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妹的重生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妹妹的重生生活-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众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雪雁背着个包裹又找了过来。原来雪雁的家人已经过来接她,马车就停在了林宅的西角门上。

    黛玉看着雪雁一脸的笑模样,听着她唧唧呱呱地说了一会儿话,就赶她回去和家人团聚。

    这时二门上又有小丫头过来传话,说是苏州知府派人过来找贾大人。

    贾政一早就带着贾宝玉出去了,黛玉便令紫鹃过去看看,如果来人带了帖子,就请他留下帖子,等贾政回来之后再说。

    林家门外来的不是别人,正是苏州的知府本人。

    他坐在马车里,听着师爷在林家门内与小厮的一问一答,又听了小厮传来的话,不禁叹了一口气。

    苏州知府让师爷留下了帖子,让马车调转回去,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来,连忙又让师爷过去问话:“你们府里如今住着的除了贾大人,是不是还有一位小姐?”

第六十九章 察看() 
小厮一看外面的马车,知道是苏州知府在外面,虽然不知道这知府打的是什么主意,但想到这知府是有求于他们,应该也不会出什么坏主意,于是回道:“我们家的大姑娘是和舅老爷、表少爷一同回来的。”

    苏州知府听了这话,坐在马车里拈了拈稀疏的胡子沉吟起来。

    林家的小厮关上了大门,苏州知府的马车也拐了个弯,顺着来路回去了。

    黛玉不知道这位苏州知府打探她的消息,她看着丫头们收拾完小院子,问出了男孩的名字是叫砥哥儿,林砥,便吩咐丫头们都不可慢待,一定要用心服侍。

    一切都安顿妥当,黛玉就来到了正房,老管家派王顺送来了这两年铺子和祭田庄子的账本,还有府里的花销记录。

    林黛玉看了多半天的账本,幸有前世记忆加身,又和王熙凤往来受到了些许耳濡目染,也还看得懂。午饭就摆在这内院正房,黛玉匆匆吃了几口,又接着看了一下午的账。

    贾政去看了苏州书院,果然里面只有两三个话都说不清楚的老儒在里面住着,蒙童也只有十来个。

    书院的许多地方糊着新泥,贾政用手指头轻轻一抠,抠下一大块干泥下来,里面都是塞的一团一团的芦苇和干草。

    贾政心中冷笑,又见几个学监推攘着两个教书先生模样的人进来,其中一个学监说道:

    “委屈你们两个在这里给咱们书院充充门面,等那皇上派下来的大人看过了,你们还从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两个教书先生仍在愤愤不平地抗争,其中一个学监已经看到了富商一样装扮的贾政,连忙过来赶人:“你们是干什么的?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这里是书院,不允许闲杂人等进来!”

    贾政也不亮出身份,和贾宝玉一起被推出了书院,那书院咣当一声关上了门。

    贾政对着书院的门沉默地看了半天,顺着书院的院墙往后面走去,只见食铺、酒楼、绸缎铺子挨着书院的院墙一溜儿开着,把本来就不大的书院热热闹闹地包围了起来,有的干脆用的就是书院的房子。

    贾政沿着这条街慢慢走着的时候,还有人正在抱怨说朝廷派了官下来管书院,书院里的学监就收回了租给他们的房子,连累他们一时找不到便宜的地方做库房。

    书院的差事是皇帝派下来的,皇后指定了由贾政办差,但根本原因出在了自家。

    外侄女林黛玉捐出了林如海留下的遗产,他的嫡亲大姑娘把这件事汇报给了皇后。

    所以,这件事看着虽然是皇帝特意恩赏给贾政捞功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丢了皇帝的脸面,伤了贾元春在宫里的地位。贾政不能不提起精神来小心应对。

    他本来就是工部的官员,也负责过宫里的修建工作,了解了苏州书院的情况之后,贾政带着贾宝玉一边往回走一边思索。

    书院所处的地方十分狭窄,又是闹市区,根本不利于读书学习;房屋破烂,处处都是芦苇干草糊上新泥这样简单修补的痕迹。

    两个老儒生的年纪也太大了,连启蒙也做不了,理当请他们回家养老去

    如此一来,书院应当重新选址,完全重建,再招揽真正有才学的教书先生。

    贾政一边想着一边往前走去,步子走得飞快。

    贾宝玉带着两个小厮连忙跟上,赶着马车的车夫也连忙追了上来。

    这时苏州知府正坐在马车里,带着一大串子的人回去,和贾政等人刚好擦肩而过。

    再次扑了个空的苏州知府想到,贾政很可能去了苏州书院实地查看,连忙又带人往书院赶去。

    等到日色昏黄的时候,外院传来一阵喧闹,贾政、贾宝玉都回来了。

    贾政回到林家,直接钻进了洗笔斋,也顾不得书桌上那张苏州知府送来的精致烫金帖子,把对书院的想法列了一大笔账,想了想,就提笔给皇帝写奏章去了。

    黛玉放下了账本,对祭田的收入有了大致的了解。

    除了祭田,林如海还在苏州留了两个绸缎铺子,用来供给继子一家的生活所需和府内仆人的月钱,每年的盈余就都交到了老管家的手里管着。

    这一天老管家交给黛玉的,除了这些账本,就是三千两银子的银票。

    黛玉把银票交给紫鹃收了起来。老管家的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他还向黛玉提出了交出手里管的所有事情,安静住在拨给他的小院子里养老,并向黛玉举荐了王嬷嬷的儿子王顺做管家。

