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4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毕竟,经济有了失控的危险,自己先出手进行调整,总比爆掉后再任其自行恢复的“休克疗法”要靠谱得多。如今欧洲大战逐渐结束,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各国政要也开始把精力从宗教和战争上挪开,迅速转到了经济发展上面。这样一来,本就盛行重商主义的欧洲各国就将会对外来商品产生极大的敌意。到了那时候,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开始加剧,东岸商品的销售必然也会出现困难,这进一步导致了东岸商品利润率的下降以及市场的萎缩,然后在国内引发一系列的负面连锁反应。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因为这种情况似乎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苗头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六章 灼热的经济(二)()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更多好看的就上^^^^^^^^'”这句工商部下属财经专门学校的格言非常深刻地诠释了商品经济的奥妙。与梅林县、镇海县的大豆、机器制粉行业生产了远超自身所需的过剩商品所不同的是,与葡萄牙人商业联系紧密的平安县北部众多地区却是典型的以消费为目的的生产。

    在堪称华夏东岸共和国最大重工业心的平安乡,本地居民工人的例相当高,他们不进行农业生产,全靠从外界输入谷物、肉类、油脂等食品过活。至于其他一些东岸本身不生产的商品,则全靠山上的葡萄牙人生产了。

    随着东岸经济规模的越来越大,人口的越来越多,山上的葡萄牙城镇也日益兴旺发达。大批在旧大陆限于种种原因混不下去的白人蜂拥而至,在铁匠镇、新邓迪镇、奴隶镇、里卡多上尉镇定居下来,然后通过手工业作坊生产出诸如纽扣、缝衣针、鱼钩、编织袋、帽檐、皮鞋等商品,出口到邻近的平安县以赚取利润。这项生意是如此之大,从业人员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每个月从东岸境内的保安乡输往山上葡萄牙领地的谷物几达五十吨之多,令人咋舌不已。

    其实仔细想想也很正常。山上的“葡萄牙人”多数来自旧大陆的葡萄牙、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且以手工业者居多,他们利用自己的手艺从东岸人那里赚取了极为丰厚的利润,因此他们自然是没有时间来生产粮食了。而事实上这几年来巴西的粮食种植业在东岸廉价谷物的冲击下已经濒临崩溃,他们对咄咄逼人的东岸政府有些害怕。并不敢采取诸如贸易壁垒之类的限制进口的措施。因此那些本就很稀少的粮食种植园竞争不过成本偏低的东岸谷物。开始大规模改种烟草、甘蔗或棉花。这些白人种植园主们除生产少量供自己和家人使用的麦外,大部分粮食都靠从东岸进口麦麸、土豆、红薯或木薯等来解决这些是给奴隶和下等人(混血人)食用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甘心留在山上吃麦麸、吃红薯、吃木薯的,一些没有一技之长(意味着没有客观的收入)的不列颠人在美好生活的刺激下,克服了对异教徒的恐惧,在东岸边防军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巡视”下(他们是许进不许出),纷纷跨越边境线,进入东岸国内讨生活。

    而在这种跨境移民,作为东岸重要城市的平安县较为优渥的生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如。那些“新巴西人”发现东岸农夫或工人的妻子孩往往长得很健壮,这意味着他们食物充足;如邻近的东岸工人竟然偶尔也有机会去酒馆喝上一杯或吃上一些他们想都不敢想的菜肴;更甚至于,一本在平安县内颇为流行的《关于猪肉的50种不同制作方法》的册子也掀起了这些苦哈哈的旧大陆底层**丝对东岸的向往。因此,即便东岸人都是异教徒,即便在神父的宣传东岸到处都是堕落的火狱,相当一部分被饥饿所折磨的契约奴们仍然千方百计地逃离自己工作的种植园,然后寻机进入东岸境内。

    据不完全统计,1648年全年共有一千五百多人跨境进入东岸境内,然后再也没有离开,这些人多数来自不列颠。而随着东岸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对劳动力的巨大渴求。1649年前三个月,跨境进入东岸境内的不列颠人数量就超过了一千人。这一切都预示着也许今年进入东岸国内的“非法移民”数量将达到三千人以上一个令人极为惊讶的数字。

    这些非法越境的外来人口往往会先选择在平安县境内居住。保安乡的挖河工地、黎明镇的果园、平安乡的码头、煤河乡的煤矿都为他们提供了相当不错的过渡性工作。而在熟悉了东岸国内的情况、积攒了少许路费并获得了正式的身份证明后,他们便会被民政部派来的官员们登记造册,然后分散至东岸国内各新老定居点安置,尽量不让他们待在原来的地方,以减少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而随着南方西北铁路以及南铁公司开发巴塔哥尼亚等工程对劳动力的巨大渴求,从48年下半年开始,这些自发移民的白人契约奴们便开始被逐步分配到了铁路修建工地,同时也有少许被计划派往兴南港支持南铁公司的建设,这些无疑都极大地缓解了国内对劳动力的饥渴。

