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妹的重生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妹妹的重生生活-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黛玉不必假装,她的脸色现在就是雪白的,透露着几分惊讶、迷惑还有恐惧。她双眼盯着地上跪着的小厮,轻轻地说:

    “大伯娘,这真的是大伯派来的小厮吗?他刚才说的话,我怎么听不懂。”

    说着话,就缓缓地扬起了双睫,一双点漆般的眸子平静地看着郑氏。平静之后,是看不见底的复杂情绪。

    正厅里没有一个人说话、走动,也没有人咳嗽一声。这一声轻轻的问话,就显得分外清晰、冷静,平淡。郑氏在黛玉的注视下,竟然有些慌乱。她不由自主地低下头躲避着黛玉的目光,随后又尴尬地抬起头来。郑氏想:我身为林家族长的媳妇,为什么要避开这一个小毛丫头的眼神?过继一个孩子到林如海名下,就不会使林家的另外一支断绝了香火。道理在这里,绝顶的善事,有谁能说出一个不好来?

    郑氏还没来得及开口,这时,早已被人忽略的二房媳妇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道:“玉丫头年纪还小不懂事,所以你大伯和大伯娘替你想了个主意,给你过继个弟弟,陪着你不好吗?”

    黛玉想起了五岁那年早逝的弟弟,一层哀伤的情绪浮现在她的眼底。二房媳妇自以为说动了黛玉的心,把先前的尴尬抛在了脑后,继续鼓动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

    “玉丫头你又毕竟是个女孩儿,将来是别人家的人,这一支的香火就断了。你忍心让自己的父母双亲、祖辈代代都没有人上香供奉吗?”

    黛玉听着这些话,只觉得有刀子在心里剜着一般。她死死地盯着二房媳妇,雪白的脸色比刚才更白了一些。二房媳妇自以为已经拿捏到了黛玉的软肋,眼看众妯娌都在默默思索,没有一个人反对自己的话,不禁有些志得意满。郑氏正处在尴尬中,眼看二房媳妇为自己解了围,还说得黛玉哑口无言,当即向她投去了感激的一瞥,随后暗暗下令、让仆人和那小厮快快退下。

    二房媳妇得到了郑氏的鼓励,有心再次卖弄自己的手段,要逼迫眼前这个十岁的小女孩心神崩溃,不得不答应自己和郑氏的所有安排。

    她脸上带笑,又向黛玉说了一句话:“再说,不光是我和大伯娘,连你三婶婶和五婶婶也是赞同的。”正是这一句话,捅了马蜂窝。

    厅里的众妯娌一齐哗然,纷纷朝林河、林源两位的媳妇看去。黛玉一口气堵在胸口,哽咽了一声,哭倒在三婶婶的怀里。旁边的五婶婶,也就是林源的媳妇气极反笑,道:“过继不过继,那是黛丫头的家事,与我和三嫂有什么利害相关?与你和大嫂又有什么利害相关?不管黛丫头打算不打算,她爱过继谁家的孩子,又和你们有什么相干?”一席话,说得二房媳妇和郑氏哑口无言。三婶婶一边给黛玉抚背顺气,一边也是恼了,远远地指着二房媳妇的鼻子道:“你们是打量着黛玉年纪小、父母都没了,孤苦伶仃的一个,方便你们算计是不是?她没了父母,难道我就不是她的亲人?五弟妹不是她的亲人?她的叔伯堂兄,隔一房的爷爷都不是她的亲人?在屋里的这么多妯娌,都不是她的婶娘,不是她的亲人?”

    一番话说得郑氏和二房媳妇的头都深深的低了下去,其他人的眼光都一一亮了起来。对呀,不独长房、三房、五房这些有权有势的,在这儿的,谁家里和林如海没有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可不就都是林黛玉正经的亲戚?