    黛玉想了想王顺这两天的行为处事,知道老管家应当是培养他有些时候了,于是点头同意。

    如今的林家既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也没有太多的人口,只要一个通庶务的,人品端正淳厚的管家也就行了。

    贾政忙着在洗笔斋规划书院的重建。要给皇帝上折子,他必须先拿出一个可行的章程来,因此忙得是连喝一口水的功夫都没有。

    宝玉白天虽然出去转了一圈,可是那是跟着贾政,贾政往东他就不敢往西,十分地憋闷无趣。

    这会儿看贾政顾不得他,让秋纹帮他打水洗了脸换了外衫,就直往内院过来。

    黛玉才撂下账本,正由着紫鹃帮她揉着双肩,宝玉就风风火火地过来了,问了黛玉白天吃了多少饭,做了些什么,又讲起苏州街市上的景物来。

    黛玉静坐了一天,听着宝玉说的那般热闹,心中也有些意动,想了一想,向紫鹃说道:“咱们也出去走一走,看看这外面的街市,不知道行不行?”

    宝玉一听这话,喜出望外,连声说道:“有什么不行的?我这一天就看了许多个带着丫头的小姐出来买东西。妹妹金玉一般的人品,虽然比她们尊贵些,也不必整天把自己拘在了家里。”

    紫鹃想了一想,回道:“我家在京城,也时常看到年轻女孩子上街买东西、出来玩。虽然老太太总把姑娘们都拘在府里不准出去,我却是知道薛大姑娘时常在外面行走的。就是我请了假回去看看家人,也常到街上的脂粉铺子去走走,只是那里卖的东西还不如咱们自制的好。”

    黛玉听着两个人这么说,也放下了担忧和疑虑,笑道:“那咱们今天就出去走走,紫鹃替我换衣服,再把晴雯和秋纹也叫上。”

    说着,又叫小丫头来:“去告诉王顺王管家,我要到街上去走走,顺便去看看铺子,让他带几个人,备两辆车。”

第七十章 夜市() 
小丫头连忙出去找新管家王顺去了,不一会儿备好了马车。

    紫鹃帮黛玉换上了一件杏粉色绫子衫,百蝶穿花鞋子,还要去拿帷帽。黛玉想着天色渐渐晚了,街上灯火又昏暗,再带上帷帽就什么都看不见了,于是推辞。

    紫鹃想了一想,也觉得不带帷帽也没有关系。大晚上的谁都看不清楚谁,脂粉绸缎铺子里面也多是女人,没有特别需要避讳的。

    紫鹃下去给自己也换了一件水蓝色的衫子,再看秋纹穿着湖青色的外衫,晴雯穿着鹅黄色的衫子过来了,于是向小匣子里取了些碎银铜钱,一张二十两的银票,过来回禀林黛玉。

    众人嘻嘻哈哈说笑着出了门,令小丫头们看好屋子,都一齐来到了大门外。

    黛玉和紫鹃上了前一辆马车,贾宝玉就占了林黛玉那座马车的车辕,和车夫挤在了一起,秋纹和晴雯就去了后面一辆马车。

    王顺带着五个小厮护送着,马车不紧不慢,从林府门前的那棵大垂杨树下出发,平平稳稳地走在青石板的街上,走过两三条街道,就来到了苏州城最繁华的大街上。

    苏州自古就有水乡之称,既是渔米之乡、产粮重镇,又是名贵丝绸刺绣的产地。由于气候湿润温暖,花卉品种也多,连胭脂、水粉、花露也都备受称誉。

    林黛玉坐在马车里,闻着满街清香的气息,听着满耳的吆喝声,忍不住掀开帘子来看:

    只见街边上卖鲜菱角的,鲜荷叶的,卖玉簪花的,卖雨前新茶的,都挑着竹编的担子边走边吆喝。

    街边一溜儿是卖小吃的,什么春卷、小馄炖、酒酿饼,糖粥都是热气腾腾的;还有卖糖葫芦的、卖玫瑰蜜饯、海棠果儿的,支着摊子,熬着一口锅卖糖画儿的,连捏泥人的、算命的,卖字画的,替人写信的都有。

    最引人注意的是一排排的长货架子,上面摆着荷包儿、香囊、各色彩线络子,货架上面支着横杆,系着一条条轻如绞纱的丝巾、帕子、汗巾子,鹅黄,葱绿、湖蓝、水粉各色都有,在灯笼的光照下,像是一团一团的轻云。

