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晨光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晨光里-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ps:

    江湖语出:《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后人又将江湖指做朝廷,《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庙堂中,忧虑百姓,离江湖远了,又忧虑皇帝。范文正公,写诗写文一流水准,而且为人又最是正直。

    ps:大家会发现我的每一章都不够整数,嘿嘿,就是为了给大家省钱,这一章同样也不够四千整,凡是订阅我文的朋友,真心感谢您的订阅,而这些字数就是我的谢意。

第七十七章 里正为邹家扬名() 
第二天还没有亮,邹家的人便起了床,磨豆腐打豆浆做凉粉,开始忙碌了起来。由于加了柳家的四个人,所以忙不了一会便把热腾腾的豆腐和凉粉端到了院外。邹家庄的人是知道他家今日出摊的,早已有那不耐烦的人等在院外,看到邹家开了院门便一涌而上,没一会竟切了有一大半豆腐和凉粉出去。

    那些孩童们则是眼巴巴的等在美娘和邹晨的炉子边,看着她们炒好,然后分成一个个的小份,一人端着一个从家里拿来的小碗跑到一边就着家里自带的饼子吃了起来,吃完以后在邹家准备的水盆里把碗洗干净,还能倒一碗香香的免费豆浆喝。邹家最令人称道的便是豆浆,豆浆从来不要钱,不管来不来吃饭的,只要拿着碗便可以倒走一碗。有那上了年纪的人便喜爱这种香香的味道,是以邹家这几天因为女儿纳采停了几天业,很是唏吁了几天呢。

    邹青华天刚蒙蒙亮便到了新宅,看到的便是这么一幅场景。令她稀奇的则是柳家的人也是围着豆腐摊,看起来竟是一副学习的态度。

    瞬间,她便动了心。

    自家与二哥三哥关系较好,如果自己舍下脸皮去求他们,他们会不会把这个绝活教给自家?她一边思考一边站在旁边看着邹晨炒凉粉,美娘在切热豆腐撒调料,忙的不奕乐乎。那铜钱一个接一个的滚入了她们脚边的小木箱里,看的令人眼红心跳。

    邹青华按了按胸口,满脸笑意地走上去。这时,豆腐摊已经快卖完了。

    柳氏和黄丽娘看到她来了连忙招呼,让邹晨和美娘给炒份凉粉调碗热豆腐给小姑娘吃。邹青华忙摆手说在家里吃过了,柳氏和黄丽娘却是不依,一会凉粉和热豆腐端了过来。邹青华闻了一口赞道:“真香啊,这是放了蒜还有茱萸吧?哎呀,还有麻油?居然是放了盐?这可真舍得下本啊?”

    等到她吃完,她便帮着她们把摊给收好,小炉子给提到院子里。看着柳氏和黄丽娘围着钱箱数钱,很是羡慕了一会。又看到柳家的小舅兄站在美娘身边仔细地向美娘询问,美娘则是低声的向他解答,虽然离的远听不清,但是她知道回答的肯定是磨豆腐的活计。

    收了摊没多久,院子外便结伴来了几个小娘子。这几个小娘子邹青华也都勉强认得,都是村子里有头有脸人家的小娘子。便看到她们叽叽喳喳地围着美娘和邹晨说说笑笑,一会相拥着去伙房了。

    这几个小娘子都是十到十二岁左右。正是爱说笑的年纪,她们站在伙房中就差没把房顶给掀下来,柳氏和黄丽娘听到西院传来的笑闹声,不约而同的笑着摇摇头。

    一会,邹青华寻了个黄丽娘落单的时机。把自家想学打豆腐的事给说了一遍,黄丽娘愣了一下道:“这事,我做不得主,得小晨拿主意。这门营生可是她和美娘的呢?小姑娘别着急,待我问了给你话吧。”

    西院的伙房里,邹晨正愁眉苦脸的看着邹星儿拿出来的一个蒸枣饼犯愁。这个,不会做啊……

    “这个啊,叫枣山。你们都不会做?嘻嘻。这回可得我显神通了。”邹星儿笑嘻嘻地环顾了四周,得意地说了一遍这个枣山怎么做,花样怎么捏,末了说了一句,“总算是有你们不会的物件了。可愁坏我了,这几天在家里想着到底是甚么你们不会做的。愁坏我了。”

    几个小姐妹一听,原来这是在家里憋了好几天来使坏的,个个伸出小拳头往邹星儿身上落去,打的邹星儿连连叫救命。

    姐妹几个一边玩闹,一边研究着菜式,到了中午做了几个菜出来,女的留在东院,男的全部赶到西院去吃饭。

    邹萍这一段是天天随着邹家中午吃饭,以前她和邹晨一样,面黄饥瘦,可是养了一段时日后渐渐也露出白嫩来。柳氏和黄丽娘比较心疼她,因为知道她家的家底,再加上马太婆又十分亲近邹家,所以每次吃饭总是劝着她多吃一些,有时等她回家之时还会让她带上一些胡饼或蒸饼,说让她的弟弟们也尝尝。

