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妹的重生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妹妹的重生生活-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贾政做完了这些事,一时不知道对他们是太过绝情,还是太过心软了,在书房来回踱步叹气。

    忽然小厮来报告说:宝二爷回来了!他的脸色立刻从忧转喜,连忙快步迎了出去。

    宝玉从业师那里回来,步履从容,神采飞扬,贾政方才的烦恼顿时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他连忙令小厮去厨房端来点心、茶水,一边让宝玉坐下,一边询问起他这一天的收获来。

    过了两三个月,一天清早五更十分,宫里忽然来了两个宫女和四个太监。

    贾政连忙迎出来,让进屋里喝茶,两个宫女直接进了内院道:“皇后和贤妃娘娘有请老太君和二夫人进宫。”

    贾母不知何事,连忙按品大妆起来,王夫人也被从佛堂里叫了出来,换上命妇的装束,跟随宫女们坐着宫里的马车一同进宫。

    这一去,就是一整天时间。一直到夜色浓重,将近宵禁十分才回来。

    贾母、王夫人都是疲惫不堪,眼里却是藏不住的喜悦。以王夫人古井般的脸上也出现了笑影,据说那一晚上,佛堂的灯都一直亮着。

    第二天清早,林黛玉才听到了消息,原来是宫里的元春有孕了。

    她和迎春探春一同来到贾母的院子里,贾母才刚刚醒过来,一脸的高兴挡也挡不住。

    贾母唠唠叨叨地说着要往宫里送些什么过去,还没准备好,宫里的赏赐已经下来了。

第九十七章 卫家() 
原来这是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孩子,又是备受皇后和太后重视的元春有孕,皇帝高兴非常,免了贾母、王夫人每日去宫里请安劳碌。

    听说贾家一切东西都不需准备,皇帝已经命织造局专人制作。就连元春每天的膳食,也都有御医专门把关。

    贾母和王夫人都既高兴又担心。王夫人在佛堂里更是常常整夜地烧香祈祷,为元春祈福。

    贾家众人的脸上一扫过去郁郁不安的神色,都挺直了腰背,宅子里的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

    在这样的气氛中,林黛玉的笔墨铺子也开了起来。宝玉亲自写了“潇湘馆”三字,让人做成匾额悬挂在铺子上,借贾政曾经点评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话,又写了“最宜读书”四字,挂在室内。平时的打理进账,就交给了紫鹃两口子。

    潇湘馆里的笔墨纸砚,皆是上好的质量,挑不出一点瑕疵,隔一段时间又会出一本孤本的印刷版出来,令京都的文人墨客趋之若鹫。

    潇湘馆的格局是用两间商铺连院子一同设计出来的,笔墨纸张各占一片地方,放在门脸附近。

    往里纵深就是假山流水,喝茶读书的位子,或者沿廊设竹榻竹席,或者依假山设几个石凳,地面铺着青石,石上另有毡毯,席地可坐,随处可读书。更有茶水点心由人自取,舒适惬意,纵使是在家里读书,也未有此处合意。

    况且文人墨客最喜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互相探讨切磋。忽然有了这么个幽静别致的好去处,便三三五五地相约着过来了。其中不乏有大儒、大文豪,来往讨论的又多是精深细致的文章学问。不久,京都的学子们也都知道了这处地方。

    于是,每每一早上潇湘馆的门口就有许多学子站着,等到他们所仰慕的大文豪踏进潇湘馆,就连忙一齐竖起耳朵听:“听听,里面开始辩论起来了!”

    “讲的是什么?是今年皇上在朝廷上说的黄河治理问题吗?考官会不会拿此事出题?”

    半条街上,瞬间鸦雀无声。

    这一天,风流倜傥的卫若兰公子骑马过长街,忽然被一个衣衫破烂的道士拉住了缰绳。

    那道士盯着他的双眼道:“公子,你有心疾,不宜上街跑马。”

    卫若兰被吓了一跳,随后恼羞成怒。

    随从的公子哥们顿时笑成一团,哈哈笑道:“卫若兰,你有心疾,听老道的话,把座下那匹宝马送与兄弟们吧!”

    卫若兰羞怒交加,纵马回到卫府,余怒未消。

    卫家夫人见一向开朗的卫若兰气成这样,叫来跟随的小厮一问,原来是因为有道士说他有心疾,又被人取笑了一番。

    了解到这些,卫夫人吩咐厨房准备些去火解郁的汤食送到儿子屋里。

    卫老妇人却道:“这些平白冒出来的和尚道士许是有真本事的,不可大意,还是让大夫来瞧一瞧才是。就比如说西城贾家的夫人公子中邪,满京都的和尚道士都没看好,还是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两个出家人给治好了。”