    既然长房愿意过继一个儿子出来,那么其他人也能。而且不送庶子,直接考虑亲生的、家里表现优异的孩子,以免在过继之争里面落了下风。还有的人家里仅有独子的,哀叹自己没那个运气的,就把脑筋动在了书院上。书院已经准备开工动土了,一旦开工,来来往往的材料、工人,处处不得用钱?与其让这些钱被别人赚取,不如趁机讨好黛玉,包揽下油水丰厚的差事来,比那什么过继倒是容易而且实惠得多。

    三婶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这些平时怕郑氏的,被长房和二房压着的人都冒出头来,用一些看上去唾手可得的好处让她们动心,那么,这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势必要和郑氏还有二房对着来。

第十九章 请医() 
祭奠之后,林黛玉就回了苏州的老宅,长房媳妇想留却又不敢,只好眼睁睁地看她上了马车走了。

    此后,苏州的宅子络绎不绝地有亲戚来访,黛玉都让叶姨娘陪着,自己躲在房间里,和紫鹃、雪雁一起做绣活。从来访的这些人里头,黛玉让砚娘悄悄看着,也挑出了几个踏实有能力的人,让他们分揽了几件差事。

    这一天,又来了两个人,叶姨娘一看就笑了,指了指屋里:“在里头呢,正在和丫头们一起学针线。”林黛玉的三婶婶和五婶婶相视一笑,早有丫头上前静悄悄地撩开了帘子。

    黛玉抬头一看是她们来了,脸颊上不禁浮起了笑意,连忙从炕上下来,迎上前道:“三婶婶和五婶婶怎么来了,也不叫人说一声。紫鹃,快去倒茶。”紫鹃抿着嘴笑着出去了。

    她们两人细看黛玉,只见她穿着一件单薄的月白撒花棉夹袄,外面披着件雪色的褂子,更显得身材单薄;一张小脸被屋里的热气闷得通红,眉毛微扬,双眼点漆一样,看见她们来,就笑得弯弯的。屋里面淡淡的一股花香也不知道从哪儿传出来,十分清雅,沁人心脾。

    三婶婶拉着黛玉的手往炕上去坐,看了看丫头们做的绣活,见桌子边还有一副没绣完的水仙,就问雪雁:“这是谁的?”雪雁笑着说:“那是紫鹃姐姐的。这边的才是小姐的呢!”说着就把桌子里头一个没绣完的绣品递了过来。

    黛玉连忙劈手夺了过来,笑着说:“绣得不好呢,婶婶还是不要看了。”雪雁在一旁笑着接话:“三太太,我们姑娘是害羞了。方才我们都围着看了一回,异形异状的,不知道是什么花草,倒是挺好看的。”

    三婶婶道:“既然绣得是稀罕花草,那更应该拿出来看看了。”一边从黛玉手里拿出绣绷子,一边看,只见上面绣着一株淡青色的小草,结着一小串精巧的珠子,虽然绣工还显稚嫩,看起来也十分赏心悦目了。

    三婶婶看了看,又递给五婶婶,五婶婶接过来,细看了一番道:“我们都孤陋寡闻了,这是什么草,倒是不认得。”黛玉看她们夺去传看了一番,只得大大方方地道:“两位婶婶自然是没见过的,这是我梦到的一处地方,就长着一株这样的草,结着一小串绛红珠子,旁边还有一块石头。我想着把这样子绣下来也别致,只是不能用红线,就用了赭色的先配着。”

    正巧这时候紫鹃因为屋里的茶水颜色老了,去外面沏了新茶过来,小丫头沛儿一打帘子,一股冷气就扑了进来。黛玉觉得寒气侵身,忍不住以帕子掩口咳嗽了几声。紫鹃连忙进屋,让沛儿掩好帘子,她过来给黛玉的两位婶婶上了茶,便帮着黛玉把外面笼着的雪色褂子的穿好。