    正因邹家待邹萍不薄,所以马太婆更是私下叮嘱了孙子们,要仔细认真的帮邹家管好那一百多亩田。

    吃完了饭,黄丽娘拉着柳氏和邹晨美娘谈了小姑娘要学打豆腐的事。邹晨看了一眼美娘,见她不反对,便说道:“按二婶娘的例子办吧,只是这次的二成是我一成,我姐一成,而且邹家和柳家在的地方,不许丁家进入。”

    邹青华得了回信,高兴的连连点头,当天便回了婆家,把这事和公婆讲了一讲,公婆连连催促她快去学,又在家里搜罗了一番,准备了一些东西让她第二天带回邹家以充师资。

    就这样,邹家新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柳家的小舅兄,一个是邹青华,过了几日,待他们都学成了才放他们回去,放回去之前请他们签了一份正式的文书,这份文书上将美娘和她的股份写的一清二楚,几个人分别在股份书上画了押摁了指印。

    送走了学徒们,邹家开始了新的忙碌,因为金小乙将蟹苗和蛙苗还有泥鳅苗都给搜罗到了。邹正达和邹正业在村里请了几辆牛车,分了几趟才将这些幼苗给运到田里。

    邹家庄又掀起了新一轮围观,这村东的邹家先是种了占城稻,结果被里正视为村中瑰宝,不许任何人随意毁苗。现在又运来了几车的幼苗,不知要做些甚么事。

    等到里正得到消息赶来后,幼苗早已经分批的倒入了各自的稻田中,稻田有的已经垒好泥墙,有的则是用渔网围着。

    里正埋怨道:“你们这俩个家伙,事先怎不与我通气?这好好的稻田里怎么能养这些物件?这不是毁苗吗?不行,得赶紧的把这些玩意儿给捞起来。”

    邹正达和邹正业对视了一眼,便把邹晨说得养活物的话对里正说了一遍,只是说是自家兄弟闲来无事想到的。不敢说是邹晨想到。邹正达还算了一笔帐给里正,里正听了之后沉吟良久,“某也不是那不通情理的人,这若是真能赚钱了,你们?……”

    “我们定会把此法细细教给乡邻,绝不会让大堂伯难做!呵呵,只是大堂伯啊,您看,我们也是拿着银钱去学这些东西,若是将来有想向我们学的。嘿嘿嘿……”

    里正佯装生气,“还会少了你们的?”说完拍了拍这俩兄弟的肩膀,“你们呢。没给咱先人丢脸,若是这稻田里真是能种出金蛋来,我得在族谱中重重提上一笔。得让后人们都记得你们俩兄弟啊!”

    邹正达和邹正业得了这句话,那心里真是比吃蜜还甜。当既,里正又请了乡书手和几位族老来到这四亩稻田间。把这事和几位说了一遍。那几位听到邹家兄弟今年花钱学习,明年学成后便肯把这门手艺教给村里人,纷纷是竖起大拇指夸俩兄弟义气,不愧是邹家的好男儿。

    邹正达和邹正业又趁势说道:“这个活物,我们兄弟盘算着是肯定可以赚钱的,只是不知是能赚几个钱。我们兄弟便寻思着。若是来年咱村子里的人都学会了,我们兄弟想从村子里的人挑那些厚道人家收一些品相好的拿去宛丘卖。但是呢,这事。我们一家做不成,所以想联合几位族老,我们兄弟愿将三成的收入供奉给几位族老,也算是我们兄弟的一番心意。”

    里正听了此话心中了然,看了看几位见没人反对便一捶定言。“二郎和三郎是厚道人,有了财路也不忘乡里。此事我和几位族老便允了,到时咱们村绝不会有第二个来收这东西的人。”

    几位族老只是在这里站了一会,便白得了三成的收入,怎会不允?做不成,也不花自家的钱;若是能做成,自家白得银钱,这天下哪有这么好的道理?当然愿意。

    邹正达搓搓手,嘿嘿笑道:“此事,还得麻烦几位立个文书啊!……”

    邹里正指着邹正达连点了几下,笑骂道:“猴儿,你还信不过大堂伯啊?好,立就立,先小人后君子。”

    于是便按照邹晨所说的那样,村子里和村东邹家立了一份契约,这份契约立下之后,到了第二年不知有多少人后悔,可是契约已立,只能无可奈何的看着村东邹家发家了。

    立了文书之后,邹正达和邹正业将文书交给邹晨嘱咐她收好。

    两兄弟便开始没日没夜的在这几亩稻田边研究,金小乙也是一个称职的渔民,不仅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教给了邹家兄弟,而且还尽全力的帮他们出主意想点子。

    四亩稻田在他们三人的精心侍候下,渐渐地开始露出不平凡的地方,这四亩田不需要追肥,唯一需要注意的便是螃蟹苗和泥鳅苗,一个爱往泥墙上跑,一个爱往田梗里钻。这个泥鳅苗金小乙想了无数的办法都是不行,最后还是邹晨想了个办法,请了火烧砖的窑烧制了一种平板的瓦片,然后密密的在田梗中深埋,果然埋了之后泥鳅再也不钻跑了。

    令村民们称奇的事情还在后面。

    ps:

    隆重推荐一本好友修仙文力作,大家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哦!写的非常好,可以天天追滴。

    书名:逆水求仙

    作者:我的温柔碎满地

    简介:我欲求索大道,可奈大道荆棘。

    我欲逍遥于世,怎奈世事艰辛。

    囿于规则,困于是非

    而我只有一声怒吼: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只需一棍,便可劈开一个崭新的天地!

