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匡九合(一代神医在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匡九合(一代神医在明朝)- 第2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周遇吉不一样,他是辽东广宁卫人,从小勇力过人,又习得一身武艺,于是入营从军。周遇吉凭借着几次在血战中奋勇搏命。累积了军功,被提拔为京营游击,开始在军旅中崭露头角。原本历史上周遇吉是崇祯十五年才升任代州总兵官的,可是前次鞑子入寇大明腹地,大量明朝将官投降鞑子,加入了汉军旗。鞑子撤出关外以后,朝廷无可用之兵,亦无可用之将,故而周遇吉便被破格提拔,升任代州总兵。

    代州在山西。这里本是山西总兵王朴的地盘——从军事实力上来说就可以看出,王朴坐拥数万雄兵,而周遇吉手下只有数千老弱而已。来到代州之后,周遇吉尽忠职守,勤于练兵,麾下的人马和资源虽然不多,他却先从淘汰老弱、打造武器开始下手。然后招募精壮,加强训练,把自己麾下的数千人马训练得颇为精良。

    代州连日几战,周遇吉固然因为缺粮而无法持久。却也大挫了顺军的气势,他对自己部下的作战能力感到非常的满意。

    也难怪在历史上的甲申国变之年,当明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降的时刻,周遇吉特立独行的举动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历史上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李自成因此一度准备撤回陕西。农民军攻入北京之后,士卒们还在说:“如果每一镇的主将都象周总兵那样,我们如何能够到达这里?”弘光帝在南京即位之后,追封周遇吉为太保,谥号忠武,列祀旌忠祠。

    现在还没等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便挥师进逼北京,不得不承认还是团山军异军突起以后带来的巨大变故。

    原本建奴入寇大明只是为了劫掠财帛女子而已,可是在崇祯五年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当时黄台吉的满汉八旗虽然被张力的团山军屡屡击败,可是鞑子却招降了洪承畴和祖大寿,以及大量的明军以充实汉八旗。

    宣府、大同、山西乃至整个大明北方,基本没有什么可战之兵,形势远比崇祯末年更为恶劣。

    所以,风云际会之下,李自成的农民军提前数年壮大了起来。

    在明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卢象升算一个,周遇吉也绝对算一个。

    眼下敌人进攻宁武关的情势,他看得清清楚楚——顺军的总数高达五十万,虽然以流贼一贯的尿性,恐怕一大半都是些“农民”军,但这次却实实在在的有好几万的老营悍匪。更为要命的是,大明各地的守军摇身一变,也成为了大顺军的一员。这些人马都是有战斗力的,不比普通百姓。

    大顺军虽然不劫掠贫苦百姓,却对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大肆杀戮,短短时间里也累积起了巨额的财富和粮草,不管从什么方面的条件来看,宁武关的周遇吉和他麾下的五千人马,都是处于绝对的劣势。

    这些周遇吉又何尝不知?可是他没有退缩。

    周遇吉命令士兵们将老旧的弗朗机炮运上了宁武关的城楼,架设好之后,又准备了大量的守城物事,诸如土袋、巨石之类。然后他将全军五千兵士分作日夜两班,轮流守城,他自己则率领着所有家将守在城楼,城中的街巷,民宅的防护则交给了他的妻子刘氏负责。

    刘氏虽然是女子,却也练就了一身武艺,平日就已经把家中的健婢调教得人人弓马娴熟,一到战时就发挥出大作用来了。

    而就在周遇吉准备好这一切,连口大气都还来不及喘出的时候,围城的顺军发动了攻势。

    现实李过带着三千骑兵和弓箭手来到城下,大声的喊出了劝降的声音。

    “我大顺天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限尔宁武关立刻开城归降,否则城破之时,无论老幼,悉数屠灭!”(未完待续。)

第509章 宁武关() 
喊声一结束,李过身后的骑兵们紧接着发出如雷般的狂吼,弓箭手们则立刻放箭,把一封封写着“三日不降屠城”的文书告示射入城中……

    周遇吉昂然的站立在城楼上,对于顺军的这种鼓噪行为恍如未觉,一双利目只全神贯注的瞪着敌人看。半晌过后,周遇吉举起右手发出一声暴喝:“放炮——!”

    刹那之间,“轰隆”的巨响连连响起,火光四射,火药的硝烟味冲鼻而来!整个城墙之上浓烟闭目,兵将们都双耳欲聋。

    这些火炮相当老旧,甚至这一轮的炮击当场就有几门弗朗机炮炸了膛,操炮手被悉数炸死。饶是如此,城下的顺军也遭受了极大的伤亡。

    这突如其来的炮击让城下骑兵的战马受了惊,骑手们根本控制不住。战马不是被炮弹击中倒地,就是四散奔窜,阵脚立刻就乱了。

    周遇吉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时机,下令连发连放,直到三轮轰击结束才作罢。这几轮炮击轰得顺军死伤累累,人和马的断肢残骸和被炸起的泥土混在一块,看起来有如修罗地狱一般。

    偏偏顺军的李过是个不服输的个性,自己的老营悍匪人马死伤得多了,越发的激起了心中的反弹,赌气似的催动更多的人马进攻,把整座宁武关团团包围起来。

    于是,死伤扩大了好几倍——宁武关的四面城墙都设有火炮,只要炮膛冷却完成以后便四面一齐发射,轰得是地动山摇。不但城外的人马树石被炸得四下碎裂,就连坚固的宁武关城墙也在摇晃着……

    战事进行得如火如荼。乃是双方有生以来最激烈、最艰苦的一战。一天下来,顺军不停的增派人马上前。在天黑以前就已经折损了一万人以上。而宁武关虽然暂时守住了,却也把积蓄的火药用掉了一半。

    “明天的仗怎么打?”

    天黑收兵之后,这成为了双方反复苦思的重点……

    就在宁武关鏖战正酣的时候,一支三千人骑兵队伍也正加速往宁武关奔赴而来。

    一员白袍小将一马当先,驰骋在队伍的最前方!

    当这队骑兵经过一处河谷滩地的时候,白袍小将下达了休息、饮马的命令。三千人马立刻分散与河谷两岸,而二十多骑斥候则打马而出,前往附近警戒斥候。

    这白袍小将也牵着马匹来到河边,让马儿喝了个痛快。他自己则环顾四周,警惕地四下张望。

    “李游击,咱们距离那宁武关还有三百多里,应该还需要两日才能抵达……”白袍小将身后一名传来了一名将校的说话声,他转过头来——

    这白袍小将,不是李定国又是哪个?

    与次同时,李定国抬头看了一眼天色,而后对着那将校道:“孟阔,天色已晚。咱们今夜便在这河谷扎营吧!”

    这一队三千人的骑兵其实并不都是骑兵,能够骑马作战的,只有这位叫孟阔的团山军骑兵队千总麾下的一千人而已。

    李定国所率领的,正是张力紧急抽调的水师陆战队的两千人。他们并不擅长骑马砍杀。马匹不过是代步工具罢了。若是遇到敌情,水师陆战队还是要下马步战的。

    孟阔前去布置安营任务之后,李定国坐在小河边的一块石头上。心里开始盘算起来。

    本来自己的水师陆战队正在宁远中右所整训,可是却突然接到张大人的命令。要求立刻出发前往关内,择机作战。最大限度的阻碍流贼进逼京师的步伐。

    择机作战——这是张大人给自己的一个考验,两千陆战队员和一千骑兵,又怎么可能阻挡流贼的五十万大军呢?

    李定国眉头紧锁,脸上浮现出沉思的神态。

    团山军在大明关内也有很多眼线和情报来源,李自成的农民军中也有不少卧底,故而流贼的行军路线和一举一动都在团山军的掌控之中。

    李定国收到团山堡情报部门的消息,李自成的主力在山西,于是他便带着人马从朵颜卫、宣府一线入关,直奔山西而去。

    按照李定国的计划,自己麾下的三千人肯定不是与农民军去硬碰硬,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三千人怎么可能对阵五十万人?话糙理端,就是要砍杀五十万头猪,三千人也木有任何办法……

    李定国揉了揉太阳穴,瞥了一眼不远处的兵士,只见河谷滩地的团山军兵士们一个个都取出随马匹携带的行军帐,动作熟练地开始搭建起行军帐来。

    李定国将目光收了回来,今夜便是在此安营扎寨,明日一早便要向宁武关进发。

    既然李定国全部带的骑兵——呃,不,水师陆战队算是骑马步兵——入关作战,那么就是要发挥机动力的优势,避实击虚,打流贼大军一个措手不及。

    李定国从宁远中右所出发之前,特地申请从锦州调来了一千骑兵随同他一起作战,正是要实行这长途奔袭之策。

    在李定国的脑子里,有两种最适合的战术:一是攻击农民军的粮草重地,最好是一把火烧掉。这正有如三国曹袁的官渡之战一般,若是成功的话,数十万农民军立刻就要瓦解。

    可是据斥候得来的消息,李自成的大军根本就没有什么屯粮之地,所有粮草都随军携带。若是粮草不够了,他们立刻就地劫掠!

    这一条显然是无法实施了,敌人并没有特别的屯粮之地。

    二是采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在农民军与明军开战的当口,找准机会一举突袭李自成的中军本部。

    这也是李定国定下的方略,大明各地望风而降实在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可是李自成却在宁武关前被代州总兵周遇吉阻拦了下来。

    攻城之际,想必是大军在前,李自成的中军在后,这未尝不是一个绝好的突袭机会!

    就在李定国起身准备回已经搭建完成的行军营帐休息的时候,身后传来了骑兵千总孟阔的声音:“李游击,宁武关的飞鹰传书到了!”

    李定国大喜过望,只见孟阔快步来到他跟前,递上了一支竹管。

    山西、宣府和北直隶都是团山军情报部门的重点活动区域,宁武关自然也有眼线。

    李定国接过竹管,弄掉封泥,抽出一张皱巴巴的信纸开始看了起来。信纸上只寥寥数语,却将宁武关前的大战描述得一清二楚。

    看完密信之后,李定国不由得眉头紧锁,喃喃自语地道:“我原本以为一镇总兵怎么也有个两三万兵卒,不曾想这代州总兵麾下只有五千人马,竟然还能抵御住李自成大军的轮番猛攻——这周遇吉,真是个能人呀!”(未完待续。)

第510章 恼怒() 
而在三百里外的宁武关,代州总兵周遇吉派人清点了剩余的火药、弹丸和粮草之后,陷入了沉思,直到东方泛白的时候才谋定了对策。

    迎着初升的曙光,他默默的对天祷告:“我为大明武将,守土有责,应该与宁武关共存亡——我当竭尽全力,愿上天庇佑!”

    周遇吉的容貌朴实粗壮,肤色黝黑,全身自然而然的流露着一股坚毅之气。昨日的苦战,一夜未眠,他却不但没有半点倦意,还更显得英气勃发。趁着黎明天色将晓,周遇吉飞快的做好了部署。

    不出他所预料的,还没有进入辰时,顺军又开始攻城了。

    这一次,顺军也运来了火炮,发炮攻城。而周遇吉则是用早已准备好的土袋、石块应战。城墙屡屡被轰坍,却又立刻被墙头上的兵士们用土石填实修补。顺军架设云梯攻城,周遇吉则以烧得滚烫的桐油御敌……

    两个时辰之后,顺军不得不鸣金收兵,死伤又是数千。到了午后,周遇吉采用了新的战术。顺军攻城的时候,他佯装不闭城防御,而是派出弱卒诱战,吸引了好几千顺军进入城门。这时周遇吉吩咐落下闸门,以埋伏得精锐歼灭了入城之敌,杀得城门内一片尸山血海,城外的顺军主将李过气得暴跳如雷却又毫无办法,只得暂停攻城……

    又是一天过去了,在黄昏时分,李自成亲自率领的援军终于抵达了宁武关前。

    李自成听着两天来的攻城报告和伤亡人数,心中气恼得大发雷霆,当场就抽了李过二十鞭子泄愤。而后,他厉声责骂麾下的诸将:

    “区区一座宁武关,一个周遇吉带着几千残兵把守,就折损了咱们两万人马——照这个样子继续打下去,咱们还用上北京城吗?”

    打了败仗,挨了鞭子的李过低着头不敢说话,整座大营里的气氛冷得有如冰窖。李自成却还喋喋不休的继续骂着:“明日攻城,有谁敢后退的,杀无赦!”

    众将应诺而出之后,李自成一个人在中军大帐里兀自生着闷气。

    他心中的气愤和急怒更甚于往昔的任何一次挫折与失败。因为距离北京城已经不远了,取得整个大明天下在他看来已经是近在眼前的事,宛如唾手可得。可是心中大队的人马竟被一个周遇吉给困住——李自成无法不暴怒,尤其这败仗的主将竟然还是一向骁勇善战的李过,这使他的心中更升起了一股不想说出口的隐忧……

    李自成走到帅位跟前。一屁股坐了下去,喃喃自语地道:“我自称王以来,从没打过如此的败仗。就连吴三桂坐拥十万大军也只能龟缩在洛阳城中不敢与我交锋,大明城池十之八九都顺利归降了……如今,要是解决不了周遇吉,被这么一个小小的宁武关困住的话,消息一旦传了开去,那些自动投降的地方搞不好会反了起来……”

    不得不承认李自成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眼下大顺军所向披靡其实只是一股子气势,所有人都被“五十万”大军吓住了。根本没有抵抗之心。正如那雪球,越滚越大;又如那泡沫,越吹越大——然则,李自成最怕的就是泡沫吹破的那一天!

    甚至,他有点后悔起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应该走别的路去北京,不理会这周遇吉便是……如今给他弄得拖延了时日,军心士气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这一路上北京城,还有北直隶几个重镇,要是在遇到周遇吉这样的人。还不知道要拖多久才能打到北京,没准……

    李自成不敢再往深了想,他越想越心焦,很快又吩咐左右将诸将叫了过来。众将也都知道现在闯王在火头上。没人敢惹他,而李自成话又不能明说,便只有一路的怒骂下去,骂得他跟前的每一个人都胆战心惊。过了好一会,与李过友善的田见秀硬着头皮站出来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