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孺子可教也,不错不错,十五岁的年纪,如此之谦逊,难得难得。”

    王铎笑着站起身来,背负双手,一边踱步一边辇开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来了终不悔,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王铎念诗的时候,郑勋睿头上冒出了冷汗,这是他抄袭的诗词,拒说是绝世名篇,可在如此气氛之下,实在不合适。

    “清扬,你能够随口吟出此等绝妙诗词,不简单了,我就有些奇怪了,你小小的年纪,对于这男女之事,竟然有如此深刻之认识,人生若只如初见,可谓是一语道尽男女之恩爱之情啊,这首诗传遍江宁县,想必马上也要传遍南直隶,如此深厚之情感认识,日后你岂不是要迷倒无数的姑娘啊。”

    郑勋睿的冷汗已经流下来,他用袖子偷偷的擦去额头上的汗滴。

    这个动作被王铎看见了。

    “我还听说,你对于县试案首不在乎,对于作出这等绝妙诗词也不在乎,可有此事。”

    “学生不是不在乎,学生是害怕沉湎其中,以至于飘飘然,不知所终了,他人如何议论是他人之事,学生无法干涉,可学生若是不能够有清醒之认识,沉湎于赞誉之中,自高自大,来日遭遇到挫折,那就是他人的笑柄了。”

    王铎沉默了,脸上的笑容也慢慢消失了。

    二堂里面很是安静。

    好一会,王铎才开口说话。

    “十五岁的年纪,说出来此番话,有着如此独到之认识,如此清醒之头脑,凤毛麟角,我曾经听说过你以前之事情,看来秦淮河之遭遇、退婚之事,对你是喜事啊,遭遇如此巨大之挫折,能够幡然警醒,继而不骄不躁,视虚名为过眼云烟,独善其身,我都要视你为师了。”

    “学生不敢当,学生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在恩师面前,学生自然要恭恭敬敬,遭遇风花雪月之事,学生有时也是放浪不羁的。”

    “呵呵,说得好,这读书人若是老板着面孔,一副正人君子之模样,岂不是无趣,我希望你能够保持此等之见识和作风,你在盛泽归家院脱口吟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诗词,显见不是无趣之人。”

    郑勋睿不得不吃惊,自己到秦淮河去的事情,看样子王铎全部都知晓,还好自己没有掩饰,巧妙的说出了其中的缘由,看样子这一次拜见王铎,效果非常好。

    要说后世去见领导,奥妙更多,学识可不是唯一的打门砖。

    “九月你就要参加府试了,应天府府试和其他地方可不一样,要求是很高的,可谓是严酷,你在县试制种有着出色之表现,已经压倒南直隶和浙江其他地方的县试案首,不服气之人是很多的,都等着看你府试之表现,我希望你能够继续发挥才学,在府试上面出头。”

    “学生一定努力,感谢恩师为学生争犬试之机会。”

    “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依照你之才学,本就不需要耽误时间的,我关心的是你乡试、会试乃至于殿试之情况,和你说的那句话一样,不到金榜题名的时刻,不值得庆贺。”

    郑勋睿眨了眨眼睛,没有回答,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旦你小有名气了,说出来的任何话,做出来的任何事情,都是会传开的,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拒说大明信息不是很畅通,可是在南京这个地方,还是有所不同的,大家都关注读书人,特别是那些有着不一般文采的读书人,郑勋睿县试之文章,以及这首木兰花令,已经将他慢慢推到了众人的面前,就算是想着躲藏,可能性都不是很大了。

    看来真的需要闭门读书思过了,高处不胜寒,自己尚没有任何的积累,可谓是弱不禁风,经受不起重大的打击,何况是在崇祯年间。

    告别了知县大人之后,走出县衙,

    郑勋睿迅速上了马车,叫郑锦宏马上回家去,他本来想着去看看杨廷枢的,此刻也改变主意了,今后有的是时间,想必杨廷枢也清楚他即将参加府试了,时间还是很紧的,回家读书很正常。

    。

第二十八章 初步规划()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基本道理,郑勋睿是非常清楚的,作为公务员身份穿越的人士,这方面他有着独到的见解,死读书是不行的,读死书更是没用,其实大明的科举也有其独特性,绝大部分金榜题名的进士,最终都是将科举的八股文抛弃的干干净净,做官的时候是另外的一套,这八股文就好比是敲门砖,聪明的人用完这块敲门砖之后,立刻抛弃,从头再来,愚蠢的人才会抱着八股文继续啃读,甚至要求其他的读书人也这样做。

