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妹的重生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妹妹的重生生活-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苏州知府听了知县的报告,反倒庆幸自己没有再去小码头奔波一趟,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笑话。不过转眼间,他的注意力就从没能接到人转移到了如何补救方面。

    这位苏州知府一边喝着美貌姨娘娇滴滴端来的姜汤,一边隔着帐子吩咐知县:

    “赶紧派人去酒楼,把最好的酒楼给我包下来,吩咐他们整治出最好的席面。还有,下帖子请几个会说话的才子过来陪宴。另外,楼子里也打声招呼,吩咐她们把花魁留着,这些天不准接客”

    知县在外面听着满头是汗,一边在心里痛骂知府这个马屁精,一边把腰弯得更低,回答得更加恭敬。

    苏州知府自是不知道外面的知县正在心里骂他,一边享受着温香软玉一边把所有能阿谀奉承的点子念叨了一遍,随后问了几句知县的意见,把笼络贾政的方案敲定了下来。

    贾政自然是不知道,苏州的官员已经替他订下了最好的酒楼、邀请了最擅长阿谀奉承的一群“才子”,还替他包了花街柳巷最红的头牌他坐着林家的马车来到了苏州城里,听着过往行人的吴语吴声,闻着热闹喧嚷的市井生活气息,穿街过巷,曲折萦回,马车停在了一座幽静的府邸前。

    贾政下了马车,抬头看去,只见这座府邸一看就像是有些年头了,一色是水磨的墙石,青色的檐瓦。墙角青苔斑斑,门口种着一株合抱粗的垂杨树。

    此时正是仲春时节,柳丝如流苏垂坠下来,随风轻轻飘动,密密的绿叶间传来几声悦耳的鸟鸣,透过纱雾一般的叶帐,隐约可以看到黄莺的身影一闪而过。

    院墙上一株桃树应该也是有百年的年头了,花枝繁茂,宛如一片粉红色的云霞。微风细细,桃瓣如雨一样洒落下来,随着柳丝轻扬,清新鲜艳,景美如画。

    这就是江南,这就是苏州了。

    贾政对着眼前的院落感慨。他之后,宝玉也下了马车,对着眼前的美景盛赞了一番,回头看向黛玉,只见黛玉正扶着紫鹃和雪雁的手下了马车,掀开脸前帷帽上的轻纱,看着眼前这座久违了的府邸,双眼湿润。

第六十七章 住下() 
正在这时,府邸的门打开了,先出来一个老仆,看了看眼前的众人,目光从贾政往后看,一直落在黛玉的身上,愣了一愣。王嬷嬷的儿子赶上来说道:“这是大姑娘回来了,还不快开门?”

    那老仆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打开了大门。

    林黛玉带着紫鹃、雪雁、晴雯,让着贾政带着贾宝玉先踏进宅子,她随后走了进来。入眼先看见三间正房坐落在前方不远处,这是林家接待外客和理事的地方。三间正房后面掩映着三个小院落,其中一个是林如海的书房,另外两个是客院。从大门两旁延伸出的回廊一直通向正房和书房的后面,左边是外厨房,右边是浆洗房。

    黛玉沿着门廊走上青石板铺平的前院,默默地看了看正房。她隐约对这三间正房留下的印象,一次是贾敏去世,林如海带她来苏州发丧的时候;第二次,就是林如海去世,贾琏带着她从扬州送林如海的灵柩回来发丧。她隐约记得林如海在这三间正房里忙碌着的身影,而现在,屋子空空的,虽然打扫摆设依旧如从前,但是人却早已不在了。

    府里的仆人们都聚在一旁,王嬷嬷的儿子向黛玉一一介绍道:“这是府里看门的老忠叔,这一个是老忠叔的孙子,平时除了看门就是跑腿扫院子。这三个是马房的管事和小厮,这五个是外院的小厮,这五个是打扫内院的丫头,两位厨娘,一个买菜兼管账的婆子,五个粗使丫头”

    黛玉一一看过了这些林家的仆人,道:“我一直没能过来,你们看护宅子辛苦了。稍晚等我们安顿下来,大家再聚一聚吧!”又问王嬷嬷的儿子:“给二舅舅和宝玉的房间收拾好了吗?”

    众仆人一听这话外音,多半都知道这是要发赏了,一些人回去自己的岗位干活,还有一些见拉行李的马车赶了过来,连忙帮着收拾。

    王嬷嬷的儿子姓王名顺,听了黛玉的话连忙回道:“书房旁边的洗笔斋和珍珑院,两处都收拾好了。另外大姑娘来信说要用书房,老爷的书房也都打扫好了。”

    黛玉点了点头,便邀请贾政、宝玉往洗笔斋和珍珑院去。

    贾政也不推辞,随着王顺的指引往客院走去,黛玉,宝玉相随。

    贾宝玉看这江南苏州的房屋格局,与北地大有区别,况且又是黛玉的家,觉得满心满眼都是赞叹欢喜。要不是碍着贾政平日的威严压着,宝玉早就洋洋洒洒地赞不绝口了。

    王顺领着贾政路过林如海的书房,贾政赞叹感慨了几句,向黛玉说道:“今日先安置歇下,养好了精神再来翻阅书卷。”

