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4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头,黑河河津堡段上下游的树林被大量砍伐,一些原本充当泄洪水库的湿地也被人为填平,再加上建造黑河大桥给下游行洪带来的负面影响,河津堡附近在5月份时曾爆发过一次洪水。洪水冲毁了靠近河岸的一个村子,卷走了十多名村民和数十头牲畜,另外存放在码头上的一些枕木也被带到了下游很远处,如果再算上被淹没的绝收农田的话,这损失还是相当不小的。

    虽然这次的洪水爆发有极端强降水因素的影响该地同期降水量比去年多了足足200多毫米,不过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却也加剧了洪水爆发的风险。比如河津堡居民们喜欢种植大豆,这很容易导致湿地淤积;再比如为了拓宽黑河航道,湿地本身的天然调蓄作用丧失殆尽,这导致了洪水淹没面积的变化,从而加剧了洪涝灾害。总而言之,这次洪涝灾害给这些年来一直在大刀阔斧地开发的东岸人敲响了警钟,要求他们在进行开发建设活动时要更多地考虑环境因素,以免给自己以后的生活造成巨大的灾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在黑河大桥开始修建后,这个问题更凸显了出来西北垦殖局、河津堡两地『政府』制定出了庞大的人工水库计划。他们决定将黑河两岸的一些湿地改建为人工水库,通过人工水库来调节蓄水能力,至于在此过程中被排干水的沼泽湿地嘛,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填平了拿去做耕地了。这些都是很肥沃的浅层淤泥,上好的肥田材料,拿来种植谷物或大豆的话收成应该不错。

    除此之外,黑河河床也需要定期清理。因为每次降雨增多时,河水就会变得很浑浊,上游携带的泥沙量也会大增,时间长了以后一是影响航运,二是影响蓄水能力。东岸人做这些东西基本上已经很熟了,各地乡镇每年冬天枯水期(恰好也是农闲期)的时候,一般都会组织辖区内的民众去挖河,几乎都已经成了各地农村的固定项目了。这种群众『性』的大型基建工程一般被视为徭役的一种,因为地方『政府』不会支付工钱给任何人,甚至有的地方就连饭菜都要求村民们自备。但大家总的来说对这种工程抵触情绪不大,因为修建起来的设施不还是为了给大伙自己用么?

    不管怎样,铁路桥乃至西北铁路,给黑河流域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本地的居民们不用再为了买几件漂亮的衣服就花几天几夜的时间跑到东部沿海大城市去,他们也不用再担心自己收获的粮食会因为交通瓶颈运不出去而砸在手里,铁路给他们带来了包括日用品、奢侈品、生产工具乃至百货商店之类的一切东西。他们只需要安安静静地生活在宁静的内陆乡村,然后享受着国家工业和科技进步所带给他们的红利就可以了。(未完待续)

第三十一章 黑河之滨(二)() 
铁岭堡坐落在铁河畔。:../这是一条汇入黑河的小支流,但却为铁岭堡周边三千多人口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来此拓荒的东岸人又依托这条河流以及附近的一些小溪、湿地,陆续修建起了七八个大大小小的水库,然后又往此地移栽了大量树木,愣是把这一片荒凉之地给整成了颇具气象的新兴城镇。

    而铁岭堡的修建,肇始于东岸共和国对高质量合金金属的迫切需求。在那个工业开始迸发出自己独特活力的年代,东岸人对耐用、结实、高精度以及有特殊用途的零部件极为渴求,因此这促成了铁岭特钢基地项目的启动。而与之同时的西北铁路的修建,毫无疑问也是为了沟通东岸境内唯一一座大型锰矿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而投资兴建的。要知道,这条长数百公里的铁路干线投资巨大、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极多,若不是有极大的远景利益牵扯,东岸执委会诸公是根本下不了这个决心修建的。有那个资金和精力,还不如将罗梅线延长到青岛港呢,那可是一条流淌着黄金的线路。

    在连续数年投下巨资后,西北铁路终于快修到了铁岭特钢厂门口,而铁岭特钢厂的炼铁车间此时差不多也已经渡过了最初的试生产阶段,即将全面正式生产各种配比的锰铁,以促进东岸国内机械、机加工行业的全面升级。

    该厂现有一座炼铁高炉和一座炼钢平炉,除炼钢炉尚在进行最后的调试以外,炼铁炉目前已经具备了正式生产的一切条件:机械设备完好、原材料在厂区内堆积如山,就连技术工人都已经培训了好几遍。在今年上半年。铁岭特钢生产的各种牌号(不同配比)的锰铁进入各单位试用了一段时间后,据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对金属的强度、硬度、柔韧度等方面的提升还是比较显著的。铁岭厂的锰铁,算是初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马甲本人也对铁岭特钢厂非常关心,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来一次厂里。与厂领导层一起商议各种事务,活脱脱该厂的太上皇。不过马甲本人冶金专业出身,穿越前就在钢厂内厮混了多年,其本人在冶金行业的造诣还是颇深的,对特钢厂提出的一些建议也较为中肯。