    穿越大半年的时间了,郑勋睿总结了自己所做的事情,归根到底就是做了一件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放心的事情,那就是推广玉蜀黍和甘薯,他的意思当然不是拯救万民于水火,他还没有那个本事,自己都是形单影孤,急急忙忙去拯救他人,那是开玩笑的事情。

    ****的种子,已经卖出去了大部分,这一年来,家里的收入达到了六万两白银,若是其余的种子卖完,最终的收入可以达到八万多两白银,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了,相比较那些大商贾来说,也许不算什么,可是对于郑家来说,非常不简单了。

    郑勋睿在家里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威信甚至超过了郑福贵。

    ****的种子不是很多,扩大经营的规模需要时间,家里此次制种仅仅能够满足谷里镇和周边的陶吴镇就算是不错了,这种事情不能够着急,总是有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至于说满足整个江宁县的种子需求,估计来年是差不多的,到了那个时候,家里的年收入就可以超过十万两白银了,如此郑勋睿的很多事情就可以着手做了。

    江宁县一个县种植玉蜀黍和甘薯,对大明之影响微乎其微,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波动,大明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也正是因为如此,郑勋睿才可以大胆的制种,将这个生意延续下去,制种将成为他的聚宝盆,满足他今后所需要的一切开销。

    拜访了王铎之后,郑勋睿回家闭门谢客了。

    他一个县试的案首,只可能引发一些人的议论,真正前来拜访的人是没有什么的,毕竟读书人对县试不是特别的重视,人家看重的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闭门在家,郑勋睿做了三件事情,这些都是绝密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够知晓,包括家人都不行,所以他下了规定,任何人不准进入会客室,他需要在里面安静的读书。

    三件事情之中,最难的是第一件事情,也就是依靠着记忆,罗列出来崇祯年间的大事记,一直要到崇祯十七年,这是一项艰难复杂的工程,若是在后世,随便打开电脑就可以查询了,可是如今不行,郑勋睿必须依靠记忆艰难的回忆,然后一点点写下来,不可能非常的详尽,可是重大的事情,必须要回忆起来。

    崇祯元年到三年,郑勋睿一共列出了五件大事,有些已经发生,有些尚未发生,依照他目前的地位,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事情发生,不可能干涉的。

    第一件大事是枚卜大典,也就是会推内阁大臣,这件事情崇祯元年就发生了,钱谦益就是因为枚卜大典被罢官,内阁辅臣钱龙锡遭遇训斥,枚卜大典也引发了内阁的大震动,到崇祯元年底,内阁出现巨大的变动,内阁首辅黄立极、辅臣张瑞图致仕,辅臣李国普辞官,辅臣;来到宗、杨景晨被罢免,辅臣刘鸿训被贬斥发配代州,内阁制种仅仅剩下成基命、李标和钱龙锡三人。

    到了崇祯二年,钱龙锡致仕,孙承宗、何如**和周延儒进入内阁,成基命为内阁首辅。

    崇祯三年,温体仁进入内阁,成基命致仕,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

    一直到这个时候,大明内阁才进入到相对稳定的时期。

    第二件大事情是农民起义的开始,应该说农民起义从万历年间就开始了,天启年间稍微厉害一些,可真正的大爆发,是在崇祯元年,高迎祥、王嘉胤和王佐等著名的农民起义军将领出现,在陕西开始爆发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

    第三件大事情是各地的饥荒开始大规模的出现,无数流民出现,加入到农民起义军之中,导致农民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公元十六世纪,是全世界的小冰川爆发的时期,气候异常,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这种大规模的灾荒气候,几乎贯穿整个的崇祯年间,尤为厉害的是崇祯三年到十二年。

    第四件大事情是各地军队哗变层出不穷,大明军队是卫所制,军队和农民是完全分开的,军士又被称作军户,其家族中的一名男性世世代代都是军士,父死子承、兄亡弟继,其户籍是兵部直接管辖,不得随意变更,军饷的主要来源是屯田制,明朝中期因为土地兼并,屯田制名存实亡,朝廷不得不开始大量拨付军

    饷,可是到了崇祯年间,朝廷穷的自己都顾不上了,哪里还有银子拨付给卫所,除开辽东基本能够保证,其余地方是不消说的,往往拖欠军饷好多年时间,军户穷的活不下去,只有哗变了,而哗变的绝大部分军队,也加入到农民起义军之中,导致了农民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斗力越来越强。