    移民和商品,构成了巴西与东岸之间的交流纽带。巴西的手工制品、蔗糖、香料、烟草、棉花、热带水果、木材以及人口源源不断从北往南流动,而东岸的谷物、油脂、豆饼、皮具、纺织品、钢铁、蜂窝煤、建筑材料、五金制品、肥皂、药品以及一些奢侈品(如钟表、鲸油蜡烛等)从南往北流动,这其间的贸易额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负责热拉尔山脉间进出口贸易的一些葡萄牙商人们在几年时间内身家暴增好几倍,然后他们又联合起来成立了大型辛迪加企业,垄断了巴西与东岸间的大部分贸易。

    贸易的日渐繁荣以及人口的大量流入,对平安县的好处不言而喻。首先,平安的基建在全国八个县份(包括新成立的下伊河县与青岛县)是最好的,这得益于大量廉价到近乎无偿的非法移民劳动力,是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一条条灌溉水渠挖掘完毕、将一包包的商品装卸上下船、将一吨吨的煤炭从地下开采上来,等等;其次,一些手工业者同样移民东岸境内,他们给东岸带来了填补空白的手艺,增加了生产力水平,丰富了商品市场;最后,南来北往的货物流动给平安县带来了大量的商业税收,并极大地刺激了本地各项经济的发展。平安县的财政收入在48年一举超越了首都东方县,达到了全国第一。这灼热无的经济数据,与巴西间蓬勃发展的贸易的贡献甚至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一。

    而除了这些自发性的移民外,来自意大利的著名劳工经纪人瓦伦蒂诺也在一刻不停地往东岸输入大群意大利和西班牙移民(主要是被迫害的加泰罗尼亚人)。由于东岸政府的特别嘱咐和经济奖励,瓦伦蒂诺现在越来越注重给东岸引入具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

    如48年12月份,从萨开往东方港的一艘船只上就满载了八十多名意大利吹玻璃工人;今年1月份,五十多名来自符腾堡的德国啤酒酿造工人经意大利里窝那港辗转来到了东岸;2月份,一百五十多名受到西班牙王国迫害的加泰罗尼亚梳羊毛工人经意大利墨西拿港转,逃离了那个对他们来噩梦般的国度,来到了华夏东岸共和国的罗洽港……

    这些具备一技之长的移民除少许被分配到了东方县外,大部分被分配到了北鸭子湖地区尤其是平安县,在使当地人口达到2。9万的同时,也给平安县本就灼热无的经济再添了一把火,使得该县的经济规模、财政收入和人口数量都稳居全国第一,将与首都东方县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平安县县长钱浩对这种现象颇为欣喜,而这也促使着他对外来非法移民持更宽容的态度。如他强力压制了县内老移民(主要是明人)对外来者的责难:他们给这些翻山过来的不列颠人起了一个“候鸟”的诨号;一些明人开设的饭馆甚至对这些“夷人”拒不接待或者收取一般人更为昂贵的费用,种种歧视和羞辱不一而足,哪怕他们本身也是从大明移民过来没多久,但偏见却是如此自然而然地就生根发芽了。

    好在本地的最高长官钱浩认为本地居民对这些新移民的责难是毫无理由的。因为这些人干的基本都是本地人捡剩下的工作,吃的食物也都以南非高粱、东方县运来的土豆红薯为主,偶尔吃一些肉食似乎也并不能大规模推高本地的肉价。因此,他对这些质疑声一概强力压制,这使得平安县的人口获得了远超全国一般水平的增长,去年一年增加了18%(刨除掉死亡率千分之68。5后的净增长),同时也使得平安县的经济获得了远超全国一般水平的飞速发展。

    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更大的市场和经济规模,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政府财政收入,这是明摆着的事情。平安县就是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旺盛的跨境商品贸易和活跃的人口迁入,是该县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不二法门。与此同时,不同的化、理念、思想和生活习惯在这里激烈碰撞,然后又互相交融,这些都使得平安县有发展出自己独特化的苗头。而这,对穿越众们来似乎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新民族自然会发展区别于母国的不同化。(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七章 灼热的经济(三)() 
1648年3月30日,青岛港,东南风四级。

    从大西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在此止步,然后将蕴含的水汽毫不留情地倾泻到了辽阔苍茫的大地上。不过青岛县作为一座刚刚兴建没多久的崭新城市,在市镇设施上运用了很多新的技术,而且投资也非常大,因此城市的下水管网非常完善。从天空中倾泻而下的雨水,被倾斜略带弧度的路面分流到道路两侧,然后流入引水暗渠,最后再通过复杂的地下管网,全部注入了青岛湾之内。