    黛玉看着书房,恍惚忆起林如海在世的时候的情景,忽然听贾政这么一说,于是点了点头,默然往外院走去。

    来到洗笔斋前,贾政看那院中一角开了个清浅的池塘,旁边种着一株怀抱粗的绦柳,几株老梅刚刚过了花期,枝干虬曲,上面的花瓣却所剩无几了。

    贾政说道:“这间院子就不错,清雅安静,正适合读书。”说着就去看宝玉,宝玉不敢接话。

    贾政冷哼一声,到底记得克制自己的脾气,吩咐小厮把他的东西搬进去,又去看珍珑院。

    珍珑院不愧为珍珑之名,院内铺的一般大小的鹅卵石,一色都是黑白的,根据棋盘棋谱布置成了一副上古残局。棋局空隙又见缝插针地点缀些玲珑的山石,石桌石凳,种些重瓣榆叶梅、山桃等树。

    鹅卵石的缝隙中长出了绒绒的细草,山桃、榆叶梅又正是花期,开得分外烂漫,宝玉一看,虽不像他那怡红院处处精致,也别有一番意趣。

    贾政见他喜欢这座院子,就命小厮们把宝玉的东西抬进去,又训斥了一番“不要淘气,也记得用功读些书”等话,也觉得累了,于是回他住的洗笔斋。

    黛玉看贾政和贾宝玉都安排好了,带着紫鹃等人回去。路过林如海的书房时,不禁抬脚进去看了看。

    说是书房,其实是整整一个比洗笔斋还要大的院子,五间正房打通成一个完整的大书房,黑色的檀木书柜上分门别类地摆着许多书,其中也有许多的古籍和孤本。

    黛玉慢慢地走了进去,来到了位于西北角的一间隔间里,只见书籍都按照在扬州巡盐御史府的时候那般摆设,笔筒、砚台、纸张、椅子一切如旧。

    黛玉默默地看了看,只见这间书房里的各处东西,都是按林如海的习惯摆设的,仅有几处不同的地方,她亲手安置妥当了,又问书房里的小厮:“这里是谁布置的?”

    那名小厮摇了摇头,说道:“先前打扫这里的不是奴才,那一个交了赎身银子走了,奴才是后来才被调到这里来的。老管家说这里的一切打扫干净了,都要按原样摆好,奴才不敢妄动。”

    这名小厮说的老管家是林如海留下的一名老仆,并不在刚才的那些仆人里面。黛玉点了点头,带着紫鹃、雪雁等人往内院走去。

    装着黛玉和丫头们的行李的马车已经停在了内院,秋纹也跟着宝玉住进了珍珑院。

    黛玉走进正房,虽然贾敏只随着林如海在苏州这座宅子里住过一回,房间里仍旧有她留下的痕迹。

    黛玉看到屋里摆放的梅瓶,多宝阁上的摆设,模糊地想起贾敏的样子来。

    她吩咐正房里的一切都保持原样,择了紧挨着正房的一处院子住了进去。

    需要收拾的东西多也不多,房间里的被褥帐子枕头和窗帘一色都是新制的,各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只需要把平日用的东西取出来摆好也就行了。

    紫鹃去看了看给丫头们住的房间,也是干净清爽,各种寝具都是新的。

    黛玉令紫鹃开匣子取银钱赏给底下的小丫头和外院的仆人,雪雁和晴雯便去把各自的东西连同紫鹃的一起搬下来收拾妥当。

    忙碌到了晚上,厨房遣人来问:“晚饭摆在那里?是各自在房间里吃,还是摆到饭厅去?”

    黛玉打发雪雁去问贾政,一时间雪雁过来回道:“舅老爷说今日累了,吩咐大家自便,就在各自的房里用饭吧。”

第六十八章 谁家的孩子() 
厨房过来的小丫头得了话,连忙回去催促摆饭。当晚厨房端上饭菜,众人胡乱吃了一点,都撑不住疲倦睡去了。

    黛玉留了雪雁上夜,主仆两个说了半宿的话才睡了。

    第二天早上,众人洗漱起来,吃罢早饭,贾政带着贾宝玉去苏州书院实地查看。

    黛玉留在府里,整理着正房贾敏留下的东西。上午的阳光穿过庭院照进房间,把久无人住的那一种凄冷和寂静也冲淡了几分。

    黛玉拿着湿帕子一件件地擦着贾敏留下的遗物,正在这时,门外忽然传来了一阵脚步声。

    黛玉抬头看去,只见一个年纪仅有三四岁的小男孩站在门口,眼睛一眨也不眨地默默看着她。

    黛玉恍然间觉得自己看到了多年前那个去世的小弟弟,不禁吃了一惊,往后退了一步,垂眼看到男孩脚边的影子,这才惊魂未定的松了口气。

    这时,外面传来了紫鹃的声音:“这是谁家的孩子呀?怎么跑到内院来了?”

