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匡九合(一代神医在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匡九合(一代神医在明朝)- 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遍观大明军队,又有几人敢与建奴真鞑子野战?怕是一个都没有!

    忽然,张力心里一痛,想起了卢象升。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的时候,可不正是几千残兵正面与鞑子数万人马硬刚么?卢象升当时被清军主力包围,他自领亲兵数千居中,虎大威总兵护左翼,杨国柱总兵护右翼。结果两总兵全都无耻的丢下卢象升溃散逃跑,卢象升率亲兵力战而亡。

    面对必死之局,有的人选择求仁得仁,如卢象升;有的人选择苟且偷生,如洪承畴

    一时间张力的思绪飘得有些远了……

    高元良等人见张力似乎在想着什么事情,也不敢打扰,个个都肃然而立,等待着张力发话。

    良久之后,张力收敛起了心思,终于开口了:“建奴即将入寇,本官决定一万五千人尽数出阵,只留潘霸天坐镇团山堡守住咱们的地盘。”

    高元良大吃一惊,就连伊泽、木头和朝鲁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情。

    伊泽看了高元良一眼,只见高元良正凝神思索,于是一咬牙对着张力行了个军礼,直接便开口了:“大人,咱们团山军根基在团山堡。尽起大军前往宣府作战的话,恐怕北边的那些人有机可乘呀!”

    张力微微颔首,明白伊泽口中“北边的人”指的是祖大寿,于是解释道:“祖大寿不会有异动的。本官这次是率军前往北直隶勤王,祖大寿自己不来也就算了,他不会傻到来攻打咱们团山堡。”

第339章 首辅大人的小九九() 
这话说的不假,自从张力复职以后,祖大寿专门派人前来修复关系。¥℉,毕竟现在团山堡也是独立的一镇兵马,有了一万五千人的编制。而祖大寿也知道,张力这一万五千人可不是吃空饷的,而且战斗力不俗。

    眼下团山堡与锦州的关系,似乎进入了“蜜月期”,双方偃旗息鼓,不似以往那么敌对了。

    这其中显然少不了温体仁对祖大寿的叮嘱,想必作为内阁首辅的温大人,很不愿意看到辽东一片鸡飞狗跳吧?

    辽东之事,决定一切的压根也不在辽东,而是在北京——

    是的,对于北京的内阁首辅温体仁来说,辽东只是很小的一件事罢了,在派人去锦州给祖大寿交待了几句之后,温大人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刚刚结束完一天的朝议,温体仁身心俱疲,一回家就径直来到了后花园。

    早有奴仆下人将一把太师椅抬到了后花园的鱼池旁边,观鱼静思——这是温大人常年形成的习惯,下人自然都懂的。

    温体仁走到太师椅前,坐了下来。他摆了摆手,示意下人们都退下。仆人们应诺而出,温体仁便开始闭目养神起来,也不知在想些什么“国家大事”……

    不得不承认,坐上内阁首辅的位子还没有多久,温体仁就已经“造福”了好些人。

    许多年前,温体仁的家境只是小康而已,直到他在官场的职位日益升高之后才得到了改善。

    明代明令规定的各级官俸虽然少得令人发指,少得所有的官员只能过着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的日子。但是法令归法令。制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

    高薪不一定能养廉。但低薪大多数的人会“另谋出路”。

    所以大明朝大多数的官员“三观不正”,人生观乃是“千里做官只为财”。对于开辟俸禄之外财源的办法早就想出了千千万万种。什么“冰敬”,“炭敬”,“漂没”等等,不一而足。

    温体仁进入内阁之后,位子高了,财源就越发的滚滚而来。不需要他再主动的“谋”,就自然有人自发地送上门来。甚至一般的官儿连想要“奉献财物”给首辅大人,那都还需要找门路才行。

    温体仁位居要职,深受崇祯皇帝信任。一方面他已经坐上了大明文官体系的头把交椅。于此同时,他在财富上也已经荣登整个大明朝排行榜的前几名了。

    对于官位财富双丰收,温大人自然是满意极了。拥有了内阁首辅这个职位,想要运作些什么就更加得心应手了。他已经爬到了实质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在官位上已经没有可能“更上一层楼”了。如今,需要费心的不过是让自己在在个位子上坐得稳当,坐得长久而已。

    此刻温体仁眼睛微眯,轻轻叹了口气。一脸不屑地自言自语道:“周延儒那奸贼肯定很想夺回首辅宝座吧?!哼哼!”