    卫夫人觉得好笑。她自己的儿子还不知道吗?那么健壮,生龙活虎的,哪像是有心疾的人。

    虽说如此,卫夫人还是叫小厮拿过卫老爷的名帖,去请来一位真正的名医进府瞧瞧。

    不为别的,只是花点银子跑跑腿,安慰一下卫老夫人的心。

    等小厮把大夫领进了卫家,卫若兰哭笑不得。

    他不过是被个疯疯癫癫的道士拦住说了句胡话,家里人竟还当真请来了大夫。

    不满归不满,为了安抚家里的母亲祖母,也为了证实自己确实没有心疾,卫若兰还是请大夫进了屋。

    那大夫诊了脉,又查看他的指尖,观察了他的面色舌苔,问了他些平日的起坐休息可还有什么异常感觉。

    卫若兰仔细回想,倒是真的好像平时有些不适,只是他自诩健壮,没有在意。

    大夫诊断完毕,出来和卫夫人说道:“夫人所担心的没错,贵公子果然是有心疾。幸而先天禀赋壮实,一时无碍。往后可酌情服药调理,避免剧烈运动。”

    卫夫人心里忽地一跳,屋里面的卫若兰听见了大夫的话,一下子变了脸色。

    送走了大夫,卫夫人安慰卫若兰:“还好,我们家不需要你去当将军,你又喜欢读书,往后考个文官出来也不错。”

    虽说如此,卫若兰依旧闷闷不乐,任谁被判决以后不得活蹦乱跳,都会开心不起来的。他忽然想到忠靖侯家里的那位姑娘,他未来的媳妇,情绪更加低落了。

    卫夫人也在考虑这件事情,斟酌再三,邀请了史侯爷的夫人出来喝茶,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史侯夫人先是以为卫夫人要打算反悔,后来才明白是卫若兰病了,卫家不愿当骗亲的小人,所以来问他们的意思。

    史侯夫人回到家里,先和史侯爷通了气,然后问湘云。

    史侯夫人说道:“卫家夫人叫我问你的意思。卫公子查出了心疾,虽然不能舞刀弄枪,当个文官大约也过得去。你若是不喜欢,就回了他们,让你叔父再替你相看。”

    史湘云平时所能接触到的人,也只有几家而已。几家人里头,她能看得上眼的,除了宝玉,就是这能文能武颇有侠风的卫若兰了。可怜她才有了心上人,就得知这人病了。

    史湘云悄悄地哭了几天,打起精神回复史侯夫人:“既是已经开始议亲了,就不应当在这个时候反悔,叫人家怎么看我们?往后卫公子好了就阖家欢喜,他若不好,我也不会丢下他。”说这些话时,又红了眼圈。

    史侯夫人转述了湘云的意思,卫家上下默默无言。不久,卫史两家开始交换庚帖,正式谈起两个孩子的婚事来。

    贾家得知消息,很替史湘云感伤了一番。湘云在史侯家也开始忙碌起来,定的婚期虽在来年,却有很多针线需要动手去做,史侯家又不请针线上的娘子。

    她和翠缕两人忙碌着裁衣缝袜,所幸有林黛玉给她的红利做底气,也悄悄地找到外面的针线坊,请针线娘子帮着做一部分出来。

    时光飞快,转眼婚期将近。

第九十八章 成亲() 
史、卫两家的婚礼办得热热闹闹,足足让京里众人谈论了半个月,随后不久又有一件喜事从宫里传来:皇帝新添了一位小公主,是由贤妃娘娘所出。

    宫里已经有了数十位皇子和一位公主,现在又添了一个,皇帝皇后喜不自胜,热热闹闹地办了小公主的洗三、满月酒。

    贾母、王夫人被接进宫去,作为元春的娘家人参加的宫里的宴席,贾家个个都喜气洋洋。

    贾政望着皇宫的方向,喃喃自语道:“公主好,公主好啊!”

    比起为争皇位争得头破血流的皇子们,一个备受宠爱的公主真的很好。何况贾家再不想卷入血肉纷飞的宫廷暗斗里去了。

    元春有了一个公主,足以安安稳稳地坐着她的位子,到老来当一个平平安安的太妃,有贾家在京都护着。对于贾政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结局了。

    宁国府已经败落了,西城的贾家,原荣国府这一支开始繁荣起来。

    有人开始打听贾家还有没有未嫁娶的女儿和公子,打听到了贾家只有一位公子,已经和圣上册封的绛珠县主定了亲;还有两位姑娘也都到了议亲的年纪,一个十五一个十四岁。

    贾家门前忽然热闹了起来。来求亲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

    贾政、贾赦费心挑选,最终选出了两家人。一家是户部侍郎的长子,书香门第,选给了探春;另一家是翰林院侍讲的儿子,挑给了迎春。

    探春泼辣,处事有条理有心计,嫁给长子处理一房的事物信手拈来。

    翰林院侍讲一家人口简单,家风清白,倒是适合性格懦弱的迎春。

    至于外藩王爷、孙绍祖等人,已经成了过眼云烟和路人。

    婚后三个月,迎春、探春回来探望贾母。众人看她二人,都是神采奕奕,说说笑笑的,这才放了心。

    平静无波地过去了一年,宝玉黛玉举行了婚礼。

    黛玉从校书郎林如澈家出嫁,宫里特意赏下了仪仗,贾母亲自操持,一百二十抬嫁妆上缀着红绸,迎亲的人全部穿着喜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穿过了半座京都。

    林黛玉穿着绣金凤的红嫁衣,隔着喜轿的门看着前方马背上的宝玉,一时欢喜,一时又觉得恍如梦中。

    宝玉穿着新郎官的衣服,胸前系着大红绸扎成的花,带着仪仗穿过大街小巷,不时地回头看一眼花轿,心脏欢喜得都快要蹦出来了。

    花轿接到了贾家门前,忽然有太监急急过来禀报:“皇上、贤妃娘娘前来观礼!”