    比如,考虑到冶炼锰铁和生铁的区别(铁能全部还原。而锰不能全部还原),马甲就将自己熟知的少数几种锰铁烧结矿的配比告诉了该厂技术科。在此之后,铁岭厂技术科又在马甲的指导下做了大量的配比实验,取得了众多宝贵的原始数据。而在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比对及归纳总结后,铁岭厂目前已经基本搞清楚了放入炉中的锰铁矿比例和生产过程中对应的废渣中锰的比例(锰不能全部还原。会有相当部分锰进入废渣中,因此选用合适的锰铁配比,减少废渣中锰的含量是一项重要技术)。这些数据都是东岸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通过海量的实验一步步『摸』索出来的,目前都已记录在册,锁在了该厂工艺科的办公室内,当做该厂的高级机密。

    当然了,铁岭特钢作为东岸国内第一家同时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家生产锰铁的企业。目前阶段来看存在的问题着实也是不少的。比如,因为目前找到的在开发的锰矿品位不咋地(含猛量低),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力锰的回收率、焦炭的负荷以及能源的消耗。而这些无疑抬高了锰铁的成本。此外,锰矿石中存在的一些杂质(主要是磷),也给平安钢铁厂炼钢车间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自从锰铁生产成功后,北方鸭子湖流域的平安钢铁厂就摒弃了一些从欧洲进口的高价添加剂,开始使用锰铁做为炼钢时所需的脱氧剂和合金剂(这样既可减少成本同时也能降低贸易被封锁所产生的危害)。而锰矿石质量的不稳定必然会影响到锰铁的生产,而一旦锰铁质量降低。必然会造成炼钢时锰铁投入量增加,这样就会给钢水中额外掺入许多磷和碳。使得炼钢过程多费周折,钢水降温幅度也会被扩大。无端增大炼钢能耗,提高炼钢成本。

    好在目前铁岭特钢厂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他们一方面开始在附近寻找含锰量高、杂质少的锰矿矿脉,一方面开始加大技术投入,准备通过大量的实验来优化生产工艺,争取稳定锰铁的质量。

    东岸共和国上上下下这么多人如此重视锰铁锰钢不是没有原因的。就目前来说,锰铁的出现已经大大改善了各种机械的质量和可靠『性』,比如最简单的滑动轴承,在使用了锰铁合金制造的零部件后,磨损程度大大降低,寿命大为增强,各使用部门对此极为满意。再比如,一些蒸汽机气缸在使用锰铁制造的后,经试验证明,气缸能够承受的压力大大增加,输出功率大幅度增加,这无形中便提高了蒸汽机的“推重比”。

    前阵子,已经搬迁到铁岭矿区的第一重型机械厂便在厂长李红星的亲自指挥下,合力制造出了一些新式锰铁蒸汽机。这些蒸汽机在不增加气缸体积的情况下,单单依靠增加气缸气压便获得了远超以往的推动力,这说明东岸生产的蒸汽机效率再上一个新台阶,意义极为重大。目前,该厂正在花大力气抓紧验证技术,下一步就将设计生产新式蒸汽机。而在他们定型生产后,国内的三大造船厂将是其第一批用户,这些船厂的设计师们将根据新蒸汽机的体积、重量和马力,来设计一款新的船型,而这款新船,无论是马力、吨位还是航速,毫无疑问都将全面超越东岸现有的各种型号。

    特钢和机加工的发展前景红红火火,不过,作为西北垦殖局『主席』的马甲,显然是不会仅仅满足于一个特钢和机加工基地的。在这个前中央执行委员的规划中,西北垦殖局辖区未来将以黑河流域两岸的铁岭堡、梅洛堡为核心,同时西进和北上,将这片内陆腹地与外界联系在一起,以便将这个地区的众多定居点建设成堪比沿海的繁华大邑。

    在这个计划中,铁岭堡这个既出产锰、铁、金等金属,也出产煤炭这种重要能源,同时还具备强大的机加工能力的工业城镇,将主要是向西发展,一直推进到乌江之畔获得出海口(可通航大船的河港)为止。届时,乌江流域丰富的农产品和外界物资将通过铁路运输到铁岭,铁岭的商品和能源也通过铁路运输到乌江上的港口,再装船出口到外界。相信这个计划若是能实现的话,那么无论是对西北地区还是乌江地区来说,都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而至于另一个关键节点梅洛堡么,在马甲的计划中,则是作为交通枢纽而存在的。马甲琢磨着,在将来国家财政富余后,他会再度促成西北铁路的三期乃至四期计划。即从梅洛堡向北修一条支线,一直连通到湖西丘陵地区,将北方富饶的鸭子湖流域与南方草原腹地有机连接起来,互通有无,繁荣本地经济。如果有可能的话,马甲甚至打算将这条所谓的支线也干脆修成一条铁路干线,尽量向北延伸地越远越好。这对执委会开发湖西丘陵地区也有利,相信如果中央财政不困难的话,修建起来应该不难。