    一句话:顺则人,逆则仙

第七十八章 黄家借机求扬名() 
却说邹家自从这四亩田地养了活物之后,不仅在邹家庄引起围观,在整个里都引起了轰动。谁见过在稻田里养活物的?没有人见过。有那读书人看过几本农书的,扒烂了《齐民要术》也没有找到这一条,倒是看到了一条间做套种,摇头晃脑的对村里人讲了一番,什么在麦田里种绿豆种黄豆可以肥田之类的,竟没有几个人能听懂,只听见这酸书生满嘴的之乎者也。

    更有那老庄稼把式自来了稻田间,仔细观膜一会,回去之后言语中多有不屑之意。这邹家也不过是取巧罢了,不过乱改祖宗传下来的农事,将来这稻田也不知会被他们毁成何样呢。

    就这样,在蜚短流长中黄里正亲自来了邹家庄,邹家庄的高层立刻引起了震动。黄里正带着大儿子和三儿子,驾着一辆马车直接驶进了邹家新宅,在里面呆了没一会便又和女婿一起到了稻田里询问。等到邹里正和邹老爷子得了消息过来时,黄里正站在田边皱紧眉头听着他的东床快婿在细细的介绍。

    邹里正担忧的看了一眼邹正达,见他只是侧耳听着邹正业和黄里正说话并且不时的点头。

    黄里正看到邹里正笑着打个了招呼,“邹玮老弟来了?”

    邹里正连忙拱手,“黄家哥哥来了,未曾远迎,真是失礼失礼!”

    “无妨,无妨!”黄里正摆摆手,“我也是来看看孩子们捣鼓的东西罢了,这劝课农桑乃是你我的本份啊,呵呵!”

    两人寒喧了几句,黄里正又问邹正业:“此法真的可行?”

    邹正业是极怕这个岳丈的,闻言擦了一把汗,低声道:“不敢说可行不可行。只是我们兄弟觉得这样会不会多些收入,便试着做了出来,未曾想竟惊动了岳丈。”

    黄里正看了一眼邹里正没有再说些什么,只是围着四亩稻田转了一圈,细细地盘问养殖要点,邹正业哪里有半点隐藏,竹筒倒豆子说的一干二净。邹里正看到他们说的乃是养殖方面的事,便知趣的站在稻田边拢着袖子,和邹正达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

    黄里正见到离人群远了,便低声道:“官家最是重视农桑。曾发下誓愿说若有人能改进农田产量一事便愿以官相授。你们兄弟竟想出了此法,官职能不能谋到且不说,但是谋些福气还是可以的。只是你们并非黄家坪的人。所以此事须得我与邹里正商议,一会我去寻他说话。”

    看完稻田,黄里正便拉着邹里正走到了一旁商议,一会俩人笑呵呵地有说有笑的走了回来。

    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依旧是美娘和邹晨主厨。酒过三巡之后。黄天顺拉着邹正达和邹正业寻了一个偏僻的地方说话。

    “妹婿……这话,实在不好提,只是,妹婿也知道,你二舅兄他准备府试。……”黄天顺为难的搓下手,吞吞吐吐的说道。

    “大舅兄只管言明。若是有需要我邹家的地方,我兄弟必定倾囊相助!”邹正达和邹正业互视了一眼,点头说道。

    黄天顺思忖良久才组织好话语。“是这样……此次你家弄出的这个稻田养活物,能否对外宣扬是你二舅兄想出来的……”

    黄天顺将话原原本本地说完,兄弟俩个才明白是个什么意思,原来两年一度的秋选在既,各地秀才们均是涌入府城之中准备等待应试。正巧邹家这时弄出稻田养活物一事。黄家便考虑着能否借着此事,在府城中宣扬一番。加深一下考官们对黄天青的印象,将来不拘能不能考中绝不会忘了邹家相助之恩。

    邹正业看了一眼二哥,抱拳道:“大舅兄明鉴,此事虽是我们兄弟捣鼓出来的,只是我们却做不得主,能否让我们和家里人商量商量?”

    黄天顺笑道:“理当如此,理当如此!”

    一会收拾干净之后借口消食,拉着父亲和弟弟一起去村中转悠了,邹正业趁机和家里人把这事给讲了一遍。

    邹晨听了之后,沉吟良久方道:“二伯和阿爹的意思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