    王顺征求了林黛玉的意见,把马车赶进了自家绸缎铺子的后院。

    林黛玉和紫鹃晴雯秋纹都下了马车,穿过内堂来到铺子里看了一看,只见铺子里摆的都是成品的绸缎料子。

    有一些是她们常见的,也有一些特别鲜嫩轻软的,听掌柜说,这也是本地特产的东西,因为出货量少,基本上都被当地的人买下了。

    林黛玉看过了料子,又看了看店铺里摆放的绣品,有绣着百蝶穿花的,喜鹊登枝的,状元及第的,百福、榴花的都有,可喜其中还有一两幅双面绣的屏风,绣的是百子石榴,格外的鲜活逼真。

    紫鹃、晴雯和秋纹也都各自在铺子里看着合意的料子和绣品,铺子里的伙计知道这是东家身边的丫头,也都卖力讨好,有问必答。

    就在这时,铺子里又嘻嘻哈哈地进来了一群人,有年纪大些的妇人也有十几岁的少女。黛玉见有客人来,便令掌柜过去接待,招呼着紫鹃、晴雯和秋纹出来,在门口和宝玉还有几个小厮会合。

    晴雯先看到绸缎铺子对面一个卖松子糖的,先去要了六包,令伙计送去给黛玉、宝玉和紫鹃、秋纹,连王顺也得了一包。

    晴雯自己吃着一包松子糖,又看到卖枣泥麻饼、海棠糕、梅花糕的,又吩咐摆摊的摊主给她包一些,一边说,一边从荷包里掏出一个一两的小银锭子来。

    那卖糕点和卖糖的摊主都连忙摆手说找不开,紫鹃过来把她手里的银子夺了过来,笑着说道:“你的银子我先替你收着吧!”说着问清了价钱,从荷包里数了十二枚铜钱给了卖糖的摊主,又给了卖糕的摊贩五个铜钱。

    晴雯喜笑颜开,连秋纹也是兴致勃勃,在旁边卖首饰的摊子上挑了一个梅花攒心的木簪子,笑着喊紫鹃过来付钱。

    黛玉捏着晴雯给她的松子糖,尝了一个,旁边宝玉已经从一个捏泥人的摊子上钻了回来,手里拿着一个刚捏好的泥人小像。

    黛玉一看这泥人眉眼如画,也是杏粉色的衣衫,乌压压的头发,和她倒有几分相像,不禁开颜一笑。再看贾宝玉又钻回捏泥人的摊子上去了,比手画脚地让摊主给他也捏一个小像。

    王顺带着小厮护在林黛玉的身边,看着其他几人欢快地玩笑,唯独黛玉在其中年纪最小,却像个小大人一般的沉稳,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心中发堵。

    他让小厮们小心看顾着林黛玉,自己钻进人群里去,不一会儿又挤了回来,手里拿着一只小巧的小玩意儿,送到了林黛玉的面前。

    林黛玉一看王顺送过来的是一个用线穿着的小老虎玩具,于是道了谢接了过来。这时秋纹也回来了,手里恰恰也提着一只小皮老虎,一看黛玉把这皮老虎拿在手里,就知道这是王顺送上的,黛玉还不会玩。

    秋纹笑着对黛玉说道:“姑娘,这个不是这么拿着的,看我玩给你看!”王顺正在烦恼他有心想哄林黛玉开心,却被她礼貌地谢过了,一见秋纹这么说,顿时觉得满天的愁云都散了。

    秋纹一眼看到了旁边的王顺,便说道:“你过来,帮我拿一下东西。”说着,也不等王顺答应,就把她刚刚买的香囊、扇坠儿、糖画、零嘴、丝帕都堆在了王顺的怀里,从黛玉的手里拿过皮老虎,先是用手捏住皮老虎,在线上从上往下地滑动,皮老虎顿时发出了小猫叫声一样的声音。

    黛玉果然大感兴趣,王顺也顾不得抱怨秋纹堆了他满怀的东西了,秋纹又卖弄着她刚才在摊贩那里学到的玩法,轻轻抖动皮老虎的线,那只皮老虎又发出了“呱呱”的青蛙叫声。

    秋纹玩得乐不可支,连黛玉也开心起来。王顺见主子开心了,又建议众人往右行,不远处就是玄妙观,那里的热闹比这铺子门口还要更甚。

    宝玉也拿着他的泥人小像回来了,黛玉接过来一看,只见那泥人海青色的衣衫,束着头发,圆乎乎的脸像极了少年还没甚长开的模样,跟宝玉有着四五分的相像,不禁莞尔。

    紫鹃、晴雯也都回来了,一听说玄妙观那里的热闹更好,都要再往玄妙观去玩。

第七十一章 琐事() 
王顺建议众人把买到的东西先寄放在绸缎铺子里,大家一路走过去。玄妙观门口的一条街上,果然是热闹非常。耍猴儿的,喷火的,卖艺的和杂耍的都有,还有演皮影戏的,卖西洋镜的等等。宝玉和带着小厮的王顺护在黛玉的身边,边走边看。紫鹃、晴雯、秋纹都十分开心,不时地说说笑笑,指指点点。

    宝玉、黛玉拣了一处干净的粥铺子坐下来,要了两碗糖粥,看着观前的热闹景象。紫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