    当然了,在“忽悠”中央花巨资修建铁路干线之前,马甲觉得还是先把西北垦殖局辖区内的人口充实一下再说。毕竟,如果人口不丰、生产力不够发达,即便马甲再有面子,执委会也不会公然在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投入巨资不是?毕竟那里又没有像铁岭矿区这样东岸必欲开发而后快的东西,如果理由不充分,也是很难说服执委会诸公的。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马甲打算跟其他几个地区(首都地区、西岭地区、乌江地区等七个地区)抢一抢人口。今天已经是十月初了,莫三“先斩后奏”在欧洲购买的那批波兰女奴已经在少许海军舰只的护航下抵达了东岸本土。这批人来了后,华夏东岸共和国的人口将达到创纪录的19。5万人,比起去年是暴增近三成,令执委会和移民部的一干官员们措手不及。

    这批人看来大部分都是要安排到老定居点以平衡『性』别比例的,而马甲治下的西北垦殖局光棍比例又极高,因此从这里面搞来大批波兰女奴将不成问题。此外,马甲还准备近期去一下首都东方县,和执掌移民部的几位熟人们聊一聊,看看能不能从两个多月后抵达本土的远东明国移民中,弄相当一部分到西北垦殖局辖区内各定居点充实人口。如果可能的话,再兴建一些定居点也将提上议事日程。总之,在马甲看来,人口才是西北垦殖局的第一生产力。只有人口充实了,西北垦殖局辖区才会被建设成繁华的内陆城镇。(未完待续)

第三十二章 大河以西(一)() 
“石房店到了!”随着一声清脆短促的汽笛声,文图拉船长扯开嗓子喊了一声。·..

    他的话音刚落,一群穿着棉布衣服、头上裹着汗巾的明人移民便拥了过来。他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大口袋,眼巴巴地看着船舱内『露』天堆放着的谷物、高粱、玉米和大豆之类的物事。负责维持秩序的巡警懒洋洋的,只见他们手里握着警棍,将挤得过于靠前的一些人轰了回去,然后气定神闲地站在那里,等待上级的命令。

    “好了,一个个来,喊到名字的才能过来。谁要是『乱』挤让撞,扰『乱』秩序,一律取消种子分配资格。”一名缺了一条胳膊的中年巡警走了过来,说道。他看起来是一名高级警官,随着他挥手示意,两名年轻巡警立刻小跑着过去将一块小路障挪开,『露』出了一个可供两三人通行的口子,然后拿着花名册开始点名。

    这里是石房店,一个东岸人向西扩张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定居点。她位于后世雅库伊河北岸,特里温福以西、里奥帕尔多以东、瓦利韦尔迪以南,最初是一个伐木场,少许经劳工经纪人介绍来的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在此伐木,以期工作五年以后获得东岸国籍,然后被分配土地和房屋。

    后来,随着这里的伐木工人越来越多,『政府』为了解决这里的日常生活问题,便将河岸边的简易码头改建了一下,使其能够顺利停泊来回运输物资的内河汽船。而在内河汽船的固定航线开通后,托管这里的平安县『政府』又派人在此就地取材,用石头修建了几间还算气派的两层房屋。既作为管理机构,也作为物资仓库,平时还承担着商店的职能(出售日用品给伐木工人,以回收货币),因此被当地的伐木工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石房店”。

    到了今年五六月间。石房店的伐木工人数量已经达到了六百余人,并且清理出了河岸边相当一部分土地,于是,执委会干脆决定将这个伐木场升格为定居点,并通知移民部将其纳入新移民分配计划之中。至于原来的伐木场,当然会继续保留。一方面是不能让这些被东岸《宅地法》吸引来的外国人失去了工作,另一方面也是需要为以后城镇的发展储备土地。毕竟在这个原始蛮荒的地方,除了大河以外就只有森林了,想要有能养活全体居民的耕地,可不就只有向森林要地一条路了么?

    很快。移民部就将最后一批四百余明人移民(主要为男『性』)送到了这里;半个月后,两百多名来自立窝尼亚的男男女女也拎着自己的包裹定居此地;本月(10月)初,三百名波兰女奴也被发送到了码头上。至此,石房店这个新定居点的人口已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