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匡九合(一代神医在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匡九合(一代神医在明朝)- 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来按照大明朝的规矩,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百余人,再从他们中选派巡按御史。从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派巡按御史十分严格,每名巡按御史的产生,都是先由都察院选出两名候选人,引至皇帝面前,请皇帝钦点一名。

    然则现在皇帝竟然不按常理出牌,直接钦点张力为辽东巡按皇上的理由也很充分,此为辽东特例,关内大明腹地还需按规矩办事。

    呃,原来是辽东那个火坑的特例

    若说辽东有这样那样的特例,京师中人也见怪不怪了,反正大家都知道那地方犹如修罗地狱一般。真正让大伙儿感动震惊的是,辽东巡按张力,竟然不到二十岁

    巡按御史,这也就是相当于后世中纪委巡视组的官儿,那是督查辽东百官的,竟然用张力这么个毛头小子

    寻常百姓对巡按御史不太了解,不过大家都对戏文里面所谓的“八府巡按”那是耳熟能详

    感觉那是比总督还要牛叉的官儿,总督再大,“八府巡按”可是能管到总督的。

    其实老百姓的看法还是有些偏颇,就拿中纪委巡视组来说,人家也不是管一省民事的,人家只是管“党纪国法”而已。

    最近德高望重的翰林院马学士不止在一个场合公开赞扬张力,说他是国朝三百年难得的青年才俊

    由于马学士大声疾呼,舆论立刻便不再对张力的“幸进”口诛笔伐了,一时间京师对张力的风评那是嗖嗖嗖地上了好几个档次

    既然张力是辽东巡按,那么团山堡闹兵变之事,便理所当然由他去抚定其实这也是崇祯皇帝给张力这个官职的深意,张爱卿去安抚叛军,不过要钱那却是一分也没有

    这事儿对张力来说叫事

    张力今日一大早便来到了内阁朝房,求见首辅温体仁和次辅周延儒。

    此刻内阁朝房之中,温体仁和周延儒有一句没一句地“相谈甚欢”,将前来办事的张力凉到了一边。

    张力躬身立在房间门口,百无聊赖地等着两位内阁重臣聊天结束。

    足足等了小半个时辰,房间中才传出了周延儒的声音:“唔,温大人,咱们探讨国事太入神了,竟然忘记门外还等着一个人呢哈哈张巡按,你进来吧”

    张力真是恨不得将屋内两个老奸巨猾的家伙狠狠地骂一顿,然而张力脸上却挂着无比“诚恳恭敬”的神色。

    张力走入屋内之后,首先对着温体仁施了一礼,而后又对着周延儒躬身一揖。礼数周全之后,张力开口了:“二位老公祖在上,下官为团山堡兵员编制之事而来”

    温体仁正眼也不瞅张力,而是用余光扫了周延儒一眼,只见周延儒坐在太师椅上仿佛老僧入定一般

    温体仁心中冷哼一声,也微眯起了眼睛,就像压根也没听见张力说话一样。

    温体仁知道,皇上前几日问辽东巡按张力平定团山堡兵变之策。

    张力说的是核定兵员,先发粮食军备,饷银缓一步再说。

    朝廷没银子,不过粮食和军备物资还是有一些的,看来张力这小子算盘打得挺精呀

    皇上听说不要银子,那自然是“龙颜大悦”,很快便准了张力所奏。

    这不,张力这小子跑来“核定兵员”来了

    大明朝边镇“核定兵员”,向来不是一个个数大头兵的个数,而是大人们一言而决我说你多少兵,你就是多少兵

    诸如广宁卫祖大寿麾下,实际战兵也就六万,纸面上兵力是十万

    这还是辽东,若是山西大同宣府等地,纸面上十万兵,恐怕实际有没有三万都难说。

    温体仁始终留意着周延儒的动向,因为在他眼里,张力不过是周延儒的小马仔而已,毕竟不久前张力才认周延儒为座师嘛

    一时间屋子里有些冷场,这种场合张力自然不便多说什么,主要看周延儒的意思。

    沉默良久之后,周延儒终于开口了。

    周延儒站了起来,笑着对温体仁道:“园峤公,依在下看来,既然皇上已经应允了张巡按,咱们内阁便按皇上的意思办吧。”

    温体仁字长卿,号园峤,周延儒称他的号,那是非常尊敬的敬语了。

    但是,叫一声敬语有个卵用

    温体仁很快便满脸笑意地回“敬”了周延儒:“挹斋公,国事艰难,户部现在没钱呐”

    张力见缝插针地插了一句:“温大人,下官已经跟皇上说明,团山堡只要粮食军备,饷银可以缓一步再说”

    “放肆”张力话还没说完,温体仁立刻变了脸,怒斥了一声,“本官与挹斋公商议国事,哪有你说话的份”