    贾家顿时一片忙乱,好容易准备妥当,皇帝、皇后的轻简马车已经来到了贾府门前。众人见过礼,便是迎新人入门的环节。

    黛玉扶着媒人的手跨过火盆,走进喜堂,手里就被塞进了一根红绸子。红绸中间挽了个结,另一头在宝玉的手里。

    两人在礼部司仪的主持下一拜天地,拜过皇帝、元春,又拜贾母、贾政,还有林如海贾敏的灵位,最后是夫妻对拜。

    外面的爆竹忽然被点燃了,热热闹闹地渲染着气氛。早有李纨张罗着婆子抬出一筐筐铜钱,道:“发喜钱了!发喜钱了!”门外的小孩一齐过来哄抢。

    酒宴早已备好,众宾客纷纷被请入座席。由于没料到皇帝会带着元春过来观礼,贾政犯了难,思索再三,收拾出了内院的正房请皇帝和元春入座,令小厨房做了几样清淡的菜肴端上来。

    皇帝摆手道:“不必忙,你自去前面陪酒,朕和元春在你家院子里随意逛逛。”

    贾政只得连连告罪,出去请贾赦代为陪客,他仍旧折返回来,小心翼翼地陪在皇帝身边。

    不过小半个时辰,皇帝和元春正听着贾政讲这座宅子的景致,外面已有太监来报:“中书省送来了几道加急折子,请陛下回去批示。”

    皇帝无奈笑道:“不过出来到岳父家中走走,竟也不得安宁。”

    贾政诚惶诚恐,陪笑道:“陛下的身上担着亿万黎民百姓的福祉,能来老臣家中走一趟,老臣就已经心怀感激了。”

    说着送皇帝和元春出门,坐上了马车。几十个禁卫军忽然聚集了过来,簇拥着马车回宫去了。

    有皇帝带着元春亲来观礼,不光是贾家受宠若惊,来参加的宾客也与有荣焉。

    贾政、贾赦因而免了被灌醉钻进桌子底下的命运,还能站着在门口目送宾客离开。

    贾宝玉陪在贾政身边,心已飞到他那个开满桃花的喜房里去了。

    二月,莺飞草长,正是桃花时节。

    黛玉坐在房里,有小丫头陪着。贾母心疼她累了一天,叫小厨房熬了燕窝粥送过来。虽是嫁人,还像是在自家一般,黛玉忍不住唇角微弯,眼里眉梢点点都是笑意。

    迎春探春进来,笑道:“好呀!自己先揭了盖头了!”黛玉笑着让她们坐下。

    迎春笑道:“如今总算是我们家的媳妇了,还不快给我们奉茶?”

    黛玉笑着拉探春道:“你瞧,才刚进门呢,就开始摆她姑子的款儿了!”

    探春抿嘴笑道:“我还记得以前说过,保佑你得两个刁嘴刁舌的小姑子,不曾想应在我和二姐姐身上了。”

    说说笑笑间,忽然媒人说道:“新郎官过来了!”

    迎春和探春连忙避出去。小丫头们收起没吃完的燕窝粥,替黛玉盖上盖头,宝玉已经在媒人的带领下走进来了。

    一看黛玉穿着大红绣金喜服,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他眼里的笑意都要溢出来了。

    媒人说了几句吉祥话,挑盖头,喝交杯酒,吃生饺子,一系列的程序走完,众人都纷纷离开了,把屋子留给了新人。

    黛玉自往梳妆台前卸妆,宝玉依依不舍地凑过来,亲自替她卸掉金钗、首饰、耳环,又吩咐小丫头打水进来替林黛玉洗脸,俨然是当初在大观园里清早悄悄跑到潇湘馆时的模样。

    黛玉又是笑又是感动,宝玉红了脸,转身去收拾床铺,忽然摸到了满手的桂圆、莲子、红枣、花生,于是笑道:“咱们把这些都收拢收拢,留着明儿自己动手熬粥喝。”

    端水进来的小丫头都忍不住偷偷地笑。

    林黛玉红着脸遣了小丫头下去,回过头来面对着同样红着脸的宝玉,更觉得尴尬。她正准备抬步再叫个小丫头进来说话,一抬腿,手已经被宝玉拉住了。

    “林妹妹。”宝玉轻声唤道,如梦如真。

    林黛玉的脸猛地烧了起来,她最终任由宝玉牵着她的手,没有挣开。

第九十九章 殿试() 
第二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