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 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曹文诏不负众望,守住了怀仁,后金鞑子进攻没有得到好处,开始在大同其他地方劫掠,七月十五,后金鞑子攻陷大同得胜堡,让京师震动,接着后金鞑子又攻陷了灵丘县,让皇上更加的忧虑,下旨要求辽东、宣府和大同等地,加紧防御,绝不准让后金鞑子深入关内,甚至是直接威胁到京师。

    朝廷的敕书源源不断的来到了延绥巡抚衙门。

    榆林边镇同样有边关守卫的任务,而且是紧靠着大同边镇的,后金鞑子也许会到榆林边镇甚至是延安府劫掠,所以邸报上面,对延绥巡抚衙门也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必须要镇守榆林边镇,不能够出现任何的问题。

    郑勋睿是真正的陷入到苦恼之中了。

    史书上没有后金鞑子与流寇勾结的记载,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也不可能发生,关键是后金鞑子瞧不起流寇,他们本就看不起大明的军队,就更不要说流寇了。

    可是郑勋睿却发现了另外的端倪,那就是后金鞑子选择进攻大明边镇,或者是深入关内劫掠,总是能够找到最好的时机,崇祯二年末和三年初,袁崇焕斩杀毛文龙,让后金鞑子没有了后顾之忧,长驱直入,进入关内劫掠,甚至直接威胁到了京师,崇祯六年,后金鞑子接受了孔有德与耿仲明的投降,趁着旅顺兵力薄弱的时机,依据拿下了旅顺。

    如今后金鞑子进攻的时间,正好是朝廷大规模剿灭流寇的时间。

    难道皇太极是神仙,能够在大明遭遇到困窘的时候进攻,每次都掐住了大明的脖子。

    这不可能,唯一能够解释的理由,就是皇太极注重情报事宜,能够从关内获得诸多的情报,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郑家军已经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厮杀了,郑勋睿是希望和平的,可惜他所处的时代,没有和平的可能,越是往后面去,面临的局势越是严酷,不知道有多少惨烈的厮杀等着郑家军。

    流寇在凤翔府再次造反之后,郑勋睿是做好了一切准备的,他认为陈奇瑜应该是再次组织大军进行围剿,而且会迅速给朝廷写去奏折,请求调动榆林边军,不过这个情况一直都没有出现,相反因为后金鞑子的入侵,榆林边军被限制在榆林镇周边,动弹不得。

    此时的郑勋睿,只能够望洋兴叹了。

    且不说后金鞑子的劫掠,就说流寇的规模,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再次发展起来,凤翔府和西安府遭受了灾荒,朝廷的救济不能够及时到位,而且大军在剿灭流寇的过程之中,杀良冒功,很多的流民被无辜杀害,这个时候流寇来了,流民纷纷加入到流寇的队伍之中,让流寇的队伍在短时间之内壮大起来了。

    巡抚衙门,厢房。

    郑勋睿的脸色很不好,走来走去,徐望华、郑锦宏和杨贺等人,也是一脸的怅然,他们都做好了准备,以为郑家军这一次能够开拔,去剿灭流寇的,谁知道局面出现如此重大的变化,至于说郑勋睿的判断能力,他们是深信不疑的,流寇在凤翔府和西安府的活动线路,全部都是按照郑勋睿的分析进行的。

    “唉,流寇怕是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其威胁甚至要超过后金鞑子了。”

    郑勋睿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徐望华大为吃惊,在他的印象里面,朝廷大军剿灭流寇的战斗,全部都是占据优势的,只是因为时机把握不好,再说流寇和后金鞑子的战斗力,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为什么郑勋睿会说流寇的威胁大于后金鞑子。

    郑勋睿看了看众人,神色凝重的解释了。

    “流寇活动的地域广阔,所到之处,府州县衙门几乎都是被直接摧毁的,而且流寇还带动了当地的流民造反,这样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北方很多地方连连遭遇到灾荒,朝廷拿不出来钱粮救济,就算是救济也是杯水车薪,百姓本来就没有活路了,不造反能够怎么办,而且流寇是得到百姓同情的,甚至朝廷之中都有大人如此的认识。”

    “反观后金鞑子,烧杀劫掠,无恶不作,百姓是痛恨后金鞑子的,不会有谁去支持他们,而且后金鞑子的劫掠,一般都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几个月时间过去,就要回去的。”

    “此次车箱峡之战,陈大人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恐怕是难以逃脱朝廷的惩罚了,我听说陈大人还在为自身辩解,将责任推到他人的身上,他想的太简单了,这么大的事情,身为五省总督,统领剿灭流寇的事宜,不管怎么推脱,都必须承当最大的责任。”

    桌上的图上上面,画出来的线条更多,郑勋睿看着图纸,微微摇头,一脸的苦笑。

    “按照我的预计,陈大人被朝廷责罚之后,洪承畴大人很有可能出任五省总督,其实之前朝廷就有大人建议,让洪大人出任五省总督。”

    徐望华稍稍思索了一下,开口询问了。

    “大人以为,洪大人若是出任五省总督了,是不是能够顺利的剿灭流寇。”

    郑勋睿摇摇头。

    “怕是没有那么简单了,流寇在车箱峡遭遇到惨重的打击,肯定会吸忍训的,今后的作战,流动性更强,这就让朝廷处于很难的境地,大军剿灭流寇,必须紧追不舍,如此的作战粮草必须要充足,北方各地遭受灾荒,粮食本来就不足,这个时候若是全力保证大军的供给,老百姓怎么办,老百姓没有粮食吃了,成为了流民,加入到流寇队伍之中,朝廷岂不是越剿流寇人数越多。”

    “好了,我想后金鞑子退兵之后,朝廷很快会关注榆林边镇的,郑锦宏、杨贺,你们做好一切的准备,我想郑家军出征的时间就要到来了。”

    已经是崇祯七年的八月,郑勋睿清楚,郑家军必须要开始发威了,否则后面的局势就真的不好收拾了。
70376 。
70376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