    完善的城市排水设施,再加上严格的市容管理(乱扔垃圾、乱泼脏水的罚款金额很高)制度,雨天这种对旧大陆城市清洁程度堪称灾难的天气,在此刻的青岛港内完全显现不出任何负面影响。街面上没有四溢的污水,没有骡马的粪便(即便有也被主人清理或被拾粪人快速捡取),也没有腐烂的菜叶或垃圾,更没有躲在墙角冻得瑟瑟发抖的流浪汉(即便有也被收容遣送至筑路工地上了),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地整洁,那么地秩序井然。

    以上这些都是库艾特船长的印象。他刚从阿姆斯特丹而来,途中去了一次西非的塞内加尔海岸,装载了大批黑人奴隶后又漂洋过海送到了累西腓港。完成西印度公司的这趟运输任务后,库艾特船长又往船上满载了阴干数年的巴西苏木板(全是按照东岸人的尺寸要求加工完毕的),直接拉到了青岛港出售给东岸人东岸海军常年收购这种优良的海军船材。

    码头酒馆里的西湖啤酒一直是库艾特船长的最爱,因此。披着油布雨衣在碎石铺就的疏港公路上快步行走了一段后。他很快就闪身进了一间挂着面“酒”字旗的酒馆。

    与酒馆一路之隔的对面是青岛港新修建的菜市场。此时正值下班后的晚间。菜市场内有许多本地居民在选购食材。青岛港作为执委会倾力打造的大型商业港口,城区内居住的市民(与农民相对)数量还是很多的,且多数为银行、债券交易所、外汇交易所、商店、批发市场的职员和管理人员,因此县政府在离码头比较近的地方(便于排污)修建了这么一个菜场,然后任由附近的农民或菜贩子前来摆摊出售,方便这些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库艾特船长注意到,菜市场里的女商贩人数远比男人多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男人平时要干重体力活。这些女商贩大部分都来自意大利或希腊。她们看起来粗俗无比,嗓门也非常高,用夹杂着拗口汉语和家乡俚语的怪异口音向客人介绍着自己的商品。

    在粗粗观察了一阵后,库艾特船长不得不承认,这些女商贩们与巴黎中央菜市场的女商贩一模一样,几乎就是整座城市嘴巴最脏的一群人。她们安坐在瓜皮果壳成堆、污水横流、烂鱼遍地的菜市场内,用粗鲁的语言互相咒骂,诸如“不要脸的”、“臭婊/子”、“欠鞭子抽的”、“下流胚子”、以及“勾引兵团堡学生的双料贱货”之类的污言秽语,几乎将旧大陆的习惯也带到了青岛港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

    菜市场两侧是众多的商店,出售各种各样的东岸货物。其中以衣服、皮具、五金制品和家具最多。这些商品看起来都很精美,但库艾特船长却不敢贸然上前去询价或购买。因为他不确定这些商品是否和他在阿姆斯特丹以及伦敦遇到的一样。那些商店的店主们精通以旧翻新的技巧,同时一些犹太人开设的店铺还经常欺骗客户。

    比如你经受不住他们再三的招揽以及看起来还算漂亮的货物的诱惑,跑到他们那些光线很暗的店铺里购买了一件黑色的大氅,但当你到了太阳底下,却发现这件昂贵的衣服颜色突然变成了绿色、紫色甚至还夹杂着许多难看的斑点,总之糟透了。吃过这种亏的库艾特船长真的不想再贸然到不是很了解的店铺内购买大氅这种昂贵的衣服了,当然东岸人的店铺一向很正规,也没那些满世界乱窜的令人厌烦的犹太商人,质量应该还是有保障的,那么也许自己喝完酒后可以去逛一逛,马上就是东岸的秋天了,自己也该买一件像样点的秋衣了。

    酒馆内高朋满座,库艾特船长在与一位相熟的服务员打过招呼后才有了一个座位,他点了一条产自青岛港本地内河的新鲜鳟鱼,然后让老板为他煎一下;他接着又点了一碟五香鲸肉、一盘东岸特色菜番茄炒蛋以及两大杯啤酒。

    坐在他后面一桌的是两个亚美尼亚商人从他们的装束就能看得出来这令库艾特船长有些惊讶。亚美尼亚商人在欧洲一点都不罕见,可在此时的新大陆,他们的到来就显得很扎眼了,难道他们在东岸也开展了业务吗?

    事实上这些亚美尼亚商人确实是来东岸开展业务的。这两位来自霍尔尼西安家族的亚美尼亚人在青岛港开设了一间货栈,专门经营来自中东和近东的商品比如生丝、驴皮、马匹(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