    张力整个人气得快要爆炸,恨不得冲上去啪啪啪猛扇温老贼几个耳光然则,张力还是忍住了。

    “下官孟浪了”

    张力脸色如常,淡淡地说了这么一句。

    周延儒立刻出来打圆场:“张力,你不可妄议国事”

    瞪了张力一眼之后,周延儒干咳了一声,对温体仁道:“张力不懂礼数,还请园峤公大人不记小人过呀咳咳,都是本官平时疏于教导”

    周延儒这话可就是个软钉子了,摆明了说张力是他的学生,你温大人不给几分薄面

    张力听那“疏于教导”几字,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过现在忍一时风平浪静,故而也就一脸惭愧之色,犹如做错了事的小官儿一样。

    温体仁呵斥张力可以,但却不能不给周延儒面子,毕竟这件事是皇上答应了的,他太过于反对便会给周延儒留下把柄。

    温体仁当然知道这里面的厉害,冷哼了一声,暗自忖道:

    张力,你想遂你的心意么

    那是绝无可能未完待续

第319章 砍价() 
温体仁沉吟了片刻,瞥了张力一眼之后,淡淡地问道:“那团山堡现在有多少兵士”

    张力心神一凛,来了,这尼玛必须往多了说

    先前自己与周延儒早已通过风,当时自己实打实地说团山堡有一万人马,结果被周延儒嗤之以鼻

    周次辅最后给自己的答案是

    五万

    呃不管了,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五万”张力一脸肃容,沉声道。什么。罢了,就定下一万五千人的编制吧,绝对不可再加了”

    张力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若是一万五千人的编制,团山军目前的补给就绰绰有余了。虽说军饷那是一定会拖欠的,不过粮食和军备物资发往辽东的短缺还不算特别严重。

    周延儒微微一笑,坐在太师椅上看了张力一眼,端起了茶杯。

    张力心领神会,立刻跟二位辅臣道了声辞,从内阁朝房中走了出来。

    宋应星是过完春节才从江西北上的,他事母极孝,先前母亲卧病在**,他又如何能走

    春节过后,老人家渐渐痊愈,宋应星这才拜别母亲,一路北上。

    约摸走了一个月左右的路程,宋应星终于来到宣府。他在张家堡与团山军流民护卫队接上了线,而后绕道朵颜卫,来到了团山堡。

    其实宋应星在路上一直关心着自己赴任之地宁远卫团山堡的消息,后来听说宁远巡抚张力被罢了官,他还非常郁闷。

    原本宋应星便想辞官回家,可是还没过几日,又传来了张力复职辽东巡按的消息,宋应星大喜过望,自然还是决定去团山堡看一看。

    如果团山堡真的有大工坊,工匠极多的话,没准也能做出一番事业。当然,宋应星的事业不是指仕途,而是指科技开发。

    天工开物里很多科技发明只见于图纸,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宋应星很推崇明代最牛逼的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念,他希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争取能做出一些成绩。

    来到团山堡之后,戈希梦为首的团山堡文官群体对宋应星极为尊敬。一则是张大人再三交待过,二则是宋应星的官职乃是正七品的团山堡经历,可比九品的主簿官儿大得多。

    人家宋经历的官职乃是吏部下了文书的,而主簿这种杂官是张大人自个儿任命的,高下立判。

    当然,虽说以后团山堡里张力说的话肯定比吏部好使,不过眼下还是吏部文书更加“名正言顺”一些。

    一连十数日,宋应星将团山堡的农事和工事仔细地研究了一番,看得多,说得少,渐渐地对团山堡的各项民事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日一大早,宋应星来到了团山河两岸的良田处,今日是春播的第一天,作为团山堡管民事的最大官儿,他是必须到场的。

    宋应星带着戈希梦等人举行了祭天仪式之后,便宣布团山堡今年的春耕正式开始。

    此刻团山河两岸万余亩农田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而宋应星则是带着下属一路走一路看,毕竟七品的朝廷命官出现在农民们视线里的话,很明显也有鼓励耕种的意思在里面。

    宋应星一路上走走停停,对团山堡堡民的劳动积极性颇有些惊讶。宋应星在一处小土丘停了下来,对身旁的戈希梦道:“戈主簿,这些农民们为何干劲这么足呢难道张大人将田地无偿分给他们了吗唔,我看这些人先前都是流民百姓,应该买不起田吧”

