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 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种是弗朗机,这是从西方引进的,大量引进弗朗机的主要功臣就是徐光启,还有传教士利玛窦,徐光启和利玛窦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正是在徐光启的坚持之下,西方大量的火器进入到明朝,弗朗机就是其中之一,弗朗机的最大优点是使用带弹壳的开花弹,一发炮弹之中带有五百粒的霰弹,有效的射程是五百米,对比如今的火炮,可谓是最优秀的。

    第三种就是红夷大炮了,射程可以达到一公里左右,杀伤力是最大的,红夷大炮同样是从西方引进的,炮管长,管壁厚,不容易炸膛,但是缺点也非常的明显,那就是发射用的是实心弹,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而且过于的笨重,不适合移动,一般的红夷大炮,重量都在两吨以上,想要依靠人力快速移动,几乎没有可能。不过红夷大炮用来守城或者?*コ牵蔷褪亲詈玫幕鹋诹恕?b》

    郑家军没有火炮,什么三眼铳、鸟铳和火铳,倒是不少,平日里也训练,主要还是练练准星,其他的基本没有怎么用,就是在连续几次的战斗之中,郑家军也没有使用火器。

    不过郑勋睿很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家军肯定要承担愈发艰巨的作战任务,到了那个时候,火器是必须要拥有的,而且还要成立专门的神机营,特别是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火炮,那样才能够保证在战斗中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

    以榆林边军的名义,向朝廷要火炮,目的能够达到,但不可能得到很多的火炮,登州一战之后,朝廷失去了大量的火炮,这个时候想要得到红夷大炮几乎是不可能的,孔有德等人投降后金鞑子,后金得到的红夷大炮就有二十门,其余大大小小的火炮三百门,而且还有很多的熟悉火炮****的工匠。

    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助于徐光启,徐光启拥有一定的关系,要是郑勋睿能够联系到这些关系,就能够直接动西方****到红夷大炮和弗朗机了,而且还能够拥有一定数量的炮手和工匠,这件事情,郑勋睿早就做了,徐光启****的名单已经在他的手里,只是红夷大炮的价格让他有些牙疼,一门红夷大炮需要八千两白银,一门大型弗朗机需要四千两白银,中型弗朗机需要三千两白银,小型弗朗机也需要两千两白银。

    红夷大炮的每发炮弹,需要白银十五两,弗朗机炮弹需要白银十两。

    按照这样的价格来计算,使用火炮就是烧银子,没有雄厚的财力,根本无法支撑,难怪后金获取了那么多的火炮,但是平常的战斗之中,很少使用,要知道一次大型的战斗,消耗上万的炮弹,不算什么的,要知道那就是几十万两的白银。

    “大人,下官联系了兵部,兵部说火炮暂时无法****。”

    “刘总兵,这不奇怪,叛贼孔有德和耿仲明,携带了那么多的火炮,投降了后金鞑子,这个时候,朝廷怎么可能拿得出来火炮,再说朝廷之中的某些人,还是认为需要限制火炮,害怕技术流传出去了,其实到如今,这技术早就被后金鞑子获取了。”

    “大人,下官在登莱战斗之中,见识了火炮的威力,守护城池的时候,火炮的威力是惊人的,下官仔细想过了,榆林边镇还是需要一些火炮的。”

    “本官知道,可是兵部说是没有火炮,本官也没有办法啊。”

    刘泽清看了看四周,压低了声音开口,其实四周也没有人。

    “下官和兵部联系了,兵部说无法****火炮,可是若是榆林边镇自行去采购火炮,兵部是不会干预的,只是户部和兵部不会****银子。”

    郑勋睿听的直翻白眼,刘泽清也太会算计了,要是能够采购火炮,首先****的肯定是郑家军,也轮不到榆林边军,再说这采购火炮,需要大量的银子,这些银子可不是凭空就长出来的,需要慢慢的挣回来。

    郑勋睿已经有了挣钱的计划,到了明年,他的计划就可以开始实施,可是现在还不行,没有条件,郑家军已经有一万多军士,一万匹战马,消耗非常之大,银子对于郑勋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不可能去采购火炮。

    “刘总兵,这火炮的价格,你也是知道的,若是总兵府能够拿出来银子,本官是不会反对的,巡抚衙门暂时没有办法,延绥各地,才刚刚安稳几天的时间,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银子去采购火炮。”

