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6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军纪败坏的俄国军队帮了不小的忙,他们肆意劫掠、杀戮地方上的立陶宛贵族以获取财富,而贵族统治秩序的瓦解自然使得农奴们可以自由迁徙,这就给拉脱维亚人在当地的活动创造了便利。

    他们打着招工的旗号,同时也用钱贿赂苦哈哈的俄国底层军人,以让那些难民得以顺利通过战乱地区,抵达库尔兰公国。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之中,与俄国军队关系良好的东岸人的请求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中高级军官们默许拉脱维亚人在当地的行动,反正也没损坏到他们的利益,不是么?东岸人一向慷慨,这次轻轻抬手之后,后面估计会对俄国有所补偿,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战争持续的一年多时间以来,库尔兰大公手下的数百人几乎已成功将三万多立陶宛难民“劝”到了库尔兰公国境内。为此,那些俄国军队还有意无意地在北方发动了一些小规模的攻势,击溃了与库尔兰公国交界处的某些立陶宛乡绅贵族的势力,让雅各布大公的抢运移民大业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俄国人如此知情识趣虽然他们坚持不肯公然贩卖立陶宛奴隶,还算要点脸以至于远在阿姆斯特丹的郑勇听到这个消息都大赞了一句“干得漂亮”!

    三万多人口涌进了库尔兰公国后,几乎将这个只有20万人口的小国瞬间压垮。好在无论是郑勇还是雅各布大公,去年夏天时就从俄国进口了大量黑麦囤积了起来(粮食是俄国传统出口商品),这才堪堪养活了这些战争难民。而之后嘛,自然是组织船只运输了目前,雅各布大公把自己船队中的相当部分生意都停掉了,然后调集了8艘商船参与运输(同时自家温道的造船厂还在紧急开工建造新的船只),再算上从荷兰人那里租来的二十多艘商船(租船费用就高达14万元),雅各布大公一气组织了超过九千吨的运输吨位,狂运了近万人前往新库尔兰的雅各布港,一时间在欧洲造成了巨大的轰动,欧洲历史上可少见如此大规模的移民运输行动呢,一百年前西班牙人殖民加勒比岛屿的时候,一次才运2000多人(当然还有很多牲畜,英国在原时空十多年后一次最大的往北美运移民的行动才运了6000人),和现在根本没法比。

    这些立陶宛难民最终只有6800人抵达新库尔兰的雅各布港,考虑到这个殖民地较小的规模和人口消化能力,以及和东岸人的“传统友谊”,库尔兰人最终只留下了其中的1800人,然后将剩余的五千人打包送给了东岸,算是比较上道。

    而更加令东岸满意的是,这五千人里竟然超过七成是单身女人,且基本都是适合生育的妇女,这几乎立刻在各地区之间引起了哄抢没办法,光棍实在太多啊!

    现在田星就是代表乌江地区行署来海角港接一批女人返回的,总数达一千五百人之多,将平均分配到靖江、大兴、永安、归德等县,一个县平均几百人,也算是稍稍解些**了。至于说留在海角港及内陆几个定居点的这一千多立陶宛人,基本都是有家庭的,男女老少都有(青壮年似乎都让新库尔兰截走了,他们最近在和土人抢地盘,应该需要很多男人),将来会和一些新来的明人移民混居,政府也会派一些从老定居点招募来的二代东岸人,以彻底消化这些外来难民,并整合为自己的力量。(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八章 新鲜血液(二)() 
最近大东岸政府想整合为自己力量的显然不止这些新来的立陶宛人,同时还有从卡法奴隶市场上发来的乌克兰人以及从拉普拉塔通过种种渠道招募来的高乔人。△↗,

    波俄战争自从1654年春天爆发以来,俄军主力十万人在北线连战连捷,占领了后世白俄罗斯、立陶宛的大片土地,同时将战火延伸进了波兰核心的王冠领地,局势可谓一片大好。不过在南线,以少数俄国偏师及亲俄哥萨克组成的四万军队,却未能抵挡住波兰大军的攻势。当然这不是说波兰军队多么神勇善战,总数只有三万余人波兰大军是唱不了主角的,在波兰人身畔,与他们一同战斗的还有数万骑克里米亚鞑靼骑兵、亲波哥萨克、镇守乌克兰的德意志雇佣军,以及为数亦相当不少的奥斯曼帝国步兵。