    通过这些天的观察,戈希梦对宋经历也有了一些认识。宋经历与大明朝一般的县太爷不一样譬如那宁远卫经历江成海,那些人对工坊和农场没有丝毫的兴趣。

    可是宋经历一来团山堡,便天天跑去团山堡大工坊,而且对于炼钢和提硝之术作出了重大改良。

    先前团山堡的硝石乃是通过郑家的船队运来的,现在宋经历弄出了个什么“草木灰结晶法”,也不知用了什么法子,那草木灰最后竟然结晶出了很纯的硝,比日本硝石还要纯。

    只是硫磺一项现在还没有办法,依然是靠郑家船队运输而来

    “戈主簿”

    听见了宋应星的呼唤,戈希梦立刻将有些跑马的思绪拉了回来,连忙肃容道:“启禀宋经历,张大人对于田地定下的规矩是两成收获上交,其余多出来的都是农民自己的。”

    宋应星眼睛一亮,思忖片刻之后,开口问道:“田地产出各有不同,张大人如何确定两成收获”

    戈希梦微微一笑,点点头,解释道:“张大人将田地分为上中下三等,每一等田地都有一个标准的亩产量”

    顿了一顿,戈希梦心有余悸地接着道:“为了这标准亩产量,下官和王典史请教了无数老农,最后才定了下来。”

    宋应星微微颔首,缓缓地道:“也就是说若是勤劳肯干的人家,超出标准亩产量的话,也只按那固定的产量交纳而好吃懒做疏于田间管理之人,有可能交出一半以上的收获”

    戈希梦点头道:“正是如此”

    宋应星略一思索,接着问道:“现在大明朝天灾很大,今年团山堡还好,我查记录去年还闹了雪灾的若有天灾,标准亩产量会减少吧”

    戈希梦看了宋应星一眼,心想道:这位宋经历果真思虑周全,怪不得张大人如此看重于他。

    戈希梦开口道:“若有天灾,产量会酌情减少如果天灾严重的话,张大人说一斤粮食都不用交,团山堡还负责赈济呢当然,这些要看具体情况,张大人自有主张”

    宋应星不住地点头,看来这团山堡还真是世外桃源呐

    两人继续巡视,团山堡的春耕首日,似乎预示着一场社会大变革已经萌芽未完待续

第320章 拉拢() 
辽东巡按张力,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地方官。

    巡按乃是代天子巡查地方,说白了也就类似于后世“巡视组”的职责。它并不管理地方民事,故而张力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跑去辽东巡视一圈就算是称职了。

    张力目前最大的目标便是为团山堡要到尽可能多的兵员编制。后来周延儒帮忙,温体仁最终不得不同意一万五千人的规模。内阁将团山堡兵额奏报了上去之后,崇祯却留中不发,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本来张力这辽东巡按官职的任务最主要的就是平定团山堡的兵变,可现在崇祯态度不明,张力只能耐心等待。

    张力三日前便回了一趟团山堡,处理了两件事情。

    一是与团山堡经历宋应星秉烛夜谈,大力支持他在团山堡实行各种科技研究发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农业科研。

    张力很清楚,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选种育种有过精辟的论述,故而团山堡玉米和土豆改良品种的任务,便已经由宋应星牵头开始着手进行了。

    这是一项漫长的过程,也许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才会有所建树。不过以宋应星的能力,少走弯路的话,周期应该会缩短一些。这却也不是造原子弹只要玉米土豆产量一年比一年提升就可以了,张力并不指望一来就什么亩产万斤,改良中的品种,也是可以吃的嘛。

    第二件事情是亲自将开春以后山海关运送往广宁卫的军饷粮草押运到锦州城下,这自然是做给祖大寿看,也是做给崇祯看的。

    两件事一做完。张力立刻就回到了北京城,并不在团山堡过多停留。

    这样一来的话。至少祖大寿的广宁军补给线并没有被“叛军”截断,说明张力的工作起到了成效。

    张力不敢有丝毫大意。精心炮制了一封奏折给崇祯呈了上去。奏折中说经过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现在叛军已经同意山海关发往广宁卫的军饷粮草分文不动,眼下团山堡“叛军”正等着朝廷的军饷

    其实说“军饷”那都是扯淡,朝廷和皇上肯定是没有钱的。这不过是张力的一种策略,军饷可以拖欠,但是编制必须定下来粮食和军备物资是不要白不要的。

    回到京师之后,崇祯并没有召见张力。朝廷的事情很多,既然建奴没有进攻辽东,兵士们闹饷那是年年都有的事儿。也没什么稀奇。

    这日张力约了户部仓储司员外郎陈正操和吏部考功司主事顾有风,来到东江楼吃饭。

    东江楼先前就开在红庙酒楼隔壁胡同的街上,口味其实也还不错,奈何名头没有红庙酒楼大,生意一直都不怎么好。

    可是最近东江楼突然火爆了起来,以前红庙酒楼的食客尽数都挪了窝原因自然是张大人不去红庙酒楼了,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