    第五件大事情是辽东巨变,后金不断壮大,崇祯二年在狱中的原兵部右侍郎杨镐,因为萨尔浒大战的失败被诛杀,镇守辽东皮岛的右都督、一品武官毛文龙,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袁崇焕斩杀,崇祯三年,袁崇焕同样被朝廷斩杀,一边是后金不断的强大,一边是大明自毁江山,导致后金在关内的肆掠。

    整理出来这五件大事请,耗费了郑勋睿接近半个月的时间。

    应该说这些事情还非常的遥远,看似于目前的郑勋睿关系不大,可其实是有着巨大关系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基本的规律,只有完全掌握了时局的发展,从中分析出来利弊,决定自身今后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趋利避害、避免走弯路,才能够真正的发展。

    郑勋睿整理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自已已经遇见的人,究竟是敌是友,必须要弄清楚。

    首先是他已经熟悉的杨廷枢、王铎、陈洪绶、龚鼎孳、刘荣等人,这些人比较好分析,其中的龚鼎孳是他的对手,刘荣甚至算不上是他的对手,不值一提。

    其次是可能要接触到的人,这些人包括南京兵部尚书杨成、礼部侍郎董其昌,应天府府尹刘宗周,以及在秦淮河偶遇的钱谦益、杨彝、顾梦麟、吴伟业和张溥等人,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将来肯定是有交集的,是敌是友暂时无法划分。

    最后就是女同胞了,包括徐佛家和柳隐等等,这一类不需要分析。

    当然家人是郑勋睿最大的依靠,郑凯华和郑锦宏等人,是他将来的铁杆心腹,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整理这件事情比较简单,列出来条目就一清二楚了。

    整理的第三个方面的事情,就是文章,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都是需要好的文章来起到作用的,否则一切都是白说。

    这件事情同样非常痛苦,完全需要记忆和扎实的功底,郑勋睿耗费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不断的依靠着记忆搜集整理文章,进行适当的修改,做好一切的准备。

    做完这三件大事请,已经到了八月中旬了,距离府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

    这期间没有谁打扰,郑福贵也是告诉家人,凡是来拜访的,或者是邀约郑勋睿出去游乐的,一律都挡在外面,对外就说郑勋睿已经出去游历,计划在八月底回到家里,准备参加府试,前来拜访的人不多,有关郑勋睿出门游历的消息,也很快传出去,慢慢的就没有谁到府上来拜访了,这也让郑勋睿得到了足够清静的时间。

    当然郑勋睿也不会忘记其他的事情,他非常的清醒,今后如何发展,目前的他是不能够完全作出来决定的,有些事情也不是他能够做出决定的,实力代表了一切,一个文弱的读书人,尚未取得任何功名的读书人,哪怕你豪情万丈,哪怕你拥有金手指,也不可能发挥出来实实在在的作用,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着急没有任何作用。

    穿越之后,要么就是过上舒舒服服的日子,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身边美女无数,吃香的喝辣的,要么就是改变历史,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选择,第一条郑勋睿是做不到了,还没有等到他真正开始享受,大明就会轰然倒下,到了那个时候,等待他的要么就是刀架在脖子上,要么就是剃头做奴才了,所以他只能够选择第二条。

    艰苦的征途才刚刚开始,郑勋睿有些怅然,他想到了一句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第二十九章 银子的作用() 
需要****的种子已经不多了,郑福贵总算是安定一些了,连续几个月的时间,他是累的精疲力竭,可是内心充满喜悦,这****种子,让他的地位在谷里镇和临近的陶吴镇大增,玉蜀黍和甘薯的种子,诸多士绅富户是抢着要,可惜没有那么多种子****,大家也能够理解,一下子不可能出现那么多的种子,这东西都是一年一年慢慢积累的,所以说大家找到郑福贵说好话,甚至提前将银子送来,保证能够拿到种子。

    一直到八月底,所有种子全部****完毕,郑福禄、郑福寿、郑福海和郑福南等人也帮着开始忙活,他们从郑福贵这里学习到了玉蜀黍和甘薯种植的详细技术,帮忙给其他的士绅富户培训,告诉众人应该怎么种植,有些时候,郑福贵也出去看看指导一下。

    突然一下子赚到了这么多的银子,郑福贵还真的有些不习惯了,他首先想到的事情,就是郑勋睿吩咐的起房子的事情,有钱了扩大府邸,这是不用怀疑的,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再说也要给两个儿子留下足够的府邸,就算是他们今后都出去了,可是根还在谷里镇。

    其次就是****土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