    这几支力量组成的反俄联军力量庞大,将俄国人打得节节败退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在这其中,军纪极差的克里米亚鞑靼骑兵掳掠了大量乌克兰农民(亦有少许定居在乌克兰大草原上的波兰人)和战俘,总数约在十万以上(或许有二十万也说不定)。这些被鞑靼人掳掠而来的乌克兰奴隶,光靠人口不过区区数十万的克里米亚汗国自然是不好消化的,因此注定了其中的大部分还是要推向卡法的奴隶市场公开售卖作为在黑海地区名气极大的买家,作为东岸委托人的亚速海商会自然是第一时间上前接洽了,而鞑靼人确实也很爽快,多年合作的老伙伴了,先发部分“货”,钱你们慢慢筹集,让原本打算去热那亚筹款的李晴、马德二人感动得不行,纷纷表示明年肯定运来大批烟草、烈酒、印花布、染色布、高级皮具(多为海豹、海獭皮)以及武器军资等大批物资,当然不足部分会用现金补足,总之不让“善良和蔼”的鞑靼兄弟吃亏就是了。

    作为最大的女奴买家。鞑靼人早就知道东岸人的喜好,因此一早便将模样还算周正、年龄在35岁以下的女奴挑选了出来,凑了两万人,安排在单独划定的区域内。随时等待东岸人提货。当然在待运期间,这两万人的衣食费用还是要由亚速海商会支付的,反正最后都会算在总价里面。

    而除了这些女奴之外,还另有相当数量的男人,主要是被俘的亲俄哥萨克(其实大多都是没什么倾向的哥萨克而已。赫梅利尼茨基解散了大量反对投靠俄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哥萨克起义军,这些人里的很多现在被鞑靼人抓获)、普通俄国士兵,总数大约在五千余人,目前也安置在卡法城外的鞑靼人控制区内,等待东岸人洽购东岸共和国现在正处于大开发的阶段,对于这些可以为王前驱、用自己生命将蛮荒之地征服的契约奴,自然是多多益善了,要知道新华夏种植园的死亡率实在有点高,另外长山铁矿、煤河矿务局和交通部的建筑大军也需要大量的“非国民”劳动力,另外征讨土人也需要大量的炮灰。因此对这些战俘的需求量其实还是蛮大的。

    当然也就是因为这次机会难得,所以才有为了吃下奴隶而要去热那亚借款的事情,以后这种事可能就要少一些了。盖因如今上台的主席强全胜、军部总参谋长莫茗等人都是民族主义倾向比较浓的人,尤其是国家主席强全胜,一直在考虑着要调整远东移民男女比例(最初几乎全是男人,后来女人渐渐增多,现在男女比例大致在2:1,后面可能会调整为3:2乃至1:1),并且已经准备在下个移民运输季(1656…1657运输季)付诸实施了。

    这个政策一旦严格执行起来,东岸对于外国女奴的需求量将会逐渐下降。并最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之上。女奴都如此了,对于男性奴隶的引进就更少了,除非新华夏岛的种植园规模进一步扩大,需要更多的人命去填的时候。才会临时放开政策引进个几年。

    话题扯远了,话说去年波俄战争惨烈爆发后,东岸人在购进了大量女奴的同时,也引进了相当数量的哥萨克战俘,去掉损耗后抵达东岸本土的两者加起来大约有七千人(女性数量为五千,哥萨克两千。东岸人自己的船队运回两千,惯常租用的法国船只及临时加租的荷兰船只运回了五千,光运费就花了十多万元)。

    女奴先不说,这都是分给国内一些定居点等待排队摇号的老光棍们的(原则上按平时工作生活表现来分配,表现好的优先挑),单说这两千名哥萨克,他们虽然大多数都是曾被赫梅利尼茨基解散后赋闲在家的前起义军士兵,但战斗技能这些年来却未有太大的退化,如今东岸国内南北两个新开拓地都不是很太平,如果将这些人整合好了的话,未必不是一把对付土人的尖刀,那样政务院和军部确实都要省很多心呢。

    而就在上个月(10月份),执委会主席强全胜一锤定音,算是将如何整合、消化这些哥萨克战俘定下了基调。第一步,就是将这2000名哥萨克与从奥斯曼避难而来的1500名加尼沙里军团、斯帕西军团(主要为骑兵)士兵打散后混编。奥斯曼人毫无疑问和哥萨克是互相看不过眼且有一定矛盾的,这样也便于东岸人进行管制,降低这些人叛乱的风险。混编后的部队将分成两拨,其中一拨北上蛟河地区、定军山脉,保证东岸人在那里的垦殖行动获得成功(需严防不死心的葡萄牙人派土人或捕奴旗队搞破坏)。

    另外一拨就南下新获得的北巴塔哥尼亚地区(南纬42度以南的草原地区),与当地那些和东岸冲突渐多的特维尔切人交手。那些特维尔切印第安人是游牧民族,有着西班牙人遗留下来的马群、牛群和羊群,在巴塔哥尼亚高原上放牧已有近百年的时间,性情凶悍且极为仇视外来者,已经多次袭击东岸人设置在那里的绿港、海安港这两个定居点,造成了数十人的伤亡,极为嚣张。