    刘泽清看了看郑勋睿,欲言又止,郑勋睿知道他想些什么。

    “刘总兵,和蒙古部落交易的事情,你就不要眼红了,朝廷已经好长时间没有拨付军饷,这一应的开销,都需要巡抚衙门拿出来,若是不能够和蒙古部落互市,怕是榆林边镇早就无法维系了,如今的边军,饷银是绝不能够缺少的,粮食亦不能够少,巡抚衙门没有干预总兵府的事宜,让刘总兵安心的练兵,这已经很不错了,若是其他人到延绥来,会如此做吗,所以不要太贪心了。”

    刘泽清的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滴,唯唯诺诺的说不话来,他的确想到了和蒙古部落互市的事情,一来自己可以从中获取到银子,二来也可以趁机装备榆林边军,至于说投入多少的银子装备火炮,那就是总兵府的事情了,想不到这个心思很快被巡抚大人看穿了。

    他可不敢背着巡抚大人做事情,要是这样,怕是很快就要受到朝廷的责罚。

第176章 内阁震动() 
内阁的争斗,到崇祯六年的时候,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閱讀最新章節首发)

    因为内阁次辅徐光启病重不能够理事,故而温体仁成为了实际上的内阁次辅,分管兵部、礼部以及工部,权力已经很大了,温体仁与周延儒之间的争斗,崇祯四年就开始了,登莱之战发生后,温体仁再次弹劾周延儒,原因是用人不当,因为登莱巡抚孙元化是周延儒举荐的,其实这有些牵强,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学生,满朝文武都知道,虽说是周延儒推荐的孙元化,但是于徐光启有着直接的原因。

    用人不当是很严重的罪名,可皇上知道其中的缘由,没有追究周延儒的责任,而是将孙元化斩首弃市,了解了登莱之战的责任,温体仁倒是不着急,而是不断的弹劾周延儒的党羽,导致这些人纷纷被追究责任,或者是罢官,或者是贬斥到地方去。

    周延儒也不是没有反击,可惜朝廷之中的事情太多了,他几乎是忙不过来,各地的灾荒需要处理,流寇肆掠也需要处理,朝廷没有那么多的银子,特别是登莱兵变,虽说二月已经完全****下去了,可是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可以说是朝廷无法承受的。

    周延儒有能力,能够处理这些事情,可是他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会喜欢收受钱财,这方面温体仁是做的非常好的,从来不收取银子,所以这也让周延儒在用人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要知道大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周延儒就是拼尽老力,有些事情也是无法阻止的,可惜这些事情产生的后遗症,需要他来处理。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三月。

    户部尚书毕自严被下狱,这是因为御史弹劾毕自严贪墨钱粮,包庇下属。

    毕自严是周延儒的绝对心腹,也是周延儒最大的依靠之一,户部可是管着天下的钱粮,权力是很大的,可以说毕自严下狱,对于周延儒是沉重的打击。

    接替毕自严出任户部尚书的是侯旬,此人表面是中间派,其实骨子里是偏向于温体仁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内阁的力量出现了倾斜,周延儒已经不能够完全掌控内阁了,内阁之中,文震孟是真正的中间派,徐光启抱病,其余的几人,大都是和温体仁关系紧密的。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周延儒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他感觉到了危险,那是温体仁步步逼近的危险,不过一直到这个时候,皇上还是信任他的。

    可惜温体仁不是省油的灯,他开始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击,首先是揭发周延儒接受了流寇神一魁的****,神一魁已经被斩杀好几年了,温体仁这个时候突然提出来陈年旧事,让周延儒猝不及防,接着温体仁联合太监,攻击周延儒对皇上不敬。

    皇上已经很信任太监了,对于太监禀报的事宜,一般都是相信的。

    接连太多的事情发生,皇上对周延儒的信任出现了动摇。

    周延儒也感觉到了,他很清楚,自己继续留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面,恐怕迟早一天是被投入到大牢之中,所以在六月的时候,主动以生病为由,辞去内阁首辅之职,回家去养病。

    周延儒辞职,内阁次辅徐光启抱病,不可能出任内阁首辅,于是首辅一职,自然落到了温体仁的身上。

    崇祯四年就开始的这场争斗,延续到六年的六月,三个年头,终于以温体仁的获胜告终。

    不过震动并没有结束,首先遭难的就是陈于泰,当初温体仁就因为陈于泰成为殿试榜眼的事情,弹劾过周延儒,此时陈于泰遭遇弹劾,七月被罢官,黯然回到了家乡。

    接着就是朝廷之中依附周延儒的一些官员,当初支持周延儒的,主要还是东林党人,这个时候他们遭遇到预料不到的打击,支持温体仁的浙党,开始扬眉吐气,当然这样的情况,不会特别的明显,温体仁非常聪明,知道皇上痛恨党争,所以不会明显表露出来。

    朝廷之中的巨大变故,郑勋睿全部都知道,他的来源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恩师徐光启,徐光启虽然抱病,可是朝廷里面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内阁发生的事情,还是很清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文震孟,毕竟文震孟是内阁大臣,没有参与到如此的争斗之中,冷眼旁观,能够看清楚很多的事情。

    历史上对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的评价,都是很不好的,将他们视作奸臣,祸国殃民,这一切,远在延绥的郑勋睿没有特别的感受,但是朝廷之中的党争,他是有着深切体会的,因为他这个想着旁观的人,都遭遇到算计了。

    处于党争漩涡之中的周延儒和温体仁,说到底也是棋子,既是党争的棋子,也是皇上的棋子,按照郑勋睿的理解,说两人坏到什么地步,那是不现实的,也是带有偏见的,再说周延儒担任内阁首辅的这几年的时间,一直都是在努力维持朝廷的运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郑勋睿很是庆幸,自己尽早离开了京城,拒被戴上了三月修撰的绰号,可是和如今的局面比较起来,他算是非常成功的,拥有了正在发展壮大的郑家军,在延绥巡抚的位置上面,能够尽量的积聚财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杨廷枢来到巡抚衙门的时候,郑勋睿已经分析到了所有的可能性,有些问题,他必须要和杨廷枢说清楚了,从文震孟的来信之中,他知道杨廷枢怕是要回到朝廷之中去了。

    “淮斗兄,这么长时间过去,你我都没有聚一聚啊。”

    “清扬,你如此的繁忙,哪里有时间闲聊啊,延绥各地如此的平稳,若不是你的努力,哪里会有这样的结局啊,流寇根本就不敢到延绥各地来了。”

    “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事情,你到延安府一年时间了,做的很是不错,我这话可不是恭维的意思,也不是什么赞誉,实实在在,你知道我的脾气,从不爱说恭维话。”

    “我也不说恭维话,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跟你学习的。”

    郑勋睿笑了笑,转入到正题方面了。

    “我已经向朝廷呈奏了你的功劳,想必不长的时间,你就要回到京城去了。”

    杨廷枢的脸上露出震惊的神情,这是他万万想不到的。

    “当初邀约你到延安府来,我一直内心不安,你若是留在朝中,强很多的,这里面的原因,我就不多说了,你回到京城去,很有可能出任詹事府少詹事,我要提前祝贺你了。”

    “清扬,你没有开玩笑吧,我的政绩,不可能和你比较的,就算是朝廷要用人,也是应该让你回到京城去啊。”

    “我是难以回到京城去的,这里面有些缘由,周大人辞官归隐了,温大人成为了内阁首辅,你我都清楚,周大人的背后是东林党,温大人背后是浙党,我这人从来不爱搀和到里面去,再说延绥各地,也需要稳定,若是我走了,再次出现动荡,朝廷也难以应对的。”

    杨廷枢点点头,脸色有些失落,不过能够回到京城去,当然是好事情了,前途是不用说的,条件也好太多,延安府还是艰苦了一些。

    “淮斗兄,还记得我们当初说过的话语吗,朝中大凡有什么事情,你一定要及时告知我。”

    “这没有问题,不过我有两个问题请教,你一定要说实话。”

    “说吧,只有是我能够建议的。”

    “周大人和温大人之间的争斗,我是知道一些的,如今温大人成为了内阁首辅,周大人倚重的大人,遭受打击,陈于泰也被罢官归家了,我若是回到京城去,肯定会面对一些问题的,我该怎么面对朝中的一切。”

    “看样子你早就想过这些问题了,我也想过,保持中立是最好的态度,可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还是以保全自身为重。”

    “知道了,第二个问题,朝中的党争很是激烈,我如何避免陷入其中。”

    杨廷枢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郑勋睿沉默了好一会,有一句话说得好,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就算是自己回到朝中去了,也无法避免,就更不要说杨廷枢了。

    “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如何做还是要看你的想法,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除非你辞官归里,记得当年在苏州的时候,我们齐心协力,后来在秦淮河,我们与张溥、杨彝等人割袍断义,那个时候,其实我们已经陷入到党争之中了,只是没有察觉,进入到朝廷之中,局势要复杂很多了,割袍断义这样的事情是不能够做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逞一时之气害人害己,这样的选择看上去很是愚蠢,可究竟该如何做,我真的不知道。”

    “清扬,我没有期望你回答这个问题,说实话,回到京城,对于我来说是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