    一个打扫院子的粗使丫头连忙惊慌地跑了过来,看了林黛玉一眼,抱住这男孩要走。偏偏这男孩生了犟脾气,一意站在这儿不肯随那粗使丫头离开。

    林黛玉看着这满脸倔强的小男孩,心里到底不忍心那丫头带走他,于是吩咐道:

    “这孩子愿意在这里玩就让他玩吧,你们去做自己的事情,等一会他的家人找过来,再让她们好生地带回去也就是了,不要吓到了他。”

    说着又让小丫头去厨房拿点心来给这小男孩吃。

    那粗使丫头欲言又止地看了黛玉一眼,放开手悄悄地去做活了。

    黛玉又收拾了一会儿,发现这男孩只是站在门口看着她,好像她抢走了他的什么东西一样。

    黛玉十分无奈,唤雪雁过来陪这孩子玩,雪雁过来对着这孩子说了一堆的话,这小男孩依旧不搭理。

    林黛玉想起那粗使丫头一过来就要抱这男孩走,大约是认识这男孩的,于是命把她找过来,问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你们都认得吗?”

    那粗使丫头低着头为难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这是,姑娘家的小少爷。”林黛玉吓了一跳,又高声问了一遍:“什么?”

    紫鹃、雪雁也被这条消息给雷住了,那粗使丫头吓得脸色发白,忙又跪下来说道:“这是姑娘的继兄留下的小少爷。”

    雪雁被气的不轻,说道:“继少爷就是继少爷,姑娘才多大点年纪,你这样混说!”

    那粗使丫头连连磕头求饶,黛玉制止了雪雁的责问。想起那年扶灵回扬州的时候,的确有人送来一家三口,说是充个继子,要给林如海继承香火的。

    黛玉想到了这一茬,就问那粗使丫头:“孩子在这儿,那么继兄继嫂都在哪儿呢?”

    粗使丫头连连摇头,黛玉沉思了一会儿,令这丫头先下去,又让人去外院请王嬷嬷的儿子王顺过来。

    雪雁还要在这里留着,黛玉连忙赶她回屋去收拾东西。雪雁是林家的家生子,家里还有哥嫂和父母,也都在苏州打理林家的祭田,一早已经递话进来,向黛玉求了要接雪雁回家住几天。

    雪雁笑嘻嘻地回去收拾包裹了,这边紫鹃陪着黛玉,见了王嬷嬷的儿子王顺。

    王顺还带了一个年近七十,头发胡子都花白了一大把的老人过来。

    黛玉站起身来一看,这老人的面貌还有三四分的熟悉,想了想,才想起来这是林如海留下的老仆,贾敏在世的时候打理外院的老管家。

    这位老管家从前一直管着林如海的出行和外院的杂事,年纪已经有七十有余了,膝下也是无子,只有两个女儿。

    自从贾敏去世后,林如海也曾给他银子让他去女儿女婿家里养老,这老管家去了半个月就回来了,说是不愿拖累小辈,后来林如海去世,他也自请了来到这苏州府守着老宅养老。

    这位老管家一看见黛玉,忍不住老泪纵横。黛玉也有些伤感,吩咐丫头们给这二人添座上茶,然后问起那家被送来做继子的一家。

    老管家说道,这一家人他们打听过,是一户本分老实的农家,送来之后,安置住下的也是老宅的房子,住在了后门旁边的院子里,每月由着铺子上拨过来的二十两银子供养。头几个月还好些,过了半年,这位继子不知怎么就染上了酒瘾赌瘾,去年底冬天夜里喝醉了,一夜醉死了过去。

    这农家默默地过来收了尸领走了,留下这孩子和孩子的母亲还在。谁知那孩子母亲的娘家听说了,把孩子的母亲接了回去,四五天就给找了户人家嫁了过去,只留下这一个男孩跟着府里的丫头生活。

    黛玉默默地打量了这孩子一番,问起平日都是谁在照顾,那粗使丫头连忙站了出来。黛玉问了她的住处和月历银子,吩咐下去把她的月银涨到一两银子,手里的粗活由别的丫头来做,从这一天起就搬过去与这男孩同住,另外又拨了两个丫头过去服侍。

    想了一想,黛玉还是不放心,带着紫鹃、晴雯过去,看了看这男孩儿的住处,果然是挨着后门的。

    方便虽是方便,可是到底住着个孩子就不太安全了,于是又让丫头们帮着换了一个院子,换了簇新的被褥,再让人去拿料子给这男孩裁衣服,做鞋子,再吩咐厨房每日给这男孩的饭食比照她的份例,不可克扣。

    林黛玉亲自监督者丫头们置换院子,看那男孩只是默默地站着看丫头们收拾、整理,连一句话都没有,不禁有些心疼。大约失去了亲人,经历了这种重大打击的孩子,都会比别的孩子更加沉默,更加无所适从。

    众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雪雁背着个包裹又找了过来。原来雪雁的家人已经过来接她,马车就停在了林宅的西角门上。

    黛玉看着雪雁一脸的笑模样,听着她唧唧呱呱地说了一会儿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