    五婶婶坐在黛玉平日写字的带着厚袱子的椅子上,把紫鹃奉上的茶放在一边,向黛玉道:“黛丫头看上去像是身子弱的,早些年可请郎中看过?”黛玉答道:“有的。父母亲还在的时候,也请了许多名医,吃了好些药都不管事,唯有一个郎中给开了人参养荣丸一直吃着。后来在外祖母家里,也曾经看过太医,不过把药丸的配方略微斟酌了一番。这两天带来的都吃完了,还没来得及去配。”

    三婶婶在黛玉旁边放下了绣绷子,拉着黛玉的手,又替她理了理散落的头发,笑着道:“先别忙配药丸子,我倒是有一个名医,恰恰就是本地人,你瞧过了他再配药不迟。”

    五婶婶抿了口茶水,笑着接口:“嫂子必然是知道我要推荐一个好郎中来给黛丫头瞧瞧,就立刻抢我的话。我也有一个人选,就在咱们吴县,姓叶名天士,不光脉息准确,更擅长调补身体,名声已经传出了苏州府了。不如先请他来给黛丫头瞧瞧,要是不妥当,再换三嫂子心中的人选。”

    三婶婶笑着说:“我哪还有什么别的人选,说的也就是这一个。”

    紫鹃在旁边连忙说道:“赶早不如赶巧,趁着两位太太在,不如今天就下帖子去请吧!”她又向三婶婶和五婶婶说:“两位太太不知道,自打前几天从长房回来,我们姑娘就没睡过一个好觉,天天晚上翻来覆去到天亮,才囫囵合一会儿眼。”

    林黛玉嗔道:“偏生你多嘴。”她平常就有睡不好的毛病,这几天更加严重了。夜晚闭上眼睛,实际上是神游去悼红轩翻阅那些稿子,每每到天将亮时才觉得有些睡意。不想辗转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时候,被紫鹃记在了心底。

    五婶婶道:“这好办,拿空白帖子来,我这就替你写了,让小厮去请。”紫鹃去箱子里拿出了一个空白的帖子,五婶婶接了过去,不多一会儿就挥笔写就,覆上一张纸吸去了多余的墨汁,就让小丫头拿去递给外院的小厮松儿。

    三婶婶坐在炕旁,向雪雁问道:“你们屋里焚的什么香,不是麝香也不是檀香的,怪好闻的。”雪雁笑着回答:“回太太的话,我们屋里从来不熏什么香的,一来怕姑娘的身子受不住;二来,我们姑娘也是古怪性子,她说‘好好的衣服,熏得烟熏火燎的’,所以不让熏香。连我们底下丫头的衣服也都不熏香。太太闻见的,想必是干梅花瓣的香味。叶姨娘回老家一次,给我们带回来了几罐子的干花瓣,恰巧砚娘又做了一件白梅百福褂子,给姑娘送来,紫娟姐姐就把衣服搁在装干梅花的罐子口放了一夜,今天才笼上,正是梅花的香味。”

    听了雪雁的话,她就拉着黛玉的衣服仔细看了看,只见上面错错落落地绣着五瓣的白梅,与衣服的颜色几乎融为了一体,正应了那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诗句。

    五婶婶就问砚娘是谁,黛玉道:“是这边的旁支亲戚,她的弟弟就是去扬州接灵的林墨。”两位婶婶对林墨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就让人去请砚娘过来。紫鹃得了话,就打开帘子,去西边的角屋请砚娘过来说话。

    有两位长辈在场,砚娘与黛玉仔细叙了辈分,才知道是同辈,于是改口以“姐”称呼砚娘。砚娘陪着黛玉与三婶婶和五婶婶说了一番话,外面的清儿就在帘子外面禀报:“三太太、五太太,刚才派人去请的那位郎中已经到了。”

