你被派遣到延安府去出任知府了。”

    “淮斗兄,你是从什么地方得到这个消息的。”

    “我是听沈大人说的,刚开始还以为是听错了,这怎么行啊,你是殿试状元,就算是到府州县去磨砺,也应该是北直隶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