    而要对付这些神出鬼没的游牧印第安人,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派出机动力同样很强的骑兵了。这若在以前,就只能招募拉普拉塔的高乔人,可高乔人成分复杂,与这些特维尔切人也有着种种难言的、复杂的关系,并不十分可靠(曾经有高乔雇佣军反过来袭杀东岸人的事情发生)。因此,虽然目前掌握在东岸政府手里的高乔雇佣军已经超过两千,但在有了哥萨克这种选择之后,他们已经打算换人了,即把哥萨克投入到南巴特哥尼亚地区和特维尔切人战斗。至于那些不是十分可靠的高乔人嘛,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最近执委会已经知会军部,想个办法把这些人全部送到远东黑水地区,让他们加入当地的黄衣军,与清军交战,这样也就不用担心他们和特维尔切人夹杂不清的事情了,可谓一举两得正好最近执委会也打算从远东抽调部队回本土,这抽调了人回来,怎么说也得给当地再补点新鲜血液嘛,骑术非常高明(或许只有蒙古人的骑术可以与之相媲美了)的高乔人自然是不错的对象。

    总计七千名乌克兰奴隶加上比他们先来一步的五千余立陶宛难民,在今年七月份移民运输季结束后,华夏东岸共和国境内一下子多出了不在年初计划中的1。2万名“非国民”,大大充实了“黑户”的规模,使得非国民的总数直逼十万大关。

    非国民数量的增多,固然给已成一片大工地的东岸共和国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加速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但他们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也不容忽视,即民族融合问题和宗教问题。而恰恰是在这两个问题上,东岸政府是绝对不会退让妥协的,这必然会引起移民们的愤怒,进而在东岸国内引起一定程度的动荡如何疏导、化解非国民们的这种不满,减轻东岸老国民们的疑虑和不安,就很是考验东岸这个小小国家的归化能力了,即东岸的执政者们需要从经济、文化和宗教(比如强制推行道教,让人改信等等)等各方面进行或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或简单粗暴的直接干涉,让这些外来非国民们逐步放弃(不管是不是自愿)自己旧有的一些生活习惯,接受新的东岸“规矩”。

    相信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久而久之之后,这些外来非国民自然就会渐渐失去部分自己的文化特征,融入到新的东岸体系当中去,而他们的后裔就如同南非开普敦殖民地与荷兰人通婚后失去文化特征的法国、德意志移民后裔一样最终会比他们丢失更多的本民族文化特征,彻彻底底成为一个比较纯粹的东岸人,而这无疑也正是执委会所希望看到的。

    不过,和同化非国民们的费劲程度比起来,来自东方大明的移民就要简单不少了尤其是那些已经在黑水开拓队辖区的各大国营农场、建筑队、盐场、伐木场里工作生活了半年之久的移民们而在1655年12月底的时候,这批从东方赶来的新鲜血液也加入到了东岸共和国的开发行动之中,而第一批人被投放的地点,便是新近得到的巴塔哥尼亚地区。(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九章 新鲜血液(三)() 
1655年12月25日,晴。

    从自然角度来讲,巴塔哥尼亚是世界上最有趣的地区之一。它面积辽阔,环境多种多样,有阶梯状台地、有山脉、有宜于形成绿洲的河谷,当然还有干谷。全地区总体上干冷多风,但南北、东西气候差异极大,如果粗略地按照某些标准将其进行划分的话,一般可将其分为安第斯山脉区和巴塔哥尼亚台地区,东岸人目前正在着力开发的丘布特河下游入海口一带,便是典型的台地区里的河谷绿洲,农业条件相当不错。

    巴塔哥尼亚的所有河流都发源于安第斯山的山间湖泊或将它们作为过水湖泊,这些湖泊对河流的水量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是过境河流,出了水网密布的安第斯山区后,河流甚少能得到支流的补给,经过台地区的河床狭窄,河谷深且宽,最后都注入了大西洋之中。

    毋庸置疑的是,整个巴塔哥尼亚地区最大的河流是内格罗河(很遗憾,它没掌握在东岸人手里),丘布特河无论从流量还是河谷的农业潜力上来说都不如内格罗河。这条发源于安第斯山东侧支脉的河流,因为该段安第斯山区的水大多向西穿出山区,注入了智利一侧的太平洋,因此导致组成丘布特河上游河网水源地的河流并不多,穿越台地的支流就更少了,唯一补充水量的奇科河的水量还不到另一条发源于山区的森格尔河的五十分之一(上游拉普拉塔湖和丰塔纳湖等水源多经森格尔河注入穆斯特尔斯湖,多余水分才泄入奇科河),且经常干涸露底,河床既宽且深,卡斯蒂略高地和萨拉曼卡高地阻挡了它东往圣豪尔赫湾洼地的去路,因此它只能注入丘布特河,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后世两河交汇处下游不远修建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