    黛玉连忙转身回帐子里坐着,两位婶婶和砚娘避到了屏风后面。不多一会儿,果然有一个年近而立的青年背着药箱进来,一身儒生气质,穿着青布棉袍。

    他看到一个身量瘦小的小姑娘一本正经地坐在帐子后面,看起来也只有十岁模样,知道就是请他来看病的病人了。当下放下药箱,细细地诊了一回脉,便笑着向紫鹃说道:“依我说,你们家的千金倒是不用吃药,只要每天用五谷煮粥或者煮饭,坚持吃一两年,什么病就都好了。这本来就是先天虚弱、饮食又过于精细才养成的毛病。如果用些药物来补,须知药也是有一些毒性的,虽然眼下看起来好得快,却伤了身体的根本。今天的病也不用治,只要熬一碗姜汤,把红糖放上两勺,热热地喝下去,发散发散风寒就好了。”

    紫鹃、雪雁都仔细地记下了。黛玉连忙让紫鹃去封诊金,那叶天士婉言推辞了,仍旧背上药箱出了屋子,由松儿陪着出了院门,又好生地送了回去。

第二十章 过继() 
看完郎中,就已经到了中午了。黛玉留下三婶婶和五婶婶吃饭,紫鹃早已吩咐厨房蒸了五谷饭,配着清炒笋丝、桂花糖藕、素螺片等几样小菜,因为三婶婶和五婶婶还有砚娘都算是客,又加了一道碧螺虾仁,一道松鼠桂鱼,一道雪花蟹斗。

    吃罢午饭,紫鹃端上茶水,不是喝的,却是为了漱口。饭后的茶,总要隔一刻钟再喝,才不伤脾胃。这自然是因为饭后正分泌胃酸来消化食物,茶水却是碱性的,一中和掉胃酸,难免会不消化伤了脾胃。

    这样的规矩,也是林如海在的时候定下的,林黛玉在贾府的时候,难免要随着他们的习惯,如今在自己家里,一切又重新换回来。

    两位婶婶也都依言漱了口,想起从前难免有饭后口渴,喝了浓茶的时候,果然肠胃是闹腾过不舒服的,也都记在了心里。饭后,众人移步去小客厅里说话,那里的火墙也都烧得暖暖的,寒气和潮气都被烘干了。

    苏州的冬天,虽然比不上北方的温度那么低,但潮气很重,雨水又多,也并不好过。房子里的火墙也都是林如海在的时候,特意从北方请的工匠设计的,冬天炭火一烧,屋里温暖得像春天一样。

    紫鹃在小客厅重新泡了茶,雪雁端出了几盘时新的小点心,这都是自家铺子里研究出来的配方,厨娘拿去照着样子做的,比外面卖的更精致一些。

    这一回说的就是正事了,不为别的,就是郑氏眼馋的过继问题。黛玉的两位婶婶各自回去同林河、林源商量了一番,都觉得这是一件不小的事情,处理不好就会十分棘手。

    林江早已摆出态度,以林如海后继无人为借口,召集了全族上下的人说话。前几天在长房内宅的那一场闹剧,也有许多人惦记着要把自家的孩子过继过来。一部分人直接来到了林黛玉的宅子送东西表示亲情,还有一拨人走了曲折路线,带着东西求告到林河、林源家里,央两位婶婶在中间牵线说情。

    如果不过继一个人过来,只怕事情就无法平息了。就算书院的建造真的耗尽了财产,还有令人垂涎的人脉在。有许多人已经明里暗里地表示不在意林黛玉在书院上花掉了多少银子,显然已经把黛玉的一切都当成了自己家的东西了。

    林黛玉每每听到类似的暗示,都有些哭笑不得。今天见两位婶婶一起来说这件事儿,也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砚娘见她们有事要谈,本来避回了自己的房里,黛玉又让紫鹃去把她请出来,帮着参谋。既然这一份儿家产处处有人惦记,过继一个人来就势在必行了。黛玉与三婶婶、五婶婶商量了几句,确立下过继这一件事,剩下的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