    温体仁对于自己做一个长久的首辅这一目标不敢掉以轻心,甚至常常在内心深处保持着戒慎恐惧的态度来审视自己所已经拥有的一切。

    温体仁知道,自己心中没有安全感那实在是无可厚非之事。今上崇祯登基以来,由于皇帝多疑的性子。用人全凭喜怒而毫无原则,登基刚满六年,内阁首辅已经换了好几人。每个人的任期都非常短——就连崇祯以前最宠信的,曾是他跟前第一号红人的周延儒。也丢了首辅的宝座——

    而现在,当事人换成自己了……

    “费了这么大的劲才得到的。总不能只做个三两天就下来吧……”

    温体仁絮絮叨叨地翻来覆去重复着这句话——因为他已经“位极人臣”了,再也无官可升了,所要努力的目标就是要“卒于任”,不能丢官,不能退休,要霸住这个位子不放,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为止,死也要死在任上!

    温体仁眼睛微眯,脸皮不时地抽动一下,想起了自己所作的“努力”。

    久居官场,温体仁当然清楚,下属巴结长官以求达到目的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拍马屁,一种是送红包——这两种方法他都早已运用得炉火纯青,施展起来那是得心应手得很。但是如今官位不同了,内阁首辅唯一的长官就是皇帝,这两种方法施展起来就更需要智慧了。

    以往,自己以善于揣测崇祯皇帝的喜怒并善加运用而自喜,“拍马屁”根本就是拿手绝活。但是自喜归自喜,自己却没有得意忘形。尤其是坐上了首辅之后,前几任首辅超短任期的前车之鉴,使自己对崇祯皇帝越发地努力观察,揣测他的内心世界。

    凡是皇帝爱听的话,甚至是一个表情,一个举动,自己都无数次地“演练”过——对于立志做一名“权臣”的自己来说,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收获也是颇丰的。

    “拍马屁”之外,还有就是“送红包”了。

    在以往一般人的观念中,天子富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世上的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算是皇帝的私有物。因此,做臣子的只有接受皇帝的赏赐,而绝没有送红包给皇帝的道理。

    “所以嘛,他们做不成首辅,老夫做成了!”温体仁微微一笑,自言自语地道。

    温体仁——竟然给崇祯行贿!

    虽然“天子富有天下”,天下的一切都属于君王。但是,这根本就是一个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说法,只是在表面上说这好听而已,天子并没有在实质上得到什么。所谓的“财富”是要装进自己的库房中才算数的。

    皇帝的库房么,也就是“内帑”了。

    温体仁沉浮宦海数十年,常年对本朝皇帝的仔细观察让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皇帝对私有财产的拥有欲不是和一般人一样,而是要比一般人更强烈!

    崇祯以藩王入承大统,从小并未接受过储君的教育。若不是哥哥天启皇帝二十出头就挂了,没有留下子嗣,无论如何是轮不到他做皇帝的。

    对于崇祯来说,得到皇帝宝座颇有些幸运的成分,所以他非常没有安全感。臣子们天天说“陛下英明”云云,又岂有真金白银来的实惠?(未完待续。)

第340章 无父兄之懈怠?() 
早在温体仁初入官场的时候,他就对当时在位的万历皇帝产生了这份认识。万历皇帝贪财好货和懒惰的程度那是到了封建王朝的峰,可以几十年不上朝,天天琢磨最多的事儿,就是怎么敛财,怎么充盈内帑。

    万历皇帝从没收大太监冯保的家当,到抄了明朝最牛首辅张居正的家,再到开“矿税”等等法子,几十年皇帝做下来,内帑已经积累了数不清的金银财宝,他却觉得还不够,还要继续充实,直到他咽下最后一口气为止。

    在当时就有许多人对万历皇帝这种行径,心思为之大大的不解——身份已经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了,要什么没有呢?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地把财富收入内帑呢?

    而这一,温体仁却比别人先想明白了。原因无他,推己及人而已——自己从小读书、应考,所追求的目标就不是什么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是很实际的为了做官,而做官的目标则是很实际的为了发财,仅此而已。

    所以,皇帝应该也是一样的。人的一个本性,就是贪婪。内帑装得满满当当的,做皇帝的人心中才有充实感、满足感,这种心态和一个乡巴佬、土④★④★④★小④★说,。∽。o⊕财主、暴发户蹲在家里数银子的心情没有任何不同!

    温体仁喃喃自语:“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没有不爱财的——”

    无论国家再怎么闹穷,军饷再怎么短缺,百姓的赋税再怎么重,崇祯皇帝自己也为了筹措财源而忧心如焚。焦头烂额,他自己私有的内帑却总是不肯打开来应急——

    唔。最近两年皇帝被逼得实在没法,才开始发内帑应急。他若是再不发内帑,估计闹饷的兵士很快就会杀入京师……

    即使如此,皇帝的表现也总是非常不情愿,非常心疼,甚至总要拖延到最后一刻才肯拿出来。

    而就凭这一,自己就可以断定皇帝对财物的热爱上,即使外在行为没有像万历皇帝那样明目张胆的搜刮,内心的渴望还是和他爷爷是一致的——也许这祖孙两代的皇帝都是因为童年生活的不正常,使得心中严重地缺乏安全感。长大以后才会比一般人更需要大量的金钱财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吧!

    但是,崇祯皇帝的这种心态和爱财的习性对于自己来说却是大大有利的——在上位的人,最怕的就是“无所爱”,那就想不出私下巴结他的方法了。而崇祯皇帝既然爱财,事情就好办了,“投其所好”嘛,那自然是无往而不利的。

    温体仁想了许久,最后站起身来,走到鱼池旁边。看着池内的鱼儿遨游,嘴里淡淡地道:“给皇上送钱,又该从何处入手呢?”

    ……

    小冰河期的春天,总是显得春寒料峭。即使现在已经是春末,气候却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的温暖。

    天气虽然并不暖和,但是春风依旧吹绿了嫩嫩的柳梢。

    地处紫禁城皇宫禁地西侧不远处的西苑太液池里。碧蓝碧蓝的南海、中海与北海上的坚冰,终于融化成了潺潺淙淙的一泓春水。远远望去。那股由北京城西玉泉山所引来的澄蓝池水,自北京城内的德胜门水关缓缓流来。在西苑汇集成了一片悠悠的巨大海子,在春日之下闪动着潾潾的光斑。

    “皇上驾到,静海啰——”执事太监一声吆喝,沿着中海、南海和北海沿岸荷枪巡逻的宫中锦衣卫士兵们,都立刻警觉起来,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沿海布防,戒备森严。

    偌大的西苑顿时变得雅雀无声,始建于辽金,在元、明两朝又重新翻修的西苑太液池内,华堂轩阁,亭台楼榭,都显得巍巍峨峨,雄浑壮丽。古色古香的瀛台,屹立在泱泱碧水之间。与南海上的瀛台遥遥相望的“静谷”,则是怪石嶙峋,有一种如临幽谷的感觉。

    当傍晚时分,一抹落日的余晖将碧蓝的中海、南海和北海水面映红,水波上闪动着璀璨波光的时候,崇祯皇帝黄袍峨冠,在侍卫们的护卫之下,来到了静谷的“静思楼”。

    崇祯皇帝今儿个乃是步行,因为他要来这里见一个人——见那人之前,他向来都是沐浴更衣,步行而至,以示诚心。

    走到静思楼前,崇祯停下了脚步,不由得一个人怔怔地发起呆来。

    这静思楼乃是四年前鞑子入寇之后自己下令修建的,主要是用来“思考人生”,呃,不,思考国家大事——说白了,有那么一反省的意思在里面——当然,这些都是不足为外人道之事。

    一想起四年前鞑子入寇京师,崇祯皇帝就不免恨得牙痒痒的。

    其实在当时,女真人跑来烧杀掳掠一番再扬长而去,并没有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地步。因为外族来北京城“武装巡逻”,并不少见。

    最有名的便是英宗朝蒙古太师也先,在土木堡俘虏大明皇帝以后,直接将大军开到了北京城下——朝廷将脸丢光了,呃,连皇帝都丢了……

    再后来便是嘉靖朝俺答汗兵犯北京城,那一次也是京师戒严,如临大敌。

    不过鞑子向来重财货,抢掠之后,便会退回塞外。

    崇祯皇帝叹了口气,隐隐觉察到了女真人与蒙古人的区别。也先太师也好,俺答汗也罢,他们都是抢一把就走人,并不招降纳叛,步步为营呀!

    若是鞑子开始招揽汉人,那就有问题了——鞑子会武术,神也挡不住——呃,不,“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能说出这十个字的,崇祯相信一定不是建州野人,恐怕还是大明汉奸吧!这些汉奸数典忘祖,真是该杀!

    崇祯皇帝暗暗骂了一句,似乎用嘴皮子就能将李永芳、范文程等人咒死一样。

    一阵猛烈地眩晕之后,崇祯皇帝喃喃自语道:“朕勤于政事,无父兄之懈怠,为何国事糜烂如此?都是大臣们蒙蔽朕,个个都不用心办事,只知道捞钱……”

    顿了一顿,崇祯面如死灰地接着道:“可恨!可杀!捞钱的大臣真真其罪当诛!”(未完待续。)

第341章 孝庄?叔嫂?() 
良久之后,崇祯皇帝终于不去想那些恶心的本朝大臣了,而是回忆起了前朝名臣。点小说,

    还记得天启朝时,有一次哥哥招自己进宫出席家宴,结果遇到犯言直谏的大臣左光斗进谏皇帝,实在是太过震撼。

    当时哥哥受魏忠贤那奸贼蛊惑,魏老贼说了很多左光斗的坏话,结果哥哥半信半疑,便将左光斗宣入